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塔里木库车陆内前陆盆地及其勘探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前陆盆地按大地构造位置、发育时间及成因类型等可以划分为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新生代库车前陆盆地即属于陆内前陆盆地.库车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成藏条件优越,是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析库车陆内前陆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对揭示我国中-西部地区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油气成藏及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文摘编     
陆缘与陆内前陆盆地的烃源特征对比   陆缘前陆盆地包括弧后和周缘两种 (表 1) ,具有成盆前的大陆边缘沉积和成盆期的沉积地层 ,因此往往存在双套烃源岩。陆内前陆盆地的烃源岩主要来自成盆前伸展阶段发育的煤系和湖相地层 ,气为主 ,油为辅。控制前陆盆地油气储量规模、分布和质量的各种因素中 ,以成盆前烃源岩最为重要。表 1 陆缘前陆盆地与陆内前陆盆地含油气性对比含油气性特征陆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周缘前陆盆地 陆内前陆盆地烃源岩 成盆前大陆边缘海相油源岩与成盆期陆相煤系气源岩主要是成盆前大陆边缘沉积的海相烃源岩 成盆前…  相似文献   

3.
酒泉中新生代断坳叠合盆地及控油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盆地大地构造背景、盆地几何形态、沉积构造特征、古地温及火山岩等沉积盆地鉴别标志,认为酒泉盆地为中新生代断坳叠合盆地,中生代早白垩世属伸展断陷盆地,新生代为陆内挤压坳陷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盆地叠合类型为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叠合方式总体为正交式叠合,其中陆内坳陷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方式可以划分为披盖叠合型、局部叠合型、未叠合型3类,按照断陷盆地与陆内前陆盆地构造单元叠合位置,将陆内前陆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方式划分为前陆冲断带与次级凹陷的叠合、前陆坳陷与次级凹陷的叠合、前陆斜坡与次级凹陷的叠合、隆后坳陷与次级凹陷的叠合4个亚类。中新生代盆地叠合控制了酒泉盆地油气成藏,早白垩世断陷盆地控制了烃源岩分布,决定了不同次级凹陷(含油气系统的)范围和优劣,中新生代盆地叠合不仅加速了烃源岩成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对构造圈闭、油气运移通道的形成、储层物性的改善(裂缝的发育)起关键的作用。由于不同的次级凹陷叠合方式和叠合强度的差异,导致了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差异,油藏特征和油气富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4.
基于盆地大地构造背景、盆地几何形态、沉积构造特征、古地温及火山岩等沉积盆地鉴别标志,认为酒泉盆地为中新生代断坳叠合盆地,中生代早白垩世属伸展断陷盆地,新生代为陆内挤压坳陷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盆地叠合类型为陆内坳陷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叠合方式总体为正交式叠合,其中陆内坳陷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方式可以划分为披盖叠合型、局部叠合型、未叠合型3类,按照断陷盆地与陆内前陆盆地构造单元叠合位置,将陆内前陆盆地与断陷盆地叠合方式划分为前陆冲断带与次级凹陷的叠合、前陆坳陷与次级凹陷的叠合、前陆斜坡与次级凹陷的叠合、隆后坳陷与次级凹陷的叠合4个亚类.中新生代盆地叠合控制了酒泉盆地油气成藏,早白垩世断陷盆地控制了烃源岩分布,决定了不同次级凹陷(含油气系统的)范围和优劣,中新生代盆地叠合不仅加速了烃源岩成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对构造圈闭、油气运移通道的形成、储层物性的改善(裂缝的发育)起关键的作用.由于不同的次级凹陷叠合方式和叠合强度的差异,导致了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差异,油藏特征和油气富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陆内前陆盆地沉积特征与层序格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顾家裕  张兴阳 《沉积学报》2005,23(2):187-193
中国西部陆内前陆盆地发育于造山带与克拉通之间,是板块碰撞后陆内远程效应引起冲断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盆地。它与国外典型前陆盆地有一定的差异,不存在被动陆缘所形成的海相生油岩系及海相磨拉石建造。陆内前陆盆地同样富集油气,近年来广泛地受到石油地质界的关注。文章从多个方面研究分析了陆内前陆盆地与典型前陆盆地的差异性,认为其主要沉积特点是冲断作用期粗粒沉积物的叠加可形成连续的裙边状沉积体;冲断作用松懈期发育的煤系地层及泥质岩可形成良好的烃源岩;沉降中心的不断迁移与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的偏移现象普遍。根据沉积物叠加样式将陆内前陆盆地分为前展型、上叠型和后退型三类,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层序格架。最后据不同类型的盆地分析了其油气生成、储集和保存条件,这将有利于根据不同的样式针对性地进行油气勘探,从而提高勘探效率。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新生代复合再生前陆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   总被引:64,自引:6,他引:58  
