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在同一海区内进行不同形式的多品种增养殖,不但能充分利用海区资源,维护海区生态的良性循环,而且,能够相互促进提高经济效益。 1.海区概况长岛县四面环海,浅海水域广阔,海产生物资源丰富,30米等深线以内的宜增养殖水面约达23万亩(1亩=0.0667公顷),随着增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向40米以外的深水海区发展,潜力更大。浅海海底可增养殖面积也很大,岩礁,砾石是理想的增养殖基础,40米水深以内的有3万多亩,5~20米水  相似文献   

2.
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优良品种的选育已日趋重要.本文对国外海产动物选择育种的进展情况作初步介绍和评价,以便大家对当前国际上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有所了解,同时也希望对国内这方面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贝类养殖的投资及风险小、效益高。在大规模的浅海及滩涂开发中,贝类增养殖是最高效的方式,特别是养殖海产贝类珍品,如在我国南方沿海养殖栉江Yao科及珍珠贝科经济品种,可以获得极高收益,名贵贝类增养殖,在提高海水养殖业的规模效益和产业化水平、促进海洋资源持续高效利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对目前贝类增养殖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日本(虫寻)[Charybdis(charybdis)japonica]系大型海产食用蟹类之一。它遍布我国沿海,日本、朝鲜、马来西亚、红海等地也有分布。这种蟹属沿岸种类,移动性小,且生长快,繁殖期长,系多次产卵的种类,是一种经济海水增殖品种。 关于日本(虫寻)苗种生产及增养殖的研究,在国内尚无所闻,在国外也未见有关苗种生产及增殖的系统报道。我们于1986年7月上旬至  相似文献   

5.
产于烟台的5种海产经济动物对Cr的富集存在明显差异。底栖的滤食性贝类的富集量远远超自游泳的种类。紫贻贝为理想的海洋重金属Cr污染的指示动物。烟台海域各海区紫贻贝体风Cr含量最高,向国远海区逐渐降低。5种海产动物体内Cr的含量均在食品允许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6.
扇贝是海产双壳类软体动物。闭壳肌只一个,特别肥大、细嫩、鲜美,其干制品称“干贝”,为有名海珍品。扇贝提取液据报道有抗癌疗效。近年来,沿海国家十分重视扇贝生产,产量迅速提高。1964年世界总产量为15万吨,1974年增至23万吨,1976年和1977年分别为35.2万吨和40万吨,1978年达42万吨。主要生产国为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 为了发展扇贝养殖,国家水产总局于1982年4月召开了海珍品增养殖座谈会,总结交流  相似文献   

7.
单胞藻薄膜袋封闭式培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用聚乙烯薄膜透明袋对单胞藻进行封闭式培养技术的研究结果。用该技术培养单胞藻作海产动物幼体的饵料,与目前通用的水泥池开放式培养比较,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培养的单胞藻密度高、不易污染、生产周期短等优点。该技术在1988年的扇贝人工育苗生产中,提高了投饵质量和幼虫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8.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是一种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闭壳肌的干制品俗称“干贝”,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据分析,在一百克食用部中,含蛋白质63.7%,脂肪3%,碳水化合物15%。在我国分布于黄、渤海沿岸,是我国近年来发展增养殖的一种重要珍贵种类。随着扇贝增养殖的发展,对苗种的需要量愈来愈大,但在目前海区天然资源贫乏,人工养殖数量又很少,大多数海区尚未具备天然采苗的条件下,人工育苗仍然是近年内解决苗种来源的主要手段。我国自1974年人工育苗试验成功以来,扇贝人工育苗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全国已建成投产的育苗室三十余处,育苗水体达15,000立方米左右。但育苗效果始终不稳定,究其原因,除了水质条件和育苗技术水平外,幼虫饵料不适也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适宜山东沿海鱼类增养殖的主要种类 ,回顾了山东省主要海水鱼类增养殖种类研究和生产发展的历史、山东省近年海水鱼类养殖概况。最后论述了今后的发展战略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产于烟台的5种海产经济动物对Cr的富集存在明显差异。底栖的滤食性贝类(紫贻贝M.edulis、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ensis)的富集量远远超过自游泳的种类(中华马鲛Scomberomorussinensis,长额七腕虾Heptacarpuspandaloides)。紫贻贝为理想的海洋重金属Cr污染的指示动物.烟台海域各海区紫贻贝体内Cr含量最高,向边远海区逐渐降低。5种海产动物体内Cr的含量均在食品允许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1.
乐清湾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炜民  陈雷 《海洋通报》2007,26(4):116-120
利用2002年至2004年对乐清湾海水增养殖区的海洋环境监测结果,分析和评价了乐清湾海水增养殖区的海洋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乐清湾海水增养殖区营养盐超标严重,导致增养殖区整体水质超出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与增养殖区应达到的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不符,影响了增养殖区主导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适宜山东沿海鱼类增养殖的主要种类,回顾和山东省主要海水鱼类增养殖种类研究和生产发展的历史、山东省近年海水鱼类养殖概况,最后论述了今后的发展战略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海洋动物生活环境中的氧含量,是动物赖以生存的必需条件,对动物的呼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耗氧率是动物有氧代谢活动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研究动物的呼吸生理,首先是研究其在各种内外环境下的耗氧率,便于了解动物代谢活动的变化规律。对虾耗氧率的研究,在对虾生态和人工增养殖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中国又寸虾呼吸生理的研究,至今尚未见到公开的系统报导。与中国对虾亲缘相近的  相似文献   

