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七十年代以来,由于世界异常天气气候的频繁出现,导致粮食生产下降,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关于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愈益引起各界的注意.现就目前国外在研究气候变化对亚洲水稻生产影响的情况,作一介绍: 一、温度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温度变化直接影响到水稻生长季长度.在非热带地区,由于热量条件受到限制,温度偏低,不仅会缩短生长季,而且也能延缓水稻的生长和发育.据分析,平均温度降低0.5℃,就可能致使水稻减产.如平均温度降低1℃,生长季可缩短10天左右,并将使水稻延迟7-11天成熟,由此而造成减产.相反,若平均温度偏高,一般说来,可以扩大水稻的种植范围,增加水稻产量.但更重要的是,温度偏高,可以使中纬度大范围水稻区复种;此外,生长季延长,使水稻可种植的时间更有机动性,从而能较好地利用气候条  相似文献   

2.
我国华中地区稻田甲烷排放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主要讨论地处我国华中水稻生态区的湖南红壤稻田的CH4排放特征。稻田CH4排放的日变化都有一致的规律,即在下午16:00左右出现最大值;CH4排放的日变化幅度与天气条件和水稻植物体有关;CH4排放的日变化与温度日变化的相关性很好(R>0.90)。早稻和晚稻的CH4排放季节变化规律有明显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早、晚稻水稻生长期间的天气特别是空气温度变化的差异引起的,早稻CH4排放率在水稻生长中期(6月)略大,而晚稻在水稻移栽后几天内CH4排放就达到整个季节中的最大值,以后随时间逐渐降低;缺水会使CH4排放率明显降低,而且在重新灌水后相当长时间内CH4排放率没有回升;CH4排放在全有机肥的田中最大,然后依次是常规施肥、全沼渣肥及化肥田;尿素、氯化钾和复合肥的多施可降低稻田CH4排放率;不同施肥田中CH4排放率的温度效应不同;施肥是控制CH4排放的一种可行手段;在整个晚稻生长季节中瞬时CH4排放率与瞬时温度呈明显的指数关系;在1991年双季水稻生长季节中,稻田中CH4的排放量为67.96 g·m-2,其中早稻的CH4排放率为0.36 g·m-2·d-1,晚稻为0.48 g·m-2·d-1。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嘉兴市较大面积流行晚稻稻曲病,引起了农业和气象部门的重视,因为它的发生和出现,不仅影响晚稻的产量,而且病谷对人畜会造成中毒。晚稻稻曲病在全省都有发现,已成为我省当前水稻四大病害之一。因此,预测和防治稻曲病,特别研究其发病的机制和原因已成为水稻研究新课题,现根据有关资料,着重从气象角度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后季稻减数分裂期冷害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熙文 《气象》1983,9(5):19-21
水稻的低温冷害是中纬度地区产米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极大,这方面的研究已引起普遍的重视。我国自种植双季稻以来,后季稻低温冷害的研究也十分广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  相似文献   

5.
寻求由于诸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等原因引起的气候变化的证据,海洋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领域。因为海气是那么紧密地耦合着,海洋的热容量又很大,全球性的任何气候变化必然会从海洋状况反映出来。全球海洋状况的两个最容易识别的量是海洋平均温度和由全球平均海面高度反映的海洋容积。目前,密切监测海洋平均温度尚不能实行;即使以足够的精度来决定平均洋面温度,从而察觉洋面温度的年际变化和十年变  相似文献   

6.
1前言各地水稻生产都是以当地气象条件为依据形成各自的基本栽培模式。气象条件包括生产期间热量、水分过程以及波动情况等。年际间条件波动是引起水稻不稳产的主要因素。为使水稻生产平稳发展,必须研究和掌握对气象环境变化的预测方法,事先了解气象状态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本文以延迟型冷害为中心讨论判别当年热量余缺程度的方法。2判别的基本思路及可判性判别热量余缺程度,目前还做不到定量分析。但是可利用品种的热量反应规律和水稻生产期间热量出现的概率特点,做出定性判别。判别精度为平年以上和平年以下两个档次。判别时期为每年6…  相似文献   

7.
1.引言通常用在气候学中的谱分析方法对于低频部分的分辨率是非常低的。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和Blackman-Tukey的方法中,谱的粗估计仅能分别在1/T、2/T、3/T…和1/M、2/M、3/M…点获得,这里为了保证稳定性要求M相似文献   

8.
为了弄清水稻引起“秋落”现象的原因,有几个研究曾经进行了水、土高温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的调查。三原(1947年)对水稻进行了试验,从分蘖后期到成熟,夜间一直保持比平常高3~4℃。他设想,在高温的情况下籽粒产量比较低的原因是由于无用呼吸增加  相似文献   

9.
风对人类的活动有明显的影响,对于风力的利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对风真正的了解,却经过漫长的岁月.因为引起风变化的原因十分复杂,它是由于各种不同尺度的流体系统之间,以及由多种原因产生的力之间的非线性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变化引起水热条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人们采取不同措施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为了清楚地认识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以及适应措施,利用《中国农业统计年鉴》1980-2007年资料和1961-2007年全国逐日平均温度观测数据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变暖,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变化明显。小麦种植比例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波动大;水稻种植比例变化南北方反向,且变化幅度趋缓;玉米种植比例持续增加,增幅加大。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均以2000年为分界点,呈现不同增减趋势。而作物熟制、复种指数也发生明显变化,种植北界持续北推。黑龙江地区大面积扩种水稻,原来的玉米优势种植区为水稻所替代。  相似文献   

