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介绍了乌鲁木齐地磁台测量标志方位角的方案、测量方法、原理。利用已有的观测成果,采用几何转换的方法精密测量了新建成观测室内的6个观洲墩相对于2个方位标志的方位角,成功的将旧观测室原标准墩方位角数据迁移到新观测室内各观测墩上,观测精度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使新观测设施能够及时投入到观测工作中。并对地磁观测环境改造完成后的全面测量工作作出规划,在知识、技术上都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高采样率、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新型地磁仪器对磁偏角和磁倾角观测的需要,应用GPS测定了改造后的兰州地磁台的7个观测墩(一个临时观测墩)至2个方位标志的方位角,共取得了13个方位角参数,使兰州地磁台在地磁偏角测量或仪器验收比测中可供6套仪器同时观测,并可做到全天候观测。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GPS测量方位角的原理与方法。使用GPS测量了琼中地震台4个观测墩的方位角,取得较好的结果,并对测量结果的精度和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GPS测量方位角方法不受观测时间限制,受天气影响较小,对人员要求不高,观测时间只需2~3天,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静海地磁台天文方位角测量及其质量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适应高精度新型地磁仪器对观测磁偏角和磁倾角条件的需要,应用经典的天文测量方法,精密测定了天津静海地磁台改造后的7个观测墩至4个方位标志的方位角,共取得了38个方位角参数,平均标准偏差达到±1.2".使该台在磁偏角测量或仪器验收中可供7套仪器同时观测,并可以做到全天候观测.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磁台天文方位角测量及误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北京地磁台天文方位标志的选点定位、造标埋设、方位角的测量方法。对8个观测墩位一个测点进行了方位角测量。通过计算方位角绝对精度ΔA=2.49″,平均观测均方差M=±1.14″,相当于三等天文观测精度,能满足地磁偏角6″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GPS的工作原理和用GPS测量方位角的原理与方法,使用GPS测量方位角方法测量了琼中台6个仪器墩的方位角,取得较好的结果,并对测量结果精度和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测量结果证明GPS测量方位角方法不受观测时间限制,受天气影响较小,对人员要求不高,观测时间只需2~3天,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地磁台在新建、改造观测室后都必须进行方位角的测定工作.经过若干年后,为了检验观测墩和方位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方位角的复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际观测,描述了杭州地磁台方位角的检验结果,通过复测检验有两点认识:一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须经过不同方法的严格比较检验,验收合格后方可推广应用;如果采用简接法测定观测墩的方位角,其精度不完全决定于天文或GPS的观测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平角的观测精度.为此建议用此法测定观测墩的方位角,须有合理的观测程序和严密的观测技术,与此同时,尚须具备高于方位角精度要求的高精度精密光学经纬仪.  相似文献   

8.
选取浙江省测震台网景宁、北仑、南麂岛地震台井下地震计观测数据,采用地震数据波形相关性分析法,与地表地震计同步观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检测并校正井下地震计方位角,结果发现,3个地震台井下地震计方位角实际偏差分别为82.2°、-22.8°、32.2°。分析认为,井下地震计安装易受线缆应力影响,导致方位角与实际偏差过大,应在应力释放完成后固定地震计,并架设地表地震计进行数据相关性分析,以确定方位角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磁监测网由地磁台站和流动地磁测点构成,实现对观测网内地磁场的相对记录和绝对观测。它的绝对观测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F、D、I测量仪器组合,其中地磁偏角D是地理北和地磁北的夹角。对地磁偏角D的绝对测量要求在地磁台站投入正常观测前必须完成观测墩和观测标志的地理方位角测量,流动地磁测点在每次地磁偏角D观测前后至少进行地理方位角测量各一次。据地磁监测网《观测规范》要求,地磁偏角D的观测精度必须≤6″,所以中国地磁监测网采用天文和差分GPS地理方位角两种测量方法,且两种方法观测精度相当,均≤6″。与天文测量相比,差分GPS观测不受天气等自然因素的限制,操作简单,观测快捷,数据处理计算机程序化。随着GPS技术的普及,中国地磁监测网差分GPS地理方位角测量方法已基本取代了天文方法。本文主要介绍差分GPS在中国地磁监测网地理方位角测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通常情况下常规观测系统主要考虑的是覆盖次数问题,对于地震勘探来说这还是远远不够.我们不仅要考虑覆盖次数问题,还要考虑很多其他问题,比如地表的复杂性、观测系统的方位角、偏移距、炮检距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用软件直观的显示出来.最近几年有人提出砖墙式观测系统,本文结合某勘探区三维地震勘探实例分别对砖墙式观测系统和常规线束状观测系统进行了观测系统设计对比,通过对其方位角、炮检距等问题的分析,得出砖墙式观测系统在方位角、炮检距等方面明显要优于常规线束状观测系统,这为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