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小兴安岭东部9.O ka B.P.以来沼泽发育与古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永兴  王世岩 《山地学报》2002,20(2):129-134
对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小兴安岭东部全新世最早发育的沼泽剖面进行14C测年、孢粉分析、粘土矿物分析、泥炭植物残体鉴定,根据获得的信息,综合分析,相互印证,研究了9.0h B.P.以来沼泽发育、植被演替、气候变化与古地理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本区植被演替经历五个阶段,即针叶林(9000aB.P.~8300 a B.P.)→针阔混交林(8300a B.P.~6800 a B.P.)→以栎、榆、胡桃为主阔叶林(6800 a B.P.~3050 a B.P.)→以桦为主阔叶林(3050 a B.P.~2350 a B.P.)→以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2350 a B.P.~0a B.P.).与之相对应,气候变化序列为寒冷较湿→温和略湿→温暖湿润→温凉较湿→冷凉湿润;沼泽发育也相应地可划分为五个时期沼泽孕育期,富营养沼泽萌发期,富营养沼泽旺盛发育期和中营养沼泽孕育期,沼泽进一步扩大发育期和中营养沼泽形成期,沼泽继续扩大发育期和贫营养沼泽形成期.沼泽最早开始发育始于年代为7095±90aB.P..汤洪岭12支线沼泽剖面可作为该区全新统的标准剖面.  相似文献   

2.
对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小兴安岭东部全新世最早发育的沼泽剖面进行14 C测年、孢粉分析、粘土矿物分析、泥炭植物残体鉴定 ,根据获得的信息 ,综合分析 ,相互印证 ,研究了 9.0kaB .P .以来沼泽发育、植被演替、气候变化与古地理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 ,本区植被演替经历五个阶段 ,即针叶林 (90 0 0aB .P .~ 830 0aB .P .)→针阔混交林 (830 0aB .P .~ 6 80 0aB .P .)→以栎、榆、胡桃为主阔叶林 (6 80 0aB .P .~ 30 5 0aB .P .)→以桦为主阔叶林 (30 5 0aB .P .~ 2 35 0aB .P .)→以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2 35 0aB .P .~ 0aB .P .)。与之相对应 ,气候变化序列为 :寒冷较湿→温和略湿→温暖湿润→温凉较湿→冷凉湿润 ;沼泽发育也相应地可划分为五个时期 :沼泽孕育期 ,富营养沼泽萌发期 ,富营养沼泽旺盛发育期和中营养沼泽孕育期 ,沼泽进一步扩大发育期和中营养沼泽形成期 ,沼泽继续扩大发育期和贫营养沼泽形成期。沼泽最早开始发育始于年代为 70 95± 90aB .P .。汤洪岭 12支线沼泽剖面可作为该区全新统的标准剖面  相似文献   

3.
沼泽学     
P343 .4 20030320278.OKa B.P.以来三江平原北部沼泽发育和古环境演变研究=Study on mire development and paleoenvironment ehangesinee 8 .OKa B.P.inthenorrhernparroftheSanjiangPlain/杨永兴,王世岩//地理科学一2003,23(1)一32一38 8.OKaBP以来,三江平原北部气候变化序列划分为5个阶段,并概括出气候变化的模式在559oaBp和1317aBp,发生强烈降温事件沼泽发育也依次划分为5个时期.在1851一1317aBP、649一309aBP和309一oaBP期间,受频繁的农业生产、砍伐森林、开垦沼泽为农田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沼泽发育呈现退化的趋势.图2参18(盛…  相似文献   

4.
密山杨木3000多年来气候变化的泥炭记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典型泥炭剖面孢粉分析,划出5个孢粉带。植被与气候变化过程:3400 a B.P.以前,喜温阔叶树占优势,为温暖偏干气候;3400~1940 a B.P.以松(Pinus)、云杉(Picea)、冷杉(Abies)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夹湿草甸,气候凉湿;1940~1090 a B.P.为针阔叶混交林,为温干气候;1090~545 a B.P.为阔叶占优势针阔叶混交林,为温湿气候;545 a B.P.至近代沼泽化草甸占优势,气候向冷干方向发展。通过孢粉、磁化率、有机质及考古与史籍记载互相印证,该剖面深143~125cm上部为公元初冷期;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气候,分别位于125~85cm和85~38cm深度。自3400 a B.P.以来,密山一带古代人类活动频繁,该区域隋唐时期文化遗址数量增加,在温暖气候环境下古代人类对林木获取量增加。  相似文献   

