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盐度、饵料和光照条件培养下拟伍氏游仆虫(Euplotes parawoodruffi)的种群动力学响应,本实验采用酵母和杜氏盐藻2种不同类型的饵料喂食拟伍氏游仆虫,在一系列盐度梯度(5、10、15、20、25)及2种光照条件[光照(14 L∶10 D)、全黑暗]下,测定了拟伍氏游仆虫的种群动力学参数变化。使用种群动力学参数(环境容纳量K、种群内禀增长率r、及世代时间G)评价盐度胁迫和不同培养条件对拟伍氏游仆虫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度15处理组拟伍氏游仆虫的环境容纳量达到峰值,高盐度下(20~25)拟伍氏游仆虫的环境容纳量显著下降(P<0.05)。随盐度变化,杜氏盐藻组拟伍氏游仆虫的种群内禀增长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酵母组种群内禀增长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酵母组喂养的拟伍氏游仆虫环境容纳量高于杜氏盐藻喂养组,内禀增长率低于杜氏盐藻喂养组。光照条件下拟伍氏游仆虫的环境容纳量高于全黑暗条件,内禀增长率低于全黑暗条件。拟伍氏游仆虫对盐度胁迫的响应敏感,可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在盐度为15,光照条件(14 L∶10 D)下使用酵母投喂,可实现拟伍氏游仆虫高密度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摄食水平对梭鱼的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于 1 999年 8— 1 2月 ,在水温为 (2 4 .0± 0 .5 )℃ ,摄食水平分别为体重的 0 %、1 %、2 %、3 %、4%和饱食的条件下进行梭鱼的摄食 -生长实验。结果表明 ,梭鱼湿重、干重、蛋白质和能量的特定生长率 (SGR)与摄食水平呈直线关系 ,其转化效率与摄食水平的增加成正比 ;梭鱼的湿重、蛋白质、干重和能量的维持水平分别为体重的 1 .85 1、1 .85 3、2 .882和 2 .3 4 2 (% d) ;排粪率和排泄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并呈直线关系。在最大摄食水平下 ,能量收支等式为 :1 0 0C =4.41F +1 1 .1 8U +47.0 6R +3 7.3 5G  相似文献   

3.
刘勇  孙耀  唐启升 《海洋学报》2006,28(6):139-143
在实验室大型玻璃钢水槽中,流水条件下投喂两种不同颗粒大小的卤虫,采用Eggers模型比较了黄海、渤海主要中上层小型鱼类玉筋鱼的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等生态能量学特征.结果表明:投喂颗粒小的幼体卤虫的排空率比投喂颗粒大的成体卤虫的大,分别为0.2136,0.1887.摄食小颗粒幼体卤虫的玉筋鱼的摄食率、生长率和生态转换效率分别为22.53g/(100g·d)(湿质量)或60.14kJ/(100g·d),3.63g/(100g·d)(湿质量)或14.86kJ/(100g·d),16.12%(以湿质量计)或24.70%(以能量计);而摄食大颗粒成体卤虫的玉筋鱼的摄食率、生长率和生态转换效率分别为27.54g/(100g·d)(湿质量)或51.69kJ/(100g·d),4.77g/(100g·d)(湿质量)或19.50(kJ/100g·d),17.31%(以湿质量计)或37.69%(以能量计).摄食成体卤虫的湿重比摄食幼体卤虫的多,而摄食幼体卤虫所含能量比成体卤虫的高;从玉筋鱼的生长情况来看,成体卤虫投喂的效果明显优于幼体卤虫,不管是用湿重还是用能含量来表示,摄食成体卤虫的生长都比摄食幼体的快,摄食成体的生态转化效率也都比摄食幼体的要高.  相似文献   

4.
微型浮游动物在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引发褐潮时表现的摄食压力可潜在控制褐潮的爆发和消亡。本研究就三种海洋常见原生动物——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海洋尾丝虫(Uronema marinum)和扇形游仆虫(Euplotes vannus)——对单种饵料及混合饵料中抑食金球藻中国株的摄食进行了研究。单种抑食金球藻指数期细胞喂食的三种原生动物的生长率和摄食率呈现米氏方程变化趋势。比较三种原生动物摄食抑食金球藻的最大摄食率, 发现其随动物粒径的增大而增大, 但仅为摄食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的30%~59%。海洋尖尾藻和海洋尾丝虫的最大生长率(μmax)与饵料种类无关, 扇形游仆虫摄食抑食金球藻时的μmax值小于摄食球等鞭金藻的个体。海洋尖尾藻、海洋尾丝虫和扇形游仆虫摄食抑食金球藻时的毛生长率(gross growth efficiency, GGE)分别为65.8%、35.2%和49.1%。三种原生动物摄食抑食金球藻指数期细胞和球等鞭金藻以不同比例混合的饵料时表现出对抑食金球藻的选择倾向; 在含有抑食金球藻稳定期细胞的混合饵料喂食的情况下, 三种原生动物避食抑食金球藻或不表现明显摄食倾向性。抑食金球藻释放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EPS)的测定结果显示, 细胞从指数期生长至稳定期释放出的EPS的水平显著上升(P<0.05), 可能与原生动物对不同生长期藻细胞具有不同选择偏好有关。  相似文献   

