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海底生物扰动作用及其对沉积过程和记录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海底生物扰动作用主要由底栖生物的摄食、掘穴和栖所建造等活动造成,它可以充分改变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特性,扭曲或模糊地层学信号,影响早期成岩过程和沉积记录以及沉积物的稳定性。海底生物扰动作用的研究,对于全面、精确地掌握海洋中各种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正确回溯古气候、古海洋和古生态记录,合理调节和控制海底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简要回顾了海洋生物扰动作用的研究进展,并着重对海洋沉积物中生物扰动作用的观测和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沉积过程和记录的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生物扰动在现代海洋沉积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影响着底栖生物群落特性、有机物分解速率、海水化学性质、沉积物氧化还原性以及营养物循环.豫西登封地区寒武系第二统朱砂洞组碳酸盐岩发育了大量以Thalassinoides主导的扰动构造,对其进行碳和氮同位素测定,可以了解扰动生物对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测试结果表明,潜穴充填物和围岩中δ13Ccarb值区别显著,不同扰动程度也差异明显,而δ13Corg和δ15N值差异不大,反映出生物对沉积物的扰动改造可以改变沉积物的氧化还原性及孔渗性,这一变化可能与生物扰动引起沉积物孔隙水含氧量增高导致的自生碳酸盐岩比例降低和成岩期白云岩化的增强有关.Thalassinoides造迹生物对沉积物的扰动改造不仅改变了沉积物的原始物理化学信息,促进了海水与沉积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且诱导了沉积底质革命,扮演了显生宙早期生态系统工程建造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遗迹化石及其对古环境分析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近二十多年来遗迹化石学在国际上进展显著,日益受到地质学家的重视,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包括一些重要的原理和研究成果。遗迹化石不仅是作为古生物学的一个部分,研究地球上生物活动和进化的证据;遗迹化石也是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可以用来分析岩相形成条件和解释沉积环境,生物扰动既可以对沉积物进行改造和破坏,也可以对沉积物进行建造,应当是沉积学研究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本文着重介绍遗迹化石对古代沉积环境分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陆相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生物扰动特征,以辽河拗陷大民屯凹陷沈检5井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对生物遗迹化石进行了鉴定,统计了垂向剖面上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的分布特征。依据主微量元素参数反映的沉积条件,探讨了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与沉积环境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沈检5井S34Ⅱ和S34Ⅰ油层组发育生物扰动构造,生物遗迹化石以古藻迹(Palaeophycus)和漫游迹(Planolites)占优势为特征。生物扰动构造主要发育于水下分流间湾微相沉积物中,扰动层厚度在5~51 cm,扰动指数以3~5级为主。主微量元素参数分析表明S34Ⅱ和S34Ⅰ油层组沉积期的古气候、古生产力、古盐度和古水深条件相近,即为相对温湿的古气候、低古生产力、淡水—微咸水盐度条件和浅水沉积环境。沉积环境变化幅度小是造成S34Ⅱ油层组与S34Ⅰ油层组发育的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差异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但当前研究还难以明确单个油层组内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变化的主控因素。该项研究加深了对陆相浅水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遗迹化石组成和生物扰动指数变化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陆相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生物扰动特征,以辽河拗陷大民屯凹陷沈检5井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对生物遗迹化石进行了鉴定,统计了垂向剖面上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的分布特征。依据主微量元素参数反映的沉积条件,探讨了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与沉积环境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沈检5井S34Ⅱ和S34Ⅰ油层组发育生物扰动构造,生物遗迹化石以古藻迹(Palaeophycus)和漫游迹(Planolites)占优势为特征。生物扰动构造主要发育于水下分流间湾微相沉积物中,扰动层厚度在5~51cm,扰动指数以3~5级为主。主微量元素参数分析表明S34Ⅱ和S34Ⅰ油层组沉积期的古气候、古生产力、古盐度和古水深条件相近,即为相对温湿的古气候、低古生产力、淡水—微咸水盐度条件和浅水沉积环境。沉积环境变化幅度小是造成S34Ⅱ油层组与S34Ⅰ油层组发育的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差异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但当前研究还难以明确单个油层组内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变化的主控因素。该项研究加深了对陆相浅水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遗迹化石组成和生物扰动指数变化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伸展背景下陆相地层发育的控制:以阜新盆地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相地层发育普遍雠为是受构造控制的,然而在构造背景下,其它控制因素如水位或水量,沉积物供给量等是如何起作用的呢?根据Schilsche的伸展盆地定量充填模型,模拟阜新盆地沙海组和阜新组地层的形成,得出一些陆相地发育控制的一些认识。在陆相地层发育过程中,层序发育与沉积环境转化是受盆地的构造沉降与可容空间,沉积物供给与沉积物堆积速率,盆地供水量与气候以及沉积作用过程的影响和控制。  相似文献   

7.
造山带沉积学之二——弧造山带的弧内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阐述弧造山带的弧内沉积盆地的沉积作用。在岩浆弧内出现弧内盆地和弧背前陆盆地。笔者选取典型实例,说明2类盆地的大地构造位置、盆地边界特征、盆地包含的沉积环境、沉积物类型、沉积物源和盆地构造特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遗迹化石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式溥 《地质论评》1985,31(3):197-203
遗迹化石学近年来在国际上取得显著的成绩,特别是把遗迹化石作为古生态学的一个部分用来解释沉积环境,研究造迹生物的活动习性同环境条件的关系,使遗迹化石的研究同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岩石学和古生态学都发生密切的联系。生物遗迹在沉积物中形成的生物扰动和生物  相似文献   

