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深部地层孢粉组合及其时代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裘松余 《吉林地质》1992,11(3):12-21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深部地层十分发育,含丰富的孢粉化石,所建立的4个孢粉组合,为地层划分对比和时代确定提供了生物地层学依据。火石岭组相当于晚侏罗世,沙河子组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至戈特里夫期,营城组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十屋组为早白垩世阿普第期。  相似文献   

2.
对西藏岗巴上白垩统的新认识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岗巴地区上白垩统的划分做了厘定 ,进一步建立了晚白垩世的 1 2个浮游有孔虫化石带。根据岩性特征及化石带的研究 ,上白垩统被划分为赛诺曼期至土仑早期的冷青热组 ;土仑中期至三冬期的岗巴村口组和康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的宗山组。该区赛诺曼期与土仑期的界线位于冷青热组上部 ,以 H elvetoglobotruncana praehelvetica的初现为标志。  相似文献   

3.
西藏第三纪有孔虫生物地层及地理环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西藏南部海相第三系自下而上划分为:基堵拉组、宗浦组和遮普惹组。基堵拉组的归属直接关系到白垩——第三系的界线问题。以往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将基堵拉组归于白垩系。本次工作在该组中找到了具时代意义的化石,有双壳类、介形虫、有孔虫等。通过化石群的研究确定了基堵拉组属于古新世丹宁早期。白垩—第三系界线应位于宗山组与基堵拉组之间。通过基堵拉组的横向对比得出了该组在空间上穿时的结论。浮游有孔虫动物群的发现确定了本区最高海相层为遮普惹组上段,时代属于始新世晚期。 西藏第三纪有孔虫类型丰富。据动物群的古生态研究得出了不同时代的有孔虫生物相:丹宁期为Rotalia生物相和Textularia生物相;朗德期为Miscellanea生物相和Ranikotbalia生物相;伊普尔期至路坦丁期包括Orbitolites生物相、Assilina生物相及冈底斯有孔虫生物相;普里亚波期以Globigerina生物相为特征。据有孔虫生物相的特征及氧碳稳定同位素的测试结果综合得出了西藏南部第三纪包括两次海侵旋回,即古新世和始新世旋回。二者又分别包括两回次一级的旋回,即古新世的丹宁期旋回和朗德期旋回;始新世的伊普尔期至路坦丁期旋回和普里亚波期旋回。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盆地第三纪的岩浆旋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尚斌 《地质论评》1999,45(7):581-586
本文提出了岩浆旋回的概念,初步探索了岩浆旋回的划分方法,并以构造演化为基础,结合岩浆活动方式、岩石地球化学指标,对渤海湾盆地岩浆旋回进行了划分。盆地中第三纪岩浆活动划分为两大旋回:早第三纪华北Ⅰ幕旋回和晚第三纪华北Ⅱ幕旋回。第一旋回(华北Ⅰ幕)划分为3期:孔店组(房身泡组)—沙河街组四段期、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二段期及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期。第二旋回(华北Ⅱ幕)为晚第三纪。旋回内部各期的早、晚岩浆活动形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雪龙山变质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雪龙山变质带由古—中元古代工江岩组、中梁子岩组、阿马普岩组及四十驮岩组和白龙里吾巴片麻岩、大宝山片麻岩,以及印支期叠加的箐口塘等两个糜棱岩带所组成。经历了以晋宁期为主,叠加了华力西期、印支期等多期变质,产生了三期结晶面理,主期变质达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中压区域动力热流递进变质;受到了同变质期和叠加了喜马拉雅期多期构造变形。原岩为古—中元古代大陆边缘增生复理石建造和钾质花岗岩建造。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部寒武纪介形虫分布于早晚寒武世。其所在地层的确切时代(期或亚期)以往多未完全确定下来或者还在争论之中。通过分析有关介形虫、三叶虫及小壳化石的组合面貌,并结合岩石地层学特征,文章认为:(1)新疆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与玉尔吐斯组应合为一组,仍称肖尔布拉克组,时代大致为梅树村期最晚期至沧浪铺期红井哨亚期。其中所见的介形虫基本上均属筇竹寺期。(2)河南淅川等地包括整个下寒武统的水沟口组,自下而上宜分成水沟口组、上集组、小泉沟组和脑子寨组。目前发现的介形虫产子上集组下部(Ichangia—Neocobboldia带),时代为沧浪铺期红井哨亚期晚期;上集组上部可建立Palaeolenus带,时代为沧浪铺期乌龙箐亚期早期。(3)辛集组和雨台山组及其相当地层应统称猴家山组,但应用系指原“猴家山组”下部的一套含磷岩系,原组上部含Megapalaeolenus的一套灰岩及白云岩则应称昌平组。修订后的猴家山组时代为沧浪铺期红井哨亚期晚期。陕西、安徽迄今所见的介形虫即分布于这一时期。(4)辽宁金县所谓“三十里堡阶”实为馒头组的同物异名,其中所产的介形虫Alutella nakamurai的时代因此应为龙王庙期。(5)辽宁本溪的Aluta chiushuensis与瓦房店的A.paiensis和A.paiensis te-nuis曾被认为产于奥陶系底部,实际上其时代前者为晚寒武世凤山期晚期,后两者为凤山期早期。另外,后两者实为Mononotella的同种个体。  相似文献   

