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概况;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自然原因诱发的地质灾害和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两种类型的防治责任主体;研究了自然原因诱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机制、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机制和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  相似文献   

2.
云南公路的环境地质灾害及工程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论述了云南公路建设中的环境地质灾害,主要包括自然原因所产生的地质灾害: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毁、岩溶和特殊性土灾害以及人为原因所产生的地质灾害:截断含水层、降低地下水位、破坏边坡稳定、破坏植被、水土流失、淤积和侵蚀等,并提出了防治公路环境地质灾害的工程对策。  相似文献   

3.
童志良 《浙江地质》2000,16(2):49-52
章通过对湖州市近几年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介绍,指出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指出不仅是自然原因,更多的是人为因素,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0引言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质作用产生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潜在威胁的灾害。因此,任何需要防治的地质灾害必然有受益对象。在地质环境脆弱地带进行的人为活动,极易引发地质灾害。而在人为活动实施前主动预防,所需要的防治费用往往要比灾害发生后被动治理低许多。再将灾害发生后所受的损失计入受灾成本。显然主动预防要远远优于被动治理。由此,可为我们拓宽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筹资渠道提供思路。1受益对象参与共同防治地质灾害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  相似文献   

5.
贵州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诱因及其预防建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郭振春 《贵州地质》2003,20(2):103-105
通过贵州1993—2000年发生的345起地质灾害的资料统计,指出滑坡、泥石流、崩塌是我省分布广、危害性大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分析了在贵州省特殊的地质构造、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下,暴雨是地质灾害的天然诱因,工程活动则是地质灾害的人为诱因,建议组建地质灾害预测、预警、预报的专家机构,全面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加快山地的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工作,加强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地质灾害评估及防治工作等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李克庆 《贵州地质》2007,24(2):142-146
楼下镇是普安县经济最发达的乡镇,地质灾害发育,主要是滑坡和地裂缝,也见有地面塌陷和崩塌,还有泥石流隐患。其形成除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岩石特征外,与人为地质作用关系密不可分。本文将对该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产生的背景条件、人为地质作用影响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人为地质作用与人为地质灾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论述了人为地质作用对地球各圈层的作用及其特征,分析了由人为地质作用引发的主要人为地质灾害,指出人为地质作用已成为重要的地质管力,而协调人地关系是减轻人为地质灾害,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人为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论述了人为地质灾害的概念, 典型事例以及人为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指出, 人为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而引起的地质灾害。人为地质灾害可导致地质环境恶化, 使环境质量下降;而地质环境恶化又可导致地质灾害的加重, 使灾害频度增大, 强度增高。  相似文献   

9.
安溪县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治 《福建地质》2001,20(1):37-40
全面总结和分析了安溪县地质灾害区域分布特点和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其地质灾害的前兆特征提出防治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克拜公路22.7km产生滑坡地质灾害事件,对松嫩高平原形成滑坡的原因进行剖析,探讨其形成原因,据此提出防治这种地质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米脂县是陕西省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地质灾害点数量多,规模小,活动频繁,危害程度大,已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和大量的人员伤亡,严重地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文中分析了米脂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总结了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认为该县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降水和人类不规范工程经济活动密切相关。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人为因素已成为地质灾害发生的主导诱发因素。为此,文中提出米脂县地质灾害的防治应突出“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同时要不断规范人类工程经济行为,合理利用地质环境,提高当地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逐步建立和健全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2.
石玲  王涛  辛鹏 《地质力学学报》2013,19(4):351-363
根据近7年来陕西省宝鸡市12区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总结宝鸡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空间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及其危害性。研究结果显示,宝鸡市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等4类,总体发育特征具有群发性、突发性、周期性和链生性。其中,滑坡和崩塌数量多、危害大,泥石流相对发育较少,不稳定斜坡多与崩塌相伴生,大多发展为崩塌灾害。每年汛期在强降雨作用下,都可能诱发表层小型滑坡和崩塌,特别是城镇居民房前屋后的小型黄土滑坡和崩塌,以及山区公路切坡导致的残坡积层滑坡崩塌频繁发生,是宝鸡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减灾防灾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宁夏降水型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等级预警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2-2004年宁夏地质灾害与降水资料,在分析引发宁夏干旱区主要地质灾害的气象条件基础上,采用统计学方法分区建模,建立了宁夏降水型地质灾害潜势预报模型。依据该模型,在可视化高级编程语言DELPHl环境下,研究开发了一套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降水型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等级预警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网络,以协调一致的工作平台,将气象与地质等相关部门有机连接,实现了联合开展地质灾害预报及指导订正的业务流程。根据实时的雨情及降雨预报,依据所建的分区预报模型,对宁夏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进行快速评价,实现对灾害发生的空间范围、强度及其分布概率的自动实时预警预报;通过人机交互订正,提供位图和GEOS(文本)2种格式的概率预报结论,同时实现了预报预警服务材料的自动化输出。2004,2005年的业务试运行表明,该预警系统基本能满足业务的需求,为新业务领域的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参阅研究"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的公路地震灾害现场调查及已有相关文献资料,对地震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主要次生地质灾害对山区公路的危害模式进行了归纳、剖析和探讨,阐述了地震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最后对位于地震区的山区公路在规划建设、在建、已建公路的不同阶段提出了相应的次生地质灾害的防灾研究。  相似文献   