魏国齐  贾承造 《地质学报》2000,74(2):123-133
再生前陆盆地是针对中国地质特点研究提出的,与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并列的第三种典型前陆盆地类型。本文在讨论再生前陆盆地概念的基础上,以塔里木新生代复合再生前陆盆地为例,从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构造-沉积演化、断裂褶皱构造变形,以及基本石油地质条件与含油气性等方面,详细阐述再生前陆盆地的基本构造特征、构造变形样式、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及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以便今 后深入研究这一根据中国地质特点提出的前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北地区陆内前陆盆地的鉴别标志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陈发景  汪新文 《现代地质》2004,18(2):151-156
讨论了中国西北地区陆内前陆盆地的主要鉴别标志 :(1)不对称山前坳陷的构造几何形态 ;(2 )先缓后陡的两段式沉降曲线 ;(3)反沉积旋回上部磨拉石堆积、强烈构造运动和层内递进型构造角度不整合类型。认为在鉴别陆内前陆盆地中必须进行多项标志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贵州赤水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晚白垩世时期该地区沉积了一套厚达1300m的陆相地层。本文通过地表露头的古流向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详细研究赤水地区晚白垩世沉积充填过程及构造意义。赤水地区晚白垩世早期辫状河的古流向为自北东向南西,表明碎屑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北侧和东侧。根据物源、地层分布及区域地质背景推断,赤水地区晚白垩世的陆相沉积盆地属于陆内前陆盆地,陆内造山带位于盆地东侧。晚白垩世陆内前陆盆地的形成,可能受控于此阶段华南的构造挤压事件形成的陆内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9.
《地质科学》1963,4(2):109-109
中国的前寒武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前寒武纪地质及变质岩研究室著本书是全国地层会议学术报告汇编之一,是一本有关我国前寒武系的全面的初步研究总结报告。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三、四章将全国分为北部、南部及西部三大区,分论其研究历史,标准剖面,分层与对比,变质作用与岩浆活动以及存在问题。第五章又按地层分层及对比,变质作用与岩浆活动等做了全面总结。最后一章并指出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米仓山南缘中生代沉积盆地性质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米仓山南缘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区,前人认为该地区晚三叠世-白垩纪受控于米仓山造山作用形成的前陆盆地.实际上,无论是按照经典的前陆盆地概念,还是陆内前陆盆地或陆内俯冲前陆盆地等术语,米仓山南缘中生代为前陆盆地值得商榷,其一些关键的地质问题必须给以重视.主要表现在:①平面构造图显示,米仓山地区,前震旦系基底与震旦系盖层之间构成一规模较大的不完整的背斜穹隆,盖层围绕基底分布,说明不是构造推覆体;②不存在形成前陆盆地的区域应力,即该区在晚三叠世开始主要是升隆作用而非强烈的推覆挤压,研究资料表明该地区大规模的逆冲推覆作用发生在燕山期,米仓山的形成也应在该时限之内,之前米仓山为一继承性的隆起;③不具备前陆盆地的沉积格局,即晚三叠世-侏罗纪的沉积格局不是呈楔形展布.鉴于此,笔者认为前陆盆地术语不适用于米仓山南缘晚三叠世-侏罗纪沉积盆地的类型.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多期成藏、晚期聚气的成藏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优越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同时具有晚期成藏的特征。文中在典型气藏解剖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川西、柴北缘和准南缘前陆盆地的成藏过程,从而指出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多期聚集、晚期聚气的成藏特征,明确指出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最主要的两大成藏期,一是燕山晚期,主要是被动陆缘或中部前陆盆地三叠系烃源岩的油气聚集期;二是喜山晚期,受新构造运动影响,主要是西部陆内前陆盆地的中、新生界烃源岩的天然气成藏期和中部周缘前陆盆地的天然气的调整期。新近纪前陆盆地的发育期控制了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以中生界煤系烃源岩为主的晚期天然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12.
