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惠州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存 《地理科学》1999,19(2):176-180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研究惠州城市和形成和发展,重点考察了腹地和职能的演化,基于动力学分析,认为惠州城市未来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石化,电子等行业的工业化和以惠州港为中心的交通枢纽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南翼绍兴县的区域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归纳了其城市化的特征,说明该县也具有典型的半城市化地区特征。作者认为,在后发展国家,人口稠密地区的发展,必然会形成半城市化现象;这类地区的小城镇还将经历“自下而上”逐步逐级的集聚发展;分散状态的半城市化的行政区需要加强其中心城市建设,但需与上级区域的城镇体系发展相协调,不宜构造超越其服务区域的大型城市。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是国家空间系统中的一种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众多要素参与,受诸多因素影响。在分析珠江三角洲9 个地级市的城市效率及其地域差异的基础之上,探讨城市效率对城市化的影响:(1) 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2) 促进城市空间格局和区域城镇体系模式转化;(3) 加强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  相似文献   

4.
受区域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重庆直辖市城市化发展区域差异十分明显,城市化水平由都市经济区向东、西递降特征十分明显。三大经济区域城市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化率、城镇密度、城镇规模结构、城市经济水平、城市现代化水平等诸多方面。区位交通、历史基础、资源开发与产业布局、体制与制度安排等因素是造成城市化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三大经济区域应在采取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基础上联动发展,共同构筑协调的重庆城市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部地区城市影响范围划分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羽  刘盛和  蔡建明  兰肖雄 《地理研究》2013,32(7):1220-1230
随着城市化、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各种类型的城市与区域规划陆续推出。其中,识别城市的腹地范围、促进城市与腹地的协同发展是其关键内容。因此,城市影响范围的划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以单一年份的静态研究及单一方法的应用研究为主,缺乏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演变分析,更无多种方法综合集成分析。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详细梳理与比较不同理论的差异性基础上,采用引力模型和改进场模型两种方法对中国中部地区的城市影响范围进行测度和比较研究,细致比较这两种基于不同视角的模型方法在识别城市影响范围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提出综合集成研究的基本框架,分析中国中部地区城市影响范围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希望能为合理选择和运用城市影响范围的分析方法,有效制定区域等级体系规划、城市空间组织方案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论珠江三角洲城市效率及其对城市化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国家空间系统中的一种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众多要素参与,受诸多因素影响。在分析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市的城市效率及其地域差异的基础上之上,探讨城市效率对城市化的影响;(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2)促进城市空间格局和区域城镇体系模式转化;(3)加强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促进了我国各层级区域的发展速度,并产生民族自治区内的城市整合发展现象。而相对于普通区域以及经济发达地域的城市整合,民族自治区城市整合具有民族性、民族自治性及不成熟性等鲜明特点,构成民族自治区城市整合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本文在讨论民族自治区域发展特殊性的同时,对我国民族自治区城市整合发展及其特殊性进行了详细论述。并选取具有城市整合发展典型特征的延龙图地区作为研究的案例区域,利用AHP法,构建多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延龙图各城市的整合力进行定量测度,并进一步利用场强模型,从高、中、低三个场强等级,对延龙图的场强进行空间划分。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延龙图的城市整合总体处于较低的水平,整合核心区内延吉和图们之间仍具有低场强区。最后,通过综合分析,提出延龙图整合发展的空间整合模式、行政区划调整模式和区域发展模式,力图进一步推进延龙图的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发达国家城镇化形式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发达国家城镇化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的全面分析发现,城镇化的本质在于社会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城镇化从中心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去城市化到再城镇化的进程及其伴生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是由于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过分依赖市场的力量所致,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或错误而非客观规律。城市区域作为一种新的城镇化模式在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正在被发达国家近年来的实践所证明。在经济增长方式、社会以及环境条件均已发生了显著变化的前提下,中国的城镇化应当在全面研究和充分汲取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主动和科学合理的政策干预城市区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化是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辽宁沿海地区完成带状空间格局演变后,其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城市化水平不均衡、城市等级体系不完善、城市化滞后工业化、城市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从城市化响应视角探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复兴和区域发展,提出中心城市化推进、城市体系重构、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构建四种适合带内城市化发展的响应方式。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李培祥 《地理科学》2006,26(2):136-143
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在"五个统筹"中,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预示着统筹区域和城市协调发展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一项核心要求。探讨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机制是解决城市与区域问题,促进城市和区域发展,提高城市与区域总体竞争力亟待解决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通过各种作用机制对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影响的研究,来促进城市与区域的良性互动,进而为解决城市问题和区域问题以及提高城市与区域整体实力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腹地定量识别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与其腹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对城市腹地的准确识别有助于科学评估城市发展实力与潜力,已成为当前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制定的重要决策支撑。本文系统梳理了城市腹地概念内涵,从流度辐射区、城市吸引区,到中心地与腹地互动,再到中心地与腹地一体化的历史变化。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城市腹地定量识别的研究进展:识别对象从单一城市腹地转为城市群腹地,识别内容则从宽泛的综合腹地转向具体产业、金融、信息腹地等,识别方法为对传统场强模型的多要素修正。最后,将城市腹地定量识别研究展望概括为网络城市腹地与虚拟腹地识别、经济—生态—人文腹地的综合识别、遥感数据与非参数化模型的应用等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城市群演化的空间过程及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城市群演化包含了诸多内容 ,如人口、产业、城市类型、城市职能等 ,而空间过程是最直接、最综合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Metropolitanisation has been observed by experts as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Indian urbanisation. Rural to urban migration has been a major player in urban growth of metropolitan cities, particularly Delhi. Not only Delhi but its hinterland [are] urbanising fast as compared to the hinterlands of other major cities of India. There are several processes of urbanization viz. historical, physical,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In this paper the role of demographic processes in urban expansion of Delhi [is examined]."  相似文献   

