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Urban geography》2013,34(2):154-174
Today, many of us find ourselves housed within large tracts that are homogeneous in that the dwellings around them are similar to our own. On the other hand, heterogeneity in built environments is often an outcome of redevelopment. Because they are often done one-off, conversions and reconstruction can gradually reduce the homogeneity of an environment. Miron (1999) presented a method (termed “EA Circles”) of measuring the homogeneity of the residential built environment. This paper extends that analysis to show how, and explore why, homogeneity changed from 1986 to 1996. I present estimates that show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homogeneous residential built environments in Canada during this period. These estimates show how the pace of redevelopment differed between the boom years of the late 1980s and the hesitant economic recover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90s. Furthermore, case studies are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how the EA Circle method helps to identify pathways of change in the residential built environment and to tie these to the business cycle. [Key words: homogeneity, built form, business cycle.]  相似文献   

2.
赵鹏军  罗佳  胡昊宇 《地理科学》2022,42(7):1176-1186
老年人生活圈是社会地理学和交通地理学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该领域已有一定研究,但在数据类型及其覆盖范围、空间尺度效应、空间分异特征等方面仍需进完善。采用手机信令数据和POI数据等大数据分析方法,以北京为样例,探讨老年人生活圈范围及其同设施配置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① 老年人生活圈存在空间分层特征,包括邻里生活圈、居住区生活圈、都市生活圈等多层次生活圈;② 生活圈同设施配套之间的关系存在尺度效应,居住区生活圈层面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对生活圈的影响强度要显著高于邻里生活圈层面;③ 不同设施之间存在差异,购物、休闲娱乐、医疗服务设施等老年人的刚性需求类设施的可达性水平与生活圈半径呈现出负相关,而餐饮、文化教育设施等消遣娱乐设施的可达性则反之;④ 不同的地理区位也存在显著差异,设施可达性水平对生活圈范围的影响在市中心较弱,反而在郊区较强。结论将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宜老化城市建设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郊区化和社区生活圈构建的背景下,提高郊区居民日常生活对社区空间的依赖性对于缓解城市发展压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有重要意义。论文将功能性依赖和情感性依赖2个维度相结合,构建研究框架,将居民的社区依赖性划分为社区依赖、社区依靠、社区认同和社区排斥4种类型。以上海市为案例地区开展实证研究,基于2017年郊区居民行为调查的一手数据,分析居民功能性依赖和情感性依赖的基本特征及其群体间差异,并利用多项Logistics回归模型,研究社区空间特征对社区依赖性的影响。对不同群体和不同社区特征下社区依赖性的模式进行总结,以期为郊区社区生活圈规划提供研究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体的社区依赖性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小汽车拥有情况对于功能性依赖和情感性依赖的作用方向相反;社区设施密度主要影响居民对社区的功能性依赖;社区绿地率对功能性依赖和情感性依赖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居民对社区的主观评价主要影响情感性依赖。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应改善社区环境质量,合理配置绿地、开敞空间和休闲设施,提高社区商业设施等级和质量,同时也要注重加强社会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柴彦威  李春江  张艳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2):1961-1971
社区生活圈从居民日常活动及行为视角考察城市社区,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相关学科的研究前沿,也是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国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伴随着流动性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社区生活圈的主体日益多元化、社区活动和居民时空行为日益多样化、社区空间的功能与意义日益丰富化,亟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创新与实践引导。时间地理学是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社会—技术—生态综合方法,为早期基于时空行为与生活空间的社区生活圈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新时间地理学重视家庭及其他组织企划的交互与时空组合,可为社区生活圈内个体—家庭—社区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研究、时空行为的社会文化制约与多情境分析及模拟提供重要支撑。论文基于新时间地理学方法,从理论、方法和实证3个维度提出社区生活圈的新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具体包括构建社区生活圈的时空行为理论,揭示社区生活圈的时空间结构;创新社区生活圈的时空行为分析和模拟方法;从社区生活圈时空行为优化、社区交往生活圈、社区安全生活圈等方面创新中国城市规划与管理等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5.
The neighborhood definition, which determines the influence on a cell from its nearby cells within a localized regio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performance of a cellular automaton (CA) model. Raster CA models use a cellular grid to represent geographic space, and are sensitive to the cell size and neighborhood configuration. However, the sensitivity of vector-based C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raster-based counterpart, to neighborhood type and size remains uninvestigated. The present article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 detailed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an irregular CA model of urban land use dynamics. The model uses parcel data at the cadastral scale to represent geographic space, and was implemented to simulate urban growth in Central Texas, USA. Thirty neighborhood configurations defined by types and sizes were considered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variability in the model outcome. Results from accuracy assessments and landscape metrics confirmed the model’s sensitivity to neighborhood configurations. Furthermore, the centroid intercepted neighborhood with a buffer of 120 m produced the most accurate simulation result. This neighborhood produced scattered development while the centroid extent-wide neighborhood resulted in a clustered development predominantly near the city center.  相似文献   

