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在进行水文、港口码头及其他重大工程项目的选址等基础地质调查中,综合物探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在华东乍浦核电站选址过程中我们采用综合物探方法,结合卫片解释和区域地质资料,对核电站厂址范围内的第四纪覆盖层厚度、基岩地质、断裂构造以及区域稳定性等进行了解释和评价,为选址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任务的提出对于核电站选址,首先要解决区域稳定性;水资源和放射性对环境的影响等三个问题。在这方面,利用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解释区域稳定性,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乍浦核电站位于浙江钱塘江北岸,为上海市和杭州市的中段,地处华东电力网负荷中心,座  相似文献   

2.
经过将近五年的努力,广东核电站的建厂厂址终于确定下来,就要破土动工了。核电站的厂址,各方面的条件要求都比较苛刻、并要求从地质,地震、环境保护、供水、交通、供电系统、负荷中心等方面综合比较,综合选址。这里,我们仅就广东核电站选址中工程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做一简要的回顾,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广东某核电站的选址问题,评价预选核电站厂址的核安全是否合格,94年航遥中心利用航空磁测资料,研究了该区域的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地壳的稳定性,取得了重要的地质成果,为选择核电站厂址提供了深部地球物理依据,开拓了航磁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4.
水泉沟矿区在找矿初期,开展了 1∶1万次生晕地球化学测量扫面工作.通过对该区异常的分析、筛选、野外地表检查、评价,圈定综合异常4处.为了对综合异常成因进一步的了解,对矿区圈定的异常区重点地段进一步开展了大比例尺(1∶2000)次生晕和地质综合剖面测量,详细的分解和解剖了异常地质成因,明确了区内的找矿方向,选定了下一步找...  相似文献   

5.
1984年初,受有关单位委托,我局承担了杭州湾北岸的秦山核电站、浙江核电站乍浦厂址、上海石化总厂核热电站厂址以及浙江核电站键跳厂址的地震地质工作,除进行了地震基本烈度综合研究外,还进行了区域稳定性评价和厂址断层活动性研究等工作。通过野外实际考察和大量的资料分析,认为杭州湾北岸的几个核电厂址位于地壳稳定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在稳定性方面可以满足建厂要求。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二年全国地质工作会议以后,为尽快提高湖北省地质研究程度,为矿产普查提供后备基地,并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建设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我局开展了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实行了区调队和综合地质队都进行1:5万区调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区调队设置了一至三个1:5万区调分队,各综合地质队都建立了一支1:5万区调分队.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一年九月廿一日至廿四日将在日本东京举行国际软弱岩石力学讨论会. 该讨论会的目的是对世界上的软岩提高新的认识,并讨论工程师们对克服不利地质条件所作的努力在大坝、地下开挖、海底隧道、采矿、核电站、大型悬索桥和传输塔的基础、边坡开挖等方面经常迁到一些不利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8.
戈壁荒漠覆盖区地质填图是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覆盖区地质填图的基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揭示覆盖层下伏基岩面地质结构,即填绘基岩面地质图;二是揭示覆盖层地质结构,包括地表覆盖层地质结构和覆盖层的三维地质结构.综合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可以获得覆盖区地下地质结构、岩石属性、沉积物分布与层状结构等信息.而经济有效地选择和组合实施地球物理方法是完成覆盖区地质填图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基于近年在新疆东天山地区开展的覆盖区地质填图工作,提出了针对多覆盖层结构背景下地质填图的综合地球物理方法组合的技术策略.综合地球物理方法以及新技术在巴里坤盆地和哈密盆地的应用展示了其效果,并为在戈壁荒漠覆盖区地质调查过程中如何开展地球物理工作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地质环境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孟晖  张若琳  石菊松  李春燕 《地球科学》2021,46(10):3764-3776
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其目的是对人类生命财产、城镇和工程建设构成威胁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评价.基于人类生命安全至上和灾害链综合风险的原则,选取区域地壳稳定性、突发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和地面沉降易发程度等制约国土空间规划的“短板”要素,以全国为例,采用基于灾害链综合评价的图形叠置法开展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将地质环境安全程度分为5个等级.地质环境安全程度由高到低所占面积分别为28.34%、29.36%、21.00%、4.51%和4.24%.评价结果宏观反映了地质环境条件和安全程度,揭示了区域分异特征,能够从地质环境安全角度为国土空间规划,特别是城镇和工程建设选址综合安全评价和用途管制等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努如大坂钼铅锌银多金属矿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矿区地表覆盖严重,地质找矿标志不明显,综合采用地、物、化方法对发现和圈定钼铅锌银多金属矿体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文以努如大坂钼铅锌银多金属矿的发现为例,系统介绍了地、物、化综合方法在草原覆盖区地质找矿应用的有效性,为覆盖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矿业开发态势与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东北地区矿业开发态势的同时,阐述了区内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非金属矿产开采引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针对区内复杂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现状,提出了开展东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综合研究问题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2.
国际间协作开展的全球大断面(GGT)研究,是1985年以来,各国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研究成果,进行综合研究壳、幔大剖面的最新实践.这类比例尺1:100万跨地区、跨国界的大断面研究,是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高度综合,可反映全球地壳深部圈层结构及整个断面的构造演化特征。28届国际地质大会已展示了50条研究剖面,其中我国提供了11条。剖面研究中,还取得了对下地壳与地幔软流圈间理论机制的若干新认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地区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在我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该文对在鄂尔多斯地区进行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的适宜性做定量评价.从地质稳定性、储存潜力、水文地质条件三个方面选择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洋判方法开展综合评价.评价表明该地区深部咸水层适宜进行二氧化碳地质储存.  相似文献   