5.
张玉兰  杨永兴 《地理科学》2002,22(4):426-429
对黑龙江省同江县96-QP剖面从下至上划分4个孢粉组合带:1是以蒙古栎-桦属-蒿属-苔草属-木本科-水龙骨科为主组合带;2是以蒿属-莎草科-禾本科-桦属-栎属为主组合带;3是以桦属-蒙古栎松属-蒿属-莎草科-禾本科为主组合带;4是以松属-桦属-蒙古栎-蒿属-苔草属为主组合带。这4个孢粉组合带清楚地反映了古植被,古气候演替4个阶段;依次为温性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落叶阔叶树稍多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以松占优势的针、阔叶混交林。其气候变化是温暖湿润-温和略干-温和略湿-温凉湿润。  相似文献   

6.
为了查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分布的亚高山湿地群的成因及其环境意义,利用望东垟湿地钻孔沉积物样品,进行基于岩石学、年代学和孢粉学的综合研究,提取了研究区全新世以来较高分辨率环境演化信息。野外地貌地质调查表明,景宁亚高山湿地群的形成、分布与区域夷平面、古火山机构关系紧密。沉积物孢粉分析表明,研究区全新世植物种类丰富,主要由11大科属蕨类、8大科属裸子植物、20大科属阔叶类、10大科属陆生草本和7大科属水生沼生植物组成。利用孢粉组合带及气候代用指标,重建了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化的6个阶段:1深度2.84~2.30 m,全新世早、中期温暖湿润气候,地带性植被为含针叶常绿、落叶阔叶林,非地带性植被为沼泽;2深度2.30~1.67 m,为全新世中、晚期温暖偏干气候,可见地带性植被为含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非地带性植被为草甸;3深度1.67~1.50 m,为全新世降温期温凉偏干气候,地带性植被为含常绿针阔叶混交林,非地带性植被为草甸向沼泽过渡;4深度1.50~1.22 m,为中世纪暖湿气候,地带性植被为落叶、常绿阔叶林,非地带性植被为沼泽;5深度1.22~1.02 m,为小冰期前期凉湿气候,地带性植被为含常绿针阔叶混交林,非地带性植被为沼泽;6深度1.02~0.50 m,为小冰期凉干与凉湿交替气候,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含常绿针阔叶混交林,非地带性植被为草甸与沼泽交替。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以来,区域地貌过程、气候变化和沉积作用共同塑造了景宁地区亚高山湿地群,温度、湿度变化分别对地带性植被、非地带性植被演化产生了显著影响。本研究不仅对亚高山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探索中国东部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与区域湿地沉积响应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碧痕营洼地中的湖相层是在末次冰期盛冰期之前的温暖期中发育的.时代为距今3万年到2万年前后,当时洼地附近的山地上生长着以落叶阔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小有波动.这一时段,年均气温较今低1-6℃.距今3万年到2.6万年前后,生长含高比例水青冈的针阔混交林,气温较今约低2-6℃;距今2.3万年前后,附近山地生长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气温较今约低1-3℃;在距今2.6万年到2.3万年和距今2.3万年以后一段时期,本地区发育针阔混交林;步入盛冰期的过程中,气候转向干冷,蕨类植物蔓生;湖相层之后是混杂泥砾堆积,气温降低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8.
云南拱王山冰蚀湖相沉积剖面全新世孢粉记录与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云南小江流域拱王山老碳房冰蚀湖相沉积剖面进行孢粉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自全新世以来经历了5次较明显的气候波动,即9 455~8 635 a(cal.)B.P.气候凉湿;8 635~7 095 a(cal.)B.P.气候冷湿;7 095~5 041a(cal.)B.P.气候寒冷而干燥;5 041~2 529 a(cal.)B.P.气候以凉湿为主;2 529 a(cal.)B.P.以来气候温暖湿润。分析结果与目前中国全新世新冰期与高温期交替及其气温变化规律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江汉平原9.0 ka B.P.以来的气候演化:来自江陵剖面沉积物记录   总被引:20,自引:19,他引:1  
对2002年9月在荆州市江陵县发现的9 ka B.P.以来的江陵剖面进行14C测年、粒度、TOC、TN、δ13C、孢粉等综合分析,重建江汉平原江陵地区9 ka B.P.以来古气候古环境演化:9.0~6.07 ka B.P.为高温阶段,其间8.1 ka B.P.记录到一次较明显降温事件;6.07~4.60 ka B.P.为冷干期;4.60~3.44 ka B.P.间气候波动频繁,为全新世第二个暖湿期前期阶段;3.44~2.50 ka B.P.为高温期,湖沼泥炭发育,是全新世第二个暖湿期后期阶段,为稳定的暖湿阶段;2.50 ka B.P.以来温度相对较低,为冷期。江陵地区近9 ka B.P.以来气候变化不仅与国内大量研究资料相一致,且在许多较大气候事件上与世界许多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江陵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  相似文献   

