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1981年以来宁夏六盘山区各地夏季气象资料,从体感温度角度分析不同舒适度等级日数分布特征及对其有直接影响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的效应。结果表明:(1)六盘山气候湿凉,不适宜避暑;其他地区年平均适宜避暑日数57. 5~68. 6 d,其中最适宜日数10. 9~17. 9 d,均以7月最多。(2)随着气候变暖,避暑旅游舒适度提高,适宜避暑日数显著增加,增加幅度2. 8~5. 1 d·(10 a)-1,除海原外其他地区最适宜日数增加最多,增加幅度为2. 0~2. 7 d·(10 a)-1; 6月适宜避暑日数的显著增加对整个夏季适宜避暑日数的增加贡献最大。(3)各地适宜避暑日数在1994—2004年间发生突变,突变后达到64. 8~71. 6 d,占夏季日数的70. 4%~77. 8%。(4)总体上,气温升高和风速减小对六盘山区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具有正效应,相对湿度减小为负效应,气候由冷凉湿润变得更加温热干爽。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广东冬种马铃薯种植气候区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广东86个气象站1961-2016年的历史气候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和累积距平法,分析近56年广东全年平均气温、11月-次年2月平均气温和80%保证率≥10℃积温3要素的突变点;运用ArcGIS10.3平台,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冬种马铃薯种植气候区划的变化。结果表明:(1)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冬种马铃薯生育期(11月-次年2月)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80%保证率≥10℃积温、1-2月平均气温(马铃薯块茎发育期)和霜日数的面积分布有不同程度改变,各指标最适宜面积均有增加。(2) 1997年后广东冬种马铃薯最适宜种植区面积增至754.75万hm^2,增加了7.4%;适宜种植区面积变化不明显,但区域整体北移;次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面积均有缩小,缩小面积占总面积的6.5%。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近50年年平均地表气温升高0.5-0.8℃,增温速率0.1-0.2℃/10年;其中冬季和春季增温更为明显,北方和青藏高原增温比较显著。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和西部地区的降水量有明显增加,东北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也有一定程度增加;但我国华北、西北东部、东北南部等地区降水量出现下降趋势,有暖干化的趋势;自1950年以来,我国的霜冻日数明显减少,寒潮事件也显著减少;夏季暴雨日数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明显增多,而西北东部、华北和东北的主要农业区干旱面积也呈增加趋势;我国的冰川出现了明显的退缩现象。自小冰期以来面积减少了12497平方公里,约17%,并且这种退缩的趋势还在加剧。长期的效应极可能是我国黄河、黑河等主要河流的水量减少,甚至断流。  相似文献   

4.
大棚蔬菜雪灾的构成因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新野县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已达 0 .33万hm2 以上 ,雪灾的危害越来越明显。 1 998年 3月 9日的暴雪使新野县1 .98万个塑料大棚倒塌 ,直接经济损失 5 94万元 ;2 0 0 2年 3月 4日的暴雪 ,使新野县 9.2 2万个塑料大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直接经济损失 2 76 6万元。1 大棚蔬菜雪灾构成因素1 .1 大棚的机械强度据 2 0 0 2年 3月 4日雪灾后调查 ,轻质水泥骨架大棚基本无倒塌 ,钢管大棚倒塌 1 0 %左右 ,竹木结构大棚和中小拱棚倒塌 6 0 %~ 70 %。同样是竹木结构 ,新拱杆大棚倒塌较轻 ,塌后拱杆多数未折断 ,棚上积雪清理后可从内部将拱棚撑起…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大兴安岭东南部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大兴安岭东南部1971~2005年气温资料与玉米、大豆、小麦和马铃薯产量资料,分析了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4种作物气候产量与各个气温因子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由此可见气候变暖有利于该区各种作物产量的提高.气候变暖可使作物生长期延长8~15天,因此可以引种生长期为120~130天的高产品种,增加中、晚熟品种.气候变暖扩大了作物种植区域,作物的种植北界北推,范围扩大至49°45′N 以南的地区,上界升高至海拔400 m.但是气候变暖也增大了干旱发生的机率,加重了干旱的程度,增加了农作物害虫对农田的危害.气候变暖使异常天气事件增加,对农业产生一些不可逆的影响,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  相似文献   