6.
西安市资源环境成本时空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志远  马彩虹 《地理学报》2012,67(4):444-454
结合SEEA理论与方法,核算了中国西部城市——西安市1997-2009 年的主要资源环境成本,基于市、县2 级尺度探究其时空差异性,并计算了资源环境成本占GDP比例情况.结果表明:① 按1990 年可比价,西安市资源环境成本由177197.9 万元增大到396031.8 万元,年均增长率10.29%,高于同期GDP (7.25%) 增长率.② 资源耗减成本大于环境退化成本,但前者比重有所降低,由84.84%降为69.45%.③ 各区县占总成本比例差异明显.2009 年,占西安市资源环境成本比重大于15%的是雁塔区,居于10%~15%的是未央区、莲湖区、户县;居于5%~10%的是新城区、碑林区、长安区、灞桥区、临潼区;其他区县小于5%.④ 据资环密度可将西安市分为3 个圈层:碑林区、新城区、莲湖区属于I 圈,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属于II 圈,其他各区属于III 圈;资环密度I 圈集聚、II 圈和III 圈渐次降低;资源环境成本总量I 圈最小,II 圈和III 圈比重相当;按组分分析,能源耗减成本总量在I 圈较低,II 圈和III 圈较高,耕地耗减成本主要产生于II 圈和III 圈,污染成本I 圈< II 圈< III 圈,生态成本集中于III 圈.⑤ 资源环境成本占GDP比例1997 年为7.58%,2005 年达到11.27%,之后降低,2009 年降为9.05%,呈现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空间上I 圈< II 圈< III 圈.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型城镇化、健康中国等战略的提出,“城市健康”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既有研究较少基于邻里效应的视角,揭示城市社区环境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论文基于2015年广州市23个社区的1150份问卷调查数据,从邻里效应的视角出发,采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识别了广州市居民心理健康的决定因素,尤其关注社区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广州市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社区层面存在空间异质性,由个体层面因素与社区层面因素所共同决定。就个体因素而言,受教育程度、住房产权和身体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就社区建成环境因素而言,服务设施配套和公园绿地供给均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就社区社会环境因素而言,社区纠纷数量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社区组织数量和邻里交往频率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建议通过社区规划和社区建设,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园绿地的供给,健全社区组织,鼓励邻里交往,从而提升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等时间交通圈的范围、形态与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层次和范围的交通圈是经济社会空间组织的重要依据。本文运用网络分析与成本加权距离集成算法,设计了定量界定交通圈的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上,以通勤便捷为目标,提出1小时交通圈内部圈层的划分方法和轨道交通服务指数,据此分析了北京1小时交通圈的内部层次和结构特征;以经济分工协调为目标,基于时空距离与交通方式,划分北京一日交通圈的圈层,并提出交通廊道的界定方法,据此探讨了北京一日交通圈内部各廊道地区的空间范围与经济基础。结果显示:北京市等时间交通圈的形态受高速交通影响较大,具有显著的偏向式延伸特点,并在边缘地带形成少量“岛”;轨道交通对北京市1小时交通圈的支撑力度较弱,未来应加强重点方向的轨道交通建设;根据各廊道的具体情况,京津廊道、京唐廊道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京石廊道宜定位为承接北京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京承廊道与京张廊道则适宜发展生态型经济。  相似文献   

