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古河谷砂岩型铀矿主要位于二连盆地,最典型的当属古河谷中东段的巴彦乌拉、赛汉高毕和哈达图铀矿床。目前对古河谷西段(脑木根西南侧)的研究和控制程度较差,通过对乌兰察布凹陷西部脑木根次级凹陷新乌苏地区地面地质调查、土壤氡气测量、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工作,同时对整个二连盆地中西部进行资料综合整理研究,对乌兰察布凹陷西部古河谷构造、建造特征、地面物化探异常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将前人圈定的含铀古河谷向西侧扩展至新乌苏一带,并依据古河谷构造、建造特征、地面物化探异常特征总结了古河谷砂岩型铀矿成矿远景预测模型,用以优选古河谷成矿有利地区并确定含矿异常区和砂体位置。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西部地区黄土粒度的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49,自引:18,他引:31  
通常把>30μm颗粒含量作为冬季风的替代指标。对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的兰州九州台剖面、西宁土巷道剖面粒度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表明: >40μm颗粒的含量是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更为敏感的古冬季风替代指标, <2μm颗粒的含量的变化所指示的古气候意义可能与黄土高原中部地区不同。  相似文献   

3.
2000年来黑河中下游水土资源利用与下游环境演变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额济纳地区2ka来水系有自东向西迁移的过程, 主要受水尾闾湖从东部古居延泽向西部东、西居延海转移; 绿洲时空分布格局也随水系从古居延绿洲向额济纳绿洲发生迁移; 荒漠化过程则由古居延三角洲下部向中部和中上部扩展。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干旱的盆地之一,常年盛行强劲的西北风,尤其在冬春季更甚。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自新生代以来沉积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积。自上新世晚期以来,随着气候的逐步干化和盆地内部构造变形的加剧,该地区风力侵蚀地貌开始出现。早更新世出现的古盐壳和古雅丹地貌说明当时侵蚀已经相当剧烈。晚更新世以来,气候的极端干旱化和冰期的出现,更加促进了风蚀地貌的发育,在强劲的低空风力的雕刻下,形成了盆地西部几万平方千米的"百万雅丹"地貌,十分壮观。柴达木盆地不同地区地层的厚度和风蚀速率都不同,最大分别可达3 000 m和1.1 mm/yr,如此巨量的物质搬运必然为下风向的地区(都兰、青海湖地区、西宁盆地、黄土高原)的粉尘堆积提供可观的物源物质。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被侵蚀的古湖相地层是上述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重要的物源物质。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盆地内侵蚀物质输送到黄土高原的机制,已得到学界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干旱的盆地之一,常年盛行强劲的西北风,尤其在冬春季更甚。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自新生代以来沉积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积。自上新世晚期以来,随着气候的逐步干化和盆地内部构造变形的加剧,该地区风力侵蚀地貌开始出现。早更新时出现的古盐壳和古雅丹地貌说明当时侵蚀已经相当剧烈。晚更新时以来,气候的极端干旱化和冰期的出现,更加促进了风蚀地貌的发育,在强劲的低空风力的雕刻下,形成了盆地西部几万平方千米的“百万雅丹”地貌,十分壮观。柴达木盆地不同地区风蚀地层的厚度和速率都不同,最大可达3 km和1.1 mm/yr,如此巨量的物质搬运必然为下风向的地区(都兰、青海湖地区、西宁盆地、黄土高原)的粉尘堆积提供可观的物源物质。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被侵蚀的古湖相地层是上述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重要的物源物质。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盆地内侵蚀物质输送到黄土高原的机制,已被学界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2 0 0 0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于 2 0 0 1年 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 0 0 0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区域发展研究”课题组编制的中国区域发展系列报告的第三本。报告以西部地区发展为专题 ,以“科学地认识西部地区”为宗旨 ,阐述了开发我国西部地区对于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意义 ,分析了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 ,总结了近年来国家、各地区在促进西部地区发展方面实施的政策及其效果 ,就西部地区的发展目标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的生态屏障,西部地区由于其严重的生态退化、频发的自然灾害,以及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而倍受广泛的关注。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央政府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政策,为该地区注入大量经济援助和许多项目资助。许多研究论文强调了西部生态恢复对中国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少有研究论文关注影响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多方面冲突分析。本文分析了在目标和利益驱动下的主要冲突类型,这些冲突相互作用而且极易被忽视。为了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建议多方位的冲突管理必须实施。  相似文献   