7.
藏北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地层特征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文西  王剑 《中国地质》2009,36(4):809-818
羌塘盆地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土门各拉组和肖茶卡组、那底岗日组分别分布于南、北羌塘凹陷。在以往研究和笔者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重点沉积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项目工作基础上,通过对各地层单元的详细研究和区域对比,从古生物、岩石组合、沉积系列、地层单元的接触关系、年代地层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北羌塘凹陷那底岗日组与南羌塘凹陷日干配错组和土门各拉组的时代主要为晚三叠世诺利期—瑞替期,三者为羌塘晚三叠世诺利期—瑞替期裂陷盆地形成过程中的同期异相的火山-沉积系列。北羌塘凹陷肖茶卡组的是残留陆表海沉积产物,其时代主要为晚三叠世卡尼期-诺利期早期,与那底岗日组、日干配错组和土门各拉组均为上下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8.
豫西偃龙地区本溪组铝土矿成矿物质来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豫西偃(师)龙(门)地区本溪组铝土矿是华北陆块南部铝土矿成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岩溶型铝土矿一样,其成矿物质来源争议较大。本文选取偃龙地区本溪组铝土矿中具有代表性的豆鲕(碎屑)状铝土矿和铝土质泥岩两种岩性进行LA-ICP-MS碎屑锆石U-Pb测年,并辅以Hf同位素测定,分析了偃龙地区铝土矿的物质来源及其性质。结果表明,偃龙地区本溪组铝土矿碎屑锆石年龄可分为两组,第一组378~544Ma,峰值为443Ma,除378Ma一颗锆石为泥盆纪外,其余为早古生代,对应加里东期的年龄,占73%;第二组629~3116Ma,为前寒武纪年龄,占27%,具有三个较明显的年龄峰值,992Ma、1817Ma和2500Ma,分别对应四堡期—晋宁期、吕梁期和五台期的年龄。加里东期和四堡期—晋宁期碎屑锆石具有明显的岩浆锆石特征,吕梁期和五台期的碎屑锆石主要为岩浆锆石的变质增生锆石。加里东期和四堡期—晋宁期碎屑锆石(占85.3%)来源于北秦岭造山带,少量的(占6.4%)吕梁期和五台期的碎屑锆石可能来源于下伏马家沟组灰岩的岩溶不溶物。  相似文献   