10.
华北平原晚冰期以来气候环境演变研究对该地区社会发展、灾害风险评估和科学应对未来全球增温背景下极端降水和洪涝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北平原中部白洋淀地区高阳剖面(BG-2019)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AMS14C、OSL定年技术和高分辨率孢粉组合、粒度组分分析,恢复和重建了白洋淀地区晚冰期以来(距今13710 a—今)区域植被演替和气候环境变化历史。结果显示:BG-2019剖面在距今10270~13710 a和距今4630~5400 a发育湖相沉积,距今3470~3700 a发育沼泽相沉积;距今7130~8000 a发育河流—入湖三角洲相沉积,距今3700~4630 a和距今3230~3470 a发育河流相沉积;距今8000~10270 a和距今5400~7130 a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地层缺失;表明采样剖面所在位置缺乏连续的湖相地层。晚冰期白洋淀为局地小湖沼;中全新世湖沼较发育、范围广,但也不是连续广袤的湖相沉积;晚全新世湖泊范围收缩。晚冰期和全新世白洋淀流域植被景观存在显著差异;晚冰期气候寒冷干燥,平原发育以蒿属、藜亚科、禾本科和菊科等为主的草地,周围山地森林覆盖度低;中全新世气候温暖湿润,平原大部仍发育以蒿属、藜亚科和禾本科为主的草地,湖区水蕨和水生植物繁盛,周围山地生长松属、栎属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度增高;晚全新世气候温和偏干,平原仍是以蒿属、藜亚科和禾本科等为主的草地,西部山地生长以松属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鲁鹏  许俊杰  王霞  胡亚毅  王辉 《地理科学》2022,42(4):730-738
嵩山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与早期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区域植被全新世演化研究也备受关注,孢粉分析是此类研究的重要手段。分析嵩山地区已有的16处地点的19套孢粉数据,梳理出区域晚更新世以来的植被演化历史。结果表明,10 ka B.P.之前,区域乔木花粉极少,为草地植被景观;10~7 ka B.P.,乔木花粉增多,丘陵、台地地区为疏林草地,平原地区乔木分布较多,为森林草地;7~5 ka B.P.,乔木花粉含量继续增加,丘陵地区仍为疏林草地,台地地区已经具有森林草地景观特征,平原地区则为针阔混交林植被景观;5~2.5 ka B.P.,乔木花粉含量逐渐减少,区域又转变为疏林草地植被景观。区域早期植被研究存在沉积样品孢粉含量少,地层年代分辨率低,自然沉积剖面较少,山地、丘陵区域数据不多等问题。未来研究需要有效引进信息技术,在孢粉提取与鉴定方法不断改进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地貌类型的高分辨率研究。研究思路也需要从孢粉数据重建气候演变向植被特征与人类活动交互作用所延伸。  相似文献   

