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GIS和RS技术为支撑,利用德尔菲法确定影响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安全等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相关影响因子权重.遵循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建立了一套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体系和方法,据此划分研究区城市基本生态控制区域,为合理有效地规划城市土地资源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围填海强度指数RII(reclamation intensity index)为海湾围填海面积占海湾总面积的比率,用以反映海湾利用海域围海造地的开发强度.本研究引用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对海湾围填海综合评价成果的数据,以湄洲湾的围填海方案为例讨论海湾围填海对环境影响的累积效应,通过福建主要海湾的RII与综合评价指数的相关性分析,提出RII可作为海湾围填海的限制性指标,应用于海湾围填海的影响评价和围填海规模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围填海活动对中国滨海湿地影响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中国滨海地区,大规模围填海活动导致滨海湿地持续减损,湿地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严重削弱了滨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为了定量分析围填海活动对中国滨海湿地的影响,以辽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滨海湿地为例,利用湿地遥感分类数据,通过建立滨海湿地生态地理单元,比较了1990年和2008年两个时期四大三角洲滨海湿地的状况,定量评估了围填海活动对中国滨海湿地影响的区域和类型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1990年时相比,至2008年,无论是中国滨海湿地整体还是四大三角洲局域尺度,围填海活动都是滨海湿地减损的重要驱动力,尤其体现在对北方滨海潮间滩涂和南方红树林等类型滨海湿地的大面积侵占,威胁到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最关键的生境类型和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区域。在四大三角洲,围填海区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致性和差异性,表现在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面积比例排序具有一致性,即水产养殖用地面积所占比例最大,农田次之,其后是工业建筑、港口建筑;以及在四大三角洲中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面积比例的差异性,即黄河三角洲的水产养殖用地面积相对最大,长江三角洲的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面积相对最大。为了避免围填海活动对滨海湿地的进一步破坏,在确定保护和修复优先区域的基础上,应该着手强化滨海潮间滩涂和盐沼等关键生境类型的保护、修复和生态补偿模式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4.
香港吐露港汀角砂砾质海岸红树林生物地貌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香港吐露港汀角砂砾质海岸硬底型红树林面积877hm2,由窄条状密集灌丛与小乔木组成,其分布与群落结构受地貌、底质和潮汐浸淹频率的显著控制,其捕沙促淤生物地貌功能对红树林潮滩沉积和地貌过程有显著影响。硬底型红树林生物地貌功能比软底型红树林弱,但同属于海岸生态关键区而应加以妥善保护。  相似文献   

5.
何丹  金凤君  周璟 《地理研究》2011,30(4):655-666
以山东省济宁市大运河生态经济区为例,探讨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以及GIS技术支持下的分析评价方法.选取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态安全因素3方面8个单因子构成该研究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多因素叠加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设计了四种煤炭塌陷的未来情景,...  相似文献   

6.
泉州湾红树林湿地人工生态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红树林为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植被类型 ,但因人为的破坏 ,我国红树林面积和资源锐减 ,现有红树林湿地中不少处于退化状态 ,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在福建泉州湾红树林湿地开展了不同滩涂立地、造林方式、栽植不同密度下桐花树、秋茄的生态恢复试验 ,进行了各种造林方法的经济投入分析。结果表明 ,在海岸湿地进行植被恢复和造林地规划时 ,应重视滩涂潮汐浸淹深度的影响 ,尽量选择浅滩地、中滩地营造红树林。桐花树移植天然小苗 ,秋茄采用胚轴插植方法造林 ,成活率达 83%以上。造林初植密度以 0 .5m× 1.0m适当密植为宜。红树人工林通过消浪、促淤、降低风速等作用达到了保护海岸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影响红树林景观质量的重要因子、红树林景观质量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景观优化方法,以茂名市水东湾红树林为研究对象,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3个准则、14个指标的水东湾红树林景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建立评价指标重要性判断矩阵,计算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对景区游客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各指标评价值,然后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评价值,最后确定景观质量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准则层中最重要的因子是自然生态价值,其权重为0.43,景观美学价值次之,权重为0.3,社会使用价值权重最低,为0.27;指标层中最重要的因子是水质状况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其归一化权重分别为0.147和0.129,归一化权重较低的是照明系统的布置和驳岸处理方式,分别为0.022和0.029;2准则层中评价值较高的是自然生态价值和景观美学价值,分别为3.761分和3.756分,评价等级都为"良",社会使用价值评价值最低,为2.9分,等级为"中";指标层中植物材料的选择、外部交通便捷性、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值都在4分以上,等级都为"优";驳岸处理方式、内部空间通达性、公共设施的布置、活动空间的丰富性和照明系统的布置评价值都在3分以下,评价等级都为"中";3水东湾红树林综合评价值为3.527分,评价等级为"良",说明水东湾红树林景观的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8.
围填海活动对我国河口三角洲湿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向海洋进军的热潮,围填海活动成为缓解滨海用地紧缺、促进滨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式.围填海活动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近岸资源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河口三角洲地区位于河流的末端,是由河流、海洋和陆地等多系统水文过程交互作用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往往成为围填海活动的密集地区,为此综述了我国典型河口三角洲(辽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围填海活动的现状,以及围填海活动对河口三角洲植物、动物、土壤、水文等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影响.以期引起对河口三角洲围填海活动的关注,合理进行围填海,保护河口三角洲.  相似文献   

9.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加剧以及巨量泥沙来源断绝的影响,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侵蚀灾害风险。本文基于研究区特点和脆弱性指数法(CVI),选取岸线变化速率、等深线变化速率、岸滩坡度、水下坡度、沉积动力环境、年平均含沙量、年平均高潮位、海岸利用类型、海岸开发适宜性等9个评估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估指标权重,结合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废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脆弱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废黄河三角洲整体表现为较高的侵蚀脆弱性,其中较高以上脆弱性超过50%,中度以上脆弱性超过75%。评估得出的海岸侵蚀脆弱性分布可为海岸带资源保护、防灾减灾、规划管理等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围填海是开发利用海洋的一种人类活动,围填海虽然促进了福建省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破坏了滨海湿地和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滨海湿地和近岸海域的可持续发展。梳理了1949年至今的福建省围填海活动的进程,可以将福建省围填海活动进程划分为20世纪后50 a的粗放开发阶段和21世纪以来的逐步管控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围填海工程对福建省海岸线和滨海湿地、近岸海域水动力和水环境、地形地貌和沉积环境、生物资源、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为消除或减少福建省围填海活动对近岸海域产生的负面影响,实现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目标,从加快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优化提升生态安全格局和有序推进美丽海湾建设三方面,提出了围填海管控与生态修复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