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根据冰川和海平面变化资料,探讨地壳形变对冰川消长和海平面升降的响应,并由此得出可以解释相应的地球物理现象的有益结果。这些结果对地壳形变的测量和地震预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根据华北北部地区(大首都圈)地壳垂直形变场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地震发生的关系,提出了地壳垂直形变基本场和增量场的概念。理论分析与实际结果表明,这对于深入探索地震形变前兆,弄清孕震机制并进入量化,细化都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速率面拟合法已应用于地壳垂直形变模型分析,本文利用这一曲面拟合理论研究了地壳水平形变模型,详细推导了相应的公式,并进行了模拟试算。  相似文献   

4.
利用鄂西地区十多年来的地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水平形变和垂直形变特征。讨论了形变异常与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关系,最后,从地形变的角度对鄂西地区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化的分区评价。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网络建设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介绍了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网络的建设。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网络,以GPS观测技术为主,结合精密水准、精密重力和流动地磁测量,将3者重合到GPS观测基准站上获取观测信息,初步构成一个时空相结合,点线面与长中短兼顾的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形变观测网络。该网络可动态监测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地壳运动变化,为地震预测预报提供背景信息,将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陕甘宁青地区的地形变特征与强震活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分析了陕甘宁青地区的地壳形变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壳形变特征存在时空差异性。不同地区地形变活动强弱与其至主要边界断裂带的距离存在相关性,主要边界断裂带附近地区相对活动强烈,远处则减弱。(2)不同时期各断层地形变活动强弱不同,既和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有关,又与地震活动关系密切;断层垂直形变的逆继承性构造运动的活动时期远小于继承性构造运动的活动时期,且不同区域地壳构造运动发生转折的时间不尽相同,同时断层形变前兆异常亦存在时空差异性。(3)多场地、大范围的断层活动异常可能与强震活动相呼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科学管理的角度,研究并提出了地壳形变测量学与大地测量学的区别和联系,笔者认为,从学科划分上讲,应将地壳形变测量学作为大地动力学的一个分支。笔者从几个基本理论问题、需要解决的实用问题以及为地震预报及其研究服务的地壳形变网的布设原则等方面,论述了地壳形变测量学的学科发展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地壳形变分形研究中实际存在的几个问题,包括1)分形研究是否避开了模式方法;2)地壳形变分形问题的性质和类属;3)地壳形变分形测算实施;4)形变参数时间序列Liapunov指数计算,开展了讨论,旨在促进地壳形变分形研究的进—步开展。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异常特征,研究了跨断层形变异常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地震发生在隆起区边缘的形变高梯度带上,有明显的地形变前兆,说明大面积地形变与断层形变观测相结合对一些较大地震作出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地壳形变与地震》1982年第二期发表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周坪地震台“略谈当阳1981年3.8级地震与地壳形变”一文。根据百家争鸣的方针,我们也想对当阳1981年3.8级地震与地壳形变谈谈我们的肤浅看法。 《略谈当阳3.8级地震与地壳形变》一文中认为,周坪地震台1981年4月—6月份短水准出现了明显的异常,且1981年和1980年相比气象又无异常,因此认为1981年7月5日当阳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构建粘弹变形模型,对东昆仑断裂带附近近百年来发生的6个M≥7地震的震后粘弹性松弛效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该效应对区域地壳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 1) 离逝时间较短的1997年玛尼7.5级地震和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造成的震后松弛效应对现今地壳变形的影响最为显著,在2次地震发生10~20 a后(2010~2020年)仍能造成最大约7.6 mm/a的地壳变形,跨断层变形速率最大约8.4 mm/a; 2) 2021年玛多7.4级地震震后粘弹效应在未来10 a内(2021~2030年)预计能造成最大约3.9 mm/a的地壳变形,2025~2030年跨断层变形速率可达2.6 mm/a。模拟结果表明,强震的震后粘弹性松弛效应对长期地壳变形和相关断层参数反演的影响不容忽视; 3) 考虑震后粘弹性松弛效应,采用跨断层GPS速度剖面反演的东昆仑断裂中段的滑移速率与地质学研究结果具有更好的一致性,若不考虑震后粘弹性松弛效应,则会明显高估30%的断层滑移率。  相似文献   

12.
