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20 0 1年 1月 2 6日 ,印度西部发生一次大地震 ,当时正值印度全国庆祝共和日。这次地震对独立的印度来说 ,无疑是一次破坏极其惨重的地震。自地震发生后 ,救援人员一直在努力清理废墟 ,并从倒塌的瓦砾中救出可能的幸存者。政府也已承认这次地震给印度造成的损失惨重。科学家们认为 ,过去没有对这一地区进行过全面的研究 ,最近几年才开始对该地区的古地震活动性进行了一些研究。其中一项研究是在卡奇沼泽地进行卡奇地区的地震历史研究。这里有一份关于卡奇地震带形变特征的详细报告的摘要。 1 81 9年发生在印度西北部的卡奇地震 ,是最显著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7级以上强震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形态、应力方向及其地貌特征,本文对1895-2016年的7级以上地震活动划分了3个轮回,每个轮回分为两个活动阶段,结果表明3个轮回的地震空间分布有较好的重复性,印度板块向北的推进过程,控制了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阶段性及其分布形态。类比历史地震活动特征,提出未来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为祁连山褶皱系附近,存在发生2-3次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受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推挤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也存在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印度的一位土木工程师声称,他已将古印度教的星占学与现代物理学相结合来预报地震。他说,1985年春季,日本、中国和其它一些国家的部分地区很可能要发生较大地震。这位土木工程师名叫艾加沃尔(N.K.Agarwal),42岁,曾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攻读过工程学,对印度教的经文很感兴趣。他在本周的一次记者访问中预报说,人口稠密的日本东京及土耳其、墨西哥、中国和意大利的部分地区很可能在1985年4月和5月间受到地震的  相似文献   

4.
2001年以来全球8级地震呈现新的活跃态势, 7.5级以上强震在空间上呈优势分布, 强震相对集中在西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汇聚边界带上尤为突出。 2009年全球发生20次7级以上强震, 其中有15次发生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近期仍具有延续全球强震活动优势空间分布。 本文在以往关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运动方式以及相关地震活动研究基础上, 将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分为印度亚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 依据强震应变释放资料分析中国大陆西部、 印度板块边界和澳大利亚板块边界之间强震活动可能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西部地区与印度板块边界的强震活动有较好的相关性, 印度板块边界与澳大利亚板块边界活动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1914—1993年时段的中国大陆西部地区5个完整强震释放时段与印度板块地震活动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 且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强震活动相对印度板块边界地区滞后0~5年, 这对于中国大陆地区强震趋势跟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1993年第三季度,全球地震活动水平为中等偏高,明显高于上半年平均水平。日本北海道西南近海发生7.6级浅源地震,但不属于日本海沟地震。埃及西奈半岛发生5.7级地震,为今年亚欧带西段之最大地震。马里亚纳群岛发生8.1级中深震,使西北太平洋地区地震水平达到全球第一。兴都库什地区接连发生三次较大中深震,可能对我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有影响。墨西哥恰帕斯州近海发生7.3级地震,美洲带新的地震活动轮回正式开始。印度南部发生6.3级中强震,属于板内地震。  相似文献   

6.
1991年10月20日印度北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发震时间:1991年10月20日当地时间凌晨2时53分(GMT,10月19日21时23分)。震级:印度地震部门测定为里氏6.1级;美国地质调查局测定为7.1级。震中:位于北方邦西部的阿尔莫拉山区。震灾最严重的地区是乌塔尔卡希——与中国西藏自治区相接的印度边界地区。这是该地区有史以来发生的最强烈地震,地震持续了55秒,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据印度勒克瑙10月26日报道,该震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丘  相似文献   

7.
1999年3月29日印度北方邦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印度北部地区普遍有感,110人死亡,300多人受伤,2500多座房屋倒塌。本文给出了这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发震背景,地震构造和历史地震记录资料,简述了印度的地震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的 1 0年中 ,印度发生了 5次大地震 ,最严重的是 2 0 0 1年 1月 2 6日普杰破坏性地震。这次地震特别提醒人们注意没有按抗御明显可能发生的大震来设计的建筑物所造成的危险性。这次地震还将公众的关注从印度一个预计会造成更严重破坏和生命损失的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弧形区 (图 1 ,略 )转移开来。一些证据表明 ,在喜马拉雅山脉大部分地区都有可能发生一次或多次大地震 ,威胁着这一地区的数百万人口。大量的地球物理证据表明 ,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部作为印度基岩的顶表面 ,在喜马拉雅山脉下面折曲并滑动 (在大地震时是不稳定而倾斜的 )。…  相似文献   

9.
一位从事印度和尼泊尔地震研究长达15年之久的美国地质学家说,喜马拉雅地区可能会遭受比上周(1月26日--译注)发生在印度西部的7.9级地震还要严重的地震.  相似文献   

10.
付国超 《内陆地震》1996,10(2):174-180
通过对乌鲁木齐形变台地道2号点自1981至1993年中抬升变化的分析,发现乌鲁木齐地区5级以上地震及新疆境内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2号点出现抬升变化,这可能与印度板块特别是帕米尔弧形顶端向北的推挤力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青藏高原及邻区以及川滇地区大地震变迁进行研究,结合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推挤中力源的变化,探讨板块运动的不均匀性及碰撞规律。 通过分析认为,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运动是不均衡的,具有一定的运动规律,可能经历了一个由东强——东转百——西转东——东、西强——东强的力源变化的循环过程。其中板块东部推挤较西部强烈,东部和西部推挤交替进行,板内地震显示出一定的轮回性。 今后对青藏高原地区来讲,应注意西部地区的地震活动的趋势,估计板块运动的力源会有一个变化或调整,由现在的东强转为西强的过渡阶段。对于川滇地区地震活动仍处于低水平阶段,虽有较强地震发生,但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亚洲11个重要地震国家或地区(阿富汗, 巴基斯坦, 菲律宾, 日本, 伊朗, 印度, 印尼, 中国大陆, 中国华北地区, 中国南北带)近代地震造成人员死亡率的自相似指数标度律, 并将其应用于泊松模型中, 预测2025年前亚洲重要地震国家发生地震生命损失千人、 万人和十万人以上巨灾事件的概率。 其中, 中国大陆华北地区、 日本和印尼发生万人以上死亡的巨灾概率可能较高。  相似文献   

