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气候变化与昆明粮食生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昆明近50年气候生产力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重点对气温,降水与小麦,水稻产量形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2月的降水是小麦增减产的关键因子,≥10℃的积温比降水更有利于水稻生产。同时计算了逐年的旱涝,冷暖指数,针对制约我省农业增产的重要气象发生时期进行诊断,发现小春作物的主要气象灾害是1-2月的冬旱和2-4月的倒春寒,大春作物的主要灾害是5月干旱和7-8月的低温冷害。  相似文献   

2.
1997年黑龙江省在遭受气象灾害的情况下,粮食生产仍然夺得空前大丰收,主要是人的因素起了关键作用。预计1997年四大作物(玉米、水稻、大豆、小麦)总产可达2989.3万t,比大丰收的1996年(为2824万t)增产165.3万t。1气象因素增产气象因...  相似文献   

3.
濮阳市多时间尺度气温变化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线性分析方法,分析濮阳多时间尺度气温的变化特征及气候趋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夏季和年平均气温升、降温趋势分别为0.23~0.46℃/10a、-0.05~-0.11℃/10a和0.14℃/10a;年高(≥35℃)、低(≤-10℃)温日数分别以3.36天/10a和2.35天/10a的趋势减少;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提前4.91/10a、终日推后1.02天/10a,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终日延长2.0天/10a;1987年以来濮阳相继出现17个暖冬,严重暖冬年份皆出现在1995年以后。当地引种的小麦品种冬性减弱,播种期推后,越冬期缩短,生育期延长。病虫害有加重趋势,农药、化肥用量增加。 结论认为:当地气侯变化具有冬趋暖夏趋凉的特征,高低温危害减少,积温的有效性增加,作物生长期与灌浆期延长;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异常暖冬事件增多,近10年是50年以来最暖的10年。同时冬季平均气温年际间波幅增大,春季气温不稳定,气温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加。气候变暖对当地粮食生产有利因素较多,但不利因素也很突出,如何趋利避害,确保粮食安全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有上升趋势,严重地制约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如何进行经济有效的防治,减少其损失,已成为小麦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l 发生特点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从时间上可以分为冬前发病期和冬后发病期。前者以病菌侵入麦苗为主,后者是在冬前发病的基础上,以病株率迅猛增长的水平扩展和病情指数迅猛加重的垂直扩展为主,并最终造成花秆烂茎,枯孕穗,枯白穗,影响产量和品质。2 病发因素2.1 播种期 试验表明:播种期过早,冬前发病期早,麦苗感病率高;播种期迟,冬前发病晚,麦苗感病率低。2.2 温、湿度 小麦播…  相似文献   

5.
一、秦岭山区垂直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 1.种植业秦岭南坡农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8%,且90%为旱田,多集中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河谷盆地。种植业占当地经济收入的80-90%,粮食生产以玉米、小麦、洋芋,水稻和豆类为主,其中玉米占粮食总产量的40-50%。1987年留坝县玉米产量占秋粮的53.2%,占全年总产的39.0%。据调查玉米生产以中、低山地区经济效益最高。每亩纯收入46.43元,是平坝水稻的1.2倍,小麦、油菜则以900-1000米左右效益最高。考察留坝县1949-1982年主要农作物平均种植高度,玉米、水稻,油菜实际种植高  相似文献   

6.
气候因子与云南粮食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剑 《应用气象学报》2000,11(2):213-220
该文分析了云南近50年气候生产力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重点对气温、降水与小麦、水稻产量形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12月至翌年2月的降水是小麦增减产的关键因子, ≥10 ℃的积温比降水更有利于水稻生产.同时针对制约农业增产的重要气象灾害发生时期进行诊断, 发现小春作物的主要气象灾害是1~2月的冬旱和2~4月的倒春寒, 大春作物的主要气象灾害是5月干旱和7~8月的低温冷害.  相似文献   

7.
小麦是我县第一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都在五十万亩以上,占总耕地面积的54%左右,小麦生产左右着我县整个粮食和农业生产。小麦生长期长达九个多月,要经过秋、冬、春,夏四个季节,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影响了产量的提高。解放初期平均亩产仅130斤,1968年开始基本稳定在200斤以上,1968—80年的十三年中,仍  相似文献   

