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大亚湾3种重要经济鱼类包括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平鲷Rhabdosargus sarba和细鳞Therapon jarbua的多项温度指标进行室内热效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驯化温度为25—33℃条件下,黑鲷、平鲷和细鳞3种鱼类的起始致死温度分别为34.96—36.42,34.78—35.62、38.75—39.39℃;最高起始致死温度分别为36.35,35.52℃和39.32℃;临界热最大值分别为38.08—40.50,38.28—40.40℃和42.40—43.64℃;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8,28℃和32℃;生长的最高周平均温度分别为30.78,30.51℃和34.44℃;短期暴露最高温度分别为34.04,33.57℃和37.90℃。根据黑鲷、平鲷和细鳞的多项温度指标,结合这些鱼类的生活习性分析和大亚湾基本环境特征的调查资料,就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对渔业资源影响的热效应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热废水对大亚湾三种经济鱼类热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大亚湾3种重要经济在包括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平鲷Rhabdosargus sarba和细鳞LaTherapon jarua的多项温度指标进行室内热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驯化温度为25-33℃条件下,黑鲷、平鲷和细鳞La3种鱼类的起始致死温度分别为34.96-36.42,34.78-35.62,38.75-39.39℃,最高起始致死温度分别为36.35,35.52℃和39  相似文献   

3.
杂交鲷和黑鲷幼鱼的代谢率及排泄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鲷是以真鲷为母本,黑鲷为父本的杂交F1代品种,为了比较杂交鲷与黑鲷的代谢特征,采用静水密闭式呼吸仪测定了13、18、23、28、33℃(32℃)5个温度下杂交鲷和黑鲷幼鱼的代谢率及排泄率.结果表明:13~28℃温度下,杂交鲷和黑鲷幼鱼的代谢率、排泄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28℃时杂交鲷和黑鲷幼鱼的代谢率、排泄率分别为14.22±0.95、0.39±0.02 J/(g.h)和17.47±0.14、0.43±0.02 J/(.gh),分别是其13℃时的5.69、4.05倍和4.01、3.73倍;且各温度下黑鲷的代谢率始终高于杂交鲷,前者是后者的1.23~1.73倍;杂交鲷和黑鲷幼鱼分别在32℃和33℃时代谢率比28℃下跌了22.23%和3.83%,证明该温度已分别超出了这2种幼鱼的最高适温;杂交鲷和黑鲷幼鱼28℃时的窒息点溶解氧含量分别为1.94、1.40 mg/dm3,低于真鲷21℃时的窒息点溶解氧含量(2.30 mg/dm3);O∶N原子比值结果显示,28℃时蛋白质供能比最低,生长积累速度最快,是2种幼鱼的最适温度.综合分析认为,杂交鲷幼鱼具有代谢率显著低于亲本的优点,也继承了父本耐低温的特点,但同时失去了亲本耐高温、耐低氧的特点,并出现了应激反应大等不良性状.  相似文献   

4.
余氯对大亚湾海区平鲷和黑鲷幼鱼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含游离余氯、化合余氯的海水分别对大亚湾平鲷Rhabdosargussarba、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浸毒处理30min和60min。结果表明,两种形态余氛对色的耗氧率有明显抑制作用,游离余氯对平鲷、黑鲷的48hLC50分别为0.19和0.18mg·L-1,48hLC1分别为0.07和0.06mg·L-1;化合余氯的48hLC50分别为0.56和0.60mg·L-1,48hLC1分别为0.21和0.24mg·L-1。游离余氯的毒性大约是化合余筑的6倍。游离余氯、化合余氯安全阈限估算值分别为0.09和0.28mg·L-1,稍高于48hLC1。  相似文献   

