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北京及其周围地区尾波Q值分布特征的研究c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云生  张天中 《地震学报》1995,17(4):448-458
使用北京遥测台网数字化记录资料,根据尾波的单次散射模型,采用在频率域里求尾波能量谱密度的方法,并且按固定时间窗分别计算Q值,处理了1989和1990年两年中20个台站69个地震的数据,研究了北京地区尾波Q值随空间、频率和延续时间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的Q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尾波Q值与时间窗的取定以及频率的变化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关系.假定QC=Q0f时,对应于15——30、30——60、60——90 s三个时间窗,Q0的平均值分别为48,115和217,的平均值分别为0.89,0.91和0.74.同时,本文为北京地区尾波Q值的日常检测提供了基础的软件.   相似文献   

2.
华正兴  梁静 《地震学报》1994,16(2):204-211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北京台记录, 计算了北京地区1987年1月至1991年8月近90个地方震尾波Q-1,研究了大海坨山5.4级地震前后尾波Q-1随时间的变化和与该区地震活动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频率1-16HZ、尾波持续时间10-60S内, 尾波Q-1在该期间出现明显的时间变化, 且与该区地震活动有关。在地震前后, 主震区的尾波Q-1值显示出震前低震后高, 而在外部区域则为震前高震后低。同时发现, 尾波Q-1与频率的幂函数关系式Q-1=Q(f/f0)-中的幂次数及相当于频率1Hz时的品质因素Q0也随时间而变。实测结果表明, 三个分向的尾波Q-1在各频率上随时间的变化表现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3.
依据尾波衰减特征,采用测量尾波包络体最大双振幅方法,分别用单次散射和多次散射模式处理了苏、皖、鲁、冀四省42个DD-1台站,51个地震的尾波资料,求出与散射有关的地球介质Q因子,并对Q值随尾波推移时间窗,震中距的变化进行归一法处理,公式如文中式(11)(12),用归一法求得的多次散射模式Q02值分布图象表明,高Q值与中强地震活动背景有关,这种简易测定地球介质Q值的方法在地震前兆分析中有着良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云南及周边地区Lg尾波Q值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了昆明台1990~2000年间大于4.0级的地震宽频记录资料,以及分布在云南境内的23个昆明数字化台网1999~2000年的资料,使用单台叠加谱比方法处理了280个Lg尾波信号. 在假定Lg尾波Q与频率f有Q =Q0fη关系的基础上,计算出各射线1Hz时的Q值及频率相关因子η. 在此基础上,运用反投影技术反演得到云南及周边地区0.5°×0.5°网格内的Q0和η的分布图像. 结果表明:云南及周边地区的Q0在150~300之间变化,滇东地区的Q0明显高于滇西地区;η的变化范围在0.3~0.8之间,绝大部分地区η的变化范围为0.5~0.6.  相似文献   

5.
为了从区域地震的尾波中提取强震的前兆信息,我们以江苏溧阳1979年7月9日6.0级地震前后的一系列马鞍山爆破资料为基础,探讨了三个固定台站上的记录尾波,包括走时持续时间特性、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特性及振幅衰减特性等的变化情况。其结果表明这些特性的变化与直达波的传播途径无关。我们又进一步以天然地震的资料为对象,讨论了尾波振幅衰减特性α的变化情况和尾波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特性。天然地震的资料分两类,一是用内部(强震震源区)发生的小震资料,二是用邻区(强震震源区以外)发生的中小震资料。两类地震均由同一组台站记录。结果表明,物理参量特性的变化与途径无关,这些参量的变化是一致的,天然震源、人工震源和实验三者的尾波参量变化吻合良好。因此,尾波特征参量携带强震前兆信息是可能的。在以上参变量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品质因素相对变化趋势的简易估讨。  相似文献   

6.
区域地震尾波的前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了从区域地震的尾波中提取强震的前兆信息,试以江苏溧阳1979年7月9日6.0级地震前后的一系列安徽马鞍山爆破资料为基础,探讨了二个固定台站上的纪录尾波中,强震以前尾波走时持续时间特性、频率随时间的变化特性及振幅衰减特性等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三者基本上一致同步变化,且在目前的观测和分析水平上,分辨不出途径的影响。本文叙述了这三个特征量的测定方法,并对分析结果作了定性的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7.
大同地震序列的尾波Q值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啜永清  张淑亮  苏燕  王焱  宋美琴 《地震》2004,24(2):66-72
要:利用大同台网1990~2000年的地震记录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大同地震序列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着重分析了尾波Q值在中强地震前的短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分频率的尾波Q值在几次中强地震前都不同程度出现了低值,并与大同震情“窗口”出现同步的异常。  相似文献   

