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胶南造山带曾经历过五期变质作用:早中元古代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以出现紫苏辉石为标志,其变质条件为P=1.35GPa、T=787.7℃,属中高压相系、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晋宁期榴辉岩相变质作用,以发育榴辉岩为标志,其变质条件P≥2.8GPa、T=601~1375℃,属超高压变质作用,榴辉岩围岩的变质条件为P=1.1~1.6GPa、T=560~650℃;晋宁一震旦期的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是胶南造山带最重要的一次热动力事件,其形成条件早期为P=0.311~0.314GPa、T=564.5~603.3℃,中期为P=0.25~0.644GPa、T≤700℃,晚期为P=0.545~0.644GPa、T=600.7~670.8℃,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P—T演化趋势线呈顺时针方向的半环状,这种P—T趋势与该区的岩浆活动有关;加里东期的中高压绿片岩相变质作用,以广泛分布的3T型多硅白云母为标志,其形成条件为P=0.70~0.85GPa、T=450~510℃,属高温低压变质作用;印支期的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是区内最晚期的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呈带状产出,与韧性或脆韧性剪切带相伴分布,其形成温度为350~447℃。  相似文献   

2.
对矿物形成温度研究及压力估算,结果表明该岩体岩浆形成的物化条件是:P=0.7~1GPa,T=985℃左右,深度为32~36km。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及地质背景的分析,揭示其源岩为下地壳下部的基性麻粒岩。岩浆是源岩发生24%左右部分熔融的结果.这与世界上很多环斑花岗岩有所不同,说明环斑花岗岩可具不同的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3.
根据矿物包裹和替代关系以及共生组合规律,北秦岭官坡地区柯石英榴辉岩的变质作用演化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前榴辉岩相的绿帘角闪岩相、榴辉岩相、后榴辉岩相的角闪岩相、绿帘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Sm-Nd同位素定年显示,北秦岭柯石英榴辉岩于400±16Ma沿朱夏断裂被推覆上升,P-T-t轨迹的地球动力学成因可能与扬子和华北陆块间的俯冲-碰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威海地区榴辉岩位于秦岭大别苏北胶南巨型榴辉岩带的北东段。榴辉岩体大小悬殊,呈透镜状、不规则状、脉状及似层状等赋存在早元古代荆山岩群变质层状岩系、尖晶石橄榄透闪片岩及晚元古代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中,并与围岩一起经受了后期的构造变形改造。榴辉岩退变分带的核部为榴辉岩,次外边为榴闪岩,最外边为斜长角闪岩或石榴斜长角闪岩。三个变质作用阶段的特征是:前榴辉相阶段为中压相系绿帘角闪岩相;榴辉岩相阶段为高压相系;榴辉岩退变质阶段相当于中压相系的角闪麻粒岩相—角闪岩相。变质作用PTt轨迹呈顺时针方向。榴辉岩形成于900Ma左右。  相似文献   

5.
野外调研及室内分析表明,秦岭杂岩中存在侧向变质分带.并曾发生侧向物质流动,侧向变质分带于晚加里东期冻结,侧向展市的硅线石-白云母带和硅线石-钾长石带的形成温压条件分别为579~584℃和517~543MPa及685~724℃和535~627MPa,晚加里东期秦岭杂岩的侧向物质流动导致了侧向变质带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岚山头含柯石英榴辉岩呈透镜状构造块体产于晚元古代含霓石碱长花岗质片麻岩中,其原岩为玄武岩浆分离结晶晚期堆积的辉长岩。该榴辉岩典型的共生矿物组合可划分为4个世代:①Cpx1+Mu1(OrPhen1)+Qz+Pl1;②Cpx2(Om1)+Gr1+Ky+Cs;③Cpx3(Om2)+Gr2+Phen2+Ky+Zo+Qz;④Pl2+Tl+Mrg+Phen3+Czo+Qz。它们分别反映4个变质演化阶段:前榴辉岩相阶段(M1)、柯石英榴辉岩相阶段(M2)、后榴辉岩相第一退变质阶段(M3)及后榴辉岩相第二退变质阶段(M4)。各阶段的变质条件;M1为P≤1.56Gpa,T=700℃;M2为P=2.74~2.95GPa,T=722℃~981℃;M3为P=1.34~1.54GPa,T=568℃~589℃;M4为P=0.61~1.04GPa,T469℃。柯石英榴辉岩相阶段(M2)末期的年龄为613.3±30.4Ma,榴辉岩相第二退变质阶段(M4)的多硅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313.49Ma。据上述资料再塑了一个较完整的顺时针PTt轨迹。  相似文献   

7.
胶北隆起新建荆山群,处于胶东群之上,暂置于粉子山群之下;为一套不稳定至半稳定型浅海相陆源碎屑(底部有少量火山碎屑)夹碳酸盐岩的类复理石建造,经过多期变质作用达到角闪麻粒岩相的变质沉积岩系。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和各世代矿物的相互关系显示该套岩系经历了四期变质作用。单矿物化学成分及地质温压计等定量估算出各期变质作用的P—T条件: 第一期变质作用相当于角闪麻粒岩相条件,t=780~817℃,p=0.5GPa±,fo_2=10~(-15.5) 第二期变质作用相当于高角闪岩相条件,t=630~690℃,p=0.4GPa±。第三期变质大致为低角闪岩相,t=525℃±。第四期变质相当于绿片岩相条件,t<400℃。  相似文献   