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理论,提出了直接利用GPS测量资料建立地壳运动与形变模型的方法。把整个中国大陆视为由无穷多个微元集合而成的连续介质体,并假定每一个微元体的转动矢量服从统一的、连续的泰勒级数分布,由此引进一组待定参数,称之为地壳运动与形变参数。利用全国网1994年和1996年的两期GPS观测数据,组成矛盾方程组,应用阻尼最小二乘方法,经迭代解算,得到所需要的地壳运动与形变参数。依据这些参数模拟地壳水平速度场及应变场,并将GPS结果与地质、地球物理的研究成果作了对比分析,这些结果基本上一致,能相互印证。最后初步探讨了周边板块对中国大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各种地形变的异常中,有些异常不能只归属于一次地震,而是一组地震的共同反映,我们称之为”地震组异常”。本文着重介绍了我国华北和西南地区三组强震的地形变异常。地震组的地形变异常曲基本特征是:异常的时间跨度大,分布范围广,群体出现。异常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速率异常,另一种是形态异常。地震组的地形变异常,可以作为地震组预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地壳纯变形分为剪切变形和扩张变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仅利用复测水准资料求出描述地壳剪切变形和扩张变形指标的方法和步骤,所得的定量指标不受基准的影响,受测量累积误差的影响亦很小,能客观地反映地壳变形的特征。通过理论和实例证明:以一点周围变形分量的最大值代表该点周围垂直面的变形程度比其平均值更能突出变形信息。最后根据实例计算结果分析了剪切变形分量、扩张变形分量与形变速率、构造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首都圈GPS形变监测网的资料,用伯尔尼软件计算并分析了大规模GPS地形变监测网中起算点坐标误差对水平形变计算结果的影响,给出了3种典型图形。利用速率动态平差结果,分析了不同固定点的情况下,GPS形变监测网的点位位移中误差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99~2015年陆态网和四川省CORS网GNSS数据,研究川滇地区地壳形变动态变化特征,按照1999~2004年、2004~2007年、2007~2009年、2009~2011年、2011~2013年、2013~2015年建立6期地壳速度场和应变率场,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川滇地区地壳水平运动整体以继承性运动为主,汶川地震等强震没有改变区域整体运动趋势与作用力方向,但速度场随时间变化更加复杂且量级有所增加,特别是在龙门山断裂西侧,汶川地震后运动速率明显增加。川滇地区应变率数值和形变状态随时间呈现较为明显的动态变化特征,变化较大区域主要位于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小江断裂等深大断裂周边,表明川滇地区断裂活动对地壳形变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基于弹性薄片格林函数的GPS三维应变求解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应变主要集中在边界断裂上,而在断裂之间的内部块体应变分布相对较小,垂直应变最大值位于日月山断裂以东和海原断裂以南的区域,与块体旋转及物质东向运移有关,且很可能受中下地壳流的影响。本文用三维GPS应变分析为理解大陆内部构造变形动力学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日本3·11大震前后GEONET观测站位移时间序列以及中国东北三维形变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地震及大地电磁研究成果,探讨中国东北长白山火山区现今地壳运动特征及动力学环境。结果表明,奥羽山脉是日本东北地壳运动的分界带。3·11地震后,两侧点位以东向运动为主,大震对中国东北形变的影响还未结束。受板块俯冲及壳幔岩浆运动的影响,长白山火山区现今地壳变形及地震的发生与区域应力变化及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9.
利用GPS跟踪站的观测结果,首次获得了东亚地区板内及板缘地壳水平运动较准确的运动速率,据此分析了我国大陆及周围地区地壳水平运动的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存在着明显的向东运动趋势,从西向东位移速率逐步减小;南北向的运动差异很大,西部青藏高原存在明显的向北运动,东部存在明显的向南运动趋势。探讨了地壳水平运动的动力学问题,认为板内及板缘地壳水平运动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推动力是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重力势能差也是板内地壳水平运动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