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实施“愉快、和谐、成功教育”,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启发学生在答题时,提出不同的见解,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耐心细致地听取学生的独立见解和不同意见,平等地和他们讨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得奖者温伯格说:“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进攻性,而是对自然的进攻性。”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活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前,创新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潮流,理论创新成为一个时代性课题,改革开放和  相似文献   

3.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地理教师应随机应变,选择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有针对性的教法,运用各种电教手段,并辅以小黑板、地理挂图等直观教具,组织、启发、帮助学生置身于地理学习情景,参与“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过程”的思维之中,并善于运用变式教学,“多换几个角度”思考分析,注重知识的挖掘与拓展,善于发散,引发思维,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 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创新为基本动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根据对象不同创新可划分为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后者包括管理创新、组织  相似文献   

5.
何修斌 《地理教学》2010,(11):33-34
“一图多问”是指教师不断地挖掘、提炼教材,以教学简图的形式,突破问题“瓶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过程。使充满智慧的课堂成为启迪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平台,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敲门砖”,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使用改进的S—T分析法和ThomaL.Good&JereE.Brophy的课堂观察技术对高中地理课堂提问行为进行分析,以《百节名师风采课》中“荒漠化的防治”一节为例,得出的结论如下:“荒漠化的防治”这节课主要是在提问行为为主的对话型教学模式下完成的;注重了问题引入方式的多样性;提问方式采用群体与个别提问相结合和鼓励性的教学反馈等四大亮点。同时,该节课的课堂提问行为有四点待改进:需要注意高层次的提问类型与低层次的提问类型相结合;减少教师自问自答;鼓励学生提问;适当增加提问后停顿时间,正确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充分挖掘教材进行问题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讲授我国的季风气候时,若照本宣科、书云亦云,无论教师讲解、论述得多严密,学生往往会感到学习的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共鸣,更无法突出学生“向着体验学习、发现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向转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季风气候的成因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环境多样,民族众多.人口量大.空间发展不平衡的世界级大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上经历了“站起来”(新中国成立),“跑起来”(改革开放)和“飞起来”(跨入宇航时代)三大历史阶段。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依据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环境,先后实施了156项工程重点突破和三线基地建设——毛泽东时代的区域发展模式;东部沿海  相似文献   

9.
根据党和国家新发展理念、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二十大报告关于“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梳理了“有效失败”“创新思维”相关文献研究动态,提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有效失败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构想及其三种具体教学策略:学生先学先究经历有效失败,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形象思维;学生片面观点经历有效失败,依托头脑风暴培养发散思维;学生个别举例经历有效失败,加入课堂辩论培养批判思维。本文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培育学生创新素养与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周春梅 《西部资源》2012,(3):151-15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文从新教材为出发点,结合课程改革,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根本,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构建一个有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以积极探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1.
注重发展思维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启动、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有意培养和发展.因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获得,其十分重要的渠道.就是通过在学校时的学习形成。  相似文献   

12.
李鑫林 《地理教学》2011,(21):11-13
教师的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常用且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正如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总是从问题和惊讶开始”,当学生面临问题时,不仅他的认知结构、智力潜能得到充分的调动,他的行为动机、成功欲望等非智力因素也得到最充分的激发,问题的存在最能激励学生去学习、去探究、去创造……所以,提出科学规范、逻辑合理的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开展学习的关键,甚至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提问就是“教学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平时教学过程中常听到一些老师埋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回答”,“不知他们的脑子是怎么转的”,“不知他们是怎么学的”……其实,做老师的在教学中就应该考虑学生如何学,他们怎么想,他们的疑难将是什么.他们喜欢些什么等等问题.而不能自己成了教师便忘了自己做学生时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在思维上达到“同频”。  相似文献   

14.
王德 《地理教学》2010,(16):10-11
陶行知先生认为: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实践获得的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以往的地理教学往往过于“重结论、轻过程”,这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5.
曹军 《地理教学》2012,(13):42-43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创新始于提出一个个与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地理学习或实际生活中遇到困惑时多问一些“为什么”,促使学生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缘由和规律,萌发强烈的创新欲望。  相似文献   

16.
蒋萍 《地理教学》2009,(10):29-30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高中阶段情感价值观教育应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高中地理新课标强调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除了“知识与技能”要求,还提出了“过程与方法”们隋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就应该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重视“过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教学中思维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抖学屑负看协调人地和谐发展的重任,社会发展向地理学和地理教育提出了正确认识人类环境和协调人地关系的要求。它的这一教育功能使得重视人的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不是一句空话。形象地说.地理课应成为使学生聪明的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似乎还难以真正落实到实处。第一.从地理教学的外部环境看,还难以弱化“应考功能”,学生思想中应付考试的意识还十分强烈。在教师一头,为了“应考”,往往采用“注入式”与题海战术。从而把学习地理的思维认识活动的主干看作是感知和再认识,削弱了其中的中心环节——思维。  相似文献   

18.
蒋莺 《地理教学》1999,(2):16-17
“自学—导学模式”的设计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角色,让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又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思考、提问、释疑获得地理新知,提高思维能力,发展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9.
孙继虎  沈涛 《地理教学》2012,(14):58-59
地理的趣味点之一是地理思维,如何建构一个“思辨的课堂”,一个思想的课堂,让地理课堂成为一个“思维场”.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高智慧的形成与发展。但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课堂中常常会出现短思维的现象,即学生新授课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不是完整地思考、或者被动接受没有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0.
王磊 《地理教学》2005,(4):44-45
《异想天开》栏目是中央电视台面向初、高中及大专院校学生的科技创新类节目.开播以来受到社会的,一泛关注,成为展现青少年科技创新的重要窗口。《异想天开》栏目注重创新思维,注重采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栏目的基本形式是每期节目设有一个命题,每期由三个参赛队来完成命题要求。三个方案不能雷同且差异性要大。每期都邀请有专家,每个参赛队对自己的方案进行阐述和答辩,专家最后进行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