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文波于1985年7月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1985年8月入伍,1988年3月入党,1991年8月调入海军南沙守备部队,现为永暑专业队海洋气象分队工程师,技术6级,专业技术大校军衔,创造了南沙水文气象观测10项"第一",被誉为南沙水文气象事业的"拓荒牛"。李文波所在的南沙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是1988年我国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海洋气象观测站,也是我国最南端的海洋气象观测站。1992年4月,李文波第一次上礁,准备大显  相似文献   

2.
观海测浪是海洋台站的基本工作。几十年来,经过一大批海洋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已搜集、积累了大量海滨水文气象资料。以福建沿海的南起东山、北至福鼎的海滨、岛屿所布设的8个定点观测站来说,长期、连续进行的潮汐、海浪、表层海水温度、表层海水盐度、海发光等不同项目的观测资料,均已达30年以上。尤其是厦门海洋站从1905年至今,已搜集、积累的潮汐资料就有90多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长期以来,海洋观测资料主要为国防军事服务,有些资料一直锁在保险箱里,以致使许多人对我们的海洋资料信息服务不大了解,我们自己不  相似文献   

3.
赤湾海洋站是国家海洋局在深圳西部海域唯一的潮汐观测站点,至今已观测30多年。由于地理位置特殊,2008年起该站被选为《中国海平面公报》反映珠江口海平面变化的代表站。2012年10月该站搬至新验潮站,受此影响,其潮位观测序列产生了差异性和不连续性。本文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了对海洋站水文气象数据的质量控制。同时,采用赤湾站与邻近验潮站进行对比的方法得出新旧站的潮位差值,初步探讨了搬站前后潮位观测结果的订正方案,并研究其建站以来的历史海平面变化特征。这对确保该站潮位资料的准确性及代表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珠江口海域防灾减灾、涉海工程、风暴潮预报等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1988年8月2日一幢崭新的楼房屹立在祖国南海波涛中,我国南沙永暑礁海洋观测站在这里胜利建成。这是我国政府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做出的决定,是我国行使主权在南沙建立的第一个海  相似文献   

5.
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设施是海洋观测的基础,广东省在近年也在加快其建设。本文结合广东省18个简易水文气象观测设施的建设情况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及建议,为广东省今后及其他地区建设类似简易观测设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由于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观测点周围环境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日益加重,直接影响到水文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因此,对海洋站(点)周围环境进行全面了解,并及时调整观测布局的工作十分重要。文章主要介绍了"海洋站(点)观测环境代表性调查与评估"工作,并以三亚海洋站为例,进行调查与评估研究。该项工作是国家海洋局首次开展的对辖属106个业务化海洋观测站(点)周围观测环境的调查与评估。  相似文献   

7.
为迎接海洋21世纪的到来,以适应海洋环境监测、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科学研究的需要,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联合攻关,应用世界高新技术研制成功我国新一代FZF3-1型海洋资料浮标,近日投入海洋浮标网东海F站位使用。 海洋资料浮标是无人值守的海洋自动观测站,能够在恶劣海况下连续加密观测,是任何观测手段无法替代的现代化海洋观测工具。  相似文献   

8.
青岛验潮站位于青岛大港一号码头西端 ,是我国长期基本验潮站。该站 190 0年开始进行潮汐观测 ,190 4年建立验潮井 ,用浮筒式自记验潮仪进行观测 ;19 38~ 1945年 ,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时期 ,验潮井遭到破坏 ,1948年验潮井修复并恢复观测。民国时期 ,验潮站用压力式验潮仪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 ,海洋观测工作不断得到加强。 1996年 ,重新修建了验潮井和工作房 ,安装了新型水位计。目前 ,该站拥有 2台瓦尔代验潮仪 ,一台NGWL MS新一代水位计和一台 SCA6 - 1型声学水位计分别进行同步观测比对 ,资料准确可靠。195 4年 ,统一测量全国海洋基…  相似文献   

9.
南大洋海况常年较恶劣,导致现场观测资料匮乏。中国首套南大洋西风带环境观测浮标于2019年1月1日布放在新西兰东南近53°S海域,现场实时观测并传输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相对湿度、海表层温盐、海流、波浪等数据资料。该套锚定浮标也是我国首次布放超过4 500 m水深的极端环境观测浮标系统。布放运行结果表明,我国已具备研发极端环境海洋资料浮标的技术基础和深海浮标布放作业经验,研发的西风带环境观测浮标可长期运行在南大洋西风带海域,进行长期海上水文气象和动力环境参数观测。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我国目前海洋环境预报工作对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数据智能化管理的需求,提出了数据多重存储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技术方案。采用了基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技术和基于结构化查询语言的数据库技术,实现了海洋水文气象数据管理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与开发,该系统可整合现有的观测数据,实现海洋观测数据的智能化管理。  相似文献   

