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505脉总体走向270~310°呈透镜体状,扁豆状以尖灭再现或尖灭侧现的形式产出,505脉为一典型的具多金属硫化物含金石英脉,含金矿物主要是黄铁矿,其次为铅矿和黄铜矿,黄铁绢英岩化是金矿化的重要标志,控矿构造有4次脉动,与其对应,505脉分4个成矿阶段,主要是I,Ⅱ,阶段及I,Ⅱ,Ⅲ阶段叠加的部位成矿最好,505脉受一近东西向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矿体主要产于断裂的85~90°走向段和倾角为小于45  相似文献   

2.
白金沟金矿床位于区域昆南断裂带北缘,区内广泛分布中三叠统闹仓坚沟组板岩和灰岩。影响较大的断裂构造为三条压扭性断层,按先后成生次序分别是F1为210°∠35°~60°;F2为290°~300°∠25~30°;F3为10°~20°∠40°~55°,同时相应发育三组张裂隙。矿体产于千枚状碳质板岩中,主要矿体为含金石英脉,部分为蚀变岩。矿脉在地表倾同25°左右,在深部与F1产状基本一致。成矿期主要在″ 活动期间,赋矿构造主要是沿F1结构面形成的张裂隙,并形成走向290°~300° 的矿化石英脉带。另外在F3活动晚期,亦形成一部分走向NE- NNE的矿化石英脉,属于辅助成矿期。矿体规模与品位变化大。找矿预测主要应考虑″ 成矿构造和F3对矿体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3.
天井山金矿的矿化类型有石英脉型、蚀变岩型和千糜岩型,构成复合金矿化体系,各矿化类型的成因及时空配置具有密切的内在成生联系,组合产出特征明显。主成矿期成矿演化可以划分为微量金-石英阶段、金-单硫化物-石英阶段、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和微量金-萤石-方解石-石英阶段。矿体主要赋存于接触带构造及其附近,呈脉状、透镜状,膨大狭缩、尖灭再现、舒缓波状产出特征明显;断裂产状变化处及裂隙发育地段易于形成厚大富矿体,矿化发育程度与基性岩脉空间关系密切。矿体总体走向NE,具有浅部NW倾向、NE向侧伏,深部SE倾向、SW向侧伏的定位规律。其空间定位产出样式可分为外接触带型、接触带型和内接触带型。  相似文献   

4.
阿尔哈达铅锌矿床是内蒙古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多金属成矿带中的代表性矿床之一,矿体主要赋存于安格尔音乌拉组中,呈脉状、透镜状产出,受北西向断裂控制。成矿期断裂发生多次构造活动,形成不同的矿物组合,可划分为石英-毒砂-黄铁矿阶段(Ⅰ)、贫硫化物-石英阶段(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及少量方铅矿-萤石-方解石阶段(Ⅳ)4个成矿阶段。控矿断裂以左行正断层的运动方式为主,剖面上断裂产状较陡部位、平面上断裂走向偏西部位是矿体产出的有利地段。蚀变带厚度、厚度×品位及矿体厚度高值中心与断裂面产状变化部位基本一致,表明断裂面产状变化地段是矿体赋存及矿化富集的有利位置。矿化富集规律显示矿体与蚀变带均具有向南西侧伏的趋势,表明矿区深部仍有一定成矿潜力。在详细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矿化富集规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阿尔哈达铅锌矿床I号矿脉两侧及深部进行成矿远景评价和矿体定位预测,共圈定了6处进一步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5.
刘屯金矿床由刘屯(Ⅰ)和金屯(Ⅱ)两个地段组成.作者通过矿床地质特征、深部地球物理特征、金矿体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判别及矿体剥蚀程度预测等研究,对刘屯金矿床深部成矿提出了新看法,认为Ⅰ地段矿体已剥蚀到中下部,40 m以下矿化尖灭;Ⅱ地段矿体剥蚀至头部,向下有较大延深,可进一步开展深部找矿.  相似文献   

6.
山东玲珑式金矿床矿体空间定位形式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东玲珑式金矿采冶历史悠久,含金石英脉主要产于混合花岗岩中,严格受断裂、裂隙所控制。主要控矿断裂明显具有多次活动特征,成矿具有多阶段以叠加方式为主的特点。矿床类型为中温热液断裂充填型含金石英脉矿床。在主要控矿断裂内,含金石英脉分支复合、尖灭再现、膨胀狭缩现象普遍,特别是工业矿体(段)在石英脉中断续分布,大小悬殊。研  相似文献   