14.
本矿床为-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解放后在此曾投入了大量地质勘探工作,并进行了生产开拓,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不少地质工作者对此矿床进行过多种专题性科学研究,取得了宝贵的成果.1957年矿山投产以来,机械化采掘程度愈来愈高.为了适应矿山生产形势发展的需要,1971年我队重赴本矿区,对地表、坑道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调查,开展了磁法勘探、地质测量、深部钻探控制和综合研究等工作.现结合前人工作成果,特别是本次工作所获得的新认识,就控制矿床形成的基本地质因素和规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何宝山金矿床具有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的重要特征.断裂构造对金矿化具有严格的控制作用.文章主要介绍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在矿区开展的地质、物探、化探综合找矿预测研究工作,通过对该矿床进行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物探电法测量以及化探新方法测量,对何宝山金矿床深部及外围的成矿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为矿区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以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嘉兴市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城市地质环境因子进行筛选,通过选取评价指标、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和各类地质环境因子的单要素分值,建立多要素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借助GIS方法开展了基于K-Means聚类的地质环境承载力强度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按地质环境承载力强度综合评价,将嘉兴市宜建设用地分为...  相似文献   

17.
开展农业地质背景综合研究方面 1.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在四川省政府统一组织下,配合农业部门,开展棉花生长的地质背景条件研究,查明川红色岩层蓬莱镇组砂、泥岩互层分布区最宜棉花生  相似文献   

18.
核能是一种安全、干净和廉价的能源。核电站的建立基于严格的地质勘察和技术设计。本文着重介绍核电站选址中不同阶段的遥感和物探工作的任务与要求,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按系统工程的观点组织核电站选址中各阶段的遥感和物探工作。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区基础地质研究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素有“中国地质工作摇篮”之称,是中国最早开展地质调查的地方,从1863年9月美国学者庞培莱调查京西地质开始,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中国学者编写了第一部基础地质专著《北京西山地质志》;民国时期“燕山运动”的提出和“北京猿人”的发现成为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的基础地质重大成果;解放后,地质工作者在北京率先实现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全覆盖,出版了《北京市区域地质志》和《北京猿人遗址综合研究》;在唐山大地震后,开展北京平原基础地质的综合研究,提升北京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北京现在和将来的城市地质调查应立足于基础地质研究。  相似文献   

20.
北祁连山的地质调查,解放前只局限于交通沿线,解放后,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区域调查、普查勘探和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值的提出的是,1956-1958年中国科学院祁连山地质队的综合考查以及1958年至今所进行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完成,对北祁连山解决了一些根本性的地质问题,为广泛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并由此引起愈来愈多的地质工作者的兴趣.如黄汲清从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发展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