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河湖水系连通是中国正在推进的重大治水战略,是提高国家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水生态环境修复能力和河湖健康保障能力的重大举措,也是提高水旱灾害抵御能力的重要保障。目前河湖水系连通的知识比较零散,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河湖水系连通理论基础的研究,对理论体系的构建、战略的实施和持续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河湖水系连通的理论研究的特征,提出其理论框架体系,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水利科学、经济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等基础理论与河湖水系连通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当前国家实施河湖水系连通战略和构建河湖水系连通理论体系的迫切需求出发,本文提出了河湖水系连通理论研究的优先领域,包括河湖水系连通性与功能评价理论与方法、河湖水系连通水体耦合机制与系统稳定性理论、水系连通协调性理论、水系连通—经济格局匹配性理论、水系连通—生态环境影响机理与评估理论、水系连通巨系统不确定性与适应性理论等,优先突破重点领域理论研究,逐步形成和完善河湖水系连通理论体系,以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支撑河湖水系连通治水战略高效、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西部河湖水系连通若干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西部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是中国最大的面向湿地恢复与保护的生态水利工程,是新时期践行中国河湖水系连通战略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积极履行《国际湿地公约》的战略需求。针对该项工程多湿地连通、多水源和多工程供水、水系连通和水资源调度复杂性等特点,从工程实践需求出发,重点阐述亟需解决的河湖水系连通优化网络构建、湿地多水源生态补水技术、湿地供水优先次序评价和基于河湖水系连通的水资源配置与调度四大关键问题研究的内涵和框架,为保障吉林西部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水资源调度与运行管理提供支撑,确保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河湖水系连通作为新时代国家治水方略被提出,成为科学界的一个研究焦点。通过河湖连通关系的类型、"量质交换"、诸动态"流"和生态功能的讨论,提出基于河湖连通关系的河流健康评价的一个新思路。认为在健康的河湖连通系统中,河湖之间存在着良性的"量质交换",它是河湖之间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关系;河湖之间的物质流(水、溶解物质、泥沙、生物,污染物等)、能量流(水位、流量、流速等)、信息流(随水流、生物和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信息流动等)和价值流(航运、发电、饮用和灌溉等)畅通无阻;诸种"流"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以河湖水系连通为纽带,进行河湖之间的"量质交换",实现河湖相互作用;"量质交换"是河湖连通关系演变的途径和动力源泉;良性的河湖连通关系演化最终趋于相对稳定状态,即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人类活动对河湖水系连通的影响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左其亭  崔国韬 《地理学报》2020,75(7):1483-1493
河湖水系承载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也支撑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河湖水系不断发生着改变,也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在人类活动日益剧烈的背景下,研究人类活动对河湖水系连通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研问题,也是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实践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从自然和人工两个方面分析了河湖水系连通的影响因素,阐述了人类活动对河湖水系连通的影响过程,并从河湖水系连通关系、河湖水系功能(自然角度)、河湖水系连通功能(社会角度)三个方面归纳了人类活动的正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影响量化评估方法,便于宏观角度量化和分析人类活动对河湖水系连通的影响。本研究以人类活动剧烈的淮河流域为实例应用,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淮河水系的影响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水环境改善的城市湖泊群河湖连通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湖水系连通作为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修复与改善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江河湖泊治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河湖水系连通方案的选择和连通效应的评估直接关系到连通工程对湖泊水动力和水环境的改善效果,但目前缺乏对水系连通后河湖水动力和水质的综合评估体系。以汤逊湖湖泊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二维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选取NH3-N、TN和TP作为水质指标,模拟不同连通方案下汤逊湖湖泊群的流场及水质变化情况,结合水动力、水质和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对各连通方案下湖泊群的改善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引水后湖泊水体流动性有了很大的改善,河湖连通工程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改善湖泊水质的目的,但随着引水时间的增长,改善率逐渐减小。通过对比五种连通方案发现,方案五对水动力和水质的改善都取得了最显著的效果,且能够带来最大的引水效益。  相似文献   