11.
早稻是杭嘉湖平原粮作中重要的一熟,由于生长期间光、热、水等气象条件变化与水稻生理需求趋势基本一致,有利早稻生长发育,它的产量在三季粮作中是较高的一熟。然而由于生长期间光、热、水等气象条件配置不同,给水稻生长发育带来不同影响,最终使产量发生波动,并随着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这种波动似有增大趋势。本文应用嘉兴市气象台1957~  相似文献   

12.
我国杭州地区秋和稻田的甲烷排放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1987年秋季在杭州郊区采用一套全自动的观测系统,对稻田的甲烷排放进行了观测。在整个晚稻灌溉期内,稻田是大气甲烷的一个源地,其甲烷释放率最高可达240mg/m~2·h。甲烷释放率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变化,在水稻成熟期之前,甲烷释放率一般在40-60mg·CH_4/m~2·h的水平上波动,在成熟期间则降为10mg·CH_4/m~2·h的水平。除移栽期外的整个水稻生长期间的甲烷平均释放率为39mg/m~2·h。甲烷释放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一般在午夜至凌晨3—4点达最大值,白天较低,变化也较小。这可能与水稻植物体由于其生理上的日变化引起的甲烷气体传输能力的日变化有关。实验没有观测到不同施肥(K_2SO_4和菜饼)对甲烷释放率的明显影响。阴雨天的降温一般在2—3天后引起甲烷释放率的迅速下降,这可能是因土壤中发酵细菌如产甲烷菌数量的减少造成的。尽管甲烷释放率和土壤温度在整个生长期间基本上是逐步下降的,但两者之间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性。土壤中产生的甲烷气体只有一小部分释放到大气中,从土壤中冒出来的气泡往往可引起释放率的急剧上升。1985年全球稻田的甲烷释放量估计为134±3lTg(1Tg=10~(12)g),其中12±26Tg和30±6Tg分别来自亚太地区和中国稻田。  相似文献   

13.
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的组分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一些是由于自然因素造成,但大多数是人为所致。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包括温室气体的增加,如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它们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类及野生动植物的生活、生存环境。主要的环境问题就是这些变化影响着的气溶胶、空气质量、臭氧损耗和酸雨。  相似文献   

14.
厄尼诺现象及其对长期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显曦 《气象》1983,9(4):6-9
一、引言 近十年来,由于世界气候异常的频繁出现,以及人们日益认识到长期天气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因而关于长期天气变化及气候异常成因的研究引起气象学家们的广泛关注。长期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许多研究往往是从温度入手,因为热状况及其演变最能反映长期天气和气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热带城市气候的健康问题。由于现在或将来大气成分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全球变暖,从而导致气候的变化。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更多的是间接影响(例如,强制性移民、环境避难所及变化着的疾病传播媒介栖息地),而不是直接影响(例如,皮肤癌、白内障、心脏病及光化学雾引起的死亡),这种看法增加了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预报的不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在白天,用常規的可见光和红外光图象探测雾,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因为在可见光图象中,雾具有明亮的特性,它与大多数云层一样,能强烈反射可见光范围内的太阳辐射。然而与云相比,雾和低层云在红外图象上表现得更温暖些,因为其温度更接近下垫面——陆地或海洋的温度。因此,在夜间,利用卫星云图探测雾就显得困难。雾顶与地表间的热反差通常是很小的,并且,即使可以测量,要区分由于雾的存在引起地面温度变化及地表温度的空间变化往往很难。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作物冷害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一、概况在作物生育期里,因为温度低(0℃至20℃)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并引起减产的自然灾害,称为冷害。我国南北方都有冷害发生,而尤以北方为严重,近年的几个严重冷害年,东北地区粮食和大豆的减产幅度高达百亿斤以上,其中减产最严重的是水稻、高粱,其次为玉米、大豆、谷子,并且因降低种子质量影响第二年的生产。所以,作物冷害是影响地域广、减产幅度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较,我国对冷害的研究开始较晚。竺可桢于1964年在“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一文中,指出了冷害影响的存在。同年,冯绍印、朴昌一对吉林省延边地区水稻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中,提出了冷害的概念及歉收年水稻各生育阶段的温度指标,并按照其出现的时间和危害特点划分为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引起世界各界人们的关注。因为全球变暖不仅对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而且对经济建设和人们生活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普遍认为全球变暖将使高纬度大幅度增温、蒸发加强,两极冰雪融化,海水热胀,引起海平面升高;中纬度变暖。引起农作物减产。低纬度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将增多。我省地处中纬度,气候如何变化的呢?  相似文献   

19.
寒露风是“寒露”节气前后,由于北方较强的冷空气侵入我县,温度急降的一种干冷或湿冷天气。是我县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寒露风期间,正是晚稻进入孕穗、扬花、灌浆的时期。水稻对低温的反应特别敏感。在寒露风的影响下,由于气温急降,低温干燥天气或者阴雨天气的不利因素的影响,水稻幼穗发育,花粉受精和灌浆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受害较轻的一般空粒或半空粒异常增多,出现豆鼓谷;受害较重的,出现“万年青”现象或者全穗不结实,颗粒无收,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所以,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着“禾怕寒露风”的谚语。因此,在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中,对  相似文献   

20.
朱伯伦 《气象》1981,7(9):24-24
研究和建立作物产量与气候条件关系的模式,对挖掘气候潜力,提高作物产量有一定的作用。 一、铜仁水稻气候产量模式 在气候条件中,光热水是水稻生育及产量形成的重要因子。其中水分条件较易得到改善,而光热条件是难以改变的。因此,在水肥、农技措施均能满足的情况下,水稻产量依光热条件而变化,即水稻产量y是太阳总辐射Q及温度Τ的函数(y=f(Q,Τ)。 据有关单位测定,水稻产量80%以上都是来源于抽穗后光合产物的积累,而光合强度取决于太阳总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