7.
秘鲁马尔科纳铁矿位于南美安第斯山金属成矿带中。9-10号矿体赋存在志留-泥盆系马尔科纳组角岩中,MINA9、MINA10两个矿体实为同一矿体,只是被后期安山玢岩脉切割分成为两段。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走向上连续,由一个主矿体组成,地表出露主矿体长1 450m,平均宽度100m。西部矿体走向近EW,倾向NW,倾角较缓;东部矿体走向NEE,倾角中等,围岩为角岩。矿体沿走向厚度稳定,9号矿体沿倾向矿体变薄,10号矿体沿倾向矿体增厚;由于后期氧化作用,铁矿体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特点,由上到下分为氧化带、过渡带和原生带。综合矿物学和Ar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结果,铁矿床主要形成于侏罗纪—早白垩世,成矿分为7个成矿阶段,中-晚侏罗世(171~156 Ma)的磁铁矿阶段、磁铁矿-硫化物阶段和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是马尔科纳铁矿的主要成矿期;早白垩世(110~101 Ma)出现脉状铁-铜-硫化物叠加矿化阶段。马尔科纳铁矿的成矿模式:板块的碰撞-俯冲,造成强烈的幔源岩浆活动,形成大规模火山喷发和高钾钙碱性岩的侵位,火山(岩浆)期后的含矿流体沿NEE向断裂侵位,磁铁矿聚集矿化,形成马尔科纳铁矿的主矿体;主成矿期后又弱的叠加矿化,与中基性岩脉和断裂一起改造、破坏了先期阶段的矿体。  相似文献   

8.
豫西雷门沟斑岩钼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西雷门沟钼矿床位于东秦岭钼矿带东段,是区内典型的斑岩型钼矿床之一.矿体主要分布于花岗斑岩与围岩新太古界太华群片麻岩的内外接触带中,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矿化类型主要有浸染状和细脉-网脉状.根据矿脉穿切关系,将热液成矿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Ⅰ)面型钾长石化阶段,Ⅱ)石英-钾长石阶段,Ⅲ)石英-辉钼矿-硫化物阶段,Ⅳ)石英...  相似文献   