9.
乡村居民生活圈伴随着中国快速城镇化不断发生重组,本文选择中国城镇化发展最快的昆山群益社区为案例,运用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与社会学半结构化访谈法,解构生活圈并分析其重组过程的内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① 将乡村居民生活圈解构为居住圈、就业圈和交际圈,三圈重组过程演绎出中国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之间的调适关系及人的城镇化的滞后性。② 居民生活圈重组与血缘、地缘和业缘变化存在紧密关联,其中业缘是代际间生活圈重组差异的主要原因。③ 快速城镇化空间转型的巨大能量造成居住、就业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差异性与代际不平衡性。通过对快速城镇化下乡村居民生活圈重组过程与机制研究,为中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Emily Walton 《Urban geography》2017,38(7):993-1018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geographic and compositional dynamics of ethnic neighborhoods over time among the fastest growing racial group in California, Asian Americans. I conduct spatial analysis of Census data from 2000 and 2010 to represent changes in ethnic neighborhood boundaries and their associated structural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First, I document changing ethnic neighborhood patterns among four Asian national origin groups—Chinese, Filipino, Korean, and Vietnamese Americans. Second, I synthesize this information, assessing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changes by describing indications of spatial assimilation, ethnic stratification, and resurgent ethnicity among ethnic neighborhoods and the potential repercussions for the successful incorporation of both immigrant and native-born Asian Americans. Overall,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Asian ethnic neighborhood dynamics are far from monolithic and that different spatial incorporation processes manifest both within and between groups.  相似文献   

11.
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提升,是新型城镇化的落脚点,改善人居环境是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既有的社区环境与居民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大多基于行政管辖范围评估社区的建成环境状况,且忽视了城市建成环境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中间机制。论文基于广州市23个社区采集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中介效应分析和分层分析,识别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建成环境因素,揭示了居住满意度所起到的中介作用,尤其关注缓冲区的重新划定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以及建成环境对幸福感影响的异质性效应。结果表明:① 相较于行政管辖范围和1000 m面要素缓冲区,基于15 min步行可达范围所提取的建成环境指标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联程度更高;② 人均绿地面积、POI点密度与居民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人口密度与幸福感呈负相关关系;③ 居住满意度在POI点密度与居民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中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④ 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社区建成环境与个体幸福感的关联程度因居民的户籍、住房产权和就业情况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Urban geography》2013,34(8):647-671
Centrality within a city and neighborhood characteristics have often been used as indicators of access to employment and services in statements about urban form and accessibility, but there are reasons to question the appropriateness of doing so.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importance of geographic context with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both location within cities as well as neighborhoods characteristics) for individuals in Portland, Oregon. Because conventional accessibility measures cannot incorporat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space-time individual accessibility measures were used with multilevel modeling to isolate 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 level variations from that of geographical contex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on individual accessibility is weak, as accessibility tends to reflect individual and 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 rather than the local urban environment. Accessibility cannot be determined from location within cities, or from land uses around an individual's home, implying that the use of urban design to influence accessibility is inappropriate.  相似文献   

13.
"Data from the 1981 Census of Canada are used to develop a typology of migrants on the basis of their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Migrants are defined as those individuals who have changed their residence since the 1976 Census, crossing at least a municipal boundary.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re perceived to differentiate stayers from movers, and to distinguish each migrant type [that is to say] intraprovincial, interprovincial and international. Discriminant analysis is applied to classify people into migrant types based on their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ypology developed."  相似文献   

14.
袁媛  林静  谢磊 《热带地理》2018,38(3):440-450
为了全面地分析国外居民健康的邻里影响研究新进展,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分析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2―2016年以来613篇主题为“居民健康的邻里影响”的文献,以揭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环境因素,为中国健康城市规划提供依据。研究发现:1)近15年来国外居民健康的邻里影响研究关注度持续上升,研究主题集中,主要关注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2个方面;2)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一方面通过塑造居民交通出行方式、体育锻炼习惯、饮食习惯、生活态度以及心理状态等路径作用于居民健康,另一方面通过压力的累积、资源获取的受限等对健康产生影响;3)目前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横向研究构建健康行为、相关疾病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多元量化模型来实现,纵向研究较少。最后对中国居民健康的邻里影响研究提出3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城市研究与规划越来越关注城市生活空间的构建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社区满意度研究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在郊区快速发展和社区生活圈构建的背景下,论文基于对上海市郊区居民活动日志调查的一手数据,在Campbell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理论模型,从客观和主观相结合的视角出发,聚焦社区客观建成环境、社区主观感知特征和社区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影响机理,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的社区感知情况对社区满意度有直接性和决定性的影响,居民对社区的健康、便利、安全和美观情况的感知对社区满意度都存在显著的正影响;社区的密度、可达性、设施等客观建成环境通过影响社区感知特征而间接地影响社区满意度;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对社区感知特征和社区满意度的影响甚微,影响郊区居民社区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社区特征。  相似文献   

