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嘉峪关市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对管控区域生态风险和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结构安全-保障安全”模型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相对熵方法进行组合赋权,揭示嘉峪关市土地生态安全的动态变化过程,并运用因子分析法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7年,嘉峪关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0.415上升至2017年的0.644,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上升至临界安全,综合安全水平有所提升,但目前安全等级仍较低,土地生态安全风险仍然存在。(2)各子系统中,数量安全指数波动变化不大,提升效果不明显;质量安全指数基本呈持续上升趋势,增长速度较快;结构安全指数2000-2009年增长较为明显,2009年后波动变化不大;保障安全指数呈明显的波动变化趋势,经历先增大再减小后波动增大过程,大致呈倾斜的“N”字型态势。(3)土地生态安全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可整合为资源环境本底、产业结构演替、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成效4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兰州市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兰州市为例,从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因素出发,运用综合评价法,构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兰州市整体及各县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998—2015年,兰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持续上升,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兰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威胁前期来源于土地自然子系统,但后期土地经济子系统的限制作用逐渐增大,成为主要障碍因素;比较兰州市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其中西固区土地安全状况最差,榆中县最好。依据兰州市及西北脆弱区的发展特点,提出改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程度的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庆市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与动态演变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岩  方创琳 《地理科学》2014,34(5):547-555
城市脆弱性是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抵抗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外部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干扰的能力。当这种抗干扰能力低于某一临界阈值时,城市即进入脆弱状态。城市脆弱性一般包括资源脆弱性、生态环境脆弱性、经济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四大类型,是上述四种脆弱性的综合体现。大庆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具有明显的脆弱性特征。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和综合指数评价法,分别对城市各子系统脆弱性和城市综合脆弱性动态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表明:① 1990~2012年,大庆市资源脆弱性呈现增加趋势,生态环境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均呈现降低趋势;② 1990~2012年大庆市城市综合脆弱性经历了“快速下降-波动下降-加速下降”3个变化阶段,目前大庆市处于由中脆弱度向较低脆弱度的过度阶段;③ 伴随石油开采和城市发展,大庆市已经从经济主导型脆弱性转变为资源主导型脆弱性,大庆市已处于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亟需加快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步伐,转则兴,不转则衰。未来,应持续关注资源型城市,加强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的研究,进一步总结城市脆弱性的发生机理与变化规律,为城市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昆明市生态安全时序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昆明市为研究区,采用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昆明市2000~2010年生态安全状态进行动态评价与分析,并运用灰色数列预测法对昆明市生态安全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0年昆明市生态安全处于不安全等级,2001年至2007年处于临界安全等级.由于昆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加大对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等原因,2008年后生态安全逐渐好转,处于较安全等级,并具有向更安全等级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构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利用研究区1990年、2000年和2009年3期TM遥感影像数据,在GIS格网技术下量化多源数据,创建区域生态安全格网数据库,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生态安全状态评价。以评价结果为基础,构建区域生态安全GIS-Markov模型,通过计算区域生态安全状态转移矩阵,揭示区域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特点。研究结果表明:①1990~2009年甘井子区各街道生态安全指数逐年增加,其中1990~2000年生态安全变化较大的地区集中于甘井子北部和中部,西部和南部地区生态安全变化较小;2000~2009年除泉水街道与南关岭街道外,其他地区生态安全状况均大幅好转。②区域背景在生态安全空间演变趋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甘井子区生态安全演变的可能性受邻域的影响,安全等级较高的邻域对生态安全等级转移起到正面作用,而安全等级较低的邻域则产生负向影响。1990~2000年,甘井子区生态安全状态受较高安全等级邻域的影响,安全状态好转的面积较大,营城子街道北部及革镇堡街道西部的农村地区受较低安全等级邻域的影响,安全状态变差。2000~2009年,甘井子区生态安全总体向好的方面转变,受邻域的影响较小,只有泉水街道及营城子街道与红旗街道交界处受不安全邻域影响,其生态安全状况转差。  相似文献   

6.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通过构建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并以重庆市江津区为案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 江津区土地生态安全形式总体好转,但土地生态安全整体情况较差,还需要进行大力整治。(2) 江津区各乡镇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3) 重点对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差的区域进行整改,土地生态安全高的区域需继续保持生态优先的政策导向是下一步政府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时序评价及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人文社会视角,以“自然-社会-经济”协同模型为依据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运用客观赋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哈尔滨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时序性评价。研究表明:(1)哈尔滨市土地生态安全总体呈现出“敏感-良好-安全”动态变化过程,预测未来几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影响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地利用结构、城镇化率、人口密度和农用化肥施用量。(3)坚持生态优先,加强土地利用适宜性和生态性的合理匹配,减小土地生态承载压力,构建稳态经济运行模式是哈尔滨市绿色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研究碳酸锂经济安全,文章从资源禀赋、进口依赖、获取成本和地缘政治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中国碳酸锂经济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常权和变权模型评估了2009—2020年中国碳酸锂经济安全状况,采用GM(1,1)模型及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21—2035年中国碳酸锂经济安全进行预警研究。结果表明:1.进口集中度、对外依存度及运输风险是影响碳酸锂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2.2009—2020年中国碳酸锂经济安全总体呈下降趋势,安全等级由黄色—基本安全等级波动下降至橙色—不安全等级,资源禀赋和进口依赖是导致碳酸锂安全等级较低的主要原因;3.2021—2035年中国碳酸锂经济安全评分不断下降,除2021年和2026年处于黄色—基本安全等级外,其余年份均处于橙色—不安全等级。  相似文献   