9.
贵州西南部三叠系杨柳井组的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关岭一带的杨柳井组下部产安尼期与拉丁期界线附近的牙形刺Nicoraella kockeli(Tatge),Neogon-dolella constricta cornuta,Neog.constricta postcornuta,Neog.bulgarica,Neog.trammeri及Neog.alpinaalpina等;与匈牙利的Felsoors剖面相似,在该剖面上可以识别出Neogondolella constricta cornuta-Neog.constricta post-cornuta演化关系,据此推断,杨柳井组下部的时代为安尼晚期,杨柳井组上部的时代为拉丁期。牙形刺的发现为确定杨柳井组的时代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并为该区安尼—拉丁期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方正断陷由南向北划分为南部斜坡、南部凹陷、中部凸起、北部凹陷和北部斜坡共5个二级构造单元。古近系是方正断陷形成、发育、演化的主要阶段,乌云组和新安村组沉积时期为强烈断陷期,达连河组沉积时期为持续断陷期,宝泉岭组一段沉积时期为断凹转化期,宝泉岭组二段沉积时期为断陷萎缩期。乌云—新安村组和宝二段沉积时期,盆地总体构成了水系发育的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达连河组和宝一段沉积时期,盆地总体构成了横向水系发育的扇三角洲-半深湖沉积体系。从乌云—新安村组到宝泉岭组二段,沉积中心由北到南再到北,湖泊面积由小变大再到小,湖泊水体由浅变深再变浅。  相似文献   

11.
新疆巴楚中—晚奥陶世牙形刺生物地层和沉积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的中—上奥陶统灰岩相地层露头分布在巴楚良里塔格地区的一间房—唐王城。以牙形刺动物群为依据厘定3个组的时代,从下至上为一间房组(Periodus flabellum层、Pygodus serra层,属达瑞威尔阶)、吐木休克组(Pygodus anserinus层、Baltoniodus alobatus带,属桑比阶)和良里塔格组(含B.confluens动物群层,属凯迪阶下部)。一间房组的开始标志了新一期的海进,此组下段发育1期藻丘,中段发育1期藻丘、1期瓶筐石礁丘和3—4期瓶筐石—棘屑滩,上段代表了海水加深至浪基面之下的过程;吐木休克组沉积过程中达到了海进最大值,为凝缩沉积;良里塔格组代表了逐渐海退的过程,由浅滩和3期藻丘建造组成。  相似文献   

12.
黄翠叶  申维 《地质通报》2007,26(7):41-848
在8km×8km测网地震资料对比解释的基础上,研究了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深层断陷的发育概况,认为断陷的主要发育时期为沙河子期,发育8个不等的断陷。根据地震解释结果等相关资料,分析了断陷期火石岭组、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的分布差异。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深层断陷期主要经历了初始裂陷期(火石岭期)、强烈断陷期(沙河子期)和断坳转换期(营城期)3个演化阶段。对深层断陷地层遭受的改造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四川大邑,崇州,汶川,都江堰毗邻地区的侏罗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龙门山中、南段的四川大邑、崇州、汶川、都江堰毗邻地区的侏罗系发育良好,呈NE-SW走向。地层划分出白田坝组、千佛岩组、沙溪庙组、遂宁组、莲花口组以及新建五龙沟砾岩5个正式组和1个非正式群级岩石地层单元。首次总结了岩石组合特征及相变,讨论了侏罗纪以电子自旋共振(ESR)为依据的年代地层划分,并简要叙述了白田坝期-千佛岩期冲积扇-湖相、沙溪庙期-遂宁期的河流相、莲花口期和五龙沟砾岩的洪积扇(冲积扇相)  相似文献   