8.
全球粮食气象产量及其与降水量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1951~1985年(部分国家为1951~1991年)小麦和水稻的原始产量及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小麦和水稻气象产量的特征、全球粮食气象产量与降水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气象产量的贡献约占作物产量的3%~14%,且小麦和水稻气象产量占作物产量比重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气象产量大都服从正态分布,其长期变化在地域性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时间分布上存在准12年、准8年和准2年周期。气象产量同降水量关系密切,欧洲、非洲中南部和南美洲大部的小麦气象产量与年降水量呈反相关,而非洲北部和中东则呈正相关,除非洲西部、孟加拉国和黑海附近等少数地区外,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水稻气象产量与降水量呈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盆地区代表点的小麦条锈病冬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由此确定四川小麦条锈病冬繁的适宜、次适宜、不适宜气候条件指标。从风险基本理论出发,建立了包括气候条件出现频率和寄主存在数量两个环境因子的四川省小麦条锈病冬繁农业气候风险模型,并划分了高、中、低风险等级。基于GIS技术,对四川省小麦条锈病冬繁农业气候风险进行了区划。区划结果表明,四川省的川西高原地区和川西南山地是小麦条锈病冬繁阶段低风险或无风险区,而盆地区是中、高风险的集中区。其中,盆地中部地区是主要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粮食总产量结构分析与丰歉评估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王建林  太华杰 《气象》1998,24(12):7-12
对中国粮食总产量的结构分析表明:①粮食作物平均单产的变化在粮食总产量的变化中约占2/3以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②50年代以来,小麦,玉米产量在粮食总产量中的份额呈增加之势,而水稻所占份额相对稳定,大豆等其它作用的份额则有下降趋势;③就主要粮食作物单产而言、一季稻的产量为最高,小麦产量的增长为最快。通过分析中国粮食作物平均单产的丰歉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发现;西北和东北地区的降水量,华北地区的积温与产量丰  相似文献   

11.
2002~2003年度莱芜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琪珍 《山东气象》2004,24(1):22-23
分析了2002~2003年度莱芜市冬小麦全生育期间的气象条件,评价气象条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指出播种期底墒不足、冬前积温偏少、墒情差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不利因素,并提出了有关的改进措施,为实现小麦优质高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2月,开封市冬小麦出现大面积的枯黄,甚至死亡现象,对2009年全市夏粮总产量和全年粮食总产量的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对麦田实地调查及对麦播以来开封市气候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造成2009年初开封市冬小麦出现大面积枯黄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麦播种以后开封市长期干旱少雨,麦田旱情严重,直接影响到冬小麦正常生长;二是2008年12月下旬开封市出现大范围强降温天气,最低气温锐降至-10 ℃以下,全市冬小麦不同程度受冻;三是农户冬季麦田管理措施不到位,普遍未浇越冬水;四是小麦品种选择不当,部分品种抗逆性较差;五是地下害虫危害较为严重;另外还与本地的小麦耕种方式有一定联系.要减少不利因素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就要加强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及时采取必要的农业技术措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及时关注天气变化,科学合理适时冬灌,加强田间管理,严防冻害发生;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科学做好秸秆还田工作.  相似文献   

13.
梁平德  刘爱霞 《气象》1995,21(6):44-47
分析了1963-1990年天津粮食产量与地表水资源的关系,同时计算了粮食产量随时间增长的趋势议程及扣除增长趋势的粮食相对产量序列。结果表明,由于天津地势低洼易涝,地表水资源量大于35亿m^3的丰水年,粮食减产;而当年地表水资源量在35亿m^3以下,前一年地表水资源量大于20亿m^3,尤其是前一年为丰水年最有利于粮食增产。还分析了地表水资源对水稻、小麦、玉米等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不同影响,揭示了地表水  相似文献   

