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郭守敬等1280年编制的《授时历》是中国本土科学家研制的最后一部历法,具有极高的精度。采用其仍可预报2012年5月21日发生的日食,其预报北京地区的见食情况时食甚时刻误差4 min,食分误差为0.04。给出了《授时历》推步的1990~2050年北京的见食情况及精度,其中食甚时刻的标准偏差为103.04 min,食分的标准偏差则不低于0.33。通过考察1280~2050年间186个日食计算结果,可得出《授时历》自行用以来推步日食的误差,考虑到存在错报(不可见)和漏报因素的影响,其食甚时刻和食分的标准偏差分别不低于50.65 min和0.19;同时指出,随着行用时间的延长其推时误差也逐步放大。  相似文献   

2.
我国两汉以前有明确日期和全食或近全食描述的日食记录有18个。对应用这些记录所做的地球自转长期加速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这些工作包括Curott、Newton、Stephenson、韩延本以及作者本人根据渡边敏夫的日食典所得到的结果。本文证实我国古代这些记录绝大多数是可靠的,但其观测地点没有记载,不能认为它们都是在当时的首都。因而利用这些记录作地球自转长期加速的精细分析尚需进一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3.
关于仲康日食的记载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可惜没有记载日食的发生日期。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认为,发生在公元前2043年10月3日、公元前2019年12月6日、公元前1970年11月5日和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的日食都可能是仲康日食的备选者。利用美国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JPL)发布的现代天文行星历表,计算了这些仲康日食备选者的日食带分布和夏都斟鄩的见食情况,确认了它们在斟鄩的可视性,结果支持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的备选仲康日食的可能发生时间,并为仲康日食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古代日月食观测记录是研究过去几千年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最有用的材料, 本文对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明末以前)的日食观测作了分析讨论。指出,西汉以后资料是系统完整的。多为当时首都的观测记录。可惜的是,古人不重视记录天象发生的准确时刻。 作者从这些材料中筛选出13次观测地点明确的日全食观测,探讨分析了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1998年的8月22日清晨发生了一次日环食,环食带西起印度洋,经过马来半岛西岸的马六甲,横越半岛再自东岸丰盛港,进入中国南海,直抵沙巴,最后消失在南太平洋。在那天台湾上空可以见到30%食分的日偏食。根据纪录台湾近百年来可见的日全(环)食,首先是日本占...  相似文献   

6.
五星运动的观测与研究是古代历法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检验历法疏密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深受古代天文学家重视.《汉书·天文志》和《续汉书·天文志》记载有具体时间和位置的五星运动约160条.利用现代天文计算方法,对诸条进行计算、验证、分析与研究,并将正误结果用图和表反映出来.结果表明:160条记录中绝大多数是准确和比较准确的,占77.5%.错误的仅有36条,占22.5%.此外,160条行星运动记录中,其中有3种典型的或者说特殊的运动形态,即"守"、"合"、"犯"的运动分别占总数9%(14条),14%(22条)和29%(46条).对这3种特殊的运动形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结果列于图表中.研究表明:汉代的行星运动记录为观测实录,至于36条错误记录,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后人对观测资料加工、整理、编辑和出版时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叙述了一种利用古代中心日食记录研究古代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简称为“中心食法”),并对中国古代部分中心食记录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初步结果。所用资料为中国史书中春秋至唐代初年一千四百余年间的中心食记录,选用了其中的88例用于计算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参数ΔT,其结果表明了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求得相对加速度的均值为-(1.88±0.10)×10~(-10)/年.  相似文献   

8.
越南最近所能看到的日食是1965年11月23日的日环食,这一次日环食经过越南境内的路线作者曾进行了计算.上次计算是利用纽康(S.Newcomb)的日食表,用它算得的日食路线只是近似的数值.现在利用更精确的数据进一步做精密而详细的计算.计算太阳月亮坐标是根据纽康的太阳表和布朗的月亮表.布朗为了使计算得的月亮位置能与观测到的位置更好地符合,在月亮表中加入了经验项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28年的今天,即西汉汉成帝河平元年的今天,《汉书·五行志》记载了观察到的太阳黑色斑点,这是世界公认的人类观察到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以后许多世纪里,西方人不仅不知道这种天文现象,甚至不承认有这种现象的存在。中国对太阳黑子的记录,比西方要早1400年!这是我国古代天文观察在世界上领先的光辉例证。为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日月食追逐者的梦想之一就是看到——或者成功拍摄——一年中所有的日食和月食。到目前为止,考虑到旅行的可能性,以及天气条件,这并非易事。于我来说,这个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题图是我在2017年拍摄的全部4次的日(月)食照片,包括2月份的月偏食和日环食,然后是8月份的月偏食与日全食。  相似文献   

