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咸潮活动的空间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珠江三角洲各口门水道的多年月平均含氯度及逐时同步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各口门水道咸潮活动的空间差异性进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不同位置的咸潮活动可分为两大类型:一为潮优型,主要指虎门水道,一为径控型,包括崖门水道、蕉门水道等多个水道.两种不同类型的水道其含氯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不同,主控动力不同,盐淡水混合类型也不相同,潮优型水道的盐淡水混合类型一般为垂向均匀混合型和部分混合型,而径控型水道的盐淡水混合类型一般为高度分层型及部分混合型.  相似文献   

2.
海平面上升对珠江三角洲咸潮入侵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周文浩 《热带地理》1998,18(3):266-269
海平面上升,潮汐作用加强,在无其它因素影响下,通常认为必然导致包括盐水入侵灾害加剧。根据河口盐淡水混合扩散原理,结合珠江三角洲河口整治延伸规划及河口淤积发展趋势,动态分析了海平面上升对珠江三角洲咸潮入侵的影响,认为海平面上升后,盐水入侵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总的来说不会加剧,而且还会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3.
珠江河口咸潮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初 《热带地理》2013,33(4):496-499
咸潮只是河口偏于向陆一侧盐度较低(0.5~10)的那一部分盐淡混合或冲淡水体,不宜将河口“咸水”和海洋“盐水”等同或混为一谈;视“咸潮上溯”为“盐水入侵”欠当。咸潮上溯为河口自身物质的随潮运动,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咸潮上溯之动力机理,与河口水、盐物质于一年、一月和一天中随潮在河口的进出、“排”“蓄”循环运动过程有关。小潮向中潮变化时期(一月中)及其初落时段(一天中),河口正处于由“蓄”(进)转“排”(出)阶段,其时表“排”(淡水)、底“蓄”(咸水),水体高度呈层,受异重流的影响,底部咸潮进一步上溯“冲刺”达盐度最大值。大潮向中潮变化时的压咸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闽江河口区盐—淡水梯度下芦苇沼泽土壤有机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盐—淡水梯度下河口潮汐沼泽土壤有机碳特征,对闽江河口盐—淡水梯度下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芦苇沼泽由淡水向半咸水沼泽演替,沼泽土壤粘粒和粉粒组成都在增加,土壤pH、容重和砂粒组成则在减小;尤溪洲湿地、蝙蝠洲湿地和鳝鱼滩湿地上分布的芦苇沼泽0~60cm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1.56~14.72g/kg、14.01~19.72g/kg和20.93~22.89g/kg,其平均值分别为12.47g/kg、16.62g/kg和21.97g/kg;3个采样点的0~60cm深度各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范围分别为1408.71~1670.31t/km2、1328.44~1659.80t/km2和1319.93~1677.96t/km2,其平均值分别为1534.13t/km2、1548.12t/km2和1569.22t/km2;3块湿地芦苇沼泽0~60cm土壤的总有机碳储量分别为9204.79t/km2、9288.71t/km2和9415.35t/km2。在盐—淡水梯度下,芦苇沼泽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都表现为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升高;盐—淡水梯度下沼泽土壤有机碳含量受到多个因子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2011年2月在珠江口八口门进行了同时段综合水文测验,对测验期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八口门分流比从大至小依次为:磨刀门、虎门、洪奇门、蕉门、崖门、虎跳门、鸡啼门和横门;(2)外海潮波传入河口,磨刀门、鸡啼门高潮位首先出现,而虎门和蕉门最后出现,其时差约为1~2 h;磨刀门属于强径流弱潮流河口,相比其他口门涨潮流速偏小,落潮流速偏大;(3)八口门潮周期盐度平均值从大至小依次为:虎门、崖门、磨刀门、虎跳门、横门、蕉门、洪奇门、鸡啼门;(4)虎门、崖门和鸡啼门盐度属于强混合型;磨刀门大潮属于强混合型,小潮处于高度层化型河口;其他4个口门属于中等强度混合类型,其特点为下层盐度大,上层盐度小,大潮时混合强一些,小潮时混合弱一些。  相似文献   

6.
杨蕾  李春初  谢健 《热带地理》2007,27(2):115-119
根据2003年夏季采集的37个磨刀门河口表层沉积物样品,对其中7种阴阳离子(K 、Na 、Ca2 、Mg2 、Cl-、HCO3-、SO42-)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最大值一般都出现在外海,呈现出由口内河床-拦门沙地区-外海逐渐增大的趋势;其次是拦门沙附近,阴阳离子的含量都普遍高于其他地区,阳离子互相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阳离子与Cl-以及SO42-这两种阴离子的相关性较好,此外,Cl-和SO42-这两种阴离子之间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影响因素主要是磨刀门河口的水体盐度、沉积物粒度、河口咸淡水混合作用、海洋动力作用和物质来源等。  相似文献   

