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腹超声诊断孕中晚期子宫瘢痕前壁下段厚度对分娩方式及子宫破裂发生情况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7年8月我院分娩的有剖宫产史的再次妊娠的孕中晚期妇女92例,采用经腹超声观察子宫下段的厚度及结构,根据图像及前壁下段厚度将受试者按瘢痕等级分为Ⅰ级瘢痕组(共44例)、Ⅱ级瘢痕组(共25例)和Ⅲ级瘢痕组(共23例),比较3组随孕周变化的前壁下段厚度变化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随着孕周数的增加Ⅰ级瘢痕组子宫前壁下段厚度明显高于Ⅱ级瘢痕组、Ⅲ级瘢痕组(P<0.05),3组子宫前壁下段厚度均明显变薄,组内不同孕周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瘢痕等级的增加,阴道试产成功率逐渐下降,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超声能显示妊娠中晚期子宫下段肌层情况及子宫瘢痕前壁下段厚度,为临床阴道试产及先兆子宫破裂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淋巴管成像(CTL)在不同分型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PIL)患者的临床与影像特征比较和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为PIL的所有患者,回顾分析其CTL图像,由两名放射科医师盲法评价,评价指标包括:性别、首发年龄、临床症状和体征、血清白蛋白、肠壁是否增厚、肠系膜密度增高、浆膜腔是否积液、异常淋巴管分布的部位及范围、淋巴液是否返流、淋巴瘘的有无,腹腔内是否有淋巴结和颈部是否有异常扩张的淋巴管。基于对比剂是否分布于小肠壁和肠系膜这一特异影像学征象,首次提出将PIL分型为Ⅰ型(阳性组)与Ⅱ型(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结果:34例PIL患者中,Ⅰ型15例,Ⅱ型19例。Ⅰ型首次发病年龄较大(15.3±9.4 vs.8.3±3.8),腹泻发生率较高,而肢体和/或颜面部肿胀的比例低于Ⅱ型,两组性别比和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征象方面,Ⅰ型腹膜后异常扩张淋巴管和淋巴瘘的比例高于Ⅱ型,肠系膜密度增高和腹腔淋巴结出现的比例低于Ⅱ型。两组间肠壁增厚、浆膜腔积液、返流样表现和颈部异常扩张淋巴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L可以评价PIL患者异常淋巴管分布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基于CTL提出了PIL的影像分型,不同类型的PIL具有不同的临床和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气管性支气管微剂量MSCT应用价值。方法:搜集近3年儿童气管性支气管528例,对5个年龄段的低剂量组、微剂量组和微剂量联合迭代重建技术组的有效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后处理技术获得支气管树的重建图像观察诊断效能。结果:不同年龄段的三组图像质量评价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三组患儿所受有效辐射剂量进行两两比较,除10~14岁年龄段低剂量组与微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儿童气管性支气管新分3型中:Ⅰ型356例(占67.4%),其中ⅠA型198例(37.5%),ⅠB型158例(29.9%);Ⅱ型172例(32.6%)。结论:微剂量MSCT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儿童气管性支气管诊断中明显降低了患儿的有效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效分型对儿科临床治疗有一定的特异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CT增强图像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隙面积,并评估其与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行腹部CT增强检查的538例非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根据体重指数及性别各分成4个级别(Ⅰ级:BMI<18.5 kg/m2;Ⅱ级:BMI 18.5~24.9 kg/m2;Ⅲ级:BMI 25~29.9 kg/m2;Ⅳ级:BMI ≥ 30 kg/m2)。结果:男、女组间隙面积与BMI均呈显著正相关(r=00.50、0.55,P<0.01),间隙面积与BMI分级均呈中等相关(r=00.43、0.45,P<0.01)。随BMI增加,该间隙面积增大。结论:通过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隙面积和BMI呈显著正相关,可以为诊断SMAS提供参考值标准及筛查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NGA-West2强震数据库中的243组脉冲型地震记录为数据基础,按照我国场地分类标准对其进行分类,探讨场地条件、断层类型及断层距等对最强脉冲方向分量脉冲周期(TP)随震级(MW)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最强脉冲方向分量与垂直断层走向分量的TP具有强线性相关性,场地条件对二者周期相关性的影响不大;(2)场地土层的剪切波速越大,TP随MW增大的速率越快;(3)Ⅲ类场地的TP值大于Ⅰ,Ⅱ类场地;(4)最强脉冲方向分量TP随MW的增大速率要快于垂直或平行断层走向分量;(5)在Ⅰ,Ⅱ类场地条件下,非走滑断层的TP随MW的增大速率快于走滑断层,这一规律在Ⅲ类场地条件下正好相反;(6)3类场地非近断层区域的TP随MW的增大速率快于近断层区域。