6.
通过近30a的气候资料分析表明,库布齐沙漠气候有暖湿化的趋势,且其东部较为明显。近20a来,库布齐沙漠以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为主的稳定性沙生植被增加、半流动沙丘的面积显著减少;但放牧等人为干扰也使部分草场退化面积增加;库布齐沙漠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随年际间的气候波动而变化明显。气候暖湿化趋势虽然对库布齐沙漠东部生态恢复的贡献大于西部,也使得风沙防治工作相对减轻;但沙漠生态系统目前的状况可能还不足以应对未来气候变率增大带来的种种生态危害。基于此,就库布齐沙漠下一步的生态环境建设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认识并量化城市地区自然植被对城市气象特征的综合影响及其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趋势,本文基于区域边界层模式(Regional Boundary Layer Model,RBLM),利用敏感性数值试验的方法量化评估了冬季背景下,城市植被对苏州地区气象要素的综合影响,及其在不同绿化情境下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冬季城市植被会导致气温及城市热岛强度的下降,下降幅度随着植被覆盖率的提高而增大,当市区树木覆盖率分别为0、20%和40%时,日平均城市热岛强度分别为1. 8、1. 4和1. 0℃。与苏州市真实绿化情境相比,市区树木覆盖率分别为20%和40%的理想试验方案,可以导致市区日平均气温分别下降约0. 23℃和0. 84℃。城市植被还会通过叶面及土壤表面的蒸发蒸腾作用,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当市区树木覆盖率分别为0、20%和40%时,中午时空气比湿分别为2. 46、2. 61和2. 78 g·kg~(-1)。相同覆盖率条件下,草地绿化方案对气温和空气湿度的影响要明显弱于树木。城市植被会对区域地表能量平衡过程产生明显影响,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降低。当树木覆盖率分别为0、20%和40%时,中午地表净辐射通量最大值分别为433、382和332 W·m~(-2)。地面温度的下降以及植被、土壤的蒸发蒸腾作用,使感热减少,潜热增加。自然植被对城市气象要素的影响在冬季要明显弱于夏季。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茶树种植气候区划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利用湖北省74个气象台站1971-2005年的气候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的支持下,结合茶树的生态学特性,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湖北茶树种植实现基于1 km×1 km格网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分为最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结果显示:鄂西南、鄂东南地区以及鄂东北部分地区为最适宜茶树种植区,面积约占湖北全省的27.1%;鄂西北及鄂中部分地区为不适宜区,主要受到年降水量和年极端最低气温的限制,面积约占全省的19.8%;其他地区则处于适宜和次适宜种植区.将区划结果与湖北历年茶叶产量数据进行比对,发现两者吻合度较高,即从茶树气候适宜性角度实现的精细化评价结果对指导湖北省的茶树种植规划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暖对河西走廊中部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市6县(区)1961~2006年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年降水资料。计算历年各地气温、积温、无霜冻期和农业气候生产力,分析河西走廊中部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河西走廊中部气温呈持续升高趋势,1987~2006年的平均气温明显增高,且冬季升温幅度最为显著,秋季次之,春、夏季升温幅度较小;≥0℃和≥10℃积温增多,无霜冻期延长,气候生产力增加。80年代后期气候明显变暖,喜温作物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有利于冬季大棚蔬菜等设施农业的生产;干旱发生频率加大,病虫越冬存活率上升,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相似文献   

