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疆哈密地区红山金矿区的样品中,有品位的样品大多含有明金.但含明金的样品又多为难加工的金矿样品,由此带来的测试结果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分析测试质量.笔认为中碎缩分粒度和细碎时间,是影响加工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中碎缩分粒度的确定又成为制定合理的样品加工流程的关键.笔采用重砂鉴定和样品加工流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后,确定了红山金矿区样品中碎缩分粒度,从而制定了合理的加工流程,保证了加工完毕的样品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均匀性,进一步保证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该流程在2003年度红山矿区金矿样品加工中使用,样品双份分析的一次性合格率为98.0%,内检合格率达88.7%,外检合格率达96.8%。达到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2.
自然铜矿石样品的加工及分析测试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晓林 《岩矿测试》2008,27(4):279-283
对滇东北地区典型自然铜矿石样品的试验采取、粒度分级过筛、缩分及均匀性试验,认为样品在经过粗碎、中碎后,将颗粒大于2mm的矿物(95%以上为自然铜)用2mm隔筛分离后,余下样品经过棒磨,过0.246mm(60目)筛后进行缩分至常量细碎样品量,再进行0.074mm(200目)样品加工的工艺流程是可行的。样品中铜元素分析方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碘量法和碘氟法)的选择符合矿区实际,其经济性、可靠性、准确性能满足地质工作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3.
富钴结壳超细标准物质的加工制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气流磨制备了2个具有超细粒度的海山富钴结壳标准物质MCPt-1和MCPt-2。原样先经球磨成74μm(-200目),再用气流磨进行超细加工。样品粒度采用激光粒度仪检测,用粒度分布图和特征粒度来表达测量结果。两个样品的平均粒度分别为1.8μm和1.5μm(约2 000目),是目前粒度最小的标准物质。文章介绍了用于超细加工的流化床式气流磨原理与方法,展示了样品加工后的粒度分析结果,对比了国内外超细标准物质的概况。最后讨论了当前关注样品加工的重要性、超细加工的问题及超细样品分析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本省武平矿区酸性白土进行食用油的除毒,脱色研究,提出合理的白土样品加工、活化、除毒、脱色工艺。试验表明: 1、武平矿区酸性白土的质量好,一般含蒙脱石品位达50%以上。脱色力可达200以上,因此一般可直接使用,不必经过洗选提纯。 2.武平矿区酸性白土粒度细、土质软,容易粉碎加工至所需粒度,白土的除毒效果良好。由于原土的含水量大,粉碎过筛有困难,可适当加热除去水份后进行加工。 3、白土对于黄曲霉毒素和色素的物理吸附的能力不同,因此除毒和脱色的工艺流程可有所区别;这样更有利于取得综合的技术和经济效果。 4、酸性白土可直接用于花生油除毒,一般只需加入油量1%左右的原土,一定温度下充分搅拌10分钟后就可将油中高达450ppb的黄曲霉素B_1降至10ppb以下;在此除毒条件下,花生油香味且可保持基本不变。 5、菜籽油、米糠油脱色,需用经过酸活化处理的白土,酸活化处理较好的条件为一定浓度的HCl,在搅拌下于95—100℃加热1—2小时,过滤、水洗、烘干,碎筛至所需粒度。 6、油脂脱色时,需根据色素的深度确定适当的土油比,并在95—100℃充分搅拌20—30分钟。进行一次性吸附脱色;不但用的土需经活化,并且应有较去毒更大比例的土油比,按此条件,脱色率可达90—98%以上,同时可将黄曲霉素素与油脂异味等杂质一起除去。 7、经过吸附处理的食用油放置2月后进行油的质量检验,表明其它各项质量指标均无变化,油的品质有所提高。 8、本法无需特殊设备,具有工艺流程简单、成本低廉、安全可靠、去毒、脱色效果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巫山黄土"粒度特征及其对成因的指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巫山黄土"的成因, 对剖面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 "巫山黄土"主要由 < 50 μm的颗粒组成, >50 μm的砂级以上颗粒平均含量为16.9%;作为风尘"基本粒组"的10~50 μm的粗粉砂平均含量达43.1%, 为众数粒组; 5~10 μm的细粉砂颗粒含量平均为14.5%;<5 μm的粘土颗粒含量平均为25.5%, 为次众数粒组.粒度参数、频率曲线与典型风尘沉积物相似, 显示为典型的风积成因; 粒度参数的C-M、L-M、A-M图等粒度象分析及结构参数散点图与现代河流沉积物差别明显, 而与长江中下游分布的下蜀土却基本一致.判别分析结果绝大部分为负值, 显示了风积成因为主、个别层位受到水流作用改造的成因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金矿样品加工中由棒磨机粉碎改为用圆盘机粉碎,可提高工效3倍。由过筛改为不过筛,可消除过筛使金含量分析结果偏低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黄仁赞 《湖南地质》1992,11(1):76-77
1 痕量金分析样品的粒度问题一般情况下,痕量金分析样品的粒度要求小于0.074mm,即过200目筛。然而,化探土壤测量样品数量多,每件样品重量超过100g,如果采用过180目筛(即0.088mm)也可满足分析要求的话,无疑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加工时间。对比试验(表1)表明:只要将样品充分混匀,采用过180目的粒度,对痕量金分析的精度和检出限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素新  张毅  何德涛 《地球科学》2014,39(9):1301-1308
以山西大同新生代玄武岩样品为例, 利用Quanta 200扫描电镜、GENESIS能谱仪对能谱仪PPA分析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 该方法为粒度和物相自动分析方法.笔者首次把能谱仪PPA分析方法应用到地质学领域的岩石光薄片研究中, 快速得出了一系列不同物相的形态学数据及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物相种类、每一种物相的颗粒数、每一个颗粒的平均直径、面积、周长、圆度、长宽比及化学成分等, 并得出了不同物相在该视域所占的面积百分比及每种物相颗粒的平均直径, 克服了传统光薄片粒度分析方法的所有缺点, 为矿物学、岩石学及矿床学研究提供了一套非常有意义的数据.   相似文献   

