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8 毫秒
1.
辽东半岛南部太古宙主要由变质深成岩和表壳岩组成,变质表壳岩是“包体”存在于深成岩中。通过变质矿物、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及微晶化学分析,认为组成本区太古宙地壳的变质杂岩经历了高温( 624℃~ 865℃),低压(小于 5× 108 Pa)的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容山-十万大山岩带中的紫苏辉石王青石花岗岩套位于桂东南海西-印支褶皱带,富含堇青石、紫苏辉石、石榴石、矽线石、红柱石、刚玉等。矿物组合复杂,成因多样,可划分为岩浆结晶成因、变质残留成因和反应成因3种类型。根据各类岩石中矿物的特征分析,认为岩套中的花岗岩类岩石部分来源于泳熔花岗岩桨的源岩不熔残余,另一部分来自由岩捕虏体变质后又被熔浆改造的不熔残余。是由区域变质岩经不同温压条件,不同深度深熔作用形成的壳源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3.
文章是在研究海州-大悟含磷岩系及其磷矿底板岩石中不同类型混合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的基础上,探讨了变质-深熔过程中稀土元素的活动性状。混合岩穹窿由变沉积岩、混合岩及混合花岗片麻岩组成。变沉积岩、混合岩及混合花岗片麻岩在空间上的密切共生关系,揭示了沉积物经历了变质分异、混合岩化和部分熔融作用改造成花岗质岩石的过程。穹窿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从穹窿外向中心,由变质岩带、混合岩带向混合花岗片麻岩带变化,表明了变质反应顺序及混合花岗岩化交代的关系。在变质、混合岩化及部分熔融作用形成混合岩穹窿过程中,磷质发生了运移,在穹窿变质岩与混合岩接触带发生了交代结晶与重结晶作用。在穹窿变质岩带,揉流褶皱成矿作用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4.
在大石桥地区进行1:50000地质填图过程中,经过大量的岩石薄片观察,在江河岩群变泥质岩石中,首次发现了红柱石转变为蓝晶石和十字石转变为蓝青石的变质反应.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化学及矿物化学的研究表明,变泥质岩中先后发生的这两种变质反应,代表了本区变质作用演化的两个重要阶段.揭示了本区在伸展体制下地壳拉伸、减薄和收缩体制下的褶叠、推覆及之后的抗返、抬升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5.
辽东半岛南部变质核杂岩构造展布于旅顺、大连、金州、庄河、普兰店地区。印支旋回太平洋板块对亚洲板块俯冲作用引起的岩浆活动在本区东部形成热隆起,诱使陆台中上元古界—古生界盖层自东向西滑移伸展.随伸展运动的进行,在太古宙变质杂岩顶部形成韧性剪切带;在盖层与基底不整合面形成剥离断层;在盖层内部形成中间韧性构造变形层和上部脆性构造变形层。在不同的构造层次中形成样式各异的构造群落,同时伴随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大石桥-吉洞峪一带出露的主要为古元古代的变质层状岩系,由云母片岩、长英质粒岩和大理类组成。区域上形成一大型北东向的复式向斜构造。复向斜南北两翼变质地层对比问题是辽吉东部辽河岩群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者根据五年来在大石桥-吉洞峪一带进行1∶5万区调所获得的新资料,从标志层及组合标志层、岩相学特征、主要标志层的岩石化学和稀土地球化学特征、变质作用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入手,讨论了复向斜两翼变质地层对比的问题。结果表明,辽河岩群构成复向斜南北两翼的变质地层是完全可以对比的,从而进一步证实辽河岩群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7.
文章重新厘定了桂东南原定为“寒武系”地层的时代,确立了海西期云开变质核杂岩体结构;提出本区金银矿床分为混合岩化—岩浆热液型和变质—岩浆热液型的成因类型,建立了金银矿床成矿模式,即地槽发展时期形成矿源层,变质—混合岩化作用促进金银组分活化迁移与初始富集,剥离作用使金银组分再次迁移富集,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成矿,指出找矿重点为云开隆起区外侧及边部断裂带。  相似文献   

