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是中国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长江流域(江苏境内)废弃露天矿山现状特征以及大量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经验,提出了生态工程模式、土地整治模式、景观再造模式及自然恢复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的特点及适用性进行了阐述,结果可以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借鉴。以江苏省长江沿岸某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为例,通过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明确该废弃露天矿山在地质灾害隐患发育、生态环境及地貌景观破坏以及土地资源浪费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终成功采用生态工程模式开展该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现状以及废弃矿山造成的压占污染土地资源、次生地质灾害、水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研究了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视角下露天废弃矿山的地质安全隐患治理、水生态系统恢复治理、污染土地治理与开发、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修复路径,提出了编制废弃矿山整体指引性规划、制定"一矿一策"精准制定恢复策略、鼓励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矿山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势必形成一定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为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恢复生态、兼顾景观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扎实开展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环境修复。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的相关规范与要求,以汶川某废弃露天矿山为例,从矿山环境角度介绍了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因素,开展矿山斜坡整体稳定性、采场边坡稳定性、弃渣堆稳定性及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划分治理重点、次重点和一般3个基本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防治区。结果表明: 矿山斜坡及弃渣堆现状基本稳定、采场边坡稳定性较差、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中等; 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可划分为一般防治区和较严重防治区,其中一般防治区面积约554 m2(矿区无因采矿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影响区内无居民居住,无威胁对象,矿区及周围地表水体未漏失,矿业活动对水土环境影响程度为影响程度小,未影响到矿区及周围生活供水)、较严重防治区面积186 m2(矿区与影响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小,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严重)。针对评价结果提出的“坡面浮石清理+清除建筑垃圾、块石+植被重建”等修复建议,为同类型矿山绿色开采及地质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了的重要技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中的景观再造模式,本文以玉田县某采石废弃矿山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和勘探,分析了废弃采石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压占损毁、地质灾害隐患以及植被破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景观再造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废弃矿山的景观再造能够重塑地形地貌景观,恢复损毁土地,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重构环境生态系统,达到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目的。研究成果为开展类似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系统修复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实践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5.
盱眙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保护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严军  邓涛 《江苏地质》2009,33(4):443-446
矿业开发对盱眙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历史上的乱采滥挖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废弃宕口遗留的高陡边坡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通过关停和矿山整合等措施的落实,保护矿山环境;通过废弃宕口的地质环境治理,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基础上,让昔日满目疮痍的废弃宕口披上绿装,修复生态,再造青山绿水,真正做到开发、保护、治理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长江沿岸废弃矿山修复治理是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的关键节点区域,如何快速、直观地获得区域内废弃矿山的分布和修复工程进展,成为长江经济带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以江苏长江干流两岸10?km范围为研究区,以2017—2020?年4?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ArcGIS平台人机交互解译和野外验证的方式,获取了研究区内露天废弃矿山分布情况、地质环境问题和生态修复情况等信息。结果表明:镇江市和南京市需修复面积较大,区内露天废弃矿山主要表现为矿山的采场和中转场地两类占地,涉及矿种以建筑石料用灰岩和建筑用砂矿为主;存在的主要矿山环境问题有地形地貌破坏、矿山地质灾害、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和水土污染等;2018—2020 年研究区已修复面积和正在修复面积均呈上升趋势,截至2020 年10 月,研究区废弃矿山修复效果良好,修复面积占67.08%;主要生态修复措施有自然恢复、客土回填、土地平整、削坡、土地综合治理等。建议在进行修复治理工程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矿区原有地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调查结果和建议可为同类型地区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是国家绿水青山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查明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本文采用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岩土样采集测试等方法,调查了全省所有在建、生产、废弃、政策性关闭的矿山,分析了土地资源压占与损毁、地形地貌景观改变、含水层结构破坏、地质灾害、水土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建立了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进而基于模糊数学方法,对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分区,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建议,为全省有计划地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系统论述了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的工作内容、方法、评估范围等关键技术问题。文章提出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兼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区地质工程环境条件评价的双重目的,为植被恢复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设计依据。分区、分段、分单元全方位地质灾害调查和综合评估是开展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有效方法,最后分析和讨论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现状评估、预测评估以及适宜性评估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环巢湖地区矿业开发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较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以庐江县袁家山废弃矿山治理工程为例,提出废弃矿山景观融合设计理念、空间布局与具体方法,综合评价工程治理后的景观融合效果,为环巢湖地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实做好云南省废弃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达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促共赢,在充分了解、调查和收集云南省废弃遗留矿山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按修复区各自的地形坡度、可耕种性等特点的分类方法,建议将废弃遗留矿山划分为三种类型生态修复区,并针对不同类别修复区,分别提出了实施修复的技术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兰中孝  张才兵  廖德武  王源 《地下水》2023,(6):161-163+178
