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岩矿测试》2010,(4):340
为推动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促进国内与国际学术交流,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定于2011年6月举办第七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学术报告会(地点待定)。本届学术报告涵盖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各领域,主要包括:·岩石与矿物分析技术·生态与环境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生物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微区、形态分析技术·物相分析技术·标准物质研制及相关技术·分析仪器研制及软件研发应用·材料、建材、核工业、煤等相关应用分析技术大会已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郑绵平教授、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R.V.Grieken教授、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等国内外著名学者作特邀报告,热忱欢迎广大地质与地球化学  相似文献   

2.
综合发展走向辉煌─—祝贺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成立五周年贺振华(成都理工学院)地球科学的发展与高新技术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趋向于多学科的综合与交叉。将物探、化探、遥感、钻探、坑探、地质勘查、计算机应用开发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和队伍融为一体的中国地质勘查技术...  相似文献   

3.
学院简介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始建于1952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院士)、喻德渊教授、地层古生物学家俞建章教授(院士)、岩石学家董申保教授(院士)、沉积学家业治铮教授(院士)、构造地质学家吴磊伯教授(院士)和张寿常教授都曾在学院从事过教学、科研和领导工作。1997年原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原地质系与能源系合并更名为地球科学学院。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五校合并。在此过程中,地球科学学院与材料学院(部分)、人文与经管学…  相似文献   

4.
何继善 院士 ,男 ,1 934年 9月生 ,湖南浏阳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1 96 0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 (现并入吉林大学 ) ,同年到中南矿冶学院 (现为中南大学 )物探教研室任教至今。曾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 ,现为地球科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教授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省科协主席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何继善教授长期致力于能源与资源勘查、环境与工程勘察等领域的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系统的研究 ,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理论”和“伪随机信号电磁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 ,发明了一…  相似文献   

5.
正尊敬的各位同仁:2018年金秋九月是我国著名岩石学家游振东教授的90华诞.游振东教授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6年起一直在中国地质大学(包括其前身原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从事岩石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我国变质岩石学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荣获李四光地球科学奖(教学奖)、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前身)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游振东教授是我国变质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20世纪80年代即敏锐地注意到国际上变质作用研  相似文献   

6.
1978年8月 以杨式溥教授为团长的中国地质代表团参加了在英国布列斯托大学举行的“国际地层委员会泥盆纪座谈会”.会上,杨式溥教授宣读了论文《中国的泥盆系》.1978年11月 陈光远教授参加了在墨西哥举行的“联合国小矿山远景国际讨论会”,作为大会顾问,并作了《北京铁矿与小矿山开采》的学术报告.1978年11月 傅良魁教授参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物探专家组出席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会(SEG)第48届年会.1979年2月 池际尚教授代表我国出席了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执行局会议”.1979年5月 杨式溥教授参加中国地质代表团出席了在美国华盛顿和伊利诺斯州举行的“第九届国际石炭纪地层和地质大会”,并在会上宣读了论文《中国的石炭系》.  相似文献   

7.
卢良兆教授1930年生于浙江省黄岩县,1950~1952年就读于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毕业后一直在长春地质学院(合校后为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任教,1985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评聘为岩石学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8.
卢良兆教授1930年生于浙江省黄岩县,1950~1952年就读于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毕业后一直在长春地质学院(合校后为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任教,1985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评聘为岩石学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9.
为加强国际间学术交往、提高我国地质统计学理论水平及应用效果,美国斯坦福大学应用地球科学系主任、世界著名地质统计学家A·G·Journel教授应邀来我国,并于1988年3月17日至23日在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地质系进行了为期6天的学术讲座。这次讲座筹办单位是北京科技大学地质系和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地质学会。  相似文献   

10.
於崇文教授,博士导师,生于1924年2月15日,浙江省镇海县人,我国著名地球化学家,第二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长期从事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理论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和数学地质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地质作用与时—空结构”的理论观点,并建立了新的地球化学理论体系与方法论;在地球化学动力学中提出并发展了“成矿作用动力学”新的学术领域;提出了区域地球化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应用于南岭地区研究;在地质学与地球化学中系统全面地引进多元统计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为开辟地球化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发展理论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和数学地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学院概况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始建于1952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院士)、喻德渊教授、地层古生物学家俞建章教授(院士)、岩石学家董申保教授(院士)、沉积学家业治铮教授(院士)、构造地质学家吴磊伯教授和张寿常教授、探矿工程学家胡伟同教授都曾在学院从事过教学、科研和领导工作。1997年原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原地质系与能源系合并更名为地球科学学院。2000年6月合校更名为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学院由地质学系、资源工程系、能源科学系、国土资源系和实验中心组成。现有本科、硕士、博士生共计1110人。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24人),副教授42人,博士后工作人员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5人。外籍兼职教授12人,校际兼职教授30人。学科专业地球科学学院目前有六个本科专业,十个硕士点学科和七个博士点学科以及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个变质动力学开放部级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2.
正何国琦教授1934年10月12日出生于北京。195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59年赴莫斯科大学留学深造,师从著名的区域地质和大地构造学家A.A.博格丹诺夫教授,从事"比较大地构造学"研究,1963年在莫斯科大学获副博士学位。从1964年回国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地质系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工作,曾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1983~1993)、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主任(1983~1991)。  相似文献   

