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理教学》2010,(7):62-62
4亿公顷—— 草原是我国国土的主体,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占我国陆地面积41.7%,是耕地面积的3.2倍、森林面积的2.5倍。草原是我国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辽河和黑龙江等水系的发源地。黄河水量的80%,长江水量的30%,东北河流50%以上的水量直接来自草原。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区天然草原退化原因分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天然草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技术创新,人类无节制的赢利活动加剧了草原退化,导致了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论文以祁连山区的肃南县为例,通过对天然草原退化现状的调查研究,剖析了祁连山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突出问题和草原退化的深层原因,提出了天然草原永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草原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旅游界的学者围绕发展草原旅游的资源基础与地域调查、草原旅游发展的制约问题、发展草原旅游的利弊、草原旅游发展的战略探讨以及模式选择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讨;但整体上,草原旅游研究的成果仍然系统性不强,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结合草原旅游发展的实践,加强草原旅游的理论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的草原旅游理论体系,以支持草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芨芨草和短花针茅为优势种的温性草原是青藏铁路进入海拔3000m以上地区所穿越的第一个地带性植被类型。在青藏铁路经过的温性草原区对未受筑路直接影响的区域、取土区、铁路路基、周围其它类型的公路路域植被进行取样,并对群落组成和有关群落特征进行了比较,以讨论青藏铁路的修建与运营对温性草原及其恢复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青藏铁路修筑过程对铁路两侧一定区域的温性草原有较大影响,但随着受影响区域植被的自然恢复,群落盖度、生态优势度和物种多样性等反应群落特征的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一些在原生植被中很少出现或伴生种在恢复后的群落中有可能成为群落的优势种或建群种,如露蕊乌头和鹅绒委陵菜等;人为辅助措施将有利于受损植被的恢复;修筑铁路过程中受到影响的温性草原其恢复过程中尚未出现外来入侵植物。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内蒙古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NDVI的变化,探讨了干旱对NDVI的影响,建立了NDVI与气象因子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2000—2016年内蒙古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NDVI呈现波动变化,变异较小。干旱对典型草原区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群落与大针茅(Stipa grandis)群落NDVI影响显著(P<0.05);与正常年份相比,干旱导致羊草群落与大针茅群落NDVI降低约23%。5—8月降水量和干燥度指数影响内蒙古典型草原羊草群落与大针茅群落NDVI;荒漠草原区羊草+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群落与沙生针茅(Stipa plareosa)群落NDVI的主要影响因子分别为年均气温与5—8月平均气温;5—8月降水量和年均气温是影响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NDVI的重要因子。基于气象因子的NDVI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对区域NDVI进行估测。生长季降水是影响典型草原NDVI的关键因素,而气温显著影响荒漠草原NDVI。在未来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内蒙古典型草原NDVI对干旱的响应会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6.
陈钧  黎军 《中国沙漠》1994,14(3):83-85
靖远、会宁、固原地处我国黄土高原的西部半干旱干草原生态环境,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动物种类亦较为贫乏。根据自然环境、啮齿动物种类和分布的情况,该区大致可分为四个生态地理型──森林灌丛、干草原、荒漠草原和农田。  相似文献   

7.
草原生产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利用ArcGIS插值技术,将蒙古高原32个气象站点数据插值成1°×1°的格点数据,然后利用CENTURY模型模拟了蒙古高原1961—2016年草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CENTURY模型模拟的蒙古高原草原ANPP时空分布能够很好地反映该区域草原生产力的变化,草原ANPP分布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减少。(2) 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单产均呈波动下降趋势,草甸草原下降速率较大,荒漠草原单产呈波动上升趋势,草原总产以典型草原最大,荒漠草原面积虽然最大,但总产最低。(3) 降水对草原生产力起主导作用,湿期会有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的转化,而干期的转化过程正好相反。从暖湿期→冷干期转换时,蒙古草原总产下降幅度最大,相反,则增产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8.
王万里 《地理教学》2011,(7):2+65-F0002,F0003
若尔盖草原地处四川、甘肃、青海三省相交处。由若尔盖、阿坝、红原、羌塘四县组成,为中国五大草原之一,面积35600多平方公里,是以畜牧业为主的藏族聚居地。这里的地表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相似文献   