15.
铜川市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铜川市是陕西省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大规模地开发煤炭资源及频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使该市成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分布广,活动频繁,危害程度大。目前,已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和大量人员伤亡,严重地制约着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危害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文中分析了该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总结了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认为该市地质灾害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共同怍用的结果。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人为因素已成为地质灾害发生的主导诱发因素。据统计,全市约有70%的地质灾害是由不规范的工程经济活动所诱发。由此进一步提出了该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防治对策,力求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地球运动周期性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匡仁 《地质科学》1976,11(1):23-41
周期性是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现象。从宏观空间--天体的运动,如银河系的旋转,太阳黑子的活动;到微观世界--基本粒子的运动,相同或类似现象在时间上莫不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周期性已逐渐地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认识,从昼夜的交替及四季的递变认识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通过天文观测又进一步认识了日、月蚀出现的周期及其他一些天体运动的周期。  相似文献   

17.
压力分散型锚索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考察研究了国内应用压力分散型锚索治理不稳定边坡的工程实例的基础上,参考其它有关该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压力分散型锚索的作用机理、结构构造、破坏模式、承载力影响因素、耐久性能等,总结了压力分散型锚索的工程应用优势与不足,为引入该类锚索结构在湖南省滑坡及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推广应用作了技术准备。  相似文献   

18.
陕西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秦巴山区是陕西省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广,活动频繁,危害程度大,严重的制约着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分析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总结了地质灾害成因机理,认为该地区地质灾害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娄底地区地质灾害概况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奇武 《湖南地质》1990,9(3):41-45
娄底地区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塌陷、地裂、房裂、滑坡、地震等。对人们生命财产影响最大的是塌陷与滑坡,这些灾害主要是由于工程地质环境不良、加上人类活动触发所致。塌陷主要出现在岩溶发育的断裂带及其附近,尤其是当地下水位降深和排水量增大时。目前,地下采空区、河道及交通道路两侧以及受破坏的陡坡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应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综合研究,提高抗灾防灾科学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20.
Glauconite-bearing deposits are found worldwide, but As levels have been determined for relatively few. The As content of glauconites in sediments of the Inner Coastal Plain of New Jersey can exceed 100 mg/kg, and total As concentrations (up to 5.95 μg/L) found historically and recently in streamwaters exceed the State standard. In a major watershed of the Inner Coastal Plain, chemical “fingerprints” were developed for streambed sediments and groundwater to identify contributions of As to the watershed from geologic and anthropogenic sources. The fingerprint for streambed sediments, which included Be, Cr, Fe and V, indicated that As was predominantly of geologic origin. High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organic C, nutrients (and Cl) in shallow groundwater indicated anthropogenic inputs that provided an environment where microbial activity released As from minerals to groundwater discharging to the stream. Particulates in streamwater during high flow constituted most of the As load; the chemical patterns for these particulates resembled the geologic fingerprint of the streambed sediments. The As/Cr ratio of these suspended particles likely indicates they derived not only from runoff, but from groundwater inputs, because As contributed by groundwater is sequestered on streambed sediments. Agricultural inputs of As were not clearly identified, although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sediments indicated vehicle-related inputs of metals. Sediment sampling during dry and wet years showed that, under differing hydrologic conditions, local anthropogenic fingerprints could be obscured but the geologic fingerprint, indicating glauconitic sediments as an As source, was robu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