5.
一种选择性代谢抑制剂法可用于同时测定Synechococcus spp.的增长率和摄食消失率.在英吉利海峡所获得的结果表明其平均增长率为0.51±0.17/d(X±SD),而平均摄食消失率为0.48±0.17/d.位于东北大西洋的凯尔特海(Celtic Sea)的外海,增长率和摄食消失率均比英吉利海峡低.平均摄食消失率与增长率的接近,表明Synechococcus生物量的快速循环.在所有的实验,Synechococcus食摄死亡率日间(平均为0.61/d)高于夜间(平均为0.21/d).在现汤温度9—20℃范围内,增长率与温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细胞大小分级试验表明,小于2μm的摄食者可致使Synechococcus死亡消失达70%.在Synechococcus增长和被摄食试验期间,其细胞的性质,诸如细胞大小和藻红蛋白含量的变化用流动细胞测定仪(Flowcytometer)进行了测定.文章对最近测定Synechococcus种群动力学所使用的方法也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褐牙鲆幼鱼 (体重 0 .71~ 4 .16 g;体长 4 .4 5~ 8.14cm)在 2 4℃下保持 5个摄食水平 (0~最大 )。投喂人工配合饵料。湿重、干重、蛋白质及能量的特定生长率与摄食水平呈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86 4 ,0 .8311,0 .80 16和 0 .8577(n=33,p<0 .0 5)。随摄食水平增加 ,干重、蛋白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升高 ,平均总转化效率分别为 33.77%、33.89%和 33.0 3%。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就不同初始种群密度及食物密度等因素对海洋纤毛虫巨大拟阿脑虫(隶属纤毛门,盾纤目)的种群自然增长率(r)及世代时间(G)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初始种群密度与r值呈负相关,与G则呈正相关,初始密度为1ind/ml时,r值达最大值2.61/d,G值则为最小值为0.29d;r值随食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当食物密度为2.8E+08ind/ml时,r值达最大值为2.07。同时讨论了种群自然增长率和世代时间之计算方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饵料种类和摄食水平对中国对虾蜕皮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鱼肉、虾肉、蛤肉、沙蚕、配合饲料和以上 5种饵料的等干重混合物投喂体重为 ( 1.5 3 0± 0 .0 47) g的中国对虾 3 0d ,并对体重分别为 ( 2 .988± 0 .2 0 0 )g ,( 7.960± 0 .45 0 ) g ,( 14 .177± 0 .868) g ,( 19.0 12± 1.413 )g 4个规格的中国对虾采用配合饲料分别按每天体重 0 % ,0 .5 % ,1.0 % ,1.5 %和过量 5个摄食水平进行投喂 2 8d ,对中国对虾的蜕皮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证明 ,饵料种类对中国对虾的蜕皮次数 (MT)、蜕皮量、蜕皮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及每次蜕皮的体重增长都有显著影响。实验期间中国对虾的蜕皮次数范围为 2 .3 1~ 3 .98次 ,蜕皮能占摄食能的比例为 1.16%~ 2 .72 % ,每次蜕皮的体重增长为 0 .14 1~ 0 .488g。不同摄食水平对中国对虾的蜕皮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及每次蜕皮的体重增长都有显著影响 ,前者随摄食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后者随摄食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摄食水平对 ( 2 .988± 0 .2 0 0 ) g的对虾的蜕皮次数 (MT)和蜕皮的干重、氮含量、能量的影响较大 ,而对其余 3个规格的对虾影响较小。摄食水平对对虾每次蜕皮的干重、氮含量、能量及单位体重每次蜕皮的干重、氮含量、能量的影响仅表现为饥饿或较低摄食水平与其它摄食水平差异显著 ,而更高的摄食水平对它们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于2010 年5 月和10 月在渤海湾南部进行了10 个站位的浮游动物生态调查,分析了强壮滨箭虫对浮游动物的摄食 压力,结果表明,春季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的数量分布受控于温度和盐度,强壮滨箭虫的生物量为279 mg/m3, 丰度为33.8 ind/m3,摄食率为0.95mg C/m2·d,强壮滨箭虫对浮游动物总生产力和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分别为6.98 %和0.21 %, 优势种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数量分布与强壮滨箭虫呈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48,中华哲水蚤是强壮滨箭虫 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秋季,强壮滨箭虫生物量和丰度分别为66 mg/m3和30.5 ind/m3,摄食率为0.50 mgC/m2·d,强壮滨箭虫 对浮游动物总生产力和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分别为3.43 %和0.72 %,强壮滨箭虫的数量与桡足类的数量呈显著相关,中小型 桡足类是强壮滨箭虫的主要食物来源。研究表明,温度和黄海海流是强壮滨箭虫摄食压力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于1993年9月在山东省胶南市鱼苗繁殖地池塘采得萼花臂尾轮虫,采用种群累积培养法,对其摄食5种淡水浮游藻的最适密度及其相应的种群增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轮虫摄食这5种藻的最适密度(×106cell/ml)分别是:蛋白核小球藻,45;斜生栅藻,25;小球衣藻,5;卵形隐藻,0.2;中型裸藻,0.1。导出了藻的细胞大小(x)和最适投喂密度(y)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15.5+216/x(r=0.9826,P<0.01)。在5种藻的最适密度下比较了投喂轮虫的饵料效果,结果是,5种藻中以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为最优,其它依次为卵形隐藻、小球衣藻和中型裸藻。据此,认为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是该轮虫批量培养乃至工厂化培养的首选饵料。  相似文献   