8.
家峪-北五台沟一带太古宙变质岩经过韧性剪切作用。变质岩中石英的应变特征揭示了该韧性剪切带各种因素的量,经分析计算差异应力为σ_1-σ_3=122.87MPa,最大剪切应力为τ_(max)=61.44MPa,剪切带的温度为55O-650℃,剪切带形成深度为18-22km,静压力即围压为450-600MPa,弗林指数K=0.49-0.50.经历三维应变,X轴增加60%,Y轴增加25%,Z轴缩短50%,体积缩小3%,变形强度为R=2.83,应变速率为ε=(4×10 ̄(-9)-4×10 ̄(-10))/s,变形比温度值为T/Tm=0.96-1.13,等效粘滞度为(3.07×10 ̄(10)-3.07×10 ̄(11))MPa/s。石英的应力结构发育。  相似文献   

9.
胶南造山带榴辉岩中的高压、超高压变质矿物主要有绿辉石、镁铝榴石、柯石英、金刚石、金红石等。柯石英、金刚石均呈微晶状包裹于石榴子石、绿辉石中。柯石英多已转化为石英聚晶,并使包裹它的矿物产生放射状胀裂纹;金刚石呈近等轴八面体等,其形成压力达3.5GPa以上。榴辉岩围岩中的高压、超高压变质矿物主要有辉石类(透辉石、霓石、暗硬玉)、钠钙质钠质角闪石(钠闪石、镁钠闪石)、多硅白云母(3T型)、钠长石、绿帘石等。高压、超高压变质矿物的广泛出现指示区内存在两期高压变质作用:早期为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晚期为高压绿片岩相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多次碰撞是区内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南非林波波带中央带Sand River地区存在高压基性麻粒岩,其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单斜辉石+石英+钛铁矿+磁铁矿。岩石学研究表明,该高压麻粒岩经历了两期退变质作用,早期退变质阶段以斜方辉石和斜长石的出现为特征,晚期退变质阶段以角闪石的出现为特征。传统温压计计算表明:高压麻粒岩峰期变质温度为820℃~900℃,压力为13.5~15.4kbar;早期退变质的形成温压为800℃~890℃和8.8~11.2kbar;晚期退变质条件为540℃~650℃和2.7~4.4kbar。其退变质作用P-T轨迹为顺时针型近等温降压到降温降压的过程。高压麻粒岩经历的这种顺时针P-T轨迹通常发育在大陆碰撞环境,指示其形成可能与津巴布韦克拉通、卡普瓦尔克拉通在碰撞后地壳快速剥露事件有关,这对探讨林波波带中央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胶南造山带变质岩系中角闪石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不同地质单元中角闪石的类型、赋存状态、矿物组合等矿物学特点及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认为该区角闪石主要属钙质角闪石亚类。其形成的温压范围是:温度545~806.5℃,压力主要在0.25~1.2GPa之间  相似文献   

12.
拉萨地体普遍出露一套角闪岩相、局部达麻粒岩相的变质岩系,以往的区域地质研究普遍认为这套变质岩为拉萨地体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称之为念青唐古拉岩群。尽管现有的研究认为念青唐古拉岩群经历了前寒武纪变质作用,但部分地区仍缺少令人信服的岩石学及地质年代学证据。通过对拉萨地体北部多巴地区出露的片麻岩进行岩石学及矿物学研究,认为其为一套经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中级变质岩系,主要岩石类型有云母片岩和含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矿物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组成岩石的石榴石、长石、黑云母等矿物均为变质成因矿物。石榴石无明显核边分带结构,成分相对均一。利用传统矿物对温压计进行了温压条件估算,得到640℃~660℃和0.60~0.67GPa的角闪岩相变质温压条件。首次利用LA-ICP-MS方法对该区花岗质片麻岩中的锆石进行年代学研究,得到(847.0±5.7)Ma的新元古代变质年龄,可与该区域念青唐古拉岩群的变质时代对比,为该片麻岩归入念青唐古拉岩群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13.
辽宁阜新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杂岩主要由一套花岗质片麻岩夹上壳岩包体组成。通过对本区麻位岩岩相学、矿物学的详细研究,确定了指示变质作用不同阶段的三个变质反应的存在,并且它们与推测的矿物相转化关系相吻合。结合地质温压的限定,得出本区大古代晚期变质热事件的反时针P-T-t演化轨迹,其与高温剪切作用及大量岩浆的侵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矿床是我国金红石矿床重要的成因类型及工业类型,是高钛岩系在特定变质条件下形成的。本文用矿物温度压力计等方法,研究了矿床变质条件:变质温度,东部为467.24~507.31℃,平均487.28℃,西部为531.58~566.33℃,平均549.00℃。变质压力,东部为1.86×108~6.63×108Pa。平均2.25×108Pa;西部为0.64×108~3.69×108Pa,平均2.17×108Pa。东部为还原环境,西部为氧化环境。对研究矿床成因及寻找新的同类矿床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别造山带西段的新县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 ,分布着多种不同类型的榴辉岩。研究发现 ,尽管它们有着不同的峰变质条件 ,但都经历了相同的绿帘角闪岩相前进变质 ,具有相近的峰变质年龄和相似的退变质轨迹。其形成和折返可能与华北、扬子两大古陆在早奥陶世末的陆—陆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使用Nakai预处理和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对滇西地区下关台GS15-227重力仪1987-1992年观测资料和丽江台ET-22重力仪1991-1992年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处理,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了仪器动力学特征及惯性和海潮负荷改正,进而确定滇西地区潮汐基准参数为:δ(01)=1.166±0.001,δ(M2)=1.163±0.000,(01)=-0.38±0.08,(M2)=-0.32±0.08  相似文献   