5.
湛江海域鱼类体内5种激素残留的放射免疫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了养殖与野生黑鲷、花尾胡椒鲷、军曹鱼、青鲈、白鲳5种常见湛江海域养殖鱼类肌肉中生长激素、雌二醇、孕酮、睾酮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在5种养殖与野生鱼类肌肉中均检出5种激素,各种激素的残留量依鱼类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在同种鱼类中的任一种激素残留量均是养殖鱼类显著高于相应的野生鱼类(P<0.01)。5种激素在5种养殖与野生鱼类中的残留情况是,生长激素均以养殖与野生青鲈最高,雌二醇以养殖黑鲷、野生军曹鱼最高,孕酮均以养殖与野生军曹鱼最高,睾酮均以养殖与野生白鲳最高,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以养殖青鲈、野生花尾胡椒鲷最高。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原油水溶性组分(WSF)暴露对黑鲷、黄鳍鲷和褐菖鲉肝微粒体EROD活性的剂量-效应,时间-效应和恢复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剂量诱导实验中,褐菖鲉肝EROD活性在原油WSF浓度为50 μg/dm3时呈现生物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而黑鲷和黄鳍鲷肝EROD活性在75 μg/dm3时才呈现生物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褐菖鲉肝EROD活性诱导倍数最高,但黑鲷的诱导浓度范围较广。在时间诱导实验中, 在40 μg/dm3原油WSF暴露下黄鳍鲷肝EROD活性在2 d时首先呈现显著差异; 三种鱼肝EROD活性均在第4天达到最高,并呈现显著性变化,此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并接近对照组水平。在恢复实验中三种鱼肝EROD活性下降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石油污染物,黑鲷、黄鳍鲷和褐菖鲉肝EROD活性都可以作为污染生化效应监测指标,然而就三种鱼类比较而言,褐菖鲉最敏感,更适合于作为石油类污染及其生化效应,尤其是低剂量效应的监测生物。  相似文献   

7.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养殖与野生黑鲷Sparus macroccephalus、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青鲈Nibea japonica、白鲳Pampus argenteus5种湛江海域常见养殖鱼类肌肉中生长激素、雌二醇、孕酮、睾酮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同一种激素含量依鱼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5种激素在5种养殖与野生鱼类中的含量是,生长激素以养殖与野生青鲈最高,雌二醇以养殖黑鲷、野生军曹鱼最高,孕酮以养殖与野生军曹鱼最高,睾酮以养殖与野生白鲳最高,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以养殖青鲈、野生花尾胡椒鲷最高。同一种激素含量在同种的养殖与野生鱼类中有显著差异(p<0.01),养殖黑鲷肌肉中5种激素含量分别是野生黑鲷的6.94、4.01、2.81、2.42、2.99倍;养殖花尾胡椒鲷分别是野生花尾胡椒鲷的5.68、2.51、2.15、2.13、1.93倍;养殖军曹鱼分别是野生军曹鱼的46.11、1.71、1.63、5.50、2.91倍;养殖青鲈分别是野生青鲈的6.60、2.75、2.83、3.58、5.38倍;养殖白鲳分别是野生白鲳的2.55、2.67、2.49、2.52、2.70倍。实验结果提示,放射免疫分析法可作为检测水产品中激素含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原油水溶性组分(WSF)暴露对黑鲷、黄鳍鲷和褐菖鲉肝微粒体EROD活性的剂量-效应,时间-效应和恢复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剂量诱导实验中,褐菖鲉肝EROD活性在原油WSF浓度为50μg/dm3时呈现生物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而黑鲷和黄鳍鲷肝EROD活性在75μg/dm3时才呈现生物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褐菖鲉肝EROD活性诱导倍数最高,但黑鲷的诱导浓度范围较广。在时间诱导实验中,在40μg/dm3原油WSF暴露下黄鳍鲷肝EROD活性在2 d时首先呈现显著差异;三种鱼肝EROD活性均在第4天达到最高,并呈现显著性变化,此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并接近对照组水平。在恢复实验中三种鱼肝EROD活性下降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石油污染物,黑鲷、黄鳍鲷和褐菖鲉肝EROD活性都可以作为污染生化效应监测指标,然而就三种鱼类比较而言,褐菖鲉最敏感,更适合于作为石油类污染及其生化效应,尤其是低剂量效应的监测生物。  相似文献   