9.
东伙房金矿位于内蒙古武川县,为一小型金矿床,属于与浅成花岗斑岩有关的中浅成中高温热液矿床.本次成矿预测思路为:在已知Ⅰ号矿体及其他含金蚀变带上,建立大量的观测点,把每个观测点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物学等方面的成矿信息分析研究,并把Ⅰ号矿体作为已知矿体,总结Ⅰ号矿体的成矿信息特征,建立接近于客观实际的已知矿体模型,用之与其他含金蚀变带进行对比,从而预测出成矿的有利地段.作者把以上这种工作方法称为综合信息叠加组合及相似类比法.本次工作发现了两处较好的矿体,同时发现了一种新的矿化类型——斑岩型金矿化,这对该地区找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曹广利 《世界地质》2001,20(4):353-355
红花沟金矿矿区内已发现40余条金矿脉和含金石英脉,它们均产于在区域Ⅰ级和Ⅱ级断裂构造(龙头山断裂)控制下侵位的燕山期龙头山花岗岩岩体与太古宙古老变质岩的内、外接触带上.蚀变岩型矿体是2000年发现和圈定出的新类型金矿体,分布在走向NW305 °的龙头山断裂的下盘,受其次级弧形构造所控制.分析认为沿龙头山断裂向上迁移的含金流体在运移到碎裂状糜棱岩化花岗岩后,在其中交代、充填并产生硅化、绢云母化和黄铁绢英岩化,形成蚀变岩型金矿体.晚阶段含金流体则在已蚀变的碎裂状花岗岩中充填成矿,进一步提高了蚀变岩型矿体和矿石的工业品位.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长汉卜罗铅锌银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汉卜罗铅锌银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为一隐伏矿床。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赋存于石英斑岩、石英二长岩、安山岩及不同岩性接触带内。据各类脉体的穿插关系和矿物组合,可将成矿过程划分为早阶段浸染状矿化,中阶段多金属硫化物脉(该阶段又可分为石英-黄铁矿±黄铜矿±毒砂脉(Ⅰ)和石英-铅锌多金属硫化物脉(Ⅱ)),晚阶段石英-碳酸盐脉。早阶段浸染状矿化石英斑晶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W型)和H2O-CO2包裹体(C型),均一温度介于272~349℃,盐度介于1.40%~7.31%Na Cl eqv.,成矿流体发生了明显的沸腾作用。中阶段主要为W型流体包裹体,其中Ⅰ阶段均一温度介于198~348℃,盐度介于1.40%~5.86%Na Cl eqv.,该阶段主要沉淀黄铁矿、黄铜矿及毒砂等金属矿物;Ⅱ阶段均一温度为118~199℃,盐度为1.40%~4.80%Na Cl eqv.,该阶段为铅锌矿的主要成矿阶段;晚阶段均一温度为106~157℃,盐度为0.88%~2.24%Na Cl eqv.。早阶段浸染状矿化深度为1.8~2.5 km,中阶段(Ⅰ)对应的古深度为0.1~1.5 km,中阶段(Ⅱ)成矿深度更浅,近于地表。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为低温低盐度流体,铅锌矿化主要形成于岩浆流体与天水的混合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2.
陕西双王金矿床东段矿体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军 《地质找矿论丛》2003,18(3):190-194
陕西省太白县双王金矿床属大型低品位角砾岩型金矿,矿床东段的矿体赋存层位是古道岭组,矿体产于角砾岩带中,含金角砾岩带的形成与断裂构造有关,其热液活动可划分5个阶段,Ⅱ1,Ⅲ2亚阶段为主要成矿阶段。矿体矿化规律、矿体特征、矿体成因具有独特性。文章对未探明地段进行了成矿预测,提出找矿靶区,并在部分地段已经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3.
小西南岔金-铜矿位于兴蒙造山带东端,其矿化类型可分为大脉型及细脉带型。矿脉空间产出主要受北北西向压扭性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则由充填于断裂裂隙中的含金-铜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及其两侧围岩中的细脉浸染状矿化体构成。断裂构造是控制小西南岔金铜矿床主要的控矿因素,尤其区内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展布,与矿体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区内闪长岩和闪长玢岩脉与成矿关系密切,是矿体直接围岩。矿体赋存在闪长玢岩脉上下盘中和其内部,所以岩浆活动为金、铜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4.
张渊  张五荣  张洪喜 《世界地质》2010,29(3):408-412
10号脉是山东黄埠岭金矿区内的主要工业矿脉之一,产于玲珑花岗岩岩体中,受F10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呈柱状、脉状或透镜状产于矿脉内。矿石组成矿物有黄铁矿、自然金、银金矿、黄铜矿及石英等,矿石以交代溶蚀结构和脉状角砾状构造为主。矿化分4个阶段,含矿率为40%。矿化富集具有尖灭再现、侧伏和多期多阶段成矿等规律。10号脉深边部仍有成矿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5.
包古图金矿由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矿体组成,该矿的热液成矿期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粗粒石英脉阶段(Ⅰ)、含金细粒硫化物-石英脉阶段(Ⅱ)、含金粗粒自然砷-辉锑矿-石英脉阶段(Ⅲ)以及方解石脉阶段(Ⅳ),其中阶段Ⅱ和Ⅲ是主要的金矿化阶段,形成自然金赋存于毒砂、含砷黄铁矿中,银金矿被自然砷、辉锑矿包裹。阶段Ⅰ石英脉的稀土元素总量(0.83×10-6~3.67×10-6)明显低于阶段Ⅱ(11.01×10-6~30.18×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La/Yb)N=8.53~21.89]较阶段Ⅱ[(La/Yb)N=6.90~10.40]明显,但总体具有与区内中酸性侵入岩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阶段Ⅰ石英脉具有弱Eu正异常(δEu=1.09~1.80),阶段ⅡδEu主要集中于1.36~0.67之间;所有样品显示弱Ce负异常或无Ce异常(δCe=0.87~1.01)。矿化围岩和含矿石英脉中的黄铁矿均显示右倾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但石英脉中黄铁矿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更明显[(La/Yb)N=24.0~36.1],所有黄铁矿均具有明显Eu负异常(δEu=0.50~0.64)。不同阶段石英脉和黄铁矿中Ce、Eu异常表明成矿流体逐渐向较还原的状态演化。黄铁矿的Co/Ni比值(1.60~10.50)指示初始成矿流体为中温。包古图金矿含矿石英脉与区内广泛发育的中酸性斑岩体、岩脉在时间和空间上密切相关,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以上特征指示包古图金矿成矿作用与区内晚石炭世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6.
李国宽 《铀矿地质》2000,16(1):37-41
刘屯金矿床由刘屯(Ⅰ)和金屯(Ⅱ)两个地段组成。作者通过矿床地质特征、深部地物理特征、金矿体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判别及矿体剥蚀程度预测等研究,对刘屯金矿床深部成矿提出了新看法,认为Ⅰ地段矿体已剥蚀到中下部,40m以下矿化灭灭;Ⅱ地段矿体剥蚀至头部,向下有较大延深,可进一步开展深部找矿。  相似文献   

