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本文用地方震尾波方法,测定了鲁西地区的介质品质因子Q值。得到鲁西地区的Q值比邻区高。Q值变化可能是一种震兆,对地震的中、长期预报可据供较可靠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2.
利用青海玉树地震台记录的2006年和2010年玉树两次地震序列数字化波形资料,基于Sato的尾波单次散射模型,计算玉树地区尾波Q值,并拟合Q值对频率的依赖关系.总体上,该地区尾波Q值与地震构造活动呈一定相关性,前者平均拟合Q0值.  相似文献   

3.
利用天然地震研究地壳Q值的方法和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地震波衰减品质因子(Q值)的含义及其研究意义出发,介绍了国内外利用天然地震的体波、尾波、Lg波开展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值研究的方法和动态,阐述了各种方法的方法原理及应用范围等,并展望了利用天然地震研究介质Q值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马力  雷湘鄂  孙和平 《地震学报》2010,32(6):670-679
采用Aki和Chouet的地震尾波单次散射模型,从IRIS台网下载昆明台记录到的200km范围内182次地震事件共546条宽频带观测资料.根据震中距的大小和地震分布的成丛性,在昆明台附近划分6个小区块,并计算了各区块对应散射椭球体内的尾波Qc值.计算得到这些散射椭球体内介质品质因子Q0在40—55之间,频率相关系数η在0.96—1.06之间.表明该地区是以低Q高η值为特征的构造活跃区.  相似文献   

5.
地壳介质品质因子Q值是重要的地球物理参数,它被广泛地应用于烈度区划、地震危险性分析、工程地震及地震预报等领域。若干震例研究表明,大震发生前后Q值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作为一种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地震预报方法,已引起普遍关注。 我们以AKi的尾波散射理论为基础,利用尾波频率及振幅特性计算了1990年8月—1991年5月发生在1991年2月25日柯坪6.5级地震震中附近2°×2°范围内19次地震的尾波Q值。结果表明,6.5级地震前的Q值明显高于余震。 主要结论为: a.6.5级地震前,震中50km左右范围内的地震平均Q值为183;而此范围外的Q值则相对较低,平均为125。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Lg尾波的Q值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个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台站和5个全球地震台网(GSN)台站所记录的785个浅源地震的宽带垂直分量, 被用来研究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Lg尾波的衰减特性. 首先运用叠加谱比法对各记录进行处理, 得到与各路径相对应的椭圆内Lg尾波的Q0(1 Hz处的Q值)和频率相关因子η的平均值. 进一步应用反投影技术, 得到Lg尾波的Q0值和η值的成像图及其误差分布. 结果表明, 在所研究的范围内, Q0在200~500的范围内变化. 最低的Q0发生在滇藏地区; 最高的Q0发生在西伯利亚地台的南端. η值的变化范围在0.3~0.8之间. 对于所研究的大部分地区, η值呈现出与Q0值的反向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7.
云南地区尾波衰减及其与地震前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38个遍布云南地区的短周期地震台站的地震仪器记录的160多个区域地震的尾波观测资料,详细研究了云南地区尾波衰减的某些特征,给出了全省地壳尾波Q分布图。在考虑Q值与频率相点的情况下,发现频率相关值η在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比较高,而在相对平静的地区比较低。从尾波Q值的空间分布来看,滇西北地区最低,在70—180之间,东部地区最高,约300—400左右,云南地区总的趋势是自西向东Q值逐渐增高。根据这些研究结果,讨论了尾波衰减的某些特征与地震活动前兆关系的理论基础,把尾波Q值作为地震前兆的可能性研究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Sato模型研究宁夏及邻区尾波Q值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Sato模型,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宁夏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清晰、噪声水平满足计算条件的ML≥2.0地震,计算宁夏及邻区各区域尾波Q值,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得到研究区尾波Q值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宁夏及邻区尾波Q值整体呈北高南低分布;吴忠、灵武地区尾波Q值相对较高,与该区域存在高速区相对应;阿拉善左旗西南尾波Q值较低;盐池地区尾波Q值相对较高,对应该区稳定的地质构造;中卫、海原及附近地区尾波Q值相对较高,认为与该区域地壳深部的高温度与高热流值有关。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年6月以来,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利用长白山火山中心站的观测资料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地震的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火山地震的频谱分析和时频分析结果表明,自1999年以来发生的火山地震主要为构造型火山地震。对这些火山地震进行了尾波Q值分析并与四川地区的Q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长白山火山区尾波Q值偏低,说明这一地区构造活动水平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0.
粤西地区的地震尾波Q值和尾波衰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劳  林美 《华南地震》1989,9(2):1-13
根据Aki的尾波理论,利用短周期仪器记录的地震资料,用两种方法估测了粤西地区的尾波Q值,得到了如下结果;Q_0值为260—370,频率相关系数η值为0.0—0.2。阳江地区的Q_0值较低,其它地区大致相同.Q_0值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有较好的相关性. 研究了粤西地区的尾波衰减特征,得到尾波衰减率K为1.88—3.18,K值与Q值的分布彼此有较好的对应性。以上结果可为地震烈度衰减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数字化地震资料,对玉树地区2006年5.0、5.6级和2010年7.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尾波Q值、波速比及应力降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玉树7.1级地震为走滑型与该地区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2个地震序列的尾波Q值、波速比和应力降存在明显的不同,特别是玉树7.1级地震前的Ms4.7级地震出现显著差异,应力降值在地震序列的活跃、平静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利用地方震出格记录尾波测定宁夏北部及邻区Q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安艺的尾波理论,本文提出了一种使用单台记录的出格地震图尾波资料测定地壳上层介质Q值的新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宁夏北部地区(38°—41.5°,104°—107°)测定了其Q值的分布。结果指出,宁夏吴忠到石咀山之间的银川地堑的Q值(100—200)明显偏低于与其接邻的内蒙阿拉善左旗和磴口一带的Q值(200—300),在个别局部区城存在Q值异常区。最后简要讨论了所得结果。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上地壳Q值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同天然地震资料相比,人工地震剖面观测资料具有震源球对称且位置已知,观测点位密集、震源和观测点呈直线排列、速度结构已知等突出优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人工地震振幅资料反演分层介质中Q值的新方法。在利用该方法得到Q值深度函数的基础上,综合各炮点的结果,可研究Q值沿剖面的横向变化。利用上述方法计算了长白山L1剖面上地壳的Q值值结构。发现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下方Q值明显低于邻近地区,该区域位于天池地区壳内低速异常体的上部,对应于已往的火山喷发通道。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两台架设在北京台的海底地震仪样机记的1998年1月10日6.2M张北地震的余震,选其中信噪比较高的记录利用单台叠加频谱比法得到Lg尾波Q及频率依赖因子,结果显示,所有地震的Lg尾波Q值都比较接近,并且由两台仪器记录的同一地震得到的Q值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从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1)单台叠加频谱比法是求Q值的较稳定的方法,(2)两台仪器的性能比较稳定,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15.
临震电磁波信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临震电磁波辐射与电磁扰动的现象,早在1966年邢台地震时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震后,一些单位从不同的方面开展了观测研究工作。我省一些中强震震前也曾出现过不同表现形式的电磁波辐射与电磁扰动现象。如1970年10月29日金湖4.2级地震前约2小时,震中区一鱼场工人发现收音机受到强烈干扰,震后即恢复正常;1974  相似文献   