14.
李勃生  单宝田 《海洋科学》2002,26(10):24-27
卤虫增养殖业是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我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卤虫增养殖至今已有了很大发展。我国卤虫资源丰富 ,加之优良品种的增养殖以及卤虫成品系列产品的开发和利用 ,目前已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就卤虫增养殖及其开发利用作一评述。1卤虫的饵料和食品价值卤虫作为蛋白源在西方国家受到高度重视 ,已形成一项新的产业———蛋白源产业。如美国、加拿大、比利时等国近几年投入大量资金已初见成效 ,他们已开发出 pel系列饵料、鱼虾用卤虫强化系列饲料(如国际NV公司系列产品 )以及多个系列…  相似文献   

15.
海洋鱼类资源增殖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海洋鱼类资源增、养殖问题,已成为提高专属经济区水产品产量的主要问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所长在“关于我国专属经济区水产生产农牧化的一些问题”、作者等在“海洋鱼类增养殖的意义、进展与前景”等文中均作了阐述。这里,我们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对资源增殖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6.
星虫动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星虫(Sipunculida)是一小类不分节、蠕虫状的海产体腔动物。目前,世界上已记录星虫共约16属250多种,我国已发现2科8属36种。星虫动物门下只设立一个星虫纲一个星虫目,其下分为4科,分别为Golfingiidae科,Phascolosomatidae科,Sipunculidae科和Aspidosiphonidae科。其中Golfingiidae科的种类最多,占总种数近半。星虫动物主要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的沙、泥沙底质及岩礁、珊瑚礁、藻场的沉积沙泥环境中,营埋栖生活,温带至热带海域均有分布。绝大多星虫种类具有经济价值,不仅是底栖经济鱼类和甲壳类优质的天然饵料,不少种类还是海珍食品。光裸方…  相似文献   

17.
高温处理中国对虾受精卵对性比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受精卵,在育种方面主要是进行多倍体诱导,以产生三倍体或四倍体。这在海产动物特别是贝类中,已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应用温度刺激来处理受精卵的技术不仅可以改变染色体的倍数,对某些种类动物的性别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如蛙类、鳄鱼以及其他动物等。在进行对虾雌性化的研究中,我们应用热冲击(Thermal shock)方法处理中国对虾  相似文献   

18.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我国名贵的海产鱼类,也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大规模增养殖的经济鱼种之一。目前随着牙鲆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养殖中各种病害的爆发也相继增多,由此给养殖业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科学家们研究出了各种防病、治病方法。其中,通过接种疫苗对鱼类病害进行免疫防治被认为是最重要、有效和绿色环保的方法之一,许多针对鱼类病原的灭活、减毒和基因工程疫苗相继研制成功,这些疫苗的应用在不同程度上都可以提高鱼类的抗病性,减少发病率。作者利用制备鳗弧菌灭活疫苗对牙鲆进行注射免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氮源及其浓度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由瑞典学者Bohlin于1897年分离出单种后,各国学者对其生态因子、繁殖特性、形态变异、培养方法以及在海产经济动物人工育苗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我国也把它作为对虾、海参、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刺参增养殖技术发展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刺参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海产品,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价格高、市场容量大.为开发近海这一资源,原农牧渔业部曾于80年代初组织全国刺参增养殖技术攻关并取得重大成果.大水体刺参人工育苗(0.5cm)技术突破3000头/M2以上,地播增殖也有创新技术,为刺参增养殖生产奠定了基础.此后的近20年来,广大渔民和科技工作者的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使这项技术不断丰富与完善.参苗育成量逐年增多,仅长岛县年培育量就达6000-8000万头,育苗水平也大有提高,不少场家已达4000-5000头/M2,而且苗种的规格质量也更高(体长1cm以上).增养殖方式也从单一的潮下带地播增殖发展为多种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