17.
夏家坪金矿位于西秦岭反"S"弧形构造东段Au-Ag-Cu-Fe-Pb-Zn成矿带中,矿体产出受下古生界李子园群沉积-火山岩系控制。矿体多呈带状、透镜状产出,具收缩膨大、尖灭再现及分支复合特征。容矿岩石主要为变砂(泥)岩、破碎石英脉、硅化角砾岩等。矿石类型以构造蚀变岩型为主,局部为石英脉型。围岩蚀变具分带性,矿化可分为早期的金和晚期的银铅锌两个主要成矿阶段。  相似文献   

18.
金青顶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青顶金矿是我国最大的石英单脉型金矿.控矿断裂呈NNE向,具多期活动特点,矿体赋存于断裂呈张性的转折部位;主矿体呈脉状,矿体向NE侧伏,侧伏延深1 080 m,是矿体最大走向长度的2.7倍;矿床有4个富矿柱,赋存于控矿断裂拐弯最大、受张应力作用最强部位,也是多阶段成矿作用叠加部位;矿床为中温热液充填型金矿.在成矿过程中,胶东群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岩浆活动是热源并提供成矿热液,构造活动是成矿的动力并提供容矿空间,构成"三位一体"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仲文斌 《地质与勘探》2014,50(4):649-658
上成金矿位于张八岭构造带北部,是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岩浆热液型金矿。通过研究厘定出一条近SN向断裂破碎带—其为管店-龙王尖断裂的北段分支管店-下马断裂—以及F1、F2、F3三条近NW向顺层滑动断裂。石英脉型金矿化受近NW向的顺层滑动断裂构造控制,矿体空间展布上具有平行似等距特征,蚀变岩型金矿化受近SN向断裂破碎带控制。上成金矿床2种不同金矿化类型是同一成矿作用在不同性质的控矿断裂构造下的具体表现,空间结构具有上部石英脉型金矿化下部蚀变岩型金矿化的关系。断裂构造产状变化部位有利于形成矿化弱的厚矿体,反映断裂构造局部地段的高引张空间有利于形成第Ⅰ阶段厚石英脉;而矿脉的分支复合、膨大缩小部位有利于矿化富集,反映断裂构造多期活动强烈地段则有利于Ⅱ、Ⅲ阶段矿化叠加富集。矿化的局部富集与矿体的厚度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结合矿化特征、构造控矿规律总结分析,对上成金矿床深部和外围进行了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20.
对陕西小秦岭地区金矿体分布特征、成矿阶段进行了系统研究,对主要金矿体进行了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小秦岭金矿成矿流体物化特征,分析了成矿模式。认为贯通全区的大月坪-金罗斑复式背形是陕西小秦岭主要控矿构造格架,复背形所派生次级脆韧性断裂控制矿体的展布,其中平行于褶皱枢纽近东西向断裂带是区域主要含矿构造;构造带产状陡变形成的虚脱部位是含金石英脉产出部位;成矿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主成矿期(Ⅲ、Ⅲ阶段)形成脉束状、网状、浸染状含金多金属硫化物矿;成矿流体为低盐度富CO_2流体,发生于中温热液作用、中压环境;成矿流体的扩容减压和大气降水混染是矿质沉淀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