11.
英国Marex公司生产的DS型遥测资料浮标是一种能够同时搜集九个海洋水文气象要素的海上综合观测装置。它能够在恶劣的海况条件下长期、自动、连续、收集和传输海洋水文气象资料,它可以通过卫星中继将信息传到地球上任何地方,电可以将各种观测数据记录在磁带上。关于浮标的技术性能及其内部装置等已有专文介绍,本文仅就其海上浮标的投放及其与投放有关的浮体结构及系留系统等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船载水文气象系统中北斗卫星信号不能全球覆盖和国外卫星通讯资费较高的矛盾,本文设计了一种以北斗卫星为主铱星为辅的智能实时船载水文气象系统,阐述了观测设备组成,双卫星智能传输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软件设计和数据通讯协议,陆地数据中心组成及管理软件接收处理北斗、铱星数据流程。并在实际项目中应用,通过对应用中的北斗、铱星数据到报率统计与分析,表明该系统的数据传输率,能够满足实际需求,即达到了有效降低数据通讯费用,又能保证数据安全、有效传输的目的,该系统可广泛应用于近海、远海的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观测。  相似文献   

13.
潮汐观测历来是海洋观测站最重要的观测项目。潮汐对于沿岸建筑物和进出港的船只安全有直接影响。远离祖国的南极长城站,在岸边建立科学实验室和观测站,铺设上、下水管道和通讯电缆必需知道这里的最高可能潮位;进出港口的考察船和运货船,从海上来访的外国船必需了解这里的涨、落潮时间;在这里建造码头,设计它的长度、高度  相似文献   

14.
为填补我国海洋地磁固定观测的空白,支撑科学研究、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开发,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和履行我国在南海海域负有的国际责任,急需在南海建设岛礁和海底地磁固定观测站。通过初步分析国外海洋地磁观测站案例、南海岛礁基础设施现状以及海底观测网计划实施情况,认为南海海洋地磁固定观测站建设的条件已经成熟。文中给出了合理空间布局、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及智能化观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本所水文气象研究室在东沙群岛西南海域投放的一个锚定浮标(114°20.5′E,20°04.8′N)所获得的一系列海流流速矢量观测资料,用旋转谱分析方法对该站海流的内部结构作初步的探讨,并由此得到该站海流的某些运动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海洋湍流观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湍流在海洋能量和水体的交换演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海洋湍流研究的发展和海洋湍流观测仪器的研发密切相关。世界上湍流观测仪器的研发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但是我国在湍流观测设备方面到目前为止仅仅处于起步和引进国外设备阶段。针对我国的情况,文中对海洋湍流观测的平台、探头测量原理及其数据修正、资料后处理等关键技术做一个总结性的介绍,为我国使用引进的海洋湍流设备和自主开发海洋湍流测量设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受胜利油田港口建设指挥部委托,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烟台中心海洋站承担黄河口油码头工程设计的水文气象资料整理任务后,从1983年6月起对黄河三角洲进行水文气象观测,观测要素包括潮位、波浪和气象。在1984年8月召开的油港论证会之后,为了加快工程进展,烟台中心海洋站根据工程设计要求,从所属各海洋站抽调观测人员,于10月起又到五号桩油港港址设站加密观测,他们克服入冬后风大浪高,在黄河口海涂作  相似文献   

18.
海洋水文气象监测是海洋环境研究和海洋开发的基础工作,而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又是提高监测水平的有效工具。ZQA2-1型海洋水文气象监测系统是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监测装置。它可以自动、定时,长期地将所监测的海洋水文、气象要素进行打印和存贮,为用户提供实时和历史的资料。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技术性能指标、基本构成与工作原理、应用程序等内容,并对其中有些技术问题作了较详细地论述。  相似文献   

19.
南沙海区风浪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干龙 《海洋科学》1992,16(5):37-40
根据南沙海区风浪实测资料,阐述了南沙海区波高的分布规律。应用相关分析法,通过多元回归计算,得出波要素与风速、风时之间的关系。对波高、波周期的相互关系作了统计分析并利用永署礁海洋观测站1990年1~7月的实测资料对计算结果作了验证。结果表明,南沙海区波高、波周期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0.
现用海洋调查规范第一分册“海洋水文要素的观测”和第二分册“海洋气象要素的观测” (以下简称《规范》)于1975年制定並执行。《规范》自执行以来,对开展和促进我国海洋水文气象要素的海洋调查工作,起了很大作用。但是,近几年由于我国广大海洋调查工作者观测技术的不断提高,通过海洋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