13.
缅甸弧作为印度板块的东边界,印度板块在此俯冲到缅甸板块之下.缅甸弧代表了主喜马拉雅碰撞带与安达曼弧的转换地带,是特提斯构造体系正向碰撞和侧向走滑的转换部位.同时缅甸弧地震带是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中源地震集巾的地区之一.中国川滇及西藏东部的地震活动可能与缅甸北部的地震带有密切的联系,这里显然受到了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引言自1988年11月唐古拉山7级地震及澜沧—耿马7.6与7.2级地震以后,1990年4月26日青海共和发生了7级地震,至今中国大陆已有两年半的时间未发生7级地震了。而同一时期,中国西部周缘地区7级强震却很活跃。1988年8月在印缅交界发生了7.2级地震,印度、尼泊尔交界发生了7.1级地震,1990年6月在独联体境内发生了斋桑湖7.1级地震,1991年在缅甸、印度、蒙古分别发生7.6、7.0与7.0级地震,1992年8月吉尔吉  相似文献   

15.
尼泊尔地震后喜马拉雅地区地震风险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MS8.1地震,中国西藏、印度等周边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影响。此次地震是1934年1月15日尼泊尔Bihar 8级大地震后,尼泊尔遭受的最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后,喜马拉雅地区的地震风险再度引起关注,在此,我们对相关研究做一简要梳理和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缅甸弧附近三塔断裂带活动性的野外考察研究,探讨了位于缅甸弧东侧的滇缅泰板缘地区现代构造与地震活动动力来源和空间不均匀性。指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沿兴都库什弧的正面碰撞和青藏高原隆起导致的侧向挤出作用对滇缅泰板缘地区现代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影响可能大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沿缅甸弧的碰撞对上述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板块俯冲及其应力状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1973;2006年地震目录、哈佛大学提供的1978;2005年地震机制解资料,精细地研究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态,分析了地震震源机制特征。研究结果认为:欧亚板块以约50;的倾角向南俯冲,地震最大深度为364km;印度板块以层间插入的方式与欧亚板块碰撞,在帕米尔;结附近碰撞强烈,地震活动明显增强,震源剖面显示字型分布形态;在帕米尔;结;两侧,随着印度板块俯冲动力减弱,地震活动也明显减弱,地震震源剖面显示,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剖面形态逐渐消失,欧亚板块向SE俯冲的剖面形态越加清晰,从地震震源剖面分布形态分析,印度板块没有穿过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向北的反复、多期的叠瓦式地震分布形态,可能反映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断离、再俯冲;再断离的过程。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强烈碰撞挤压作用,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处于以近SN向的挤压构造应力状态,逆断层数量约占70%,正断层数量约占11%,走滑断层数量约占19%。P轴优势方位显示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主压应力近SN向,倾角近水平,呈现由南向北倾斜;T轴倾角近垂直,整体接近俯冲带的倾向。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应力  相似文献   

18.
印度半岛上科依纳—瓦尔纳地区的地震被认为是由水库引发的。但是,通过对可用地震资料的分析表明,该地区持续高发的地震活动还有可能受到断层带的几何形态及其通过应力传递的相互作用的影响。从地震分布及其震源机制推断的这些明显的断层带的取向表明,在一个断层带内发生的地震事件会增加另一个断层带上的静应力,使该地区频繁而且连续地发生地震。本文的结果表明,虽然水库作用的效应确实会促使断层滑动,但是应力触发机制似乎是持续高发地震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它会使一些稳定的断层变得不稳定,这与我们所推断的运动方式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1988年8月20日在印度-尼泊尔边界地区发生一次强烈地震,这是喜马拉雅山脉地区50年来最强烈的地震,给印度、尼泊尔和孟加拉国三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现根据有关资料对这次地震的概况汇编如下:1.震源参数(1)发震时间 1988年8月20日 GMT时间23时09分,当地时间21日4时39分,北京夏令时8时08分。(2)震中位置美国地质调查局测定为26.775N、86.609E;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在印度和尼泊尔交界地区,26.4N、86.5E;印度地震部门测定在加德满都东南170公里处的乌代普尔。(3)震级美国地质调查局测定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1973~2006年地震目录,哈佛大学提供的1978-2005年地震机制解资料,研究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态,分析了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对地震活动及其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地震震源三维图象显示: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在帕米尔"结"附近碰撞强烈,地震活动明显增强,震源剖面显示"V"字型分布形态;在帕米尔"结"东侧,随着印度板块俯冲动力减弱,地震活动也明显减弱,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剖面形态逐渐消失,欧亚板块向东南俯冲的剖面形态越加清晰;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具有由浅向深、由南向北反复迁移的特征,可能反映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断离、再俯冲→再断离的过程。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强烈碰撞挤压作用,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处于以近南北向的挤压构造应力状态,逆断层数量约占70%,正断层数量约占11%,走滑断层数量约占19%。P轴优势方位显示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主压应力近南北向,倾角近水平,呈现由南向北倾斜;T轴倾角较大,近垂直,整体接近俯冲带的倾向。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应力场特征表明,印度板块向北的主动推挤,是形成这一区域应力场的主动力,向南倾的欧亚板块处于一种被动的被挤压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