14.
中牟县2005年度冬小麦发生了冬前冻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播种期出现了连阴雨,造成小麦迟播且播种质量差;播种后,气温异常偏高后又骤降,变化幅度大;一直无有效降水,土壤墒情差是造成小麦冬前冻害的主要原因。针对小麦出现的冻害提出了防止和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牟县2005年度冬小麦发生了冬前冻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播种期出现了连阴雨,造成小麦迟播且播种质量差;播种后,气温异常偏高后又骤降,变化幅度大;一直无有效降水,土壤墒情差是造成小麦冬前冻害的主要原因.针对小麦出现的冻害提出了防止和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历经伏旱,秋冬湿涝和春季严重干旱之后,目前全县小麦已进入黄熟收割阶段。回顾一年来天气气候变化的实况,分析它们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尽可能找出趋利避害的措施,无疑对来年甚至今后若干年小麦生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小麦生长期间各季气候的特点11严重的伏旱自1999年夏季开始的干旱天气形势(2000年6月份雨量略多)一直延续到2001年。2001年7月份雨量70mm左右,仅相当于常年的一半。8月份雨量仅30mm,仅相当于常年的三分之一,且同期气温明显偏高,蒸发量偏大,耗墒剧烈,伏旱极其严重。12…  相似文献   

17.
冬季变暖和小麦病虫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季变暖和小麦病虫害孙西凤孙风平(驻马店地区气象局·463000)统计1954~1995年42年驻马店地区气象资料发现,1976年以后冬季气温明显比1976年以前偏高。附表列出了1976年前后两个时段的冬半年逐月平均气温。附表两个时段冬半年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18.
ENSO对全球及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和粮食产量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全球性年际气候变率的主导模式,ENSO通过影响全球的大气环流,对全球许多地区的气温、降水和由气温、降水异常导致的农业气象灾害(如低温冷害、旱涝灾害等)及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产生影响。综述前人对ENSO影响研究进展,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从全球范围来看,厄尔尼诺年,全球气温偏高,陆地平均年降水量减少;拉尼娜年,全球气温偏低,陆地平均年降水量增加;不同季节和不同类型EN-S0对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有差异。在中国,厄尔尼诺年,大部分地区冬春季气温偏高,夏秋季气温偏低,拉尼娜年,大部分地区冬春季气温偏低,夏秋季气温偏高,不同年代下ENSO对我国气温的影响有所变化;厄尔尼诺年,全国降水以偏少为主,且ENSO对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影响与ENSO类型、发展阶段和发生年代有关。2)厄尔尼诺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初霜冻偏早,吉林延迟型冷害增加,黑龙江低温冷害多发,华北和西北地区易发生干旱;拉尼娜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初霜冻偏晚,西北地区易发生洪涝。气候变暖背景下,厄尔尼诺与东北低温的关系更为复杂。ENSO循环的不同阶段会影响我国旱涝的地区分布。3)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全球水稻、小麦和玉米均以减产为主,不同国家和地区影响各异。其中,厄尔尼诺年,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玉米产量增加,中国和津巴布韦玉米产量降低,印度小麦和水稻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雨季水稻均减产;拉尼娜年,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玉米减产,印度小麦和水稻增产。在中国,厄尔尼诺对水稻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与当地灌溉条件有关。以上结论可为我国防御低温冷害、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保障粮食安全,制定科学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适宜水稻生长的气象条件及服务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前言水稻是我省主要的高产细粮作物 ,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的产量约占粮豆总产量的15 %左右 ,是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作物。水稻具有好湿喜温的特性 ,水量的多少、温度的高低决定着水稻种值的比重和品种的类型 ,同时水稻还具有耐涝、耐盐碱的特性 ,是治涝、治碱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物。由于水稻的适应性较强 ,所以在我省不论是岭谷相间、冷凉多雨的东部山区、半山区 ,还是热量条件好的中西部平原地区 ,均有水稻的栽培。本文从水稻生长发育的角度 ,分析各时段的天气气候条件、生育特性、生产服务指标 ,供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专业…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是甘肃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开展甘肃省冬小麦产量动态预报对全省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5—2013年甘肃省冬麦区1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气象资料和冬小麦产量资料,基于积分回归原理以旬为时间尺度,分析了影响陇中、陇东、陇南地区冬小麦生产的主要气象要素和关键时期,并分别建立了3月下旬、4月下旬和5月下旬甘肃省冬小麦产量动态预报模型.结果表明:降水和温度对甘肃省冬小麦气象产量影响较大,其中降水量增加对各冬麦区基本均为正效应,尤其在麦田休闲期和返青拔节期更显著;苗期—越冬前期和拔节期—孕穗期气温升高对冬小麦为负效应,越冬后期—返青起身期气温升高对陇中和陇东冬麦区正效应较明显.通过近5 a试预报检验表明,建立的冬小麦动态产量预报模型平均预报准确率达96%以上,可满足业务服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