9.
草原火灾风险评价与分区——以吉林省西部草原为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草原火灾作为自然灾害的一种,是草原地区重要的灾害之一,对我国草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进行草原火灾风险评价研究对草原火灾管理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依据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原理,采用加权综合评分法、层次分析法 (AHP)在综合分析吉林省西部草原火灾的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草原火灾风险指数模型 (GFDRI),对研究区草原火灾风险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借助GIS技术将吉林省西部草原火灾分为轻度 、中度、重度和极重度4个风险区。检验结果证明草原火灾风险评价和分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为当地草原防火部门火灾管理和减灾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周粉粉  郭蒙  钟超  常禹  于方冰 《地理科学》2022,42(10):1838-1847
以Fire_CCI51为主要数据源,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呼伦贝尔地区2001—2019年草原火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呼伦贝尔草原火时间上具有年际波动较大、循环周期不定和春、秋两季双峰式集中的特点;空间上集中分布在东部森林草原、边境线附近,呈现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格局。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对主要气象因子(平均降水量、最高气温、最小相对湿度、最大风速)与草原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气象因子与草原火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通过对呼伦贝尔市1981—2015年的草原起火原因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人类活动是导致草原火发生的主要因素。应用空间分析方法对边境线20 km缓冲区内的草原火进行了提取,发现境外过火面积远高于境内而且俄罗斯的过火面积远高于蒙古和中国。  相似文献   

11.
退牧还草工程是国家为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促进牧区经济持续发展而实行的一项战略性工程,禁牧和休牧措施是其主要措施。以藏北高寒草原申扎区域的退牧还草工程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禁牧围栏样地、休牧围栏样地和围栏外的一块自由放牧样地,比较分析这三种人为干扰下的放牧样地的生物量及其碳氮磷含量的特征。结果表明:休牧样地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别为35.69 g/m2和237.11 g/m2,均显著高于禁牧样地(22.48 g/m2和151.22 g/m2)和自由放牧样地(25.27g/m2和96.37 g/m2)。植物中碳氮磷含量,地上部分禁牧样地含碳量最高,植物氮、磷含量自由放牧样地最高;地下部分碳、氮含量差异不明显,P含量自由放牧最高。说明植物生物量大小与植物体内碳氮磷元素含量大小无相关关系。对于禁牧样地,在长期围栏封育的同时,应适当的添加P元素或N、P元素;而休牧样地,在短期围栏封育时,可添加适当的N元素。  相似文献   

12.
李文龙  匡文慧 《地理科学》2019,39(1):131-139
草原牧区旅游发展是牧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以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牧户为研究案例,分析草原牧区旅游发展对牧户生计的影响。研究结果:草原旅游使牧户生计模式分化为纯牧户、务工主导型、旅游主导型、旅游专营型,且呈现纯牧户向务工主导型牧户过度,务工主导型牧户向旅游主导型牧户过度,旅游主导型牧户向旅游专营型牧户过度的一般演替规律;草原旅游发展总体上提高了牧户的生计资本存量,但不同类型牧户生计资本存量具有显著差异,生计资本存量由高到低排序为:旅游专营型牧户、旅游主导型牧户、务工主导型牧户、纯牧户; 牧户参与草原旅游,准则层因子障碍度由大到小排序为: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障碍度指数前6位的指标层因子分别是:成人受教育程度、成人劳动力人数、借债情况、社团网络、生产生活设备、社会参与;不 同类型牧户参与草原旅游发展的首要障碍因素不同,纯牧户是受教育程度,务工主导型牧户是家庭人均收入,旅游主导型与旅游专营型牧户是借债情况。  相似文献   

