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强震孕育与断层形变异常形态及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分析了华北北部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的断层形变资料。结果表明:震前断层活动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短临阶段断层形变异常主要形态有两种:一种是在α、β相后的γ相短临异常,这种异常一般在近源区出现;另一种是较大幅度的突跳型短临异常,这种异常一般在远源区出现,这些都是断层形变前兆由中期过渡到短期的明显标志;断层形变短临异常有从外围向震中迁移的特征;唐山地震前出现γ相短临异常的比例高于大同和张北地震,主要表现为在中期趋势积累背景上的反向;3次强震前α、β、γ相异常场地的分布具构造控制特征;强震前场地断层异常活动存在象限性分布特征,且与震源机制解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断层形变短临前兆表现形变是多样的,丛集性高频波动是其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探索了这种前兆信息的提取思路和方法,认为信息丛集度是描述这种前兆信息较理想的特征量  相似文献   

3.
卫星热红外预报地震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将随机共振概念引进卫星热红外领域,在卫星图像上发现六种与地壳运动有关的异常现象,制定了卫星热红外预报全球6级以上地震的6项判别标志及其量化评分标准。本文通过卫星热红外的高新技术,开展了全球地壳运动微观动态的研究,成功预报了建台以来全球80%以上强震的时间和震级,可见,卫星热红外信息与宏观异常结合研究,一定会在人类减轻强震灾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构造力源假说,对可能沿软流圈或构造带传播的四种类型的构造波进行了研究。这四种构造波为:广义瑞利型构造波;广义洛夫型构造波;广义构造导波及构造形变波。采用适当的软流圈模型,对这四种波型的频散关系及存在条件作了研究。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在软流圈中这四类波型均可能存在。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构造波所反映的地震前兆的周期(时间)长短,又把它们归为三类。第一类称为长周期的构造波,它反映了强震震中以波的形式迁移,这可以用来解释强震沿某些构造带与纬度方向迁移及其幅射状迁移等现象。第二类是中周期的构造波,它反映了地震前兆的三阶段发展变化。第三类为长周期的形变波,它是一种短周期的构造波,反映了短期或临震前兆。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强震前断层形变异常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利用华北北部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研究了该区强震前的断层形变异常。结果表明:唐山、大同和张北地震前断层形变的中、短期前兆异常显著,说明剧烈的断层活动是强震发生的重要信息;唐山地震在形变异常恢复后或在恢复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测项的比例高于大同和张北地震;断层活动存在10年左右周期的群体准同步阶段性特征;在大同和张北地震活跃期内,震前断层形变主要表现为突跳性(无趋势积累)短期异常,而在唐山地震活跃期内,断层形变主要表现为趋势性积累,这可能是华北6级~7级以上强震前断层形变异常特征的主要区别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小震调制比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探测中强震发生前震源附近调整区位置的一种动态检测法(又称抽时段检测法)。利用已发生的较强地震作为动力源,研究震时和震后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小震调制比的时空响应,响应明显的区(即调制比异常区)可判定为未来震源的调整区。应用组合模式原理,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动态异常区得到的交汇区可进行中强震的地点预报。  相似文献   

7.
本文给出了一个用形变资料预报大陆地震的基本模式:①用大面积形变资料进行地震背景的研究,确定地震危险区,并综合各种手段对危险区震情的发展进行监测;②在重点监视区内布设形变监测台网,寻找形变敏感点,利用形变测量手段(如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测量手段等)捕捉中短期地震前兆信息,进行中短期震情预测,为短临形变监测手段提供依据。③建立固定形变监测台站进行连续形变的观测(如连通管、倾斜仪、伸缩仪、应变仪等),以捕捉临震的形变前兆信息,用于震前的短临预报。本文对以上三个步骤以实例作了简要的介绍,并简单地介绍了一些形变数据处理及提取形变前兆信息的方法,同时给出了预报地震的实例。  相似文献   

