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通过探究国内外在线监测技术发展状况,针对渤海陆源入海污染源环境现状,从国家方针政策、监测体系现状等多方面提出了渤海陆源入海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并根据目前渤海陆源入海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的建设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加快标准制度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研发、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举措推进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工作,以期能为正在进行的渤海陆源入海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渤海水环境无机氮污染风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海域污染日趋严重, 无机氮是主要的污染因子, 对无机氮未来趋势的预测及风险空间分布的分析可为减缓和管理渤海海域污染提供依据。本文基于2000 到2011 年渤海无机氮的趋势性监测数据, 用IDW 插值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并根据其发展趋势预测今后5 年渤海海域无机氮含量, 划分了渤海无机氮污染的高、中、较低和低风险区, 为渤海无机氮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睿  林锟  王江涛  谭丽菊 《海洋科学》2021,45(4):189-200
多溴二苯醚(PBDEs)属于新兴污染物,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阻燃剂,在各种工业产品中广泛应用,而且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海洋环境中。PBDEs还有持久性、远距离迁移性、生物累积性等特点,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造成严重危害。与此同时渤海又是我国唯一一个半封闭型的内海,有较差的自净能力以及与外界海水交换的能力,因此渤海区域PBDEs的研究在近十几年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文综述了PBDEs在渤海区域内的污染特征以及在海水、沉积物和生物介质中的含量水平与分布特征,并对与PBDEs相关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方式进行了总结,以期使读者深入了解渤海区域内PBDEs的污染现状及其危害,为以后此区域进行多溴二苯醚的污染防治和渤海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提供可以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渤海作为我国唯一的内海,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渤海沿海地区有着浑厚的工业基础以及绝佳的地理优势,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海洋资源开发强度高、利用方式粗放,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久居不下,重点海湾环境质量未见根本好转,环境风险压力有增无减,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依然严峻。文章介绍了渤海地区的发展现状,分析渤海与濑户内海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便于借鉴日本濑户内海的治理措施以及立法经验,深刻剖析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立法的不足,并提出健全制度体系建设、完善海洋环境管理体制、调整渔业发展、提升海洋生态预警能力监测等建议,以期总结出适合我国渤海环境治理的海洋规划方案,从而挽救渤海的生态环境,恢复渤海往日的生机。  相似文献   

5.
以2000年-2010年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这三个主要污染因子趋势性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水质空间稳定性评价、监测站位时空重要性评价以及站位网络优化设计等技术方法,对渤海2010年原有的海洋环境趋势性水质监测站位进行优化调整,为渤海海域水质的时空变化趋势评价,提供更为有效、客观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The zones around the Bohai Sea are the most developed area in north China [1].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increasing of populatio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quality has become worse and worse in Bohai Sea, especially in the coastal regions of Bohai Bay, Liaodong Bay and Laizhou Bay [1]. As reported, the petroleum hydrocarbon (PH) contamination in the Bohai Sea was mainly due to the discharge of oily wastewater from inland [1]. There were about 8 734 392.3 104 t water input in the …  相似文献   