9.
陈瑞君 《地质科学》1980,15(3):279-286
对粒度分析资料进行各种统计处理来研究沉积环境的水动力条件,前人已做过许多工作。作者将现代沉积物与大庆的古代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数据进行了对比,以研究其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0.
遗迹化石及其对区域地质调查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遗迹化石及其分类遗迹化石是古代生物生活期间留印在沉积物表面或沉积物内部的各种生命活动的痕迹(如足迹,移迹、潜穴、钻孔,生物扰动和粪便等)。遗迹化石既不同于由生物体直接经过石化作用变成的遗体化石,也不同于无机成因的各种沉积构造(如水平层理,交错层理,波痕,泥裂等)。遗迹化石属于生物成因的构造,它们的形成过程,至少受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贵州盘县火铺茅口组微相组合及其沉积环境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根据贵州火铺茅口组剖面的实际材料,采用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该地茅口组的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火铺茅口组存在8种微相类型,它们分别代表浪基面以下静水,盐度正常的浅海,高能浅滩,水循环受阻的泻湖等环境的沉积。微同的纵向分布规律显示,剖面中,下部以开阔台地沉积环境为主,上部为开阔台地到局限台地过渡带的沉积,其环境经历了开阔浅海逐渐变浅的过程。在此变化过程中。茅口早期处于海侵入高峰阶段.海水相对较豫。海底水动荡条件较弱、氧音量偏低。底牺生物音量相应较低;茅口中期海水以较浅-中等探度为主。水体清清,循环良好、盐度正常、营养充分、生物丰富,总体反映了开阔台地浅海为主的环境特征;茅口晚期,海水变浅、循环受阻、盐度不稳定以及蕞类的繁荣产生耗氧等导致海洋环境中主要因子发生恶化,生物含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东营凹陷牛38井沙三中上段红灰韵律层中的环境信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环境磁学、沉积学、遗迹化石学与地球化学对牛38井厘米级红灰韵律层的综合研究发现红层中具明显的胶体凝聚现象,其磁化率值、总铁与游离铁含量较高,层内生物扰动作用相对较强,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化学沉积是控制韵律旋回的主因,底栖生物的潜穴活动促进了沉积界面处微化学环境的变化。经频谱分析等时序分析法的估算可知该红灰韵律层是受十年级与百年级主周期的控制,可能与太阳黑子或太阳磁场活动等天文周期有关。虽然此类天文周期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能力也许不强,但由于化学沉积对气候变化反应灵敏,而且可能当时湖水化学环境正处于胶体沉积的临界值附近,因而水体化学性质稍有偏离即可导致韵律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煤中有害物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煤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分布赋存特征及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探讨了煤中黄铁矿的形态、世代交替、有机硫的结构及煤中硫的地质成因。阐述了煤中微量元素的种类、地质分布、赋存状态、迁移聚集机制及其环境危害。并对煤及燃煤产物中多环芳烃的种类、赋存规律及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指出了煤中有害物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生物扰动构造半定量分析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慧中 《地质科学》1996,31(3):287-296
根据东营凹陷沙河街组若干层段保存遗迹化石的形态、分异度、潜穴大小、密度、潜穴生成次序与相互叠复程度及原生沉积构造清晰度等指标,半定量地估算了它们的生物扰动指数,绘制了指数曲线图和直方图;在详尽分析生物遗迹组构基础上编制了组构分解图。  相似文献   

15.
陈志明 《地质科学》1981,(4):337-342
冀西北铁岩的结构和构造类似于碳酸盐岩,因此,借鉴于现代碳酸盐相模式与沉积环境,有可能恢复古代铁岩的沉积环境。本文对铁岩分类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当代环境中石造物的腐蚀破坏机理和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7.
沼泽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沼泽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具有半水半陆过渡性质的自然生态系统。我国沼泽研究起步于20 世纪60 年代,期间有关沼泽沉积与环境的研究相对薄弱,90 年代以来虽已在泥炭沼泽孢粉解译全新世环境变化与泥炭沉积动力学方面有初步积累,但对潜育沼泽缺乏系统研究,尤其缺乏近代短时间尺度高分辨率环境变化历史记录研究,这方面与湖泊沉积及其环境演变研究相比已形成一定的差距。主要从学术文献、权威机关与科研机构两个方面对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总结,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建立不同成因的沼泽沉积环境模式,从沉积学角度对沼泽定义及分类提供支撑;注重理论提升与定量化,使沼泽形成过程分析从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化;注重现代化采样系统的应用与标准沉积剖面的建立;加强内陆潜育沼泽研究,注重现代过程与沉积剖面证据;扩大地理覆盖面,加强时空对比,加强沼泽区域性短尺度、高分辨率环境演化研究;深化沼泽沉积信息与流域环境变迁耦合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8.
香港全新世地层中发现有6种沉积构造类型,包括:1)隐构造淤泥层(SM型)、2)砂质粒序层(GS型)、3)层理状沉积层(L型)、4)贝屑粒序层(GSh型)、5)无序贝屑层(USh型)和6)均一粉砂层(SS型)。其中,后5种类型与风暴潮有关。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有7种类型。其中,双峰型粒度分布与风暴潮对海底沉积物的悬浮和再分配密切相关。贝壳的破碎度可指示沉积物受改造的程度。沉积构造受改造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沉积速率和生物扰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油田水的D函数规律及其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金来 《地质科学》1983,(1):93-100
化学成分变化大是我国油田水突出的特点。如何采用新的原理对我国油田水进行研究,以适应其特征和形成规律,是促进我国油田水理论臻于完善的重要环节。我们应用D函数原理研究我国油田水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20.
磷块岩矿床的形成总是同特定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相联系的。从古地理分布看,它们多半产在该成矿时期的海侵前缘带、陆表海和深水盆地的过度部位或水下高地的周围地带。磷矿层多出现于海侵序列的底部或下部,但是含磷岩系本身则既可以是退积式的,也可以是进积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