17.
胶南造山带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由晚太古代胶东岩群、早元古代荆山群及粉子山群、中元古代海州岩群、晚元古代震旦纪朋河石组等变质地层和早一中元古代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岩、榴辉岩,晚元古代花岗岩类、榴辉岩等组成。这些岩石记录了造山带形成演化历史:2900~2800Ma,胶东岩群中基性火山沉积岩形成,于2500Ma遭受中压相系角门岩相变质变形作用,之后有少量基性岩浆侵入。2408~2000Ma,太古宙陆核周缘线性活动增强,形成裂陷盆地,沉积了荆山群和粉子山群(海相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夹基性火山岩建造),于2000~1800Ma遭受区域低、中压相系角闪岩相局部麻粒岩相变质变形作用。中元古代,扬子(华南)板块北缘在统一基底上裂陷,沉积了海州岩群,华北板块南缘则为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岩携带榴辉岩沿裂谷侵入。晚元古代早期,扬子(华南)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下地壳发生广泛重熔形成大量同构造(造山)期花岗质岩浆,并与板块碰撞过程中形成的榴辉岩一起沿碰撞带侵位,形成晋宁期荣成超单元变质变形花岗岩类;之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拼合,造山带发生由南东往北西的过冲推覆作用,形成中深层次的韧性剪切带。震旦纪早期,以玲珑超单元为主的弱变形花岗岩类侵位,随着造山带的隆升作用,在造山带  相似文献   

18.
为厘定塔里木南缘铁克里克东段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并探讨岩石成因,开展了地球化学、锆石 UGPb年代学及 Hf同位素研究.LAGICPGMS锆石 UGPb年代学的结果显示其形成于晚奥陶世(444Ma).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其具有类似于 C型埃达克岩的高Sr及Sr/Y 和(La/Yb)N,低 Y 和 Yb地球化学特征,176Hf/177Hf和εHf(t)分别介于0.282397~0.282497和-3.7~+0.1之间,富含暗色微粒包体以及高 Mg# ,指示其具有一定的幔源岩浆印记,可能是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过程中加入一定程度幔源物质,在角闪岩-榴辉岩相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具壳-幔混源特征的富钠、钾 C型埃达克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铁克里克岩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略回顾了堇青石-石榴石-矽线石-石英地质温压计的研究历史,并介绍由Aranovich等人完成的最新实验研究。以内蒙古南部贺兰山群的麻粒岩相矽线石榴堇青片麻岩的温压计算为例,用Aranovich等人实验标定的温压计计算结果与石榴石-堇青石Fe-Mg交换反应温度计和石榴石-斜长石-矽线石-石英压力计的计算结果相当吻合;而应用含有假定的热力学参数的哈奇森的温压计与其它温压计计算结果有较大差别,温度明显偏低,与岩石形成于麻粒岩相变质条件这一地质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20.
早渐新世全球气候迅速发生了降温,对地球生物产生了重大影响。利用共存分析法对贵州盘州地区石脑组的早渐新世植物群古气候进行了定量重建。植物群大化石指示的古气候参数:年 均 温 (MAT)为 15.7~21.9℃、最冷月均温(CMMT)为 2.5~16.7℃、最 热 月 均 温(WMMT)为 21.6~28.1℃、年 均 降 雨 量(MAP)为828.0~1900.0mm、最湿月均降 雨 量(MPwet)为 160.0~343.0 mm、最旱月均降雨量(MPdry)为 7.0~54.0mm、最暖月均降雨 量(MPwarm)为105.0~180.0mm。孢粉化石指示的古气候参数:MAT 为11.5~23.9℃、CMMT为-1.0~16.7℃、WMMT为23.0~27.9℃、MAP为803.0~1613.0mm、MPwet为116.0~293.0mm、MPdry为17.0~55.0mm、MPwarm为94.0~180.0mm。植物群大化石和孢粉化石的共存分析结果都指示一种温暖的、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且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与现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较相似。盘州地区现在气候与早渐新世气候相比,夏季变凉爽多雨。结合我国同时期的植物群古气候参数,结果说明我国早渐新世时气候随纬度升高变化并不大,其分带现象明显低于现在的气候纬度分带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