陆缘前陆盆地包括弧后和周缘两种(表1),具有成盆前的大陆边缘沉积和成盆期的沉积地层,因此往往存在双套烃源岩.陆内前陆盆地的烃源岩主要来自成盆前伸展阶段发育的煤系和湖相地层,气为主,油为辅.控制前陆盆地油气储量规模、分布和质量的各种因素中,以成盆前烃源岩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碰撞带前陆盆地的建立是大陆碰撞的直接标志和随后造山带构造变形的忠实记录。本文对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前后发育在拉萨地块上的冈底斯弧背前陆盆地,同碰撞产生的雅鲁藏布江周缘前陆盆地,以及碰撞后陆内变形产生的喜马拉雅前陆盆地的沉积地层演化以及碎屑锆石物源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前人及我们近些年的研究成果,认为冈底斯岛弧北侧发育一个典型的弧背前陆盆地系统而不是以前普遍接受的伸展盆地。除传统认为的喜马拉雅前陆盆地系统外,在碰撞造山带中还发育一个雅鲁藏布江前陆盆地系统,它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以后,欧亚板块加载到印度被动大陆边缘产生的典型周缘前陆盆地。上述2个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的识别,大大提高了对新特提斯洋俯冲、碰撞过程的认识。造山带前陆盆地证据指示,新特提斯洋至少于140 Ma以前就已开始俯冲, 110 Ma俯冲速度开始提高,在65 Ma前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喜马拉雅山于40 Ma开始隆升,其剥蚀物质大量堆积在喜马拉雅前陆盆地中。  相似文献   

14.
文中介绍了我国各地区晚三叠世含煤盆地的地质特征及资源概况,并根据其沉积、构造及其演化特点等,提出了中国晚三叠世含煤盆地分类,划分出陆缘断拗盆地、前陆盆地、克拉通内盆地、山间盆地及弧后盆地等不同的盆地类型  相似文献   

15.
三塘湖盆地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早石炭世晚期,盆地褶皱基底形成;晚石炭世早期,总体处于碰撞期后伸展构造环境;晚石炭世晚期,洋壳消亡,断陷收缩与整体抬升,形成剥蚀不整合.早二叠世,进入陆内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中二叠世,盆地进入推覆体前缘前陆盆地发育期;晚二叠世,构造褶皱回返,前陆盆地消失;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中期,进入统一坳...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的原型和构造演化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文中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1)洋-陆转换时限和中、晚石炭世盆地原型。根据准噶尔盆地及其邻区的构造演化及岩浆活动研究,洋-陆转换时限应为早石炭世末,中、晚石炭世裂陷槽是由于造山期后伸展塌陷作用产生的;(2)二叠纪—早更新世陆内盆地的原型。根据陆内盆地的鉴别标志,提出了二叠纪盆地为陆内裂谷—裂谷期后弱伸展坳陷—弱缩短挠曲坳陷,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为弱伸展或稳定大陆内坳陷和陆内前陆坳陷或弱缩短挠曲坳陷交替的叠合盆地;(3)准噶尔盆地原型和构造演化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朱德丰  吴根耀 《地质科学》2007,42(1):133-133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盆地构造分委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庆石油学院和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与组织的“全国盆地构造与能源资源会议”,2006年9月18日至20日在大庆油田召开。会议由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大庆石油学院承办,来自科研、高校和生产单位的211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我国幅员辽阔,盆地类型多,分布广,后期改造强烈,资源勘探开发难度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塔里木沉积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的构造研究,重点讨论了陆内前陆盆地基底性质、变形构造样式、沉积盆地与周围造山带的几何结构特征,提出沉积盆地及盆山耦合关系的楔入造山推覆成盆作用的大陆变形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前陆、前陆盆地和前陆盆地系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前陆是指与造山带相毗连的构造相对稳定地区,造山带的岩石向着它俯冲成掩覆,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曾为被动型大陆边缘的(Ⅰ型),曾与沟-弧系有关的(Ⅱ型)和陆内造山带前方的(Ⅲ型)。前陆盆地为沿造山带前陆区分布的线状压性深坳陷,可分为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三种类型。前陆盆地系统是一个沿造山带分布的长条状的潜在沉积可容空间,可划分为楔顶,前渊,前隆和隆后等4个部分。  相似文献   

20.
印度克拉通位于喜马拉雅山前断裂以南,与欧亚大陆相连,是一独立的地质构造单元,主要由Aravalli微陆块、Bundelkhand微陆块、Singhbhum微陆块、Bastar微陆块、东Dharwar微陆块、西Dharwar微陆块及南部麻粒岩微陆块7个太古宙微陆块与Satpura活动带、东Ghats活动带2个元古宙活动带组成。在前期项目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印度克拉通各个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笔者认为:印度克拉通基底在2.50 Ga左右趋于稳定;其主要由TTG片麻岩、花岗岩及不同变质程度的变质岩系组成;元古宙发育的Vindhyan盆地、Chhattisgarh盆地、Cuddapah盆地、Godavari盆地、Indravati盆地及Bhima-Kaladgi盆地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是组成印度克拉通前寒武纪的盖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