8.
东秦岭松树沟蛇绿岩是秦岭造山带中出露于变质基底岩系之上的、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1000~1250Ma)的异地蛇绿岩构造岩片,与周围变质地层里构造接触关系,为一自南而北的逆冲推覆岩片,于983Ma±发生构造侵位及变质作用。蛇绿岩主要由超镁铁岩和镁铁岩两个单元组成,变质橄榄岩(纯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具地幔残余成因,ΣREE低,REE特征为LREE富集、HREE近平坦型式。变质基性火山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以T-MORB为主,兼具有OIB特征,形成于小洋盆构造环境,于晋宁期北秦岭活动大陆边缘的俯冲-碰撞过程中发生变形变质并侵位于陆壳当中。  相似文献   

9.
在建平地区首次发现的变质基性岩脉侵入于大古宙晚期紫苏花岗质片麻岩和角门(黑云)长英质片麻岩等变质深成侵入体中。普遍含有石榴石是基性岩际经受变质作用的标志。据地质产状、与围岩接触关系、岩石的结构构造和含有少量石英等特征,可将变质基性岩脉与岩貌特征十分相似的包体岩石──角门石榴斜长辉石岩相区别,这些特征也是在本区鉴别变质基性岩脉的标志。据矿物共生关系,计算变质基性岩脉变质作用的温度为721-742℃,压力在0.8949Gpa。  相似文献   

10.
根据佛坪地区广泛出露的一套副变质岩系的岩石组合、矿物组合、变质相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认为它们是一套中深变质的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建造。原岩形成于相对稳定的大陆边缘-微板块内的陆表海环境。经过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佛坪地区较为完整的孔兹岩系  相似文献   

11.
崤山地区原“太华群”由15%的变质表壳岩和85%的变质花岗岩组成。变质花岗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有: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通过对变质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崤山地区太古代变质花岗岩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TTG岩系类似。根据野外接触关系和一组锆石Pb-Pb蒸发年龄(2451Ma),确定其成岩时代为太古代。  相似文献   

12.
北祁连早古生代俯冲杂岩带分布于青海省祁连县清水沟-百经寺地区。主要由裂谷型火山岩、蛇绿构造混杂岩、变质沉积岩和高压变质岩(蓝片岩和榴辉岩)等组成。各岩石单位均以构造岩片形式产出,构成由北向南的逆冲叠瓦式结构样式。俯冲杂岩带的变形特征、构造序列及变质作用特征,揭示了北祁连造山带的俯冲碰撞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13.
根据矿物包裹和替代关系以及共生组合规律,北秦岭官坡地区柯石英榴辉岩的变质作用演化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前榴辉岩相的绿帘角闪岩相、榴辉岩相、后榴辉岩相的角闪岩相、绿帘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Sm-Nd同位素定年显示,北秦岭柯石英榴辉岩于400±16Ma沿朱夏断裂被推覆上升,P-T-t轨迹的地球动力学成因可能与扬子和华北陆块间的俯冲-碰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野外调研及室内分析表明,秦岭杂岩中存在侧向变质分带.并曾发生侧向物质流动,侧向变质分带于晚加里东期冻结,侧向展市的硅线石-白云母带和硅线石-钾长石带的形成温压条件分别为579~584℃和517~543MPa及685~724℃和535~627MPa,晚加里东期秦岭杂岩的侧向物质流动导致了侧向变质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山西右玉后窑子-火烧滩金矿床主要产于太古界片麻(杂)岩中,五台及吕梁期构造变形作用所形成的韧性和脆-韧性剪切构造带与本区金的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已知主矿体主要产于剪切强变形带内并严格受剪切构造控制,主要形成糜棱岩型、石英脉型和碎裂岩型三个矿化类型。岩石强变形变质破碎,褐铁矿化等强烈蚀变以及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特征矿物是本区重要的地质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本区各金矿床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矿区的地质特征、流体成分和实验数据讨论了金在热液作用过程中的运移和沉淀条件。指出本区金主要以Au(HS) ̄-_2和AuCl ̄-_2的形式迁移,溶液的沸腾是引起流体Eh和pH变化,促使金沉淀的主要因素,但不排除早期的流─岩反应和晚期的吸附作用的影响存在。  相似文献   