16.
Anomalous earthquakes such as creep events, tsunami earthquakes and silent earthquak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recent literature.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an anomalous “slow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June 6, 1960 in southern Chile. Although the surface-wave magnitude of this event is only 6.9, it excited anomalously large long-period multiple surface waves with a seismic moment of 5.6 · 1027 dyn cm. The Benioff long-period seismogram of this earthquake recorded at Pasadena shows an extremely long, about 1.5–2 h coda of Rayleigh waves, with a period of 10–25 s. The coda length for other events with a comparable magnitude which occurred in the same region is about 10 min. This observation suggests that the long coda length is due to a long source rupture process which lasted at least 1 h. Although at least 15 distinct events can be identified in the coda, no short-period body waves were recorded corresponding to these, except for the first on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relatively small (Ms ? 6.9) earthquake triggered a series of slow events; the duration of the whole sequence being longer than 1 h. This event probably occurred on a transform fault on the extension of the Chile Rise and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nature of the transform fault.  相似文献   

17.
海城地震震源区的地震尾波衰减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振  李欣 《中国地震》1995,11(1):62-71
本文使用简化的能流模型(Frankel,A.et al.,1987)研究了海城地震震源区的地震尾波衰减及介质Q值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求得的尾波Q值基本上是介质非弹性吸收的度量;海城7.3级地震前震的Q值较高,约为500,震后显著降低至380,但5.9级最大余震震源区的Q值仍与大震前相同。这可能说明大震发生时该处介质并未破裂。最大余震发生后,整个震源区的平均Q值降至344。但地震前后介质Q值发生明显变化的范围并不大,直径约为20km。  相似文献   

18.
杨明芝 《地震学报》1990,12(2):130-139
本文采用三层地壳介质模型,讨论了地方台网记录的小近震三分向地震图S波段振幅包络形状问题.认为S波包络的规则形状主要是由于强反射界面上的一次和多次全反射波形成的.分析了地壳分层结构,震源辐射特性,介质衰减对n次全反射波振幅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给出了从直达S波到尾波之间的S波段记录部分振幅包络形状函数和S波最大振幅.利用包络形状函数方法测定了宁夏地区介质品质因素Q值.   相似文献   

19.
用地震波的持续时间测定川滇地区的近震震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云南,四川地区的大量地震资料讨论了地震尾波衰减,维式地震仪器静态放大倍数以及震中距与地震波持续时间的关系.求得了川滇地区垂直向和水平向的地震波持续时间tDU测定近震震级的公式:MDZ=0.94+1.57log(tDUV)+0.00136△(1)MDM=0.78+1.60log(tDUM)+0.00114△(2)结果表明,用持续时间 tDU求得的震级标准误差比用振幅求得的震级标准误差要小.说明用这种方法求近震震级也许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单次与多次散射对地方震尾波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健  聂永安 《地震学报》1989,11(1):12-23
在Aki(1969)的单次反向散射理论和高龙生(1983)的多次散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震源距不为零的单次与多次散射模型。在此模型下,研究了二维无限介质空间中,由统计上均匀分布的各向同性散射体引起的单次与多次散射对地方震尾波功率谱的作用。推导出了二维情况下单次散射和多次散射尾波功率谱的解析表达式,并在二维情况下对不同震源距的单次散射与多次散射对尾波功率谱的作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