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河口盐淡水混合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元欢  孙志林 《地理学报》1992,47(2):165-173
河口盐淡水混合受河口潮差、几何形态及淡水流量等诸多因素影响,并有着大小潮和洪枯季变化周期。本文在分析中国众多河口实测盐度分布资料的基础上,首次归纳了中国河口盐淡水混合的基本特征,给出数十个河口盐淡水混合的基本图式。并从高度分层型、部分混合型和强混合型三个类型,分别选择较典型的几个河口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2.
2011年2月在珠江口八口门进行了同时段综合水文测验,对测验期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八口门分流比从大至小依次为:磨刀门、虎门、洪奇门、蕉门、崖门、虎跳门、鸡啼门和横门;(2)外海潮波传入河口,磨刀门、鸡啼门高潮位首先出现,而虎门和蕉门最后出现,其时差约为1~2 h;磨刀门属于强径流弱潮流河口,相比其他口门涨潮流速偏小,落潮流速偏大;(3)八口门潮周期盐度平均值从大至小依次为:虎门、崖门、磨刀门、虎跳门、横门、蕉门、洪奇门、鸡啼门;(4)虎门、崖门和鸡啼门盐度属于强混合型;磨刀门大潮属于强混合型,小潮处于高度层化型河口;其他4个口门属于中等强度混合类型,其特点为下层盐度大,上层盐度小,大潮时混合强一些,小潮时混合弱一些。  相似文献   

3.
采用数学模型手段对珠江河口的盐通量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该平面二维水流盐度模型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河网与八大口门在内,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良好,较好地反映了模拟区域盐度场的时空分布特点.结果显示:珠江河口枯季大潮时的总盐通量为1 954×104t,小潮时总盐通量为512×104t,仅为大潮时的26.2%;无论是在大潮还是小潮期间,大虎和官冲的盐通量所占比例最大,说明盐水入侵主要是通过虎门与崖门这两个通道进入;盐通量沿程明显减少,这是盐度、水通量等沿程变化的综合作用.不同类型水体的盐度等值线在枯季大小潮期间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西江干流磨刀门水道1962年、1977年、1999年的DEM,研究珠江三角洲磨刀门水道近40年的河床演变.结果表明:1962-1999年磨刀门水道总体表现为冲刷状态,净冲刷量约576万m3/a,年均冲刷率16万m3/a,单位河长冲刷率约13万m3/km,断面面积减小,河床深槽范围扩大,平均水深、河宽均增大,宽深比减小,断面向窄深发展;但不同时段冲淤特性表现不同,1962-1977年表现为淤积,淤积量2033万m3;1977-1999年处于冲刷状态,冲刷量2 617万m3.磨刀门水道不同阶段河床冲淤演变与流域人类活动引起的来水来沙变化、三角洲网河联围筑闸、河床采砂以及由此引起的三角洲网河水沙分配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整体看,磨刀门水道近期演变趋势仍将表现为以冲刷为主的自适应调整.  相似文献   

5.
海平面上升对珠江三角洲咸潮入侵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周文浩 《热带地理》1998,18(3):266-269
海平面上升,潮汐作用加强,在无其它因素影响下,通常认为必然导致包括盐水入侵灾害加剧。根据河口盐淡水混合扩散原理,结合珠江三角洲河口整治延伸规划及河口淤积发展趋势,动态分析了海平面上升对珠江三角洲咸潮入侵的影响,认为海平面上升后,盐水入侵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总的来说不会加剧,而且还会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6.
编制了珠江三角洲番禺台地东缘第四纪堆积阶地、陆域钻孔及海域地震探测等一系列联合剖面,分析了抬升区、下沉区和海陆之间的沉积差异和控制因素,剖析了地动型和水动型海平面变化对三角洲形成演化的影响,厘清了各组断裂的活动及其对三角洲沉积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北东东向和北北西向2组断裂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它们共轭联动,控制着珠江三角洲沉积的格局和水道的变迁,尤其是北东东向断裂,可能是南海北部大陆架滨海断裂系的组成部分。相比而言,陆域断裂活动性较弱,以缓慢蠕动和断块的差异升降和掀斜为主,海域断裂活动性较强,滨海断裂带是危险性很高的活动大断裂。三角洲其他方向的断裂更新世以来无明显活动。  相似文献   

7.
珠江河口磨刀门的整治与地貌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排洪通道、航运通道、排水通道的形成以及浅滩围垦等方面阐述磨刀门10 a综合整治的效 果.口门延伸、平原扩展及地貌类型、沉积构造及冲淤变化反映了近20多年来磨刀门从浅海 湾演变为三角洲的过程.“磨刀门外水下三角洲”未来的发展趋势受沉积基础、水动力条件 、泥沙运动和沉积作用的影响.由于水动力从径流优势型转变为径流-潮流优势型,沿岸流 、风暴潮、波浪的作用增强,使得口外海域的滩槽向西南方向延伸.未来“磨刀门外水下三角洲”治导线的布设应为南偏西,并保持大喇叭口态势.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湿地恢复应该先从植物恢复着手,因此,在黄河三角洲的盐沼和淡水沼泽中,对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沼、光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和明水面中的植物和大型底栖动物分布进行了调查,并对4种生境的环境因子进行了监测,分析各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差异,探索主要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环境因子,从而判断单一植物群落湿地恢复是否为正确的选择。结果表明,共记录24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隶属于3门7纲11目;在光滩、盐地碱蓬盐沼、芦苇沼泽和明水面中的底栖动物物种数分别为9种、4种、6种和10种,表明无植物的光滩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量并不比单一植物群落沼泽中的少,生境类型、地理位置和环境因子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了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分布在淡水沼泽与盐沼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完全不同;在淡水沼泽和盐沼中,水深、土壤(沉积物)盐度和硬度是决定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关键指标。对滨海湿地进行恢复,生境类型的空间异质性恢复要比单一植物群落恢复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白洋淀台田结构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变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内陆湖泊,其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近年来日益突出.为了提出一种通过优化白洋淀台田区中台田及其相间水道的结构治理白洋淀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利用白洋淀实测水体数据,计算了白洋淀台田水道不同取样位置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指数),结合台田区结构指标——台田坡度、水道长度、水道宽度等,分析了台田区结构与白洋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白洋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改善幅度西高东低,差异显著.水道水体的TLI指数减小的关键阶段是水道水体与外界水体交换频繁的0~30 m;台田区的结构指标中,水道长度对台田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影响最大;0m处的TLI指数值影响该台田TLI指数的减小幅度.从白洋淀水体富营养化治理角度出发,建议改建台田结构为水道长度为175~209m或293~340m、台田坡度小于23°或33.5°~45.7°和水道宽度为5~7.7m的贯通水道.  相似文献   

10.
珠江河网分形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世俊  黄胜伟  王华  罗杰 《热带地理》2007,27(2):111-115
以不同时期珠江网河历史地图及遥感影像为基础,进行了河网分形计算,并从河道发育、人为活动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珠江网河分形机理。在发育过程中,1883-2001年间河网分维值逐渐减小;在空间上,正干水道中潮道分维值大于分汊河道。分析认为,人为活动是导致珠江网河分形变化的主要因素:联围筑闸消灭横向支汊、口门整治及河道固化减小了河道冲决的几率、河道挖沙引起的水沙分流比变化改变了河道冲淤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