8.
1987年1月24日新疆鸟什东北发生了6.4级地震。震前,我们主要根据RZB-1型压容式钻孔计观测到的前兆异常,进行了预报。本文主要介绍了6.4级地震中、短、临前兆异常特征、预报思路方法;同时,就迭加前兆异常、异常量级、单台预报地震三要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GPS观测数据,获取2000~2019年中国大陆63次强震(MS≥6.0)前的电离层垂直总电子含量VTEC的时空分布。通过分析震前20 d内的电离层日-日变化,发现有58次地震在震前10 d内于震中附近出现明显的电离层异常。通过分析这些电离层异常期间的日-地空间环境,并结合电离层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其中的44次地震前的电离层异常可能是由地震孕育活动引起的,这些异常可视为地震的短临前兆。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中国强震迁移与现代地壳波浪运动间的关系,指出了中国强震时空分布上的波浪性、方向性及丛集性特征,并将中国强震运动划分为天平式运动、单波系波浪运动、双波系波浪运动、多波系波浪运动等类型,进而对强震机制进行了探讨,指出强震波带和强震丛集区仍是今后强震活动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有关卫星热红外异常与地震关系的文献已有许多 ,但大部分是探讨或研究震源区地表及上空产生增温异常现象。天线附近背景噪声和强震前后形成的电磁波与卫星数据传输载波产生随机共振 ,造成卫星图像中出现特殊异常现象 ,这种异常与强震具有非常明显的对应关系 ,通过进一步研究 ,可以开拓电磁波随机共振应用的新领域进行短临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信息维D_1用于描述具有场特征的地震前兆图象的可能性以及具体方法。为了计算操作方便,提出了信息维定义的改型公式,对两种不同的实际资料作了计算,结果证实用信息维来描述这类前兆图象是适当的。初步阐述了“降维过程”作为一种系统破坏的整体模式,具有普适性。指出:降维过程中的最小值点可能是孕震过程由中期向短临过渡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云南区域数字台网波形资料,采用单台多震和达法计算2011年以来滇西至滇西南地区MS≥5.5地震前后的波速比,对震中距160 km范围内各台站波速比时间进程曲线变化特征进行动态跟踪分析。结果显示,5次地震前存在占比分别为56%、33%、16%、15%的低值异常、高值异常、低值-高值-低值、高值-正常的中期异常特征,还存在占比分别为41%、31%、28%的低值-高值回返、高值持续、低值持续3种短临异常特征。震区不同方位的波速比异常对比分析表明,2次盈江地震前,异常明显区域位于震源东南部,洱源地震前异常突出区域位于震源东北部,景谷地震前异常显著区域位于澜沧江断裂西北部的临沧地区。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三岔口地区GPS、重力、跨断层观测资料,分析2013年芦山7.0级地震、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及康定6.3级地震前后四川地壳形变异常分布及动态图像特征。结果显示:1)2013~2014年三岔口地区几次强震前,四川地壳形变资料先后不同程度地出现群体性中、短期前兆异常,其中跨断层形变以直接前兆的形式显现出短期异常,地震发生在异常结束后的1个月内,对强震发生时间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2)短期异常突出点分布在距震中200 km左右,异常点与强震发生地点属于同一活动构造体系;3)强震相继发生在相对重力异常区内、与跨断层中等异常幅值平行的其他断层附近以及有异常断层交汇部位,对强震发生地点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几次中强震的发生表明,2013~2014年巴颜喀拉块体向南东的带动作用使三岔口地区敏感断层活动加速,在加速的过程中其高应力积累区“失稳”并发生错动,导致脆性岩层产生破裂,从而以强震的形式释放长期积累的能量。  相似文献   

15.
推导地表重力变化数据球谐展开计算公式,并根据该方法分析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前震源周边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 2015-04~2017-04九寨沟地震震源周边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明显。2015-10~2016-04、2016-04~10和2016-10~2017-04这3个时段内,研究区内出现重力正负变化过渡带,九寨沟地震震源位于这3个时段过渡带的交会区域内部。震源附近2016-10~2017-04正负重力变化过渡带的空间走向与2015-10~2016-04和2016-04~10时段结果相比发生了约90° 旋转,九寨沟地震发生时间在过渡带空间走向旋转之后。流动重力观测数据较好地反映了九寨沟地震的前兆现象。2)采用球谐方法分析重力变化数据可以有效突出研究范围内大尺度重力场动态演化规律,抑制局部细节特征,有利于识别主要重力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断层网络可视为一浅源构造地震的蕴震系统。地震前兆是该系统在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整体动态行为,是蕴震系统自组织演化的构造微动态。本文从信息合成观点出发,提出了方向信息合成方法(DirectionInformationSynthesis)。对京、津、唐地区50条跨断层地形变观测时间序列的计算表明:断层网络活动的方向特征(相对张、压、扭动等)临震前出现了运动方式(方向)群体优势异常;该异常可能具有可重复性,该方向特征的时空演化可视为一个自组织过程。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我国地震预报面对的问题和困难。认为只有加强以形变为主的前兆观测 ,才能作出地震的短临预报。目前前兆观测的主要问题在于可信度差 ,应把重点放在仪器探头上 ,只有探头提供的信息“源”可靠了 ,后续的采集、传输、预报的“流”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我国现在建立以形变为主的前兆台网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 ,建议建立全国高精度的高、中、低频衔接的前兆物理信息观测网络。  相似文献   

18.
基于漾濞地震序列及周边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数据,初步分析震源机制类型和应力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与漾濞地震及周边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漾濞地震序列及震源区域附近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类型主要为走滑型地震,其次为正断型。不同半径范围内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平均Misfit角和漾濞MS6.4地震等中强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漾濞地震及周边中强地震发生前,震源一致性参数均出现下降现象,即震源机制趋于一致;同时,根据计算的b值变化情况来看,研究区中强地震多发生于b值下降时段或低b值期。当研究区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Misfit角低于40°且开始下降时,可能表明区域构造应力开始集中增强,发震时间逐渐临近,强震危险性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构造、前兆二判式鉴别了唐山跨断层短水准形变异常,并论述了卢龙M_L6.2级地震前的中期异常和短临前兆特征。以此为据,阐明了这次地震是在1981年下半年华北区域应力场明显加强时,唐山7.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反向逆冲异常运动所造成的。 宁河、唐山、东台子三处短水准形变异常的相应出现,再次表明即使埋设在地壳运动强烈区土层中的跨断层短水准测线亦有较好的监测地震的能力,而其所受干挠通常是可以识别和排除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调制小震法对我国近年来发生的15次中强地震(M=5.5~6.9)和5次强震(M=7~7.9)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在具有一定地震活动水平的地区,以及台网控制较好的地区,调制小震法对判断中、强震发生的位置,强度和粗略的发震时间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得到的初步结果如下: 1.强震一般发生在调制小震带之间的空段内,空段的位置与长度一般与强震的震源体相当。因此由空段的位置和线性尺度可估计未来大震的位置和震级。 2.中强地震一般发生在调制小震带端部或两个调制小震带交汇区附近以及调制小震相对集中的地区。但较大震级的中强震前有调制小震带显示的空段。 3.中、强震前半年至一年内调制小震向震源区附近集中,频次增高,并出现调制小震比超过自然概率。由此可估计中、强地震来临的初略时间。 4.调制小震带的方向大多与主震的一个或两个P波节面走向一致。因此由调制小震带的方向可以研究未来中、强地震的震源应力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