7.
关于珠江河海划界的意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赵焕庭  王丽荣 《热带地理》2001,21(3):218-222
大河河海划界不能简单地把河流入海由窄变宽的口门断面作为河海分界线。文中分析了大河珠江河口的自然与开发利用的有关情况后,提出主要根据咸水入侵和淡水冲出程度以及生态环境,并参考港口航道、水利和环境监测等因素,划出河口段和河口延伸段。由水行政机关主管河口段和河口延伸段的开发利用、整治和管理的行政事务是适宜的,要大力协调段内所有涉水项目的规划和工程的计划行动。  相似文献   

8.
唐青蔚 《地理研究》1983,2(1):108-114
本文对长江枯季(12—3月)径流的特点、变化规律、河口盐水入侵以及对黄浦江水质的影响等进行了初步分析。长江水量虽然丰富,但枯季径流并不大,枯季径流一般占年径流总量的15%左右。频率50%的平水年各月平均流量都在15000秒立米以下,频率75%的一般少水年枯季1、2月份的月平均流量不足10000秒立米。河口盐度变化随上游来水多少而异,大通站流量在10000秒立米时河口盐度变化敏感,流量再减少河口盐度将急剧增加,便会严重污染河口和黄浦江水质,影响上海市和河口地区的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因此,在规划长江流域用水时,应使大通站流量在15000秒立米以上,若有困难,至少不能低于10000秒立米。  相似文献   

9.
河口湿地是河流、海洋和陆地交互作用而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植物资源丰富,合理开发利用河口湿地优势植物资源对于河口湿地的环境保护及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中国长江口、黄河口、辽河口、珠江口和滦河口湿地的优势植物资源状况,其优势植物主要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盐地碱蓬(Suaeda salsa)、柽柳(Tamarix chinensi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和红树植物。通过分析这些优势植物的利用现状,提出了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河口湿地的优势植物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闽江河口感潮段塔礁洲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L.)淡水湿地为研究对象,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每月小潮日定期向试验样地施加0、60和120 kg S·hm-2·a-1的K2SO4溶液,探讨闽江河口感潮段淡水湿地CO_2排放通量特征对SO_4~(2-)沉降的响应,并同步观测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对照(CK)和2个SO_4~(2-)沉降处理CO_2排放通量具有相似的月变化动态,夏秋季节排放通量较高,冬春较低。2)除夏季60 kg S·hm-2·a-1的SO_4~(2-)输入显著降低CO_2排放通量外(P0.05),2种SO_4~(2-)处理均未显著影响河口感潮段淡水湿地CO_2排放通量(P0.05)。3)相关分析显示,不同处理下的CO_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1.
杨桂山 《地理研究》1992,11(2):68-76
本文通过长江口实测氯度与流量和潮位资料的相关分析,预估了未来河口水质的变化。计算表明,当大通站下泄流量不足13×103m3/s时,未来东线调水及海平面上升,将使长江口南支河段水质严重恶化;三峡水库建成后,枯季1-3月增加下泄水量虽可抵消东线调水的影响,但在水库蓄水的10月遇枯水年分,水质将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2.
河流在碳的运输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探究河流筑坝拦截后龙滩水库溶解无机碳(DIC)的来源和变化特征,于2016年7月和2017年1月采集水样,然后分析了河水DIC及其碳稳定同位素(δ13C)值。研究结果表明:(1)δ13CDIC值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表明两个季节影响DIC的主要因素和DIC的来源并不相同。雨季,DIC及其δ13C主要分布在2.04~4.12 mmol·L^-1和-5.52‰^-2.87‰的范围内;旱季,水体DIC为3.33~4.61 mmol·L^-1,而δ13CDIC显著低于雨季为-15.90‰^-9.12‰。雨季,稀释效应显著降低了DIC浓度,由于水体热分层使得DIC在水柱剖面上差异显著,而旱季由于混合作用的影响,在剖面上差异较低。(2)在雨季,河流δ13CDIC较旱季明显偏正,碳酸盐岩的强烈风化输入大量HCO3-是DIC的主要来源。在旱季,DIC和δ13CDIC成反比关系,δ13CDIC在旱季变得更低,其大部分的DIC来自于土壤CO2输入和原位有机呼吸作用。旱季水体热分层消失,混合作用使得底部具有较低δ13C值的含碳水体上涌,并与表水层混合导致其δ13CDIC值低于雨季。这种季节性模式与自然河流不同,而是与湖泊的季节变化特征更为类似,说明河流拦截蓄水后逐渐湖沼化,并显著影响了DIC的循环。  相似文献   

13.
禹城北丘洼属“半封闭重盐化咸水区”,潜水埋深浅,地下水矿化度高为其主要自然特征。对洼地采用区外引水、明渠灌、排、蓄等技术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潜水埋深没有降低,却取得了显著治理效果。对这一客观现象的初步分析表明,明渠引水、蓄水,保证了干旱季节农田灌溉和对盐分的淋洗,有效地促使作物根系层的水盐下行;农田作物覆盖层不仅改善了近地层蒸发和土壤返盐的环境条件,而且作物蒸腾可有效地控制根系层盐分积累。  相似文献   