13.
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赵鹏大教授邀请,荷兰国际航空航天测量和地球科学学院(简称ITC)地球资源调查系著名数学地质、遥感地质专家法布里(A.G.Fabbri)教授及助手施凯茨勒(E.M.Schetselaar)于1991年5月23日~6月9日来华讲学访问,总题目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技术对地质数据进行综合与分析”.专家讲学内容十分丰富,比较系统,有GIS简介,ITC研制的地理信息系统ILWIS简介,GIS数据管理,图象处理等,主要都是围绕着介绍ILWIS的功能、特点及如何使用来讲授的.同时专家还十分重视对学员实际操作使用能力的培养,安排了5个下午的上机实习,包括数字化实习及两个实际应用案例的实习,使学员不但掌握概念理论,也会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地质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香港地质学会、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和海外华人地球科学协会发起,香港地质学会、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主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三地地质科学研讨会”于2001年12月20日~22日在香港大学顺利召开。其中,会议交流2天,野外考察1天。来自海内外的291名地质学家与会,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1位。 12月20日上午9时,香港地质学会会长、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陈龙生博士宣布开幕。大会名誉主席孙枢院士回顾了地球科学的发展历程、展望了新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方向;香港大学副校长、地球科学系主任麦培斯教授、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陈毓川院士、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陈正宏教授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詹红彬博士分别致词,表达了对海峡两岸三地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家举行地质科学研讨会的祝贺,交流了各地区地质科学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8位地质学家分别作了特邀主题报告:“中国矿产资源潜力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李廷栋院士)、“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工程建设地质环境”(王思敬院士)、“城市及地质灾害”(陈颙院士)、“中国水资源开发与地质—生态环境效应”(卢耀如院士)、“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战  相似文献   

15.
投稿须知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6,28(3):288-288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理工大学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主办的科学技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其办刊宗旨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分析研究有关地球探测信息处理和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理论。1.征稿范围:(1)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数学地质、矿床地质、能源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2)国内外地球探测信息处理和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综合评价、发展动态和软件的开发、应用介绍。2.来稿要求:(1)论文可通过电子邮件发到编辑部。文稿需论点明确,论据…  相似文献   

16.
征稿启事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2,34(2):241-241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其办刊宗旨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分析研究有关地球探测信息处理和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理论。1.征稿范围:(1)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数学地质、能源地质、水文地质、工程物探、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2)国内、外地球探测信息处理和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综合评价,发展动态和软件的开发、应用介  相似文献   

17.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现设地球物理系(1958)、地球化学系(1995)、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系(1998)和测绘工程系(1996)4个系;一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一应用地球物理解释理论开放研究实验室,一个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地球信息探测仪器重点实验室;五个实验中心;三个院管研究所。学院现有勘查技术与工程(含应用地球物理及应用地球化学两个方向)、地球物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工程4个本科专业;已建成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固体地球物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物理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核技术及其应用7个硕士点;拥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固体地球物理学和地学信息工程3个博士点以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一部分。上述学科中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是教育部(2002)重新确认的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1997)由应用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化学、数学地质和遥感地质四个原二级学科组成,其中应用地球物理学科(1988)被原国家教委审定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固体地球物理学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学院教职员工总数113人,其中教授28人(含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吉林省优秀省管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1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47%。学院现已培养本科生100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000余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2人。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在国内外大学及研究院单位任职。学院年平均在校本科生人数约为760人,年平均在校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人数约为260人。依托教育部“211工程”和“985科技创新平台”,十五期间学院各项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承担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料学基金以及多项省部级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经多年的交叉融合,目前学院整体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方向:(1)能源探测理论与方法(2)地球圈层结构探测理论(3)中深层固体矿产资源探测理论与方法技术(4)环境与工程探测评价技术(5)高新探测技术与地学信息综合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94年的早春迎来了於崇文教授从教的第四十五个年头,我们首先向於崇文教授表示衷心的、热烈的祝贺!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回顾於崇文教授奋斗四十五年的光辉历程及他为我国地质事业,尤其是地球化学教育与学科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发扬和学习他的优良治学精神与作风,是十分有意义的。 四十五年的战斗历程突出表现在於崇文教授在教学和科学事业上的探索开拓精神。这种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开拓是他生活的核心,推动他在教学上不断做出新的贡献,在科学研究上攀登上一个个新的高峰。早在1955年,於崇文教授在国内一无借鉴、二无教材的条件下全凭刻苦自学首次成功地为我校(原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勘探专业本科生开出了地球化学课程,揭开了我校地球化学教学历史的扉页。1960年他作为主要负责人与骨干之一,为我校地球化学专业奠基和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1961年於崇文教授又是我国第一本地球化学教材的最主要编写人之一.还在60年代初,在广泛阅读国际地球化学文献中,他敏锐  相似文献   

19.
《物探与化探》2011,(5):609
为了迎合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学科的飞速发展、满足本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和实践需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生导师杨进教授编写了《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该书已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是根据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大纲编写的,主要内容为地球物理学,同时涉及到部分地质学、地质工程学、环境学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内容编制中不仅考虑了环境与工程的八大问题和检测方法,而且还  相似文献   

20.
蔡炳贵 《岩矿测试》2013,32(4):668-668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ISSN:0277-3791),1982年创刊,月刊,由Elservier公司出版,是国际第四纪研究领域内的多学科研究与综述期刊,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第四纪科学研究内容,包括:地质、地貌、地理、考古、土壤科学、古植物学和古生物学、古气候,以及所有第四纪定年方法.2012年JCR影响因子为4.076,近5年的平均影响因子为5.040.现任主编是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University of Wollongong,Wollongong)的C.V.Murray Wallace教授;副主编6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杨小平研究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