12.
西辽河平原东部沼泽发育与中全新世早期以来古环境演变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根据典型沼泽剖面14 C测年及其树木年轮校正、孢粉分析、粘土矿物X 衍射分析、泥炭植物残体鉴定和沉积物的化学元素聚集与迁移资料 ,研究了中全新世以来西辽河平原东部沼泽发育过程与古环境演变及其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 ,位于生态环境过渡带、脆弱带的沼泽发生、发育对环境变化尤为敏感。中全新世早期以来 ,环境变化频繁 ,由此导致沼泽发育出现多次形成、发育、退化、消亡、再生循环变化。沼泽发育与古环境演变可划分为 6个时期 :中全新世早期沼泽孕育与萌芽发育期 ;中全新世中期沼泽旺盛发育期 ;中全新世中晚期沼泽间断发育期 ;中全新世晚期沼泽退化发育期 ;晚全新世早期沼泽复苏期 ;晚全新世晚期沼泽消亡期。距今 5 80 0年左右为本区全新世沼泽最早发育期。沼泽发育也遵循富营养沼泽长期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大小兴安岭高位泥炭孢粉纪录及泥炭发育和演替过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夏玉梅 《地理科学》1996,16(4):337-344
根据3个高位泥炭剖面孢粉分析和^14C测年数据,以及植物残体、微量元素与营养元素等分析相互印证,揭示大小安岭分别5000a B.P.和2700a B.P.以来孢粉组合特征和植物群与气候演变过程。分析表明大小兴安岭高位泥炭形成了低、中和高位发育阶段的演变,大兴安岭高位泥形成晚于小兴安岭。1300a B.P.大小兴安岭普遍发育高位泥炭。该区图强和汤北(94-A)高位泥炭剖面分别是大小兴安岭高位泥炭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探讨珠江三角洲的沉积古环境和古气候历史,在三水市区获取了2个高取芯率的钻孔岩芯,进行了12个AMS 14C测年,并结合孢粉、硅藻等分析结果探讨三水地区全新世的海平面与河流水动力变化,以及古植被演替过程。结果表明:钻孔所在区域全新世沉积总体从9 000 cal. a B.P.左右开始,呈现河流相―河湾相―河口湾相―潮坪相―河口湾相―河漫滩相的演变过程。三水区的早全新世沉积阶段年代最早为9 000 cal. a B.P.左右,表现为河口湾相的淤泥质粉砂沉积,硅藻以淡水种类为主,最高沉积速率为1.6 cm/a。海侵初始时间为8 700 cal. a B.P.左右,最高海平面时间为7 600 cal. a B.P.左右,此时海岸带发育红树林,丘陵山地发育较茂盛的亚常绿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晚全新世阶段(6 500―2 200 cal. a B.P.),以泥炭粉砂沉积为主,沉积速率为0.2~0.5 cm/a,河口区高潮线附近及河流弯道低洼滩地在5 000 cal. a B.P.前后形成淡水沼泽、河口三角洲边缘区洼地水松林发育。在晚全新世(2 200 cal. a B.P.左右)以来,陆相黏土质沉积指示河口泥沙快速堆积,三角洲平原迅速扩大,沉积速率高达1.7 cm/a。孢粉结果显示次生的芒箕孢子剧增,陆地植被稀疏,人类活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5.
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北坡植被类型及垂直带谱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沿海拔梯度的样方调查数据,运用TWINSPAN分类方法,科学划分老秃顶子北坡的森林群落类型,确定老秃顶子北坡植被垂直带谱,并对其种类组成和生活型谱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⑴老秃顶子北坡植被垂直带谱由8个带组成,即海拔500~720m的蒙古栎+色木槭落叶阔叶林带,海拔720~820m的紫椴+色木槭落叶阔叶林带,海拔820~920m的臭冷杉+暴马丁香针阔混交林带,海拔920~1080m的臭冷杉+鱼鳞云杉暗针叶林带,海拔1080~1190m的枫桦+臭冷杉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190~1280m的岳桦+簇毛槭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280~1320m的矮灌化槭树+毛榛子山地灌丛带,海拔1320~1367m的小叶章+苔草山地草甸带。⑵老秃顶子北坡自山麓至山顶8个植被带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43、27、33、39、54、45、47和34种,呈现出了在中等海拔高度拥有最高物种多样性的现象。⑶老秃顶子北坡在山麓~920m间,随着海拔的升高,群落中高位芽植物明显增多,地面芽植物明显减少;在海拔920m~山顶,随着海拔的升高,群落中高位芽植物明显减少,至山顶基本消失,而地面芽植物比例则由21.2%显著增加到山顶的79.4%。  相似文献   

16.
赤峰地区孢粉分析与先人生活环境初探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从考古孢粉学角度,根据赤峰七锅山剖面孢粉分析,结合赤峰地区古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探讨了赤峰地区8000aB.P.以来的先人生活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演变的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8400-6200aB.P. 为温暖湿润的草原气候,先人既狩猎捕鱼,也种植作物和放牧;6200-4000aB.P,,随着森林的破坏,环境逐渐恶劣,农业水平下降;4000-2500aB.P.植被以草原为主,气候温干,先人以旱作农业为主,2500aB.P.至现在,植被为典型的蒿草草原,气候温和偏干,农业和畜牧业相对发展,人类活动加剧。  相似文献   

17.
湖北利川二万多年来的古植被古气候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孢粉资料,讨论了利川地区古植被和古气候。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澧阳平原优周岗遗址剖面沉积样品孢粉分析,重建了该区5500 a B.P.~4000 a B.P.气候、水文、植被变化和人类活动历史。结果表明:距今5500~5200年大溪文化晚期,气候环境较为适宜;距今5200~4000年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气候暖湿程度先升高后降低,转折点在4800 a B.P.左右。其中,距今4200~4000年的石家河文化晚期,气候向干凉化发展。孢粉组合显示优周岗遗址周边一直有湿润生境存在,且在屈家岭文化中晚期和石家河晚期出现湿生草本、蕨类孢子和藻类的明显增加,反映两次水文变化过程。优周岗遗址大溪文化时期常绿和落叶阔叶林已遭破坏,稻作农业有一定发展,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早中期稻作规模扩展。然而石家河文化晚期,稻作农业规模明显收缩,可能与区域文化衰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