16.
高杨  王朝辉  乔浩浩  殷鹏 《地理科学》2022,42(8):1391-1401
以上海市主城区住宿业为研究对象,采用Arc GIS10.3、GeoDa分析软件,通过绘制等价格圈,研究房价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上海市住宿业客房等价格圈圈层结构明显,在迪士尼度假区和南京东路–陆家嘴区域形成价格峰值,以此为中心,客房等价圈呈现中心–外围的渐次梯度分布特征。② 一级等价圈围绕市中心、副中心、一级商业中心、主题街区、核心景区、高校科技园区等圈层分布;二级等价圈主要沿城市核心交通枢纽、交通干道,以及区级行政中心周围分布;三级等价圈主要沿主城区边界向外围扩展分布,在传统工业区、物流园区等形成“价格洼地”。③ 在中心城区、迪士尼度假区、虹桥商务区、闵行环高校科创带等典型区域形成“多中心”“单中心”“带状”“组团式”相对价格高值区。④ 房价与企业到旅游吸引物、交通枢纽、商业中心、行政中心、高校园区、会展中心距离呈显著负相关,此外还受到企业规模、网络评分、经营周期等内部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天宝  陈子叶  陈爽 《地理科学》2022,42(8):1402-1412
利用2015年大连市初中学校多维数据,在分析社会群体间分异状况及其空间表现的基础上,概括了学校的基本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总结了义务教育校际分异的空间模式。在市域范围内存在4类学校,即成绩较好的城市综合社会群体子女学校;成绩一般的产业工人及一般技术人员子女学校;成绩优异的教师、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及专业技术人员子女学校;成绩落后但生均教育资源充沛的农村地区学校。4类学校在市域范围内分异明显,形成了从内向外的5个教育圈,即城市中心教育圈、城市郊区教育圈、城市新区教育圈、外围城镇教育圈和外围乡村教育圈。教育资源在教育圈之间呈高低相间分布的特点,教学成绩和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呈现出从中心向外围逐步降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天使投资的圈层结构与空间溢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文  周莉 《地理科学》2017,37(8):1186-1193
天使投资作为一种有风险的特殊投资行为,有特定的产生土壤和特殊的传播扩散过程。利用知识溢出理论构建一个天使投资行为的空间溢出模型,用以分析中国天使投资行为的扩散与相互影响作用机理。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天使投资行为存在一种空间扩散的过程,形成溢出圈层结构,并衍生了北京、长江三角洲两大核心溢出圈,以及依托于长江三角洲这两大核心圈的多个次级溢出圈。这些溢出圈对中国天使投资起到了核心驱动的作用,从两大核心溢出圈内部良性的、积极的溢出互动,到对次生溢出圈的积极影响,进而促进各地天使投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杨文越  甄新瑜 《地理科学》2022,42(5):938-950
基于2019年广州18个社区1 470份问卷数据,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不同尺度步行环境(包括步行适宜性和其他与步行相关的建成环境要素)对居民肥胖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居民出行态度与偏好会影响通勤行为,但对居民肥胖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在考虑了居民社会经济属性和出行态度偏好后,居住地步行环境对居民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具有显著的负向总体效应。步行环境对居民BMI的影响具有尺度效应,社区尺度的步行适宜性影响最为显著。不同尺度的绿度、路网密度、地铁站密度和与城市中心的距离等其他与步行相关的建成环境均对居民BMI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建成区住房空间结构及其成因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城市住房空间是城市发展历史轨迹的物质体现。广州市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其住房空间结构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本文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以街道为基本单位,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将广州市建成区的住房空间结构划分为四大类:Ⅰ解放前建成的旧房区;Ⅱ改革开放前建成的机关公房(Ⅱa)和原工业企业公房集中区(Ⅱb);Ⅲ上世纪年代开始发展的设施相对简陋的住房分布区;Ⅳ上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的商品房(Ⅳa)和自建房(Ⅳb)集中区。并从城市发展历程、城市规划、旧城改造、住房制度、房地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住房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进一步推导了中国大城市的住房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