14.
晚奥陶世凯迪期早期与凯迪期晚期之交,是沉积演化和盆山转换极为关键的时期,在这个短暂时期内,川南—黔北地区几乎全部从碳酸盐沉积转换为碎屑岩沉积,详细研究这一转换时期的沉积特征及其岩相古地理变迁对探讨该区的沉积演化和盆地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良好地揭示凯迪期早期与凯迪期晚期之交这一沉积转换关键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变化,采用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思路,以凯迪阶涧草沟组与五峰组之间的界面作为编图的等时界面,编制了凯迪期早期涧草沟组顶部与凯迪期晚期五峰组底部2幅岩相古地理图,凯迪期早期涧草沟组顶部古地理面貌表现为古隆起、古暴露区、古剥蚀区、潮坪、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和浅滩7个古地理单元;凯迪期晚期五峰组底部古地理面貌表现为古隆起、潮坪、浅水陆棚、深水陆棚和浅滩5个古地理单元。首次恢复了暴露区及其分布范围,更加客观地反映了凯迪期早期与凯迪期晚期之交岩相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北部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渤海湾盆地北部主要包括黄骅坳陷、沧县隆起、冀中坳陷和下辽河坳陷,区内奥陶系厚 6 0 0~ 80 0m,主要由石灰岩和白云岩组成。下奥陶统分为冶里组和亮甲山组,中奥陶统分为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上统缺失。其中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又进一步划分为下段和上段。早奥陶世冶里期和亮甲山期,本区以局限海环境为主,其内散布着一些潮坪和滩。中奥陶世,本区岩相古地理面貌变化旋回极为明显,下马家沟期早期潮坪广布,晚期以局限海为主;上马家沟期早期又是潮坪广布,晚期以开阔海为主;峰峰期早期潮坪广布,晚期又以开阔海为主。在奥陶纪,本区经历了 4个大的海侵-海退旋回,其中上马家沟期晚期是本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台的最大海侵期。  相似文献   

16.
孙吴-嘉荫盆地嘉D1井孢粉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孙吴一嘉荫盆地北部逊克县的嘉DI井采集的孢粉和沟鞭藻类化石进行了分析研究,划分出?个特征较明显的孢粉组合:富饶组Betulaepollenires-Schizaeoisporites-Polypodiaceaesporites组合,总体反映晚白垩世晚期Maastrichtian期的特点;太平林场组Gothanipollis-Gabionisporis-Balmeisporites组合,时代为晚白垩世Santonian—Campanian期;淘淇河组上段Hammenia-Taxodiaceaepollenites-Appendicisportes组合,时代为早白垩Aptian—Albian期;淘淇河组下段Cicatricosporites-Cyathidites-Osmundacidites组合,时代为早白垩Valanginan—Barrcmian期。这是迄今该地区据钻井实际资料所发现的较连续孢粉组合序列。  相似文献   