6.
河湖水系连通特征及其利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水资源以及水环境健康的恶化,河湖水系连通性作为河流健康以及提高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中被着重提出。目前,中国对河湖水系连通特征及其对河流健康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本文主要对河湖水系连通的定义、分类、评判指标、影响因素及其对水环境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一一阐述。分析表明:维持水系连通可以明显地改善...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管理已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现代水资源管理理念应运而生。在总结水资源管理发展历程,指出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构建现代化水资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剖析了反映水资源管理新思想的“三条红线”和“河湖水系连通战略”内涵,介绍了和谐论理念、量化方法及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包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论途径、水资源管理的和谐论策略、分区分部门水资源合理分配的和谐论模型、跨界河流分水问题的和谐论模型、跨流域调水问题的和谐论模型、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和谐论模型等,为水资源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夏军  陈进  佘敦先  骆文广 《地理学报》2023,(7):1608-1617
国家水网工程是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国家水安全保障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本文在分析中国气候、水土资源分布不均等地理特点基础上,探究了变化环境下中国水资源供需关系,分析了国家水网规划布局及典型水网成效,探讨了国家水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亟待研究的若干问题和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全球变化影响愈来愈凸显;国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对供水质量及保障程度、洪旱灾害防御能力等要求越来越高;构建国家及区域水网是应对环境变化影响、显著提高供水灌溉保障程度和防洪排涝能力,改善天然河湖水环境质量,提高国家水安全保障的重大举措。但需要从区域“水—土—气—生”及“人—地”关系协调,尊重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国家水网规划建设和运行的科技和管理创新,受水区不仅应该加强节水和水资源保护,守住本地水资源的主体地位,与外调水联合调度,提高水网工程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效益,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如何通过新型城镇化来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淮河生态经济带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论文在解析城镇化影响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006—2020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城镇化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淮河生态经济带综合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均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城镇化先抑制、达到一定阈值后转为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2)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的人口城镇化在2014年皆达到拐点值,而综合城镇化水平尚未达到拐点值,需要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切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3)淮河生态经济带城镇化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显著的倒“U”型溢出效应,同时,在当前研究期内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负向外溢效应。论文为深入解析城镇化与水资源互动关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也为深化新型城镇化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邓铭江 《干旱区地理》2019,42(5):961-975
以新疆典型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理、地貌、水文气象条件、流域水循环特征的系统分析,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三大问题,即: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严重失衡,跨界河流水安全问题突出;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人工绿洲与天然绿洲结构严重失调,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低,供需矛盾和水盐平衡失控。以水问题和水需求为导向,工程措施与生态保护并举,采用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分析方法,构建了三层级多目标水循环调控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提出了区域、流域、灌区水循环调控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科学模式和关键技术。结合区域地形地貌特点和水资源禀赋条件,建立了北疆"网式"、南疆"环式"、东疆"串式"结构水循环调控框架,增强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调控能力。针对流域水循环特点,提出山区水库替代平原水库和河道内与河道外引水"三七调控"、经济与生态耗水"五五分账"的综合调控模式。围绕现代灌区建设和面临的挑战,研究指出建立节水灌溉—水盐调控—地下水利用—生态保护"四位一体"的水资源高效利用综合调控技术体系,是干旱区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Most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re faced with a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However,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itiative depends on water availability to suppor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 designed a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ssigned grades and weights to each evaluation index and calculated a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index for the 65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We used virtual water theory to analyze China’s net virtual water import from key bulk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rough international trade.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their water resources will be unable to suppor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t will be necessary for fulfilling the goals of the Initiative. As a country with insufficient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China is a net virtual water importer in the virtual water trade. This virtual water trade can improve China’s water resources support capacity, and ensure China’s water and food security for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也是南疆各族人民的母亲河,对其水资源研究的脉络梳理有助于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历史时期的水资源研究方向,为水资源合理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南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针对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研究从时间脉络上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主要是中国的历史典籍、自然地理图志和近代国外探险家的探险历程,如实记录了塔里木河的水系变迁和自然风貌,间接反映了流域水资源受到自然-人类活动影响的缓慢变化;20世纪50年代-90年代,随着南疆大规模开发,水资源研究逐渐聚焦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管理,其主要针对的是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加剧造成的流域内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水资源管理混乱等一系列相关问题;21世纪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塔里木河水文过程变化、水资源承载力及供需矛盾、地下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等逐渐成为塔里木河水资源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在系统梳理三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后,进一步提出了未来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研究应的重点关注方向,包括生态调度、水权配置与生态补偿、跨流域调水等。  相似文献   

13.
西北干旱区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西北干旱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运行现状、特点及其存在问题,认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增长是其当前其域持续发展的重点子目标。  相似文献   

14.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研究思考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变化与水资源问题是各国政府部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西北干旱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指出制约西北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和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影响;进而分析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最后基于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出目前亟待解决的研究任务与核心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1)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形成、转化及未来趋势的影响;(2)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循环过程的影响;(3)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与挑战   总被引:47,自引:6,他引:41  
夏军 《地理科学进展》2002,21(6):517-526
华北缺水及其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变化是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由于山区与平原径流明显减少和过量开发水资源,造成了地下水漏斗加深、平原区河道干涸、湖泊湿地萎缩、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影响到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文以海河流域为重点对象,通过国内外学科前沿进展综述,指出华北地区缺水及其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背后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作用与发展演化的背景,强调高强度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水循环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提出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的水循环基础与应用问题研究的若干建议与思考。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的华北地区水循环过程,水体运动与污染物质输移及其与生态环境演变耦合机制,阐明华北地区"河道断流,水体污染,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的成因规律,特别是人类活动的驱动分量,提出生态环境修复的理论基础,不仅对变化环境下流域水环境演变的地学基础科学前沿研究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北干旱区的水环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分析西北干旱区的水文气象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干旱化和沙漠化加剧、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水质恶化等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并提出改善西北水资源环境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动态环境CGE模型的乌梁素海流域氮磷分期调控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祥征  吴锋  林英志  杨军 《地理研究》2011,30(4):635-644
氮、磷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主导因子.为维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氮、磷削减势在必行,但此举势必会影响经济发展.为解决氮、磷削减与经济的矛盾关系,本文以乌梁素海流域为例,利用动态环境CGE模型,通过综合考虑技术进步、人口、经济增长与氮磷排放的关系,提出了氮磷分期调控策略.研究表明,近期(2010~2015),乌梁素海流域氮...  相似文献   

18.
境外经贸合作区已经成为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和空间策略。文章在总结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特点基础上,采用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的开发模式,并基于企业视角分析了该开发区的优劣势。结果发现:1)园区是采取“项目建设+土地抵偿”的形式进行开发的典型项目,以符合东道国国情与需要为发展定位,主要通过土地增值、为跨国企业提供厂地的方式获取收益;2)园区发展优势表现在:受到双边政府的大力支持,税收优惠力度大,区位优势明显;园区发展劣势表现在:产业链体系不完整、企业境外融资难度大、企业在当地的根植性弱、企业间凝聚力不足、劳动力资源匮乏、劳动技能与效率尚待提高、投资汇回利润存在一定风险、市场开发尚且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区位选择与产业布局、本地嵌入机制、经济地理影响等方面,并探讨了本案例对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政策启示,即,加强政府间磋商、契合东道国发展需要,加强对本地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是保障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顺利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