7.
为保障渤海海域的污染物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文章基于已有监测数据,分析渤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LPAHs、HPAHs和CPAHs)的分布、来源及其与沿岸陆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PAHs、LPAHs、HPAHs和CPAHs含量最高的海湾分别为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和渤海湾,3个海湾均以LPAHs为主;PAHs及其各类组成的来源主要包括入海河流携带的陆源污染物,海流输送并沉积的泄漏原油以及港口、城市和工业基地的排放污水;PAHs的分布受沿岸土地开发利用以及工业和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且沿岸土壤中的PAHs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8.
王诺  丁凯 《海洋通报》2019,38(2):202-209
渤海是斑海豹在我国唯一的繁殖地。研究结果表明,半个多世纪以来,渤海的斑海豹数量减少了80%。尽管我国20世纪末已将斑海豹列为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采取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一系列措施,但在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其数量仍不断减少。近年来,随着海洋环境的改善,斑海豹的数量有了明显回升。本文从海冰面积、鱼类资源以及水质污染等方面分析了渤海海洋环境的状况,探讨了斑海豹数量变化的原因。本文研究可为我国有关部门在制定渤海环境保护政策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渤海海上油气的开发增大了沿岸岸滩环境的溢油污染风险,针对溢油污染岸滩采取高效的油污清理技术对岸滩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岸滩类型及其常用清理技术进行介绍,在对渤海溢油污染高风险岸滩进行判别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各区段岸滩的溢油清理技术手段,如利用油污真空回收车、低压水冲洗和铺设天然吸附物、高低压冷热水冲洗、高压热水冲洗和喷洒消油剂或表面清洗剂等,为渤海沿岸岸滩可能发生的溢油污染的处置工作提供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FerryBox的渤海海峡水质低成本长期自动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侯朝伟  唐诚  邹涛  刘欣  张华 《海洋科学》2017,41(5):59-70
FerryBox是一套全自动、实时的水生生态监测系统,具有多参数、低维护、低成本、监测覆盖范围广、可持续性强等诸多优点。2015年10月~2016年7月,作者通过将其安装在一条频繁返于烟台-大连之间的货船上,实现了10个月的渤海海峡水质低成本长期自动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渤海海峡水环境因子在时空分布上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秋季海峡南部海域的表层浊度及pH均高于中部及北部海域;冬季海峡北部海域的表层温度、盐度和浊度均大于南部海域;进入春季以后海峡中南部海域为表层叶绿素a浓度高值区。季风、黄海暖流以及渤海环流等因素是造成渤海海峡水环境因子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春、夏季渤海海峡营养盐监测结果表明,渤海海峡营养盐的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在时间变化上整体呈现初春和夏末较高,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海峡两侧高于海峡中部。海底冷水团颗粒物的分解、藻类繁殖、地表径流以及渤海环流等,是影响渤海海峡春、夏季营养盐时空分布的重要因素。春季渤海海峡浮游生物生长受硅和磷的双重限制,夏季主要受磷限制。  相似文献   

11.
渤海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渤海404个站位的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与分布特征,通过潜在生态风险、地累积指数等指标定量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环境质量,利用富集因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渤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渤海湾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最高,渤海海峡最低;渤海Cd具有强潜在生态风险,Hg具有中等?强潜在生态风险,总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中等;Cr和Ni的少量站位超过毒性阈值上限,其余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均低于毒性阈值下限,表明渤海发生沉积物重金属的毒性污染的概率很低。沉积物中粒度效应控制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对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的分布具有主要影响,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主要是Cd,主要分布于辽东湾的锦州湾和复州湾,其次通过河流进入海洋的Hg对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有重要影响,亟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渤海为例,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环境状况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在综合分析渤海海岸带生态环境状况与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区域特点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建立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环境状况评价模式,实现对渤海海岸带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状况的定量评价。借鉴国内外成熟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以站位评价方法为基础,以点构面,构建大尺度区域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式,建立由海水水质、沉积物质量、底栖生物、滨海湿地和生物体组织污染物5大类、13个参数指标构成的海岸带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渤海海岸带环境状况为一般到良好,与渤海环境现状基本相符,能综合与客观反映研究区域的环境状况,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IThe Phytoplankton spoteS succession is a major characteristic Of PhytOPlankton behavior inthe an, and is Of major swificance tO PhytOPlankton d~cs and in coupling the PhytOPlankton cornxnunity to hasher trophic levels (Smayda, 1980). But another conception species ence that be defined by BraarUd often confUSeS with speCies sucCeSSion. Spotes su~ is thechange of speCies compeition within a given water mass resulting from changing physical,chemical and biological factors within the wa…  相似文献   