14.
用波谱分析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地旱雨季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大:旱季土壤含水量<凋萎湿度,土壤水分严重亏缺。因受降水量的影响,土壤含水量呈周期为1a的波动变化。用谐波分析法还计算了各层次土壤含水量的谐波展开式,由此可预报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海岸线分类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海岸线分类体系进行探讨,依据海岸线自然属性改变与否,将海岸线划分为自然海岸线和人工海岸线;依据海岸底质特征和空间形态,将海岸线划分为基岩海岸线、砂质海岸线、淤泥质海岸线、生物海岸线和河口海岸线;依据海岸线功能用途,将海岸线划分为渔业岸线、港口码头岸线、临海工业岸线、旅游娱乐岸线、城镇岸线、矿产能源岸线、保护岸线、特殊用途岸线和未利用岸线;依据海岸线时间尺度,将海岸线划分为历史海岸线、现状海岸线和未来海岸线;依据海岸线管理实践,将海岸线划分为管理岸线和实际岸线,并就海岸线分类的几点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于2016年7~12月和2017年4月的旱、雨季期间,以金沙江干热河谷苴那小流域内的银合欢(Leucaena Benth)林地、车桑子(Dodonaea angustifolia)灌丛地和扭黄茅(Heteropogon cantortus)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网格法和土钻法采集并测定了(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应用经典统计法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该区域不同林草植被下坡面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含水量总体较低,雨季显著大于旱季,旱、雨季均表现为灌丛地>草地>林地,呈中度至强度变异(0.07~0.28之间)。(2)不同林草植被下旱、雨季土壤水分具有相似的空间自相关性,自相关系数均由正向负转变,但由正向负转变的滞后距离有所不同,且雨季大于旱季,呈中等或强等空间自相关性。(3)不同林草植被下的土壤水分空间结构不同,林地、灌丛地和草地旱雨季最佳拟合模型均为球状模型;相同林草植被下各土层旱、雨季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但旱季的分布格局差异更显著,不同林草植被下深层土壤水分分布比表层土壤水分的分布更为复杂,土壤水分呈明显的斑块或条带状分布,含水量高值区和低值区位置不固定。总之不同林草植被类型会改变局部地段土壤水分空间分布,降雨会加强这种差异的趋势,但土壤水分仍具一定空间连续性。  相似文献   

17.
博斯腾湖水质矿化度与水资源利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在回顾博斯腾湖环境基本情况及水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水资源利用的设想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海河源区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从建  陈伟 《地理科学》2018,38(5):790-799
对海河流域源区的丰、枯水期降水、地下水、河水进行取样测试,分析了海河源区不同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水化学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运用同位素二元混合模型对典型采样点地表水地下水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 丰水期地下水及地表水δD和δ18O及总溶解性固体(TDS)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而枯水期只有地下水的同位素组成及水化学特性表现出空间差异。②研究区的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Ca-HCO3·SO4、Ca-HCO3型为主,丰水期河水与地下水化学类型较为相似,枯水期地下水化学类型与同时期的河水及大气降水的水化学类型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枯水期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不明显。Gibbs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海河源区水体化学性质的主要影响为岩石风化作用。③枯水期地下水受其他水体影响较弱,而丰水期河水及大气降水对地下水具有显著的补给作用,3个源流区中西源的地表河水对地下水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9.
Genovesa Crater Lake is a remote, hypersaline lake in the northern Galápagos archipelago that contains a finely laminated sediment record. This sediment record has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a high-resolution history of past climate variability in the eastern tropical Pacific. Here we present modern climate, lake, and sediment observations from 2009 to 2012 to explore how local climate variability influences Genovesa Crater Lake and its sediments. Surface lake temperature is strongly linked to air temperature and is highly seasonal.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is strongest during the warm season, whereas temperature becomes more uniform through the water column in the cool season. Deeper and earlier mixing occurred during the 2010 La Niña, which subsequently delayed 2011 cool season mixing and maximum warm season surface temperatures in 2011 and 2012. Lake salinity changes are influenced by precipitation, evaporation and persistent seawater influx. The largest declines in subsurface salinity follow months after the rainy season, when temperatures cool and fresher surface water from the previous warm/wet season mixes into the subsurface. Between 2009 and 2012, more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ed during a period of higher salinity. The period of highest calcium carbonate abundance measured in sediment records that span the late nineteenth to twentieth century coincides with the failure of two consecutive rainy seasons in 1988 and 1989 as well as the coldest monthly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measured at Puerto Ayora in 1989. More calcium carbonate-rich laminae from AD 1550 ± 70 to 1675 ± 90 may indicate a greater frequency of prolonged droughts or cooler temperatures, although enhanced productivity may also modulate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More Ca-rich laminae in Genovesa coincide with dry conditions inferred from other Galápagos sediment proxies, as well as prolonged dry and cool conditions inferred from reconstructions of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 and NINO3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