11.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有:“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这与阴天发生的日全食现象十分相似。事件发生在昭王末年南征荆楚的过程中,地点应当在从周都到洞庭湖以南之间的某处。由前人的研究可知昭王十九年应在公元前1010~940年之间。在充分讨论了天文计算的不确定性后得到这一地区可见的9次大食分日食,其中公元前1009和976年的两次日食可能在洞庭湖以南造成日全食,其他地点也都有相当大的食分。在对夏商周断代工程得到的西周年表作微小调整后,昭王十九年天大睦可以认定为公元前976年5月31日日全食。这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定出的昭王前后年代是一个独立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日食、月食是由于地球、月球运动而产生的一种天文现象。它们的发生都是有规律的,相隔一定时间就会发生一次大致类似的日、月食,这种循环就叫做日、月食的循环周期。根据日、月食的周期规律可以粗略地预测若干年后发生日、月食的大致情况。那么,日食、月食都有怎样的周期规律呢?这还得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互位置说起。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商周起就建立了先进的时法(其实就是历法的组成部分),并很早就开展了日月交食的科学预报和观测,可惜记录资料散失严重。本文认为。残存的中国古代交食时刻记录数量丰富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之久,对解决地球自转长期不规则性的问题同样能做出重大贡献。为此目的,我们一共收集,考证与归算了八十五例日食记录(自公元前134年至公元后1629年)与七十二例月食记录(自公元221年至1606年)。根据某食相的记录时刻(真太阳时)与计算的理论时刻(历书时),得到了它们的历书吋改正值ΔT。结果表明,ΔT值的弥散不大,它们符合现代天文年历中所用的ΔT经验公式的趋势,其偏差显著优于中心食方法的结果。综合各种有关天象记录得到的ΔT值,便能拟合一条反映地球自转长期(十年或百年尺度)不规则性的ΔT曲线。本文最后综合了由中国古代交食时刻记录,中国中心食记录以及日本古代交食时刻记录等资料得到的结果,给出了一个ΔT与Δω/ω的序列(以二十年为间隔),并做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有:“周昭王十九年,天大噎,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这与阴天发生的日全食现象十分相似。事件发生在昭王末年南征荆楚的过程中,地点应当在从周都到洞庭湖以南之间的某处。由前人的研究可知昭王十九年应在公元前1010。940年之间。在充分讨论了天文计算的不确定性后得到这一地区可见的9次大食分日食,其中公元前1009和976年的两次日食可能在洞庭湖以南造成日全食,其他地点也都有相当大的食分。在对夏商周断代工程得到的西周年表作微小调整后,昭王十九年天大睦可以认定为公元前976年5月31日日全食。这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定出的昭王前后年代是一个独立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半影月食是月亮只进入地球半影而不进入地球本影所发生的一种月食.近年来这种月食才受到注意,苏联天文年历从1958年起开始登载,英美天文年历也从1962年起开始登载了.奥泊尔子(Oppolzer)的“日月食典”里完全没有登载半影月食.最先对半影月食做长期预告的是卡维林,他计算了1955—2000年的34次半影月食,但只有日期,没有时刻和食分.以后他又补充了遗漏了的4次半影月食.波洛佐娃  相似文献   

16.
2020年6月21日,我国境内发生了日环食,环食带经过西藏、四川、重庆、湖南、江西、福建和台湾,我国其他地方可见日偏食。深圳市天文台的太阳望远镜观测了日偏食的整个过程,同时,基地内的气象设备记录了太阳辐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气象参数。日食期间太阳观测和气象要素观测的分析结果表明:(1)从日食初亏到食甚,太阳辐射、温度和气压均下降,随后缓慢上升,受天气条件影响,极小值时刻相对于食甚有滞后,其中,太阳辐射滞后1.37 min,温度滞后6.37 min,气压滞后10.37 min;(2)从初亏到食甚,相对湿度先上升到极大值,然后持续33 min,随后下降,极大值时刻相对于食甚滞后6.37 min;(3)对比日食前后两天气象要素的变化,日食时太阳辐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率比没有日食时高约1个数量级,气压的变化率相差不大;(4)日食期间,日面相对强度和气象要素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达0.95,0.89,-0.82和0.75。  相似文献   

17.
1995年天王星卫星位置观测的重新归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研究改进了对自然卫星CCD图像进行定位量测处理的方法。经对天王星主要卫星CCD观测位置图像的计算处理表明位置精度有了明显提高 ,O -C的标准误差 (RMS)平均为 0 .0 7″。  相似文献   

18.
张健 《天文学报》2012,53(4):299-307
利用授时历法和现代天文计算方法,对中国历代天文志记录的荧惑(火星)守列宿、四星聚、五星聚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65条荧惑守列宿,正误率分别为49%和51%.如果把荧惑留、留守、在某宿等运动形态也考虑为守的范围,共有95条,其正误率分别为56%和44%.12条四星聚正误率各占一半,即50%.11条五星聚正误率分别为82%和18%(其中含五星并见).并对错误记录的原因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东汉继承了西汉的天文学,向时还创制了黄道铜仪与漏水转动的浑天仪;由于天文仪器和观测技术不断地发明和改进,促使天文历法更进一步的发展.建武八年(公元32年),朱浮、许淑首先创议旧历“历元不正”,应加改革;永平六年(公元63年),张盛、景防、鲍邺用四分法与杨岑旧法比较疏密,证明四分法比较旧法精密.元和二年(公元85年)制定章蔀,通行四分历;到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晷仪等数据才测量完成.很明显,后汉四分历是经过了长时期的实测和酝酿而制定的.除了有关测定恒星的记录外,中有二十四节气的测定太阳的三种记录:  相似文献   

20.
奥泊尔子(Oppolzer)的“日月食典”包含有-1207年至2161年间的8000次日食和-1206年至2163年间的5200次月食,出版至今虽然已有七十余年,仍然是现在计算日月食时所不可缺少的参考书.但“日月食典”也有一些缺点,日食部分的缺点在本文中暂不讨论,单就月食部分而言主要有下面几点:(i)没有载半影月食.近年来半影月食也受到注意,苏联天文年历从1958年起开始登载半影月食,英美天文年历也从1962年起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