13.
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UE)是评价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对降水响应的重要指标。利用1982—2015年GIMMS NDVI3g NDVI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反演内蒙古荒漠草原的PUE,研究荒漠草原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地区PUE时空变化,并分析了PUE 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1982—2015年间荒漠草原年均PUE为0.51 gC·m-2·mm-1,PUE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异质性。荒漠草原PUE极显著增大和显著增大的面积分别占草原总面积的35.88%、55.41%,荒漠草原PUE极显著减小的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8.70%,荒漠草原PUE整体呈现增大趋势。(2)荒漠草原不同植被类型PUE均值范围0.34—0.56 gC·m-2·mm-1。各种植被类型中,东方针茅草原PUE最大,镰芒针茅草原PUE最小。除了镰芒针茅草原与其他植被类型差异显著以外,其他植被类型间差异不太显著。从PUE变化看,除了东方针茅草原PUE呈现下降趋势,其他植被类型PUE都呈现增大的趋势。(3)荒漠草原PUE与降水有很强的负相关性;草地年PUE与年均气温相关性不太明显;草地年PUE与年均太阳辐射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草原旅游发展的实践及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草原以其辽阔、坦荡的景观以及风土人情构成一类旅游目的地,世界上拥有大片草原的国家都非常重视草原旅游业的发展。我国草原旅游发展也较快,形成了不同空间类型、不同植被景观类型和不同人文与自然结合类型的旅游发展格局,其中又以内蒙古最为突出。但是,由于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决定了草原旅游发展存在脆弱性,因此,在开发中需要更加严格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乌半察布荒漠草原生物量动态与降水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1987年间,作者对内蒙古乌兰察布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的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动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不同年份间生产力变化很大,多雨年度地上部分可以达到116.90g/m^2,降水量平年时为67.92g/m^2,而少雨年份仅31.93g/m^2,相差84.97g/m^2,前者是后者的3.7倍。其中不同年份多根葱相差10%左右,蓖齿蒿相差10倍以上,说明不同年份蓖齿蒿生物量变化剧烈,而多根葱相对稳定的特点。地下部分不同年份间化不像地上部分变化剧烈,最高是最低的1.4倍左右。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产力年际间变化,主要受降水量支配。地上生物量与年度降水量关系最为密切。表现出很好的线性关系(r=0.99),与地下生物量(10-20cm)亦呈很好线性关系(r=0.97)。故我们可以根据年度降水量预测地上与地下生物量。  相似文献   

16.
无边绿浪连天碧,浩瀚草原涌青波。这是内蒙古草原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天蓝了,水清了,山川变绿了,草原更美了的真实写照。国际草原和草地大会是世界草学界最具影响的学术组织,两大组织选择在内蒙古联合召开学术会议,说明国际草学界对中国草原、草地的关注,对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特别是对内蒙古草原的厚爱。  相似文献   

17.
草原植被长势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植被长势监测是草原监测的重要领域, 它能从宏观上揭示草原的生长状况及其动态变化, 从而为草原科学管理提供快速、准确的参考依据。目前长势监测主要利用遥感的方法, 即选择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指标, 方法有同期对比法、植被生长过程曲线法、直接监测法。本文在总结草原长势监测进展与方法的同时, 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监测中过分依赖NDVI、不区分草原类型而使用同一种方法进行监测;对未来发展方向做了展望--监测中选用适宜植被指数、监测方法, 分区域、分类型的监测长势, 提高监测精度, 将长势监测与草原产草量、生产力结合, 为牧民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草原物候是草原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探索物候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对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呼伦贝尔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5年MOD09Q1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D-L拟合法对NDVI时间序列进行重构,采用动态阈值法提取草原物候期,利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物候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返青期发生时间介于4月下旬至6月上旬(平均为第138 d),枯黄期发生时间介于9月至10月下旬(平均为第277 d),生长季长度主要在3.5~6个月之间(平均为136 d)。空间上,西部和北部返青期较早,枯黄期较晚,生长季长度最长;中东部返青期较晚,枯黄期较早,生长季长度较短。(2)年际变化趋势上,返青期和枯黄期均以提前趋势为主,提前趋势的像元比例分别为61.2%和63.83%,生长季长度以延长趋势为主,延长趋势的像元占比为54.95%。(3)冬季降水增加是返青期提前的主要原因,而春季降水增多和秋季温度升高是枯黄期提前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认识,以期更好地为草原物候研究和放牧优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SPAC原理建立内蒙古草原干旱指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近20多年气象资料和土壤水分及牧草产量资料,采用对比分析和简化的水量平衡方法,建立了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需水量及生长季内草地蒸散系数 (Kc)随时间变化经验方程,确定出不同草原类型区需水量和Kc系数,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4—9月的需水量分别是390 mm、360 mm和180 mm,平均Kc系数为0.62、0.58和0.30;以SPAC理论为基础,给出草原旱情指数(K)的计算方法,结合牧草减产率(I),提出干旱等级指标,当0.8>K≥0.6、25%<I≤45%时为轻旱,0.6>K≥0.4、45%<I≤65%时为中旱,K<0.4、I>65%时为重旱。经3 a的使用检验,指标的一致性达到75.3%,与牧业气象报表描述的旱情基本吻合,结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典型地区牧户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侯向阳  韩颖 《地理研究》2011,30(10):1753-1764
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是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和敏感地区。研究北方草原地区牧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适应,对于提高牧区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促进草原地区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利用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内蒙古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生态区牧户对气候变化趋势和极端气候灾害事件的感知和适应的现状与行为特征。结果表明:过去30年内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