建议在使用脉冲周期与震级关系的统计模型时应考虑场地条件、断层类型、断层距及不同国家场地分类标准差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在鉴别诊断周围型肺癌和肺炎性肿块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1年7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肺部孤立肿块患者共84例,将其分为周围型肺癌组38例和肺炎性肿块组4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观察其检查结果,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静脉期下周围型肺癌在不同ke V的CT值均明显高于肺炎性肿块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动脉期下周围型肺癌在不同ke V的CT值均明显高于肺炎性肿块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周围型肺癌的碘浓度与能谱斜率在动静脉期与肺炎性肿块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水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对于周围型肺癌和肺炎性肿块的鉴别诊断准确性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结核好发部位上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瘤的CT征象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搜集近6年来有结节或肿块发生在肺结核好发部位的陈旧性肺结核患者134例,其中合并周围型肺癌80例,继发结核瘤54例,所有病例均有完整CT影像资料,并均经病理证实。将周围型肺癌病例定为Ⅰ组,结核瘤病例定为Ⅱ组。再分别将结节或肿块与陈旧性肺结核灶不在同一肺段而孤立存在的,定为Ⅰa组(49例)和Ⅱa组(39例);两者在同一肺段上混合存在的,定为Ⅰb组(31例)和Ⅱb组(15例)。回顾性分析各组的CT征象,对Ⅰ组和Ⅱ组数据组间及组内CT征象分别进行χ2检验并分析。结果:Ⅰ组患者中腺癌比例最高(61/80)。Ⅰ组与Ⅱ组病灶发生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与Ⅱa组对比,病灶大小≥3 cm、密度不均匀、空泡征、浅分叶征,强化≥20 Hu及不均匀强化以Ⅰa组多见(P〈0.05);密度均匀、钙化、边缘清楚、强化〈20 Hu及环形强化以Ⅱa组多见(P〈0.05)。Ⅰb组与Ⅱb组对比,病灶大小≥3 cm、密度不均匀、强化≥20 Hu、不均匀强化及合并肺气肿以Ⅰb组多见(P〈0.05);密度均匀及强化〈20 Hu以Ⅱb组多见(P〈0.05)。Ⅰa组与Ⅰb组对比,空洞及强化〈20 Hu以Ⅰa组多见(P〈0.05);钙化、强化≥20 Hu、不均匀强化及合并肺气肿以Ⅰb组多见(P〈0.05);Ⅱa组与Ⅱb组CT征象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陈旧性肺结核患者合并周围型肺癌与继发结核瘤CT征象多有重叠,对各种CT征象综合分析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砂土的一系列动三轴实验,研究不规则地震荷载作用下与定次数等幅荷载作用下土体变形间的关系,给出砂土相对密实度对二者间关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真实地震荷载下土的变形发展与等幅正弦荷载明显不同,应变发展时程的形态主要受地震动的形态控制;应变比C与砂土相对密度间关系具有规律性,随相对密度增大而降低,若采用以20周作为标准作用次数、0.65倍地震波峰值为等幅荷载代替不规则的地震荷载,修正真实地震应力下的残余变形,其应变比C随砂土密实度的增大而减小。同时,冲击型荷载的应变比C`要远大于振动型荷载。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板块相互作用的原理,对全球地震带作了新的具体的划分:Ⅰ带为美洲西海岸地震带;Ⅱ带为太平洋西北边缘地震带;Ⅲ带为大洋岛弧地震带;Ⅳ带为亚欧地震带;Ⅴ带为全球海岭地震带。各带地震活动水平从强到弱的顺序是Ⅲ,Ⅱ,Ⅰ,Ⅳ,Ⅴ。求出本世纪各年Ⅰ,Ⅱ,Ⅲ三带的地震活动性指数A(b),并对A(b)指数随时间的变化作了最大熵谱分析和周期图分析。结果显示Ⅱ,Ⅲ两带的周期成分与Ⅰ带有明显不同。Ⅰ带的变化较平稳,富于短周期成分,在1942年和1960年有两个峰期;Ⅱ带从1964年以来处于长趋势下降阶段,至八十年代已降至极小;Ⅲ带的五十年代事件效应显著,其变化趋势能较好地代表全球地震活动的变化总趋势。Ⅱ,Ⅲ两带有较强的长周期变化成分,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面积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采用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及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局灶性机化性肺炎患者5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CT征象及CT强化特征。