11.
用改进的荧光标记技术测定具沟急游虫的摄食速率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于1997年10月在厦门西海域采集纤毛虫常见种-具沟急游虫,采用改进的荧光标记法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纤毛虫的摄食速度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荧光标记法具有操作简便,节省昂贵的荧光梁料,固定液浓度易掌握等优点,用该方法在常温下(22℃)测得纤毛虫对细菌和微藻的摄食速率分别为4.224pgC/(cell.h)和5.0pgC/(cell.h),将此实验结果外推至自然海区,可得台湾海峡南部夏季纤毛虫对细菌,微藻的同化率分别为0.0176mgC/(m^3.d)和0.0201mgC/(m^3.d),北部冬季分别是0.0238mgC/(m^3.d)和0.0272mgC/(m^3.d).在实验条件下,温度较低时(14-26℃)对纤毛虫的摄食速度影响较大,但在较高温度(26-34℃)时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桑沟湾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1年4、8、10月及2012年1月对桑沟湾进行了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调查。纤毛虫的平均丰度为(7 552±10 979)个/L,范围为408~61 667个/L;纤毛虫的平均生物量(以碳计)为(4.79±5.77)μg/L,范围为0.35~33.09 μg/L。无壳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主要分布在湾内,湾中和湾外丰度相对较低;砂壳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在盐度较高的海区总体较高,呈现朝向外海分布的趋势。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高值区春季主要出现在湾的西北,夏季向湾中部迁移,秋季主要出现在湾的西南,冬季主要出现在湾的西部,高值区随季节大致呈顺时针迁移的趋势。纤毛虫的丰度春季最高,冬季最低;生物量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无壳纤毛虫夏季粒级较大,冬季粒级较小;砂壳纤毛虫壳的平均口径夏季较大,秋季较小。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8属27种,其中拟铃虫属(Tintinnopsis)种数最多。砂壳纤毛虫在纤毛虫总丰度中的比例平均为16.3%±21.9%,夏季最高(36.3%±27.8%),冬季最低(4.9%±5.9%)。纤毛虫丰度与温度、盐度、Chl a浓度及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丰度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与蓝细菌及异养细菌丰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光合细菌在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2月6日-4月10日,在青岛市崂山区海水育苗场80m3水体育苗池中,进行了几株光合细菌混合菌液作为海湾扇贝(Argopectonirradians)幼体及稚贝培育期水质净化剂及辅助饵料育苗生产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浮游幼体生长速度提高了18.3%,浮游期成活率提高20.3%,幼本提前30个小时出现眼点,稚贝变态率提高14.5%,产量提高94%。  相似文献   