8.
借助相关统计年鉴,在构建适合西部地区农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西部地区农业竞争力进行量化测评。研究发现:当前西部地区农业竞争力综合发展水平可分为农业较强省、农业次强省、农业弱省和农业落后省4种类型;根据构成西部地区农业竞争力要素的同质性将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分为三类,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地制定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对阿拉善荒漠植被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5  
利用1982—2003年NASA GIMM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和阿拉善左旗、右旗和额济纳旗气温和降水资料,对阿拉善地区NDVI变化和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1982—2003年东部地区(左旗植被指数略有增加,而中部(右旗)和西部地区(额济纳旗)则呈下降趋势。季节变化东、中、西部表现不同。左旗和额济纳旗多年平均NDVI的月变化和右旗相反。②东部地区升温率最大,其次是西部和中部地区。降水表现为东部和西部地区(额济纳旗)稍有增加,而中部地区(右旗)呈缓慢减少趋势。季节变化东、中、西部表现不同。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月变化趋势东、中、西部一致,呈单峰型曲线。③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降水量与植被指数存在明显的年相关、隔季和当季相关,而西部地区额济纳旗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阿拉善地区NDVI同温度的相关性不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投入产出有效性的数据包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 (DEA)有效性方法对我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 ,得到的结果为 :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 ,其投入产出的效率要低得多 ;城市并非规模越大 ,其投入产出越有效。阐明西部地区投入产出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 ,西部开发不单是要向西部投入大量资金 ,而是要从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 ,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入手。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区位论、区域投资开发理论,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从区域城比较优势角度,通过对无锡与西部地区经济要素互补性、无锡加入西部大开发的可行性领域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无锡优势产业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可行性领域取向与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技术转移是西部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技术状况的总体态势和分析情况的具体分析,运用柯布-道格拉斯公式,计算了西部各城市的广义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等级和聚类分析,总结出我国西部技术状况的空间特征,进而对技术转移的理论加以讨论的基础上,对西部地区技术转移的方向和策略进行了探讨,认为:成渝和西安地区可作为西部地区技术转移的中心地区;加快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主信息通讯网络建设,西部各省市联合建立区域技术开发区,调整人事政策、创新用人机制等措施将有助于克服西部技术转移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本文最后一部分在分析上海参与西部技术转移的背景和作用之后,进一步探讨了上海向西部地区进行技术转移的方向和策略,提出了:①西北地区以“聚点转移”为主、西南地区以“分散转移”为主的转移模式;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西部不同地区采取灵活多样的转移方式,对西部高技术水平区着重转移和合作开发高新技术;③应充分挥企业在技术转移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61,自引:11,他引:61  
程国栋  张志强  李锐 《地理科学》2000,20(6):503-510
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区,生态建设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复杂,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迥异、生态退化问题千差万别,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进行了评价,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分析了生态环境建设中面临的亟等研究和解决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问题,并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并特别指出,应充分发挥科技对生态建设的支撑作用,科学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必须采取基于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退化问题的分类指导的生态建设策略;建立西部地区生态安全体系,开展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立法,以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开发状态及其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西部地区的资源特点,在资源安全评价公式的基础上,对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状态和程度以及开发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虽然目前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的综合开发指标与东部和中部两地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考虑到西部地区相对脆弱的资源环境基础,这种开发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资源环境开发效益方面,目前西部地区只有0.43,这与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缓慢和部门产出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对2000~2010年的西部地区12个省(区)人口和经济(GDP)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模拟人口和经济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分析了中国西部地区"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城镇化、经济和人口发展变化特征,及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与省(区)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2000~2010年,西部地区实际的城镇化水平平均值是39.0%,远低于全国平均值(47.2%)。西部地区平均GDP年均增长率12.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48%)。四川、内蒙古、广西、陕西、重庆对全国的GDP贡献率最高,且波动最大。"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内蒙古城镇化水平最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的城镇化水平最低;重庆在2008年后城镇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各省城镇化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呈正相关关系,地区经济越活跃,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西部地区人口和城镇化水平存在正负两种相关有关系,在排除GDP的影响外,重庆、四川、内蒙古的人口和城镇化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他省区呈现正相关关系。"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西部12个省(区)经济和城镇化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区域发展政策对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具有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库车盆地古近纪—新近纪时期具有巨厚的蒸发岩沉积,古近纪时期岩盐沉积的最大厚度达1 447.5 m,新近纪时期岩盐沉积的厚度有所减小,岩盐层最大厚度402 m。库车盆地在古近纪—新近纪时期沉积沉降中心也有所改变,从盆地西部的拜城凹陷转移到东部的康村—阳霞地区。库车盆地东西部蒸发岩岩体特征的差异,对此地区油气藏规模造成一定影响。初步判断库车盆地西部蒸发岩有可能比东部蒸发岩盐下形成的油气藏量较大。盆地中蒸发岩沉积中心的迁移对钾盐沉积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古海蚀龛沉积的古环境记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长城站地区发现有大量古海蚀龛 ,龛内保存有完整沉积剖面 ,通过对其中一个沉积剖面的粒度特征及元素组成的分析 ,确认该剖面是后期的湖相沉积 ,并据此恢复了距今 460 0年以来该地区古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 ,距今 40 0 0— 30 0 0年长城站区地表岩石化学风化作用较强烈 ,处于一个相对温暖的时期 ,这与湖泊沉积物、海洋沉积物等古环境记录载体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证明古海蚀龛沉积可以作为研究南极无冰区和冰缘地区古环境演化历史的一种新的地质载体。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投入产出有效性的数据包络分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该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有效性方法对我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得到的结果为;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其投入产出的效率要低得多;城市并非规模越大,其投入产出越有效,阐明西部地区投入产出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西部开发不单是要向西部投入大量资金,而是要从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入手。  相似文献   

19.
李德山  苟晨阳 《地理科学》2021,41(12):2203-2212
以中国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SBM-Windows模型测算了2000—2018年中国西部地区整体和不同产业部门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在维持现有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西部地区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仍有33.89%的改进潜力。② 样本期内西部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区域间、产业部门间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西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高于西北地区,工业部门的水资源利用效率高于农业部门。③ 环境规制抑制了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从产业部门和资源依赖程度差异性的角度来看,环境规制对工业部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具有不利影响,且对高资源依赖度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理论上分析重区战略对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阐述实施重点开发区域战略是中国西部开发的现实选择。黄河上游地区、攀西——六盘水地区等地应成为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在西部开发的重点地区。并探讨其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