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位于现行黄河口深度30.73m的BH6钻孔粒度分布、岩性特征、常量元素、有孔虫介形虫种类及分布、14 C年代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研究区全新世海侵以来的沉积层序和古气候演化。钻孔连续记录了近黄河口区域全新世海侵以来的沉积历史,从上至下可以分为5个沉积相,(1)(0~4.87m)为河口三角洲前缘亚相,(2)(4.87~8.08m)为前三角洲相沉积,(1)(2)共同组成三角洲相沉积,(3)(8.08~12.08m)应为近岸浅海沉积,(4)(12.08~23.85m)为河口边滩至潮坪相沉积,(5)(23.85m~)为陆相湖泊沉积。利用钻孔常量元素特征比值对古气候演化进行讨论,认为全新世海侵期以来BH6钻孔古气候总体经历了相对暖-温凉-暖-温凉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东亚和南亚典型大河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结构及成因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整理东亚、南亚典型河口三角洲末次冰消期以来演化历史的研究进展,对比各河口晚第四纪地层结构、沉积体系演替和三角洲开始建造的时间,分析其沉积历史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显示,末次冰消期以来各河口具相似的地层结构和演变过程,即早全新世下切古河谷充填和河口湾发育,中—晚全新世三角洲建造,该过程主要受海平面变化的控制。但是各河口地层结构和沉积历史也存在差异,其中以三角洲开始建造的时间差别最为明显。对比发现这种差异与流域地貌、基岩以及河口沉积盆地的差别有关。流程短、流域基岩易侵蚀的河流,入海泥沙量大,其三角洲开始建造的时间显著早于其他河流,其中以恒河三角洲最为典型。另外,以珠江三角洲为典型,其半封闭、基底浅的河口沉积盆地特征,也有助于中全新世湾顶三角洲的建造。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沉积相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珠江三角洲是在晚更新世玉木亚间冰期和全新世大西洋期,由多条河流的泥、沙输入溺谷型河口湾内,形成具不同沉积特征的叠覆、镶嵌复合体,经历了由河口湾沉积向河控三角洲沉积的演变.其沉积相序分两类:一类是玉木亚间冰期和大西洋海侵阶段,形成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溺谷型河口湾沉积相序,属海侵层序;另一类为大西洋期海平面相对稳定以来,以迳流作用为主的进积型河控三角洲沉积相序.  相似文献   

4.
从晚更新世晚期(早于距今15 000年前)至大约距今2 500年前滦河从河北省迁安流出山区,形成以迁安为顶点的老滦河冲积扇-三角洲,大约2500年前滦河改道,在迁安瓜村东北冲出断层破碎带,夺青龙河,形成以滦县为顶点的新滦河冲积扇-三角洲。全新世海侵最大边界为冲积扇和三角洲的分界,该界限以北为老冲积扇和新冲积扇,界限以南为老三角洲(陡河口至溯河口)和新三角洲(溯河口至现代河口北),滦河冲积扇-三角洲的西界在迁安-陡河口,新、老滦河冲积扇-三角洲的界限在滦县-滦南-溯河口,曹妃甸岛是老三角洲废弃后仍然残留的障壁岛。滦河三角洲既具有河控三角洲的特点,也有波控三角洲的特点,但滦河三角洲海岸波能相当低,显现出波控三角洲的特点是因为滦河入海泥沙粒度粗的原因,将它归类于河控-波控三角洲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B_2孔揭示海河口地区全新世海侵层厚达19.2m,自下往上依次出现潮间滩、近岸浅海、前三角洲、三角洲湾、河口砂坝及河口边滩六个亚相,下部两个亚相呈海进层序,上部四个亚相呈海退层序。除河口边滩亚相底界外,其他所有亚相间的界面均为不连续面,显示海侵层为不连续沉积。研究表明该不连续沉积与海面波动有关.在全新世海侵高峰后,海面一直处于幅度不大(约1m 左右)的振荡运动状态,一次振荡波就在海岸线上留下一道贝壳堤,近5000余年来发生了5次振荡波,在海退平原中就有5道贝克堤与之对应。B_2孔海退层序中曲不连续面与贝壳堤基底侵蚀面相对应,也与振荡波的上升坡段相对应。海退层序所表现出来的海岸向海推进现象不是海面大幅度下降的反映,而主要是河口区沉积物迅速加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莱州湾东岸的全新世海侵和地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渤海南部的莱州湾位于黄河河口三角洲与山东半岛之间。莱州湾东岸处于山东半岛的西北翼。区内丘陵起伏,岩石以元古代结晶岩系和中生代花岗岩为主。燕山运动以来,长期缓慢断块隆起,发育了大面积的剥蚀夷平面。在黄县、招远和掖县境内,由于受到西向泥沙流的影响,全新世海侵以来,以沙坝—泻湖方式发育了近200平方公里的泻湖—海积平原。它  相似文献   

7.
北部湾东北部全新世海侵地层及其微体古生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部湾东北部10个柱状样进行微体古生物定量分析,揭示了全新世一个完整的海侵旋回。区内发现了Ammonia beccarii var.,Schackoinella globosa,Hanzawaia nip-ponica等三个主要微体古生物群,结合~14c测定年龄资料和岩性,推断了本区全新世海侵的时间和历史,确定本区大约距今8000a左右的大西洋期开始接受海侵,距今4000—5800a前达到最高潮。  相似文献   