14.
The abundance and variability of planktonic ciliates in the open subarctic Pacific were determined during four month-long cruises in 1987 and 1988. The ciliate community, numerically dominated by relatively small aloricate choreotrichs, was comparable in abundance to communities in a range of oceanic and neritic environments, including waters with much higher average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s. Integrated (0–80m) ciliate biomass was typically 100–200mgC m−2, although 3- to 4-fold higher levels were observed on two occasions in spring. Ciliate community biomass, in general, was dominated by large (>20μm width) individuals, although in August 1988 the biomass of smaller cells was as great or greater. The estimated grazing impact of the ciliate community averaged 20% of the primary production. On one instance in May 1988, however, a large biomass of ciliates led to an estimated grazing impact equivalent to 55% of phytoplankton production. While ciliates may be major phytoplankton grazers during sporadic ciliate “blooms”, dino- and other heterotrophic flagellates, which make up the bulk of microheterotroph biomass, must normally be of equal or greater importance as herbivores in this ocean region.  相似文献   

15.
16.
不同剂型和剂量的维生素C对幼刺参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11.0~14.0℃条件下,将平均体质量2.29 g的幼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随机放入39个容积50 L塑料水槽中,投喂以玉米蛋白为蛋白源,分别添加0、500、1 000、2 000和4 000 mg/kg V_C-2-三聚磷酸酯(L-ascorby1-2-polyphosphate, LAPP)、V_C-棕榈酸酯(L-ascorby1 palmitate, LAP)和V_C -磷酸酯镁(L-ascorby1-2-monophosphate-magnesium, APM)的13种饲料.90 d的饲养情况表明,摄食添加V_C饲料的刺参的生长、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摄食未添加V_C的幼参(P<0.05).摄食添加LAPP饲料幼参的特殊生长率最高(0.21%/d),添加LAP(0.17%/d)的次之,添加APM(0.15%/d)的最低,分别比对照组(0.12%/d)高75.00%、41.67%和25.00%.摄食添加LAPP饲料幼参的平均蛋白质效率最高(12.57%),摄食添加LAP饲料的(7.76%)次之,摄食添加APM(6.86%)的最低,分别比对照组(5.52%)高127.72%、40.58%和24.28%.在3种剂型V_C组中,饲料系数由低到高依次为:LAPP<LAP<APM.饲料中LAPP、APM和LAP的添加量为2 000~2 500 mg/kg、1 000~1 500 mg/kg和2 000~3 125 mg/kg时,幼刺参对饲料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最高,生长最快,饲料系数最低.  相似文献   

17.
郑颖  王桂忠  艾春香 《台湾海峡》2012,31(2):210-217
采用实验生态的方法,探讨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对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繁殖及其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对太平洋纺锤水蚤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均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投喂时间的增加,太平洋纺锤水蚤的产卵量由15.02±3.15 ind/d下降到3.25±3.15 ind/d(p<0.05),其卵的孵化率由22.88%±2.49%下降到14.84%±1.20%(p<0.05).而投喂亚心形扁藻的太平洋纺锤水蚤其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投喂三角褐指藻后,太平洋纺锤水蚤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相对于投喂亚心形扁藻的增加了20.94±0.04μg/mg,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增加了15.812±1.240 U/mg.这表明相对于亚心形扁藻,三角褐指藻对太平洋纺锤水蚤的抗氧化性酶具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饲料中添加氯化钠(0,0.05%,0.10%,0.20%,0.40%,0.80%,1.60%,3.20%,6.40%和12.80%)对体湿质量为1.041~1.104g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的存活、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实验周期30d。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氯化钠显著地影响对虾的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换效率,而对摄食量和吸收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在0.80%氯化钠水平,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0,3.20%,6.40%和12.80%氯化钠水平,但与其它处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从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患病鱼体中分离出一种寄生纤毛虫, 通过活体观察、碳酸银法染色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 初步鉴定为弗州拟尾丝虫相似种(Parauronema cf. virginianum Thompson, 1967)。同时对其18S rDNA 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比较了饲料中添加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LYB1)、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W2)和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 NJ17)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的生长、抗病力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0×1010 cfu/kg浓度的3种不同乳酸菌为实验组,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以投喂方式养殖对虾42 d。养殖结束后,进行14 d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攻毒实验。研究表明:投喂3种乳酸菌的实验组对虾的体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添加凝结芽孢杆菌组效果最佳。攻毒实验显示,添加粪肠球菌和嗜酸乳杆菌均可显著降低对虾的累计死亡率(P<0.05)。添加乳酸菌的各实验组对虾的肠道细菌群落结构与对照组相比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以添加粪肠球菌组差异最大。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对虾肠道优势菌群。在纲分类水平上,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丹毒丝菌纲(Erysipelotrichia)和黄杆菌纲(Flavobacteriia)为对虾肠道优势菌群。研究结果显示,凝结芽孢杆菌NJ17对凡纳滨对虾促长效果最佳,而嗜酸乳杆菌W2对对虾抗病力提高效果最佳,3种乳酸菌均明显改善了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丰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