9.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目前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及评价标准尚处于探索中。以徐州市为例,根据PSR概念模型框架构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信息熵法确定权重,运用属性识别模型,进行了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的探索。结果表明2006年徐州市整体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处于良好状态,下属县市也都处于良好状态,而市区则处于预警状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较差,基本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基于属性识别模型的评价方法能同时实现生态安全等级的分类和排序,在具有评价标准的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庆市作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工业基地,但同时作为资源型城市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产业结构单一、结构失衡、基础设施不足、经济辐射力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先天性弱点。目前大庆市的石油开采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如何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东风,培养替代产业,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大庆市的当务之急。1983~2001年其生态足迹供需严重失衡,生态赤字持续扩大。可见,无论在经济意义上,还是在生态意义上,大庆市的可持续发展都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然而,大庆市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复杂,涉及到区域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等多方面的重大理论问题。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大庆市的可持续发展做一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1.
The ever‐increasing number of spatial data sets accessible through spatial data clearinghouses continues to mak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spatial data discovery major challenges. Such challenges have been addressed in the discipline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through ranking of data according to inferred degrees of relevance. Spatial data, however, present an additional challenge as they are characteristically made up of geometry, attribute and, optionally, temporal components. As these components are mutually independent of one another,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y be ranked independently of one another.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results of the independent ranking of these three components of spatial data suggests that representation of the results of the ranking process require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currently used textual ranked lists: visualisation of relevance in a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sation environment. To illustrate the possible application of such an approach, a prototype browser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2.
13.
可持续发展评判的指标体系是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科学评判和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5个方面构建了由35个指标构成的哈尔滨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对其1995~2004年的可持续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从1995~2004年经济发展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子系统呈现比较波动的趋势.2000年后,逐渐进入环境质量提高、资源消耗量下降的时期,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与发展的综合指数越来越低,发展趋势也渐好,说明哈尔滨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丁坝局部冲刷的过程和特征。以量纲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试验资料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了不漫水丁坝清水冲刷的局部最大冲刷深度的计算公式。公式考虑了水深、流速、坝长、丁坝与水流夹角、坝头边坡、泥沙不均匀性等对冲深有影响的因素。其中,对于泥沙的非均匀性,传统方法很少考虑,一般是将均匀沙、非均匀沙的资料一起来分析,在此对其进行了定量的讨论。最终通过西藏地区公路沿线河流丁坝冲刷的实测数据对理论公式检验,发现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其公式可应用于西藏干线公路沿河路基防护工程丁坝局部冲刷深度计算。  相似文献   

15.
王丰龙  刘云刚 《热带地理》2011,31(4):403-408
城市化率在表征城市化水平时受到历时性因素和空间性差异的局限和扭曲;前者表现在城市化率难以衡量城市化发展后期阶段的差异和国内不同时期的城市化政策对城市化率的系统性冲击,后者主要表现在地域分异下的个体效应和规模影响下的尺度效应.针对尺度效应,本文运用反演方法和地图方法,论证了城市化率在表征城市化水平时所受到尺度的两种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伟大丝绸之路复兴的新历史阶段背景下,结合全球和区域市场一体化,文章分析了城市群这一最为重要增长极形成的关键因素和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区域空间组织问题。在欧亚地缘战略中哈萨克斯坦具有横贯中西的区位优势,文章综合评估了哈萨克斯坦城市群发展的可能方向、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及其影响范围。研究表明,哈萨克斯坦当前的城市化过程具有多维特征,城市群地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明显上升,城市的集聚形式预示着定居形式的成熟,并塑造着特有的社会经济空间,如区域核心、对外经济联系的节点、内部基础设施最重要的连接点等。城市群将扮演区域一体化的特殊平台,以城市群为基础,哈萨克斯坦将在新丝绸之路建设中恢复其重要历史地位,它将成为中亚地区贸易、交通、商业与金融、科技创新和旅游的枢纽,以及链接欧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18.
"The authors...discuss--on the basis of census statistics and poll results--the three basic trends of Soviet migrational processes (movement to the eastern and northern regions of new development from the country's densely settled regions, mainly central European Russia; constant and sizable rural-to-urban movement; and heavy movement into the country's largest cities and republic and oblast centers), as well as the three main migrational problems (stabilization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of central European Russia; acclimatization of new settlers in the eastern regions; and activization of the native inhabitants of Central Asia)."  相似文献   

19.
论沙粒两种起动关系与沙粒跃移的双重性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研究沙粒两种起动关系是深入认识沙粒两种起动效能的继续和发展。文章分析了沙粒两种起动的不同性质,首次把流体起动界定为风蚀性起动,把跃移质冲击起动界定为置换性起动。认为流体起动具有主动分异性,而冲击起动只有随机分异性。根据这些特性对沙粒两种起动效能和沙粒连续移动提出了新义。认为沙粒跃移具有双重性,跃移质有其冲击地表的一面,也有其大量耗能的一面。沙粒两种起动具有兴衰与共的不可分割关系。地表风蚀是沙粒两种起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结果;而地表堆积有时是跃移质耗能过多引起两种起动互相制约的结果。通过多方论证,将沙粒两种起动效能之由传统的19:1,初步改为4:1乃至3:1。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