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造成的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对采煤沉陷区进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尤为迫切。本文以贵州安龙县普坪采煤沉陷区为研究区域,基于该采煤沉陷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成果,针对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修复措施。结果认为:安龙县普坪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矿山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破坏和土地资源损毁。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中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搬迁工程措施、工业场地及废弃建筑物拆除措施、矿区残余房屋拆除措施、煤矸石堆修复工程措施、土地整治的工程措施及复绿工程措施。通过实施生态修复措施将有效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减少和控制地质灾害发生,实现良好的环境、经济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安徽铜陵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硫铁矿集中开采区。研究区内新桥硫铁矿等数座硫铁矿山的长期开采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对铜陵地区硫铁矿集中开采区矿山进行地质环境评价可为矿山生态恢复提供依据。本文在资料分析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地质环境背景、矿业开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4种要素下20种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确定了各要素和指标的权重值。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对研究区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并采用ArcGIS的网格化插值评价法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地质环境背景、矿业开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的权重值分别为0.10、0.14、0.37、0.39。模糊综合评价二级初判结果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总体上影响较大,其中水土污染问题最为突出;一级初判结果为研究区内矿山地质环境总体较好。网格化插值评价将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划分为严重区、较严重区和轻微区,面积占比分别为4.62%、32.04%、63.34%。模糊数学综合评价与网格化插值评价结果基本一致,AHP与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硫铁矿集中开采区的地质环境评价适用性较好。评价结果可为当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废弃矿山占用土地资源,带来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迫在眉睫。当前各级政府财政对于矿山生态修复投入不足,亟须社会资本参与。2019年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为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运作打开了大门。通过在江西省某县采用市场化方式进行矿山生态修复的实践,分析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开发利用方向和不同修复方式的适用范围,明确了社会资本投资参与矿山生态修复的运行及收益模式,为区域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洪波  肖桂珍 《西北地质》2003,36(C00):130-133
本文主要叙述了环境影响评估的目的任务、评估思路、工作方法以及矿山环境生态恢复治理等。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工作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行政监督管理工作相结合,也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变为矿山企业保护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实施生态恢复与治理,建设“绿色矿山”的自觉行动,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15.
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项新的工作,矿山范围的保护对象是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价值取向.是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的技术、经济和安全合理性的价值尺度。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是评价矿山开采适宜性非常重要的概念,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内涵及其分析方法的提出,对于一般性地认识矿山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指标体系研究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徐友宁  乔冈  张江华 《地质通报》2018,37(12):2125-2130
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开发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支柱性地位,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后备开发及战略基地,但同时又是中国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成为重大的资源环境问题。通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发现,由于以往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高原植被生态影响严重,高山草甸植被保护与修复成为青藏高原矿山最主要、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基于寒冷、缺氧、少土、交通不便等制约性自然因素,提出了源头优先保护生态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对策建议:提高青藏高原矿山准入条件、构建基于源头生态保护的机制、制定开发利用规划、基于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矿山布局、建立勘查及合理开发的矿产资源储备基地、建立矿山生态环境长期监测网、推广高原植被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等,为政府科学决策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的模糊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由于影响因素较多,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进行度量,至今仍未形成一套标准的评价方法。文章选取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地形地貌、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开采矿种、开采方式、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地质遗迹的破坏、对水资源的破坏、占用破坏土地、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矿山生态恢复治理难易程度等11个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应用模糊评价的原理与方法,通过建立模糊数学模型和隶属度矩阵,将江苏省的矿山地质环境质量划分为良好、较好、较差及差4个等级,评价结果为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整治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刘宝生  李伟  刘瑾 《世界地质》2023,(3):588-594
废弃露天矿山存在地质灾害、生态破坏等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笔者以无锡市滨湖区某崩塌地质灾害生态治理工程为例,探讨了以预应力锚索、钢绳锚杆+主动防护网以及被动防护网等措施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应用效果,同时深入研究了基于客土喷播、生态袋铺设、高分子固化剂补喷等方法的高陡岩坡生态修复技术。实践表明,锚索等工程措施稳定提升坡体安全系数,高分子固化剂等生态修复措施使坡面植被覆盖率由10%提升至85%以上,项目成效显著,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市后峡地区地处南山风景区,该区矿山环境问题突出且未进行综合评价。据多期遥感数据对乌鲁木齐市后峡地区2012—2016年矿山环境要素进行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在各年度矿山环境评价的基础上,采用斜率估计方法进行矿山环境变化趋势分析,结论如下:研究区矿山数量呈逐年递增态势,矿山开发占地增幅最大的为固体废弃物;采空区塌陷等地质灾害长期未治理,侵占草场、破坏地表景观等环境问题突出;矿山地质环境变差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沟南侧及布尔克特萨依中北部;部分关停或废弃矿山未经环境恢复治理,仅依赖周边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  相似文献   

20.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综合评价系统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综合平价系统的建立为政府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管、立法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是划分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等级重要依据和图件编制的基础工作。本文简要介绍了建立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综合评价系统的原则、系统构成、评价流程、评价方法以及计算机自动运算程序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