9.
地质标准物质粒度测量与表征的现代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地质标准物质是地质材料分析的计量标准,在分析质量监控、仪器校准和分析方法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质标准物质大多为粉体材料,而粒度是粉体材料的一项重要特性指标。长期以来,地质标准物质的粒度一直采用过筛法检测;近年来在超细标准物质研制中引入了以激光粒度仪为代表的现代粒度分析方法,并以直观的粒度分布图和简洁的特征粒度来表达分析结果,大大提升了粉体地质标准物质粒度特性的测量及表征水平。在此工作基础上,测量了正在广泛使用的典型地质标准物质的粒度分布,获得了前所未知的粒度分布信息,为这些标准物质的正确使用和取样不确定度评价提供了有益的资料。简单地介绍了检测粉体材料颗粒特性的现代方法,讨论了地质分析与粒度分析在概念上的差异,并就今后地质标准物质乃至地质分析样品的粒度检测与表征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序言:样品加工,通常都是按矿样颗粒的不同等级,逐次破碎、过筛和缩分等工序进行的。在党的总路线光辉照耀下,和地质勘探工作全面大跃进的形势下,这种繁杂而又费时的加工程序,不但束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影响加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因此,在遵守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广东凡口铅锌矿区灰岩风化残积土壤指示元素富集粒度和存在形式的研究,证实了指示元素在粗、细两端元粒级富集的倾向。但小于200目的细粒级富集稳定性更好。建议将野外直接过200目筛网的土样送交分析。证实了铁锰氧化物是指示元素的主要载体相。锰氧化物比铁氧化物更富集成矿元素。采用土壤重砂的电磁性部分作为样品介质或采用部分提取的方法,均可提高土壤地球化学异常衬度和分析灵敏度。  相似文献   

12.
粒度对岩石的粘度、应变率和流变机制及转换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粒度越大,粘度越高。在粒度灵敏性变形中,粒度的变化有时对岩石应变率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大部分天然岩石是由不同粒度的矿物颗粒组成,不同粒度的颗粒在变形中可能受不同的变形机制控制,包含粒度分布参数的复合流动律改进了人们对天然岩石流变性的认识。岩石的变形过程同时也是粒度的不断修正过程,粒度的演化具有稳态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岩石颗粒度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石颗粒度是岩石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矿物颗粒大小及其分布特征与岩石形成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也是岩石的结晶作用、重结晶作用、沉积作用乃至变形过程的物理化学条件的一种标志。本文介绍了三种岩石颗粒度测量的方法:直线截距法、单位面积/颗粒数法和标准圆量板法。测量结果的对比研究表明,三种方法之间存在系统的差别,其中单位面积/颗粒数法相对最好,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实际的颗粒大小。  相似文献   

14.
A new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grains in a petrographic thin section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mineral grain boundaries are detected using two synthetic images, created by mapping the maximum birefringence color intensity (max-image) and the corresponding angular rotation at which it occurs (phi-image), instead of original images obtained by rotating the section between crossed polarizers. Edge detection and image segmentation operations are first applied on the phi- and max-images separately. The two segmented images resulting from edge detection are then combined to generate a new segmented image, which preserves edges with higher reliabilities and eliminates those with lower reliabilities in the two former segmented images. The identification rate is thereby greatly improved. The method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C++ in the Linux environment. Two sets of images are used to test the method. Each set has 200 images corresponding to 200 rotation angles between 0 and 180°.  相似文献   