14.
运用城镇化率代表新疆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用人均GDP表示经济发展,选取产业结构具体分析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情况。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新疆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间的相互影响及两者之间的时空相互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新疆各地州(市)的城镇化发展差异大且城镇化整体发展速率缓慢。(2)地区间的产业结构布局不均衡。(3)新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表现为波动增长;各地区的作用力大小存在较大差异。(4)新疆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强于经济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经济社会活动视角的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带来了诸多问题,亟需制定合理有效的城市空间政策以确保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开展城市空间发展过程模拟、实施政策检验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土地利用/交通相互作用模型”(Land Use/Transport Interaction Model, LUTI),以经济社会活动为切入点,构建了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模型(Urban Activity Spatial Evolution Model, UASEM),并进一步给出了UASEM模型各子模型的具体实现和模块之间衔接的逻辑结构,从可操作层面给出了模型的实现方法。该模型可用于模拟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检验政策实施等,将成为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模拟分析研究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6.
基于改进场模型的中国中部地区城市影响范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ue to unique advantages in clearly understand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its hinterland, as well as city and city, the study of urban spheres of influence is becoming highlight in regional research. This paper improves traditional field model from two aspects: the composite indicator and regional accessibility, in order to delineate urban spheres of influence more reasonably. Taking three years of central China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dynamic evolution of urban spheres of influence. Focusing on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pattern, we abstract five types and its corresponding three stages theoretically. Finally, recommendation of development has been made for each stage. This study undertakes certain exploration in the study of urban spheres of influ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study in this field and other region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17.
王丽  邓羽  刘盛和  王江浩 《地理学报》2011,66(2):189-198
由于在认清城市与腹地、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关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城市影响范围成为 目前中国区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城市影响力指数及区域可达性两方面对传统的场模型进行 改进,更为合理地界定出城市影响范围。以中国中部地区1990、2000、2007 年3 个年份的研究为 例,研究城市影响范围的动态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空间形态演变方面提炼出城市影 响范围演变的3 大阶段及其对应的5 种类型,并对各阶段城市的较快发展提出建议。从理论及 实践层面对城市影响范围的研究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城市影响范围甚至区域相关问题的进一步 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I.DynamicStI.uctureofRegioIlalUl.baIlizati0llRegionalurbanizationa11dregionaleconol11icdevelopl1lel1tarecloselyrelated.Tl1eprocessofregionaleconol11icdevelopmentisactuallytheprocessofurbangroWthandurbansystel11developn1ent.Regiol1alurbal1izatiol1isl1otonlythespatiall11anifestati0nofregionaleconolllicdeveloplllent,butalsothespatialmeanstofosterregiol1aleconon1icdevelopment.Tl1el11ajortheoriesofdeveloplnentec0nomicsanddeveloplllel1ttheoriesofregiollaleconon1icsaftertl1eSec0l1dWorldWarareall…  相似文献   

19.
于斌斌 《地理科学》2022,42(3):476-486
为了从城市级别和市场分割的双维度解释中国城镇化效率增进的实现机制,运用2003—2017年中国城市数据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城市级别和市场分割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城市行政级别和市场分割程度是阻碍中国城镇化效率提升的两大制度壁垒,从而陷入“高级别?高分割?低效率”的发展困境。“高级别?低效率”的原因在于,高级别城市倾向于利用行政级别优势,以牺牲生态城镇化来过度追求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而“高分割?低效率”则源于户籍制度、地方保护及环境治理方式的差异。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东部地区设置高级别城市将有利于改善“高级别?低效率”的发展困境,而且高强度的环境约束、更先进的基础设施、更高效的公共服务与更开放的投资环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行政级别对城镇化效率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