10.
以低纬高原城市昆明市为研究对象 ,利用由于城市扩大而受到影响的昆明气象站室内外气温资料和未受城市影响的太华山气象站气温资料 ,以及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资料 ,通过比较分析 ,得出以下结果 :昆明地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年平均气温约升高 0 .5℃ /3 0a ;由于城市面积扩大导致昆明的室内外气温均升高 ,其中室内气温升高幅度大于室外气温 ,干季大于雨季 ;不论是干季还是雨季 ,城市增温效应与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均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对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大 ;而城市人口增加对平均室内气温的影响较大。城市建成区面积每增加 1km2 ,年平均室内气温将升高 0 .0 0 5 4℃ ;年平均气温升高 0 .0 12℃。而城市人口增加 1万人 ,年平均室内气温升高 0 .0 2 5 9℃ ;年平均气温升高 0 .0 0 98℃。以上结果有助于深入探讨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机制 ,为城市建筑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临颍农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临颍1960-2005年46 a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气温、降水的年代际、年际变化趋势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临颍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近似"V"字型,上世纪60年代偏高,以后逐渐下降,80年代处于谷点,是最冷期,90年代后显著升温进入暖期.各季变化趋势不尽一致,冬季呈逐年增高趋势,增温幅度为0.28 ℃/10a;夏季呈逐年降低趋势,降低幅度为0.21 ℃/10a;春、秋两季变化较复杂.从80年代到90年代,四季均明显升温.90年代后,临颍气温显著升高(冬季最明显),降水偏少,发生旱涝灾害频率和强度增大,1991-1997年以旱为主,1998年后降水偏多,但年际变化大,2001、2002年旱,2003、2004年涝.气温由冷向暖转型突变点出现在1994年,暖冬增大了各种病虫(卵)越冬存活率,加重了病虫危害程度,使冬小麦各生育期提前;降水减少及年际起伏加大了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44个自动站的小时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北京地区近15年来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和有效温度的分布和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年平均气温、风速和有效温度都显著地受到了地形分布的影响,相对湿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地形差异。研究时段内,北京整体呈变干变暖。区域上,气温与有效温度增幅最大的区域集中在平原中心城区,西北和东北部的远郊山区增幅最小,相对湿度降低的程度在区域上较为平均;2)按有效温度的热感受等级划分,北京地区冬季平均热感受属于“寒冷”,年、春季和秋季平均热感受属于“冷”,夏季平均热感受属于“温暖”。春季、夏季和冬季变干变暖明显,秋季则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3)北京地区年平均气候适宜日数在全年中占比41.3%。气候适宜日数变化在区域间差异较大,超过半数站点表现出“气候适宜日数”的减少。由于整体上的变干变暖趋势,导致春季“气候适宜日数”整体在增加,夏季“气候适宜日数”整体在减少。秋季的“气候适宜日数”没有表现出统一的趋势。冬季的热感受主要集中于寒冷日和冷日,“气候适宜日数”很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滑县棉铃虫连年发生 ,广大棉农谈虫色变 ,棉铃虫已成为发展棉花生产的一大障碍。寻求一个综合性状好的抗虫棉新品种 ,已成为滑县发展棉花生产的当务之急。1 996年荷棉一号抗虫棉引入滑县。经 1年小面积试验 ,其抗虫性能稳定 ,比一般品种增产 1 0 %~ 1 5 % ,产量从 55kg/ 666 .7m2 提高到63 .9kg/ 666 .7m2 ,此外 666 .7m2 还可降低用药及人力成本 80元以上。1 999年在全县推广面积 0 .33万公顷 ,增收 44 .2 5万kg ,增加经济收入 354万元 ,再加上节约用药及人力成本 40 0万元 ,两项可增收 754万元。如在全县推广 1 .33万公…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71—2018年浙江丽水各县(市、区)逐日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风速、云覆盖率等气象数据,根据度假气候指数(HCI)等级划分标准,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浙江丽水各县(市、区) HCI和"适宜及以上"度假天数时空分布特征,进而评价丽水度假气候环境。结果表明:丽水市年平均HCI值为69. 7,属于"适宜"级别,其中4—5月和9—11月HCI值分别为72. 2和76. 1,度假气候环境优越,10月HCI值为80. 6,度假气候环境最优。"适宜及以上"平均天数为258. 1 d,"一般和可接受"天数为83. 2 d,均呈缓慢减少趋势;"不适宜及以下"天数为24. 0 d,呈显著增加趋势。4—5月东北面的缙云县度假气候环境较优,9—11月西南面的庆元县最优。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5—2019年丽水市283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和逐时资料,采用中国气象局“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评价方法”行业标准,在研究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时空分布的基础上,运用GIS平台建立不同地形条件下避暑旅游适宜度地理推算模型,对丽水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进行区划。结果表明,丽水山地夏季避暑旅游气候适宜等级为很适宜,所占区域居绝对比重。6月丽水各站避暑适宜度为很适宜,以海拔800 m为界,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适宜度先增后减。7—8月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提升,300 m以上为较适宜及以上级别。地理推算模型表明,丽水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庆元适宜及以上等级区域面积占比为全市最高,避暑旅游气候条件最优,其次景宁、遂昌、龙泉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也较优越。  相似文献   