9.
消化酶活力是反映鱼类消化生理机能的一项重要指标,鱼类消化酶活力的高低决定鱼类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能力,从而决定鱼类生长发育的速度,因此近年来对鱼类消化酶活力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有关鱼类消化酶的研究在淡水鱼中报道较多,海水鱼的报道较少[1~9].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鲷科Spari-dae、鲷属Sparus,其肉嫩味美,营养丰富,市场需求大,是我国近海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近年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在人工饲养过程中,由于季节、水温和pH不同,黑鲷的生长、发育、成活率都有差异[10].  相似文献   

10.
5种常见养殖鱼类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测定了真鲷、平鲷、黑鲷、斜带髭鲷和勒氏微鲷等5种常见养殖鱼类肌肉的生化成分,氨基酸组成和8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计算了其能值和氨基酸的种类及比例,并对它们的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所测定的5种鱼类肌肉都具有含高蛋白质低脂类的特征,氨基酸和常见营养元素的种类齐全,含量较高,是人类理想的优质蛋白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夹心型水声换能器温度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采用温度稳定性较好,谐振频率及温度系数较小的压电陶瓷,并在压电陶瓷圆片和钢片之间设置缓冲层,进一步改变换能器的结构,从而提高了夹心型水声换能器的温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风成沉积物红外及绿光释光测年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沙漠黄土边界带是地质时期东亚季风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其风成沉积物记录了东亚季风气候的变迁。对处于沙漠黄土边界带的吉林省太平川剖面进行了钾长石红外释光及石英绿光释光测年的比较研究,详细阐述了粗颗粒技术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及钾长石和石英单矿物的分离过程,对于预热而导致的热转移信号对光释光测年中等效剂量的影响作了探讨,并且对不同的测量温度对红外释光测年等效剂量的影响也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龙口的海风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龙口气象站近5年自记风资料及实测探空资料,分析了龙口海风的生消规律、海风强度、空间结构及海风生成后对温、湿度的影响。同时为分析海风环流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个简单地计算热内边界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志平 《海洋预报》2004,21(4):57-59
20世纪中期至今,环境热污染日趋严重,而早期预测对热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利用鱼体中热应激蛋白(HSPs)的组成和含量变化进行水域热污染早期预测的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叙述了青岛电厂温排水对海域的环境影响,分析了温排水对胶州湾水质、沉积物、生物群落的影响,给出了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多介质热传导问题。采用有限单元法对工程中的半潜式圆筒壳贮油沉箱夹层壳壁结构的温度场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新疆博格达山中新生代隆升--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记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5个磷灰石样和4个锆石样的裂变径迹测年证据以及热历史的定量模拟研究表明,博格达山自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开始隆升,总体表现为持续的隆升过程,具有4个主要期次的演化阶段,起始时间分别为150~106、75~65、44~24、13~9 Ma。其中44~24 Ma之前,博格达山南、北缘隆升速率近于一致。之后,博格达山的隆升转为区段性,南、北缘形成差异隆升。北缘在42~11 Ma为近于稳定的状态,隆升速率为1 m/Ma,11 Ma至今隆升速率为190.6 m/Ma;而南缘在26~9 Ma间隆升较快,速率为41.2 m/Ma,9 Ma至今隆升速率为162.9 m/Ma。这种差异性的隆升可能一方面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原因可能受博格达山不同段深部差异性动力学过程所控制。  相似文献   

18.
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排放前、后,自1993年1月20日至1995年2月28日对该站附近水域14个站位共进行6个航次的采样调查,收集鲷科鱼卵、仔鱼样本和同一站位的水温资料。结果表明,各站位的绸科鱼卵、仔鱼的分布在温排水排放前、后与水温变化密切相关。水域升温2—8℃对鲷科鱼类的产卵、孵化和仔鱼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鉴于目前升温水域范围只限在2nmile内,可以认为整个大亚湾鲷科鱼类的资源和补充尚未受到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研究液体中声吸收对三种具有不同波形的脉冲光声信号的影响,把吸声介质视为一个线性、时空不变的低通滤波器,得到了考虑声吸收后光声脉冲的幅值和波形随传播距离变化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20.
台站用百叶箱内外气温比对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双通道自动测温表对台站用的百叶箱内外气温进行了同步比对测量与分析。指出自然通风时,百叶箱对箱内气温变化产生一定程度的滞后和热辐射作用。滞后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