15.
In a thin section, grains that were approximately spherical in situ appear circular in cross sec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apparent diameters frequently assumed to be their size distribution. Scanning ion imaging by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SIMS) is capable of providing precise (< 1‰) stable isotope ratio measurements of such grains, but, importantly, also registers their rate of evolution in apparent size as they are ablated by the primary beam. By assessing rates of radius change with depth, the described methodology enables the ‘true’ size of grains to be estimated, as well as the distance of the sectioned surface from the original grain centre. Transects in three dimensions are made possible, and this capability enables better identification (and thus separation) of both inter‐grain chemical signatures as a function of grain size, and intra‐grain radial trends. In this example, we highlight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to pyrite (FeS2) minerals, which are frequently analysed by SIMS to determine their inter‐grain and intra‐grain geochemical variations, particularly in their sulfur stable isotopic ratios (δ34S). Benefits of the new methodology over the Faraday cup ‘spot mode’ are described. Data correction algorithms and precision consider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李国英  傅华  米占宽 《岩土力学》2006,27(Z2):575-578
颗粒破碎是堆石料的一项基本特性,它对堆石体的变形和强度特性具有明显的影响。对于高堆石坝而言,在高应力场作用下堆石颗粒发生明显破碎,可导致坝体变形率增加。为了正确认识堆石体及堆石坝的变形特性和机理,研究了堆石颗粒破碎特性以及颗粒破碎的影响因素。采用大型三轴试验研究了堆石料的颗粒破碎特性,分析了堆石体干密度、级配特征、堆石颗粒强度等对颗粒破碎的影响,研究了应力状态对颗粒破碎率的影响,建立了颗粒破碎率的计算模型以及颗粒破碎引起的堆石体应变增量与颗粒破碎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来自中国北方不同区域的9个粟(Setaria italica)样品及其野生祖本青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的7个样品,9个黍(Panicum miliaceum)样品及其近缘野生种糠稷(Panicum bisulcatum)和野黍(Eriochloa villosa)样本各 1个,共27个样品进行了淀粉粒分析。针对每个样品,统计100~200颗淀粉粒粒径数据,100颗形态特征数据,在此基础上初步明确了5种植物淀粉粒如下判别特征: 1)5种淀粉粒中,除野黍淀粉粒为小粒径(X=4.8±0.8μm)的椭球形和球形外,其余4种淀粉粒都以多面体为主,球形或近球形为辅,脐点居中开放,黍、粟、青狗尾草和糠稷淀粉的平均粒径分别为X=7.3±1.4μm,X=9.9±2.3μm,X=7.7±1.4μm和X=6.9±1.2μm。2)粒径大于12μm的淀粉粒一般不是黍的淀粉粒。3)粒径大于14μm的淀粉粒99.9%来自粟。3)粒径小于11μm的淀粉粒,如果超过40%的淀粉粒表面无裂隙,极有可能为黍属的淀粉粒;  如果有超过30%的淀粉粒表面具有裂隙,则非常有可能来自狗尾草属。4)近乎45%的粟淀粉粒粒径处于11~14μm,而只有约4%的青狗尾草淀粉粒粒径位于这一区间。如果粒径在11~14μm的淀粉粒含量超过获得淀粉粒总量的4%,则其中很可能包含有粟的淀粉粒。以上标准在鉴定时还需要综合考虑。高粱(Sorghum bicolor)与薏米(Coix chinensis)在粒径和形态上与狗尾草属和黍属有部分重合,但大部分高粱的淀粉粒具有层纹,薏米则有30%的粒径大于14μm,与粟只有5%的淀粉粒位于这一粒径范围有很大的区别。通过研究发现,在现阶段,典型黍亚科(Panicoideae)种类淀粉形态在统计上的区别是明显的,但仅依靠少量颗粒特征进行区分是困难的,如何把现代淀粉特征准确应用到考古样品的鉴定中,还有待更多的淀粉埋藏学研究。目前,针对粟、黍及其野生近缘种的鉴别,植硅体分析的效果明显好于淀粉粒分析。  相似文献   

18.
高应力下颗粒材料一维力学特性研究(Ⅱ):蠕变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者超  李术才 《岩土力学》2010,31(11):3392-3396
现场和试验观测表明,高应力下砂土的蠕变过程伴随着颗粒破碎现象。通过开展砂土的一维蠕变试验发现,试样的颗粒破碎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加,且蠕变速率与颗粒破碎速率成正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蠕变过程中能量转化关系,利用表面物理学和分形几何学理论,得到了一维蠕变条件下颗粒破碎速率与宏观蠕变速率之间的关系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高应力一维蠕变条件下颗粒材料的宏观蠕变速率与颗粒破碎速率成正比。最后,对该研究采用的等效化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不同用户对煤炭粒径有不同的要求,煤颗粒粒径在4mm以下,其中0.125mm粒径以下的颗粒不能超过10%的无烟煤精粉有大量的出口需求,而目前所用设备产品质量不能满足要求,而且效率低的状况,对煤颗粒粒级分选设备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对改进的设备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数学建模和算例分析,得出随粒径不同,沉降时间不同,因而在风流中沉降距离不同,从而可以利用风流达到对煤粒进行分选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