结果:两组男女比例、基础疾病分布、临床症状比例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小病灶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对照组小病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大病灶患者在空洞及紧贴胸膜影像学征象比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的大小病灶的CT影像学特征在病灶分布、毛刺、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及结构疏松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于动脉期CT净增值、总CT净增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可显示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与周围型肺癌CT影像学征象的差异性和特征性,对无法确诊者应于治疗后实施随访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气管主支气管原发平滑肌瘤的MSCT表现,以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气管主支气管原发平滑肌瘤患者临床特征、CT表现及病理表现。结果:7例患者女性6例,男性1例,年龄19~65岁,均以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就诊。肿瘤位于气管主干2例,隆突1例,右主支气管1例,左主支气管3例。肿瘤大小0.6~2.0 cm。MSCT表现呈类圆形、椭圆形者6例,呈分叶形者1例。腔内生长型者6例,腔内外生长型者1例。7例CT平扫描密度均匀,未见钙化,增强扫描呈中等到明显强化者6例,轻度强化者1例。7例均未见明确坏死、囊变。7例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伴阻塞性改变者2例。结论:气管主支气管原发平滑肌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多表现为腔内生长的规则病灶、多强化明显。CT及后处理技术对显示肿瘤大小、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发展高速铁路是解决城市间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其所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引起的环境问题,对铁路沿线居民及周围建筑等造成不利影响。在对高速铁路引起的振动问题进行的研究中,关于高速列车引起的地基土振动随深度变化的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针对Ⅱ、Ⅲ和Ⅳ类场地条件下的路堤式和高架桥式高速铁路,对0—5m不同深度处地基土的振动加速度响应进行了现场测试,并以测试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场地条件下高速列车引起的地基土振动加速度响应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场地条件下,高速列车引起的振动加速度响应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具有显著差异;Ⅱ类和Ⅲ类场地条件下,高速列车引起的地基土振动加速度响应总体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并呈先快后慢的衰减趋势;而Ⅳ类场地条件下,高速列车引起的地基土振动加速度响应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放大的趋势,在深3m处加速度达到最大值。高速列车运行引起的振动频带随深度的变化特征与场地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对胰腺癌胰外神经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比较实验组20例胰腺癌患者及对照组50例健康人腹腔神经节的形态、大小及各期CT值变化。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MSCT对腹腔神经节侵犯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实验组腹腔神经节形态为粗条形,周围脂肪间隙不清;对照组腹腔神经节形态为细条形或小结节形,周围脂肪间隙清晰。实验组双侧腹腔神经节长径、短径均大于对照组,实验组左侧腹腔神经节3期扫描CT值均大于对照组。与病理结果比较,CT对胰腺癌腹腔神经节侵犯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0%、60%和75%。结论:MSCT对胰外神经浸润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能清晰显示腹腔神经节的形态、大小及CT值变化,当出现腹腔神经节呈粗条形增大、脂肪间隙不清及明显强化时,提示已有肿瘤的神经侵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S)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确诊的IFIS 84个髋关节(病例组)及正常志愿者髋关节116个(对照组)的MRI图像,通过轴位T1WI序列测量两组人群坐骨股骨间隙(IFS)、股方肌间隙(QFS)、坐骨结节间距,并通过质子加权脂肪抑制序列观察股方肌形态及信号。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对照组IFS及QFS((2.36±0