8.
福建九龙江河口平原晚第四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沉积物岩性,孢粉,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及年代测定,对九龙江河口平原晚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结果表明,北岸平原缺失上更新统下,中段,且全新统厚度小于南隙,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发生两次海侵,分别出现于玉木亚间冰期和全新世。晚更新晚期,本区主要处于河口港湾的环境,显示出与相邻海域及全球的差异性,这主要是由构造沉降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青岛沿海地区20,000年以来的古地理环境演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通过微体古生物和孢粉分析,岩相古地理研究和海岸地貌调查资料,探讨了青岛沿海地区20,000年以来的海陆变迁和古植被古气候的演变规律。在距今12,000—11,000年前,由于气候转暖,全新世陆架海侵使晚更新世末期的平原和盆地变成浅海和海湾。8000—5000年前出现高海面,5m等高线构成全新世海侵最大范围的古海岸线。自3500年以来,气温降低,海面逐渐下降至现代海岸线附近。  相似文献   

10.
辽东半岛东部晚第四纪海面变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依据辽东半岛东部海岸堆积地貌分布、晚第四纪沉积层序与时代,以及沉积物中所含贝类、微体古生物和孢粉化石等资料,分析了晚第四纪海水进退对沉积环境演变及海岸形成与发育的影响,以及现代海岸的淤长趋势,指出全新世海侵前本区海岸曾为山前洪积-冲积平原,7000—6000年前海侵时海岸沿河谷平原内伸5—15km,并形成了沿岸丘陵低地上高8—10m的贝壳堤和海成阶地岸线,近5000年来又形成了三道贝壳堤岸线。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泥沙、波浪和潮流三个方面分析了防城港拦门沙航道的稳定性问题。在上述三个因素中,潮流为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2.
防城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北部弯的顶部,它是我国南方新建的万旽级重要港口。该港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外航道有拦门沙,水深只有3.2m,拦门沙开挖以后是否会出现泥沙淤积影响正常通航,对此必须作出科学预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受交通部委托,与交通部广州航道局和广西交通局勘察设计院等单位协作,于1974年至1978年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先后提出了《踏勘报告》和《调査研究报告》。根据我们对地质地貌的历史演变、泥沙来源及泥沙运动规律的研究,推测拦门沙开挖后泥沙洄淤量不大,开发前景良好,为该港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经过将近三年的实践检验,结论基本上符合事实。本文即是在上述报告的基础上撰写的。  相似文献   

13.
防城湾比较隐蔽、浪小。航通流速大且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拦门沙形成于全新世中期,目前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但季节变化明显。泥沙补给少,航道浚深—7.5m后淤积量小,呈现出冬季冲刷为主、夏季淤积为主的特点。虽经台风袭击,但航道并未造成聚淤现象。  相似文献   

14.
沉积物的粒度成分是反映沉积作用、沉积环境、特别是沉积动力条件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因而,研究现代沉积物粒度成分的空间分布及其在不同沉积环境下的粒度分布特征,探讨其形成机制等,一直吸引着有关学者的注意。 近二十年来,有些学者曾据沉积物的粒度参数特征,区分了现代风砂、河沙和海滩砂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对山东半岛东部、北部及渤海海峡地区的地方性天气-冷流低云,作了初步的分析。着重分析产生这种低云的环流特点及殊地理环境,分析归纳出这种低云的预测方法及判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中太平洋北部海盆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析鉴定,讨论了该调查区处在溶跃面以下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种数与水深变化的关系,推测出本调查区中Ⅰ区的碳酸盐补偿深度约5300米。根据地层中出现的标准化石,对柱状岩芯M_(14)进行了地层年代划分。最上部地层年代约为27万年前,向下1米处年代约为44万年前,3.66米处年代约为122万年前。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大量田间试验和调查资料分析,作者提出烟单14号玉米生长过程中,小喇叭口期土壤中全氮、大喇叭口期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与产量相关密切。并据此建立了产量及构成三因素与土壤养分间的最优相关模型。  相似文献   

18.
波浪对稳定海湾形成过程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一个稳定海湾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了以波浪侵蚀为主的沙质海岸,在人工岬控制下海岸变形与波浪特性的关系。从而为海岸蚀退的预测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统计分析了1949—2000年共52年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时空分布特点及ENS0、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热带气放以四种主要路径影响黄、渤海,其影响时间、频数及强度均有不同。ENSO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位置将影响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路径和频数。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放实验室IAP-AGCM(二层大气环流模式),针对黑潮弯曲时的北太平洋冬季表层海温(SST)异常进行八个月的数值积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黑潮弯曲时北太平洋冬季SST异常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具有明显的30-60d振荡的特征;在北半球的30-60d振荡,大部分地区为向西传播,在南半球则为向东传播;其经向传播较为复杂,在120°E剖面上以向南传播为主;热带地区受此SST异常的影响以西太平洋、印度洋大气加热场的30-60d振荡为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