17.
前人(张研等,1983)曾将珠斯愣海尔罕地区的泥岔系分为4个组:珠斯楞组、依克乌苏组、卧驼山组和西屏山组,分别属于埃姆斯期、艾菲尔期、吉维特期和弗拉斯期。本文描述了该区中、上泥盆统4个剖面,将其划分为4个沉积旋网,每个旋回构成一组,自下而上依次为依克乌苏组、卧驼山组、下西屏山组和上西屏山组。根据四射珊瑚组合和其它共生化石,把依克乌苏组上部到下西屏山组下部归入吉维持期,下西屏山组上部相上西屏山组的时代为弗拉斯期,木区缺乏法门期的沉积。 关于珠斯楞海尔罕地区所在的北方槽区泥盆纪的生物地理区系特征尚无统一认识。作者根据四射珊瑚动物群的地方性分子含量,Otsuka相似性系数和构造古地理,将中同泥岔纪的珊瑚分为3个大区:北方大区、北特提斯大区和南特提斯大区。这种划分方案也非常适用于吉维特期和弗拉斯期。 吉维持期到弗拉斯期,巴丹吉林区和扬子区珊瑚群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北天山——准噶尔区和内蒙古——兴安区共同的属很少。因此,广大的北方槽区属于两个不同的生物大区,北方大区和北特提斯大区,二者的界线是居延海——林西地壳对接带。这种认识与王鸿祯(1981)所划分的中国大地构造单元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北部寒武纪介形虫分布于早晚寒武世.其所在地层的确切时代(期或亚期)以往多未完全确定下来或者还在争论之中.通过分析有关介形虫、三叶虫及小壳化石的组合面貌,并结合岩石地层学特征,文章认为:(1)新疆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与玉尔吐斯组应合为一组,仍称肖尔布拉克组,时代大致为梅树村期最晚期至沧浪铺期红井哨亚期.其中所见的介形虫基本上均属筇竹寺期.(2)河南淅川等地包括整个下寒武统的水沟口组,自下而上宜分成水沟口组、上集组、小泉沟组和脑子寨组.目前发现的介形虫产于上集组下部(Ichangia-Neocobboldia带),时代为沧浪铺期红井哨亚期晚期,上集组上部可建立Palaeolenus带,时代为沧浪铺期乌龙箐亚期早期.(3)辛集组和雨台山组及其相当地层应统称猴家山组,但应用系指原"猴家山组"下部的一套含磷岩系,原组上部含Megapalaeolenus的一套灰岩及白云岩则应称昌平组.修订后的猴家山组时代为沧浪铺期红井哨亚期晚期.陕西、安徽迄今所见的介形虫即分布于这一时期.(4)辽宁金县所谓"三十里堡阶"实为馒头组的同物异名,其中所产的介形虫Alutella nakamurai的时代因此应为龙王庙期.(5)辽宁本溪的Aluta chiusbueusis瓦房店的A.paiensis和A.paiensis tenuis曾被认为产于奥陶系底部,实际上其时代前者为晚寒武世凤山期晚期,后两者为凤山期早期.另外,后两者实为Mononotella的同种个体.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及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及石炭系包括5个组,自下而上分别为上泥盆统东河塘组和甘木里克组,石炭系巴楚组、卡拉沙依组和小海子组。其中东河塘组和甘木里克组地质时代为晚泥盆世,巴楚组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杜内早中期,卡拉沙依组地质时代为晚杜内中期至巴什基尔期,小海子组地层时代为巴什基尔末期至莫斯科早期。岩石类型有碎屑岩和碳酸盐岩,还有膏盐岩,并夹薄层火山碎屑岩。沉积相主要为海陆过渡相组合,包括河流、三角洲、滨岸、浅海、碳酸盐岩台地、台地边缘6种相和12种亚相及33种微相。晚泥盆世东河塘期至石炭纪发生过4次较大的海侵,海侵范围由下而上逐渐增大,至晚石炭世小海子期海侵规模最大。东河塘期开始海侵,海水由西而东侵入,此时周缘碎屑物质供应充分,主要为无障壁海岸和障壁海岸沉积,西南缘为浅海相沉积。巴楚期晚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物源向北或北东方向退却,陆源碎屑物质注入急剧减少,形成了一套富含生屑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了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亚相沉积。卡拉沙依期中期海侵规模比巴楚期更大,海水深度加大,西部为开阔台地亚相沉积,其余地区为局限台地亚相沉积。卡拉沙依期晚期和小海子期海侵达最大,向东扩展,大部分地区为开阔台地亚相沉积,东部地区为局限台地亚相沉积,塔北大部分地区缺失。  相似文献   

20.
盆山转换与沉积地质记录——以楚雄前陆盆地分析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楚雄盆地位于扬子陆块的西南边缘,为一中生代周缘型前陆盆地。根据沉积相特征、层序地层结构和古地理演化的详细研究,结合古哀牢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笔者认为楚雄盆地经历了从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到中生代前陆盆地沉积的演化。前陆盆地演化的阶段性明显:晚三叠世卡尼期(云南驿组沉积期)和诺利早、中期(罗家大山组沉积期)为前陆复理石沉积;诺利晚期(花果山组沉积期)-古新世(赵家店组沉积期)为前陆磨拉石沉积。磨拉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