14.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2008年8月在渤海23个站位采集的样品对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00种,主要类群包括环节动物多毛类、节肢动物甲壳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1 094.7ind/m2,平均生物量为11.78g/m2,其中丰度最高区位于辽东湾,最低区位于渤海湾;生物量最高区位于渤海中部,最低区出现在渤海海峡湾口处。依据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CLUSTER聚类和MDS标序图分析,结果可将研究站位划分为6个站组,均与沉积物底质类型密切相关。所研究海域底质类型包括黏土质粉砂、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粉砂-黏土5种。通过BIOENV分析,发现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水深、黏土粉砂含量、脱镁叶绿酸含量、叶绿素含量等。与20世纪90年代历史数据的对比发现,本次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目明显减少,平均丰度也减少,特别是优势物种表现出了小型化趋势,传统的大型种类,如心形海胆、双壳类等,被小个体的多毛类和甲壳类所取代。本研究表明渤海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
莱州湾、胶州湾沉积性污染已成为黄、渤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两大忧患。文以莱州湾及胶州湾水体交换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化为背景,提出开凿胶莱人工海河工程的战略构想,通过开凿人工海河,贯通胶、莱两湾,以达到加快两湾水体循环、改善渤海和黄海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目的,并兼有航运、旅游、生态、城市及经济开发之利。对工程建设涉及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渤海叶绿素浓度时空特征分析及其对赤潮的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姜德娟  张华 《海洋科学》2018,42(5):23-31
基于2014—2015年MODIS数据分析了渤海表层水体叶绿素浓度的时空特征,并对赤潮进行了遥感监测。结果表明, 5—10月,渤海表层叶绿素浓度总体较高,其中在5月份达到峰值;空间上,叶绿素浓度由近岸向渤海中部递减,其中秦皇岛附近海域、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叶绿素浓度相对较高。基于16 mg/m3的叶绿素浓度阈值和ERGB影像,成功提取了渤海赤潮信息。秦皇岛附近海域是渤海赤潮的频发区和重灾区,赤潮发生于5月份,其分布范围在5月下旬达到最大。渤海赤潮分布与底部两个低氧区位置吻合,说明赤潮爆发可能对低氧区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平台的使用年限增长,环境条件随着海洋环境的变化而变得日益恶劣,对于渤海地区,提出了是否采用100年一遇环境条件替换50年一遇环境条件进行结构设计.经过对渤海地区的部分中心平台和井口平台50年/100年环境条件对比分析,提出了对于渤海地区海上平台结构采用100年一遇环境条件替换50年一遇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8.
According to the Bohai Sea cross-section data during 1985~1998, the high concentration inorganic nitrogen in the Bohai Sea section bottom layer water nearshore diffused and transferred to the middle of the Bohai Sea year after year.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inorganic nitrogen in the Bohai Sea section bottom layer water may reflect the degree of eutrophication more steadily. The nitrate nitrogen and nitrite nitrogen are used to show quasi-equilibrium stat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but with the aggravation of seawater pollution, the quasi-equilibrium state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s has been broken and the marine biological-chemical processes can only maintain the secondary part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a quasi-equilibrium state, but are not sufficient to prevent the main pan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s from deviating from the quasi-equilibrium st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inorganic nitrogen would be affected by the reproduction and swarming of marine life.  相似文献   

19.
对渤海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群落及其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硅、甲藻组成 ,也有少数的蓝藻、绿藻和硅鞭藻出现 ,其生态类型主要为温带近岸型。粒级大小以微型浮游植物为主 ,依次为小型浮游植物 (包括网采浮游植物 )、微微型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群落的平面分布与各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其中水体中化学和生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浮游植物团块是其平面分布的主要特征。调查海域存在三个典型的浮游植物区划 :渤海海峡区、渤海湾区和黄河河口区。追踪实验的结果表明 ,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短周期 (几天 )的变化是由关键种所驱动而非优势种。渤海海峡浮游植物群落的周年变化为双周期型 ,春季水华主峰出现在 4月 ,而秋季次高峰出现在 9月。春季浮游植物以小型细胞硅藻占优群落为主 ,秋季以大型细胞硅藻 甲藻联合占优群落为主。群落季节和周年的变化以种类演替 (speciessuccession)为主而非种类接替 (speciessequence)。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 ,1 998— 1 999年的观测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由硅藻占绝对优势逐渐转变为硅藻 甲藻共存为主的群落。甲藻的占优以及绿藻在特定时期的普遍出现反映了渤海海区营养盐结构比例变化对海区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 ,氮 /磷比率的增加和硅 /氮比率的降低是造成这一结果的  相似文献   

20.
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灾害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在环渤海西南岸海岸带科学考察中发现的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滨海湿地萎缩、海岸带污染和环境恶化等海岸带灾害,指出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合理开发海岸带并使之可持续发展将是开发者首先考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