17.
Kalarsky岩体是沿阿尔丹南部边缘分布的规模巨大的DjugdjurKalarsky辉长-斜长岩岩带的一部分。本文研究了代表典型地球早期(前寒武纪)发展史、在行星水准上发育的这个特殊杂岩体的构造-物质组分、形成的阶段性及其继后构造演化。辉长-斜长岩杂岩体产于前寒武纪克拉通化地块交接处及其褶皱的流动性较高的框架中。该杂岩体由两个岩浆岩共生组合组成:硅铝质(斜长岩及辉长-斜长岩)及镁铁质(基性-超基性岩)。体积上前者明显小于后者。这两个岩石共生组合的锶同位素比值都特别低,说明其原始岩浆的地幔属性,是在一个相对宁静的背景中在早期分异出来的产物。辉长-斜长岩杂岩体的演化明显分3个阶段:早期是圈闭结晶岩并将其极度加热的阶段,是庞大的具对称构造的地块的形成阶段;中期是地块的最终固结阶段,在此期间发生了褶皱变形,是高压变质作用的初期阶段;晚期是发生刚性变形,形成辉长-斜长杂岩岩体的岩浆岩岩墙群、链状构造及雁行构造,并发生最大高压变质作用的阶段。文中对与辉长-斜长岩杂岩体共生的似榴辉岩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辽北法库地区构造岩的观察和研究,确定了本区存在一大型推覆韧性剪切带。根据同构造侵入岩的同位素年龄,确定该韧性剪切带形成时期为海西-印支期,这与天山-兴安褶皱系最终形成时间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出露于威海北部的古元古界荆山岩群,呈包体状零散分布在新元古代晋宁期荣成超单元中,经过区域对比,可将其划分为3个岩组共6个岩段。麻粒岩、石榴夕线黑云片岩、堇青石榴夕线黑云片岩、方镁石镁橄榄石大理岩及透辉石镁橄榄石大理岩等是荆山岩群经历过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形成的指示性岩石(组合)。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分为3个阶段:早期阶段T=550~600℃,P=0.2~0.55GPa,地热梯度平均38℃/km;峰期阶段T=700~820℃,P=0.71~1.0GPa,地热梯度平均26℃/km;晚期阶段T<700℃,P=0.65GPa,地热梯度30℃/km。属低压区域变质相系。PT轨迹总体呈逆时针形式,表明本区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的大地构造环境靠近大陆边缘的岛弧区。  相似文献   

20.
南江坪河石墨矿赋存于中元古界火地垭群麻窝子组下段,岩性为白云质大理岩与石墨绢云母片岩组成的互层,原 岩 为一套灰岩-炭质泥岩韵律沉积,属于潮坪-泻湖沉积环境。沉积地球化学结果表明围岩白云质大理岩形成于氧化环境,而赋矿的石墨绢云母片岩形成于缺氧环境。南江坪河石墨矿的δ13C值波动在-24.5‰~-22‰之间,与有机质的δ13C分布范围重叠,表明其中的炭质来源于生物有机质,而大理岩中的炭质则是原始沉积碳酸盐岩的原始组分。结 合 地 质、地 球 化 学 特 征,初 步 提 出 了南江坪河石墨矿成矿机制:在闭塞缺氧的泻湖环境中,有机碳在还原成岩环境中容易保存,形成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后期成岩过程中经过区域变质作用,有机质重新结晶形成石墨矿源层;随后,经过岩体侵位接触变质,使得含矿岩系中的石墨片径增大,富 集成石墨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