16.
引 言寒潮是北方强冷空气快速向南推进的灾害性天气 ,但它出现的气候概率极小 ,以天水市为例 ,其气候概率为 0 .1 % ,自 1 965年以来共出现 1 2次寒潮天气过程 ,且仅出现在后冬至仲春 ( 2~ 4月 ) ,中秋至深秋 ( 1 0~ 1 1月 ) ,对农业生产及农作物生长危害极大。如 2 0 0 1年 4月 8~ 9日的寒潮天气过程 ,造成天水市 1 5 .2万hm2 农作物 (其中包括果树、花椒、油菜等经济作物 )受灾 ,经济损失达 1 .9亿元。每次寒潮天气过程 ,其原因除了有共性外 ,还有许多特殊原因。本文试图通过对 2 0 0 1年 4月8~ 9日的个例分析 ,完善原有预报工具减…  相似文献   

17.
一、光温生产潜力的探讨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的东段,祁连山北麓,气候特点是光能丰富日照长,干旱少雨温差大。主要作物为春小麦,1980年播种面积84.38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73%。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变,作物良种化程度和栽培技术的提高,以及水利设施的完善,产量有  相似文献   

18.
基于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77—2016年的历史气候资料,计算广东省年、季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运用ArcGIS10.3平台,分析气候变化对广东省UTCI分布影响。结果表明:(1)广东省季、年平均UTCI呈经向分布,西高东低,东北部地区受地形影响,UTCI明显偏低。(2)气候突变前后季、年UTCI差异较明显,突变后年UTCI16的区域增大了1.11×10~4 km~2,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粤东沿海一带和莲花山脉一带。气候突变后四季UTCI均有增大趋势,相比较而言,秋、冬差异更明显,变化范围主要集中在粤东沿海、莲花山脉、珠江口以西、雷州半岛等区域。(3)广东省全年UTCI均处于无热应力范围内,气候适宜度比较好,1997年后UTCI较大的区域面积增加明显,UTCI最大值也在不断增大,广东省UTCI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病虫害每年平均造成我国棉花产量损失15%-20%,严重年份可达30%-50%。新疆过去棉花虫害较轻,但随着近年来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使得害虫食料日益丰富,再加上冬季气候变暖及化学防治不当等等因素的影响.棉花虫害面积及受害程度加重,虫害已成为限制我区棉花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害虫生存环境条件一般包括气候因亲、土壤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后三个因素在一定区域内相对稳定或可人为控制,因此在一定区域内影响害虫是否发生发展及发生危害的关键是气候条件。在了解害虫发生发展与天气气候关系的基础上,做好棉花害虫气象预…  相似文献   

20.
冬前因肥水运用不当、品种不对路、播期及播量不适宜,造成中期病虫危害加重,后期一遇暴风雨就发生小麦倒伏,使灌浆受阻,千粒重降低,严重影响产量。因此,打好播种基础,培育冬前壮苗,加强病虫防治和化学调控,提高株体抗性,能达到防倒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