8.
特大地震的同震及震后滑动能引起地壳介质的时间变化,这是因为强地面震动破坏了近地表的沉积层,或者应力扰动改变了裂隙密度和/或深部流体的移动。这种随时间变化的地壳属性可引起地震波速度出现部分变化,并可根据互相关波形和测量重复地震序列内它们的时间滞后探测到。本文根据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特大地震和2005年尼亚斯—锡默卢特大地震的重复余震序列,分析了高频(0.5~2.0Hz)P尾波和S尾波以及长周期(0.03~0.1Hz)面波的滞后时间。观测到的滞后时间揭示出几个主要特征:(1)2004年地震序列的S尾波滞后时间系列!(t)基本上在0值附近波动,有时随消逝时间而变为负值,而2005年地震序列的S尾波的!(t)则表现为随消逝时间而单调增长;(2)S尾波的平均速度降低(-δV S)是P尾波平均速度降低(-δV P)的2倍,瑞利波的平均速度降低(-δV LR)比勒夫波的平均速度降低(-δV LQ)大3~4倍;(3)δV S和δV LR显示了速度随时间的恢复,特别是2005年地震的序列。2005年地震序列δV S速度随时间恢复的形状与附近大地测量台站得到的位移时间系列类似。尽管我们讨论了可能的人为结果,如震源间距、噪声场的时间变化和仪器响应,但观测结果均表明地壳内的非均匀波速时间降低是由2004年和2005年的特大地震的同震和/或震后滑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近震波形尾波的早期部分通常以多次散射波占优势。地下介质的微小变化对初至的影响无法检测出,但多次散射波可放大这些变化,进而可在尾波中观察到这些变化。根据这一想法本文使用尾波干涉法来监测南极埃里伯斯火山的瞬态变化。埃里伯斯火山是地球上少数几个拥有长时间对流岩浆湖的火山之一。析出的巨大气泡的破裂造成斯通博利式的喷发,这些爆发活动提供了使得地震能量沿极为松散的火山介质传播的重复的震源。我们检查了1999年12月到2000年2月持续2个月喷发活动的信号,发现在整个喷发期间,地震图的开始部分高度地重复。第一个月里,尾波部分也是如此,但大约过了一半时间,地震尾波在几天的时间内变得不相关。这表明火山散射特性的快速变化,很可能反映了用直接或单次散射地震波理论无法识别的火山顶岩浆管道系统细微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使用山东遥测台网1994-2000年(ML2.8-4.2级)间75次地震的300多条模拟地震资料和部分数字化资料,1)测定了尾波振幅比和能量比,并估算了山东地区的尾波值和平均自由程,进而试求了吸收品质因子Qi的散射品质因子Qs,得出山东地区地震尾波的衰减主要是由散射所造成;2)检验了用来定量描述尾波振幅随时间衰减状态的参数--尾波时间熵ST,得出山东地区中强震前尾波时间熵下降是明显的,对中强震的预报效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云南地震前兆与短临预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云南地区近30年前兆观测及其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从映震效能的角度对云南地区的前兆观测进行了一次系统研究,从64个前兆台站168个观测 ,优选出了20个具有较好映震效能的前兆台项。它们初步构成对云南地区地震进行”时、空、强“预测的骨干前兆指标群。  相似文献   

12.
云南地区大震活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地区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中国大陆碰撞带的东缘,地壳运动剧烈,活动块体特征明显,中强以上地震频发,是研究大震活动规律的理想场所。通过过去一个世纪的6.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以及地震动力分析认为,云南地区存在的4个具东西交替活动特征的地震活跃期,可能是东、西部各自地震活跃与平静过程叠加的结果,100a左右可能出现1次东、西部同时爆发大震的时段;云南地区地震活动与外围地区存在较好的呼应关系,安达曼-缅甸弧形带的巨震活动对云南地区地震活跃期的启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而云南东部强震也与四川西部大震密切相关,四川大震活动往往滞后于云南地区;中强地震连发—平静—首发大震可能是云南以东部为活动主体的地震活跃期的启动模式。这些认识对云南地区大震预测、地震机理以及板缘动力学研究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系统研究了水胜地层前云南地区的各种前兆异常,发现:震前2个月水胜地区的断层面总面积、多分维、蠕变、地层活动频度熵、地层活动强度熵呈明显异常;层前1年滇西北为低温异常区和高雨量异常区;展前3年滇西北地区GPS测量存在明显的奇异水平运动异常和最大剪切应变异常;震前2.5年至数十天云南地区出现大量的定点前兆异常成团分布,尤以滇西北最为集中。经分析后认为,水胜6.0级地层的各种前兆异常是明显的,普通存在的;水胜6.0级地层的孕育时间为2.5年;目前云南地区仍存在3个孕震区(滇西北、小滇西、滇东南),未来3年甚至更短时间内云南地区的6级地震可能发生在第3个孕展区——滇东南地区。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可公度方法的云南地区地震数据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可公度的方法,对云南地区(22°~29°N,98°~104°E)从1800到2007年间发生的震级在6.7级以上的地震数据进行了分析与预测。在证实该数据具有较强的可公度性的基础上,预测云南地区近期的地震发生时间,获得了较好的结果。因此,将该方法用于地震,水文等数据的处理,对防灾减灾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1995~1996年云南三次强震前地震活动的年度异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地震活动年度预报指标的研究,发现1994年云南地区的地震活动异常突出。不仅频度,能量,b值,小震调制比,响应比等常规的地震学参量有异常,而且地震波速比,尾波持续时间比,振幅比和高剪切应力值等均出现异常,异常项目多且幅度大,已具备了强震发生的条件,异常在空间分布上尤以滇西南地区集中,次为滇西北。这些异常为判定1995~1996年云南三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1996年10月24日武定6.5级地震是滇东地区近10年来的最大地震事件。本文首先论述了该地区的长期缺震现象及周边强震持续活跃对它的牵动影响;进而通过多种地球物理量的时空分析,发现震前1年震区地表荷载突然出现剧烈加载,震区地下介质亦变得很不稳定;最后,6.5级地震恰在有多个“天文奇点”会集的10月24日爆发,受调性质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云南地区地热基本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实测26口井的地热数据中取得14个大地热流值,认为云南地区地热场具有西高东低,并自西往东呈波浪式逐渐变低的趋势,该区具有高地热特征的地质发展历史。由于该区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的过渡地区,具有岛弧型的高地热特征,也具有岛弧地带地震活跃的特点,强震多发生在深大断裂带上。该区不同构造单元中的地热场存在的明显不均一性,影响着地震的孕育和地震的发生,地热场、温泉和地震的分布呈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云南东部地区近期大震危险性地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沙江—红河断裂是一条超地壳大断裂,为云南地区重要的构造边界,把云南地区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本简要介绍了云南东部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活动性质,结合发震构造标志、地震破裂围空特征和大震重复周期等分析了红河断裂以东(含红河断裂带)地区的大震危险性,认为云南东部地区近期大震的危险地点有2个:小江断裂中段东支和石屏—建水断裂带石屏以东地区。  相似文献   

19.
Dynamic tracing of space-time evolution pattern of wave velocity ratio before the Lijiang earthquake with M=7.0 occurred on February 3, 1996 in northwestern Yunnan. We compared the Ninglang earthquakes with M=6.7 and M=6.4 which occurred on November 7 and December 13. 1976, 90 km away from the Lijiang earthquake. We found that the space-time evolution patterns of velocity that various authors' studied at different times are very similar.Anomaly areas of wave velocity ratio with high values appeared in the seismogenic areas 5 -7 years before the strong earthquake. Anomalies with low values in large areas appeared 3-4 years before the earthquake. Once again the anomaly areas of wave velocity ratio with high values appear in a lower range 1 ~2 years before. The strong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overlapping area of two high value anomaly areas, surrounded by the anomaly areas with low values. The monthly mean values of wave velocity ratio before the two strong earthquakes had maintained low value anomalies  相似文献   

20.
用整体的观点、综合的方法研究了1988年澜沧-耿马7.6、7.2级大震前8年中澜沧、腾冲、洱源3个地震台单台波速比(简称波速比)的动态变化过程,发现自1983年始,远在250km以外地区发生的中强震、强震可引起澜沧地区波速比突变,其突变幅度随大震的临近和距离的逼近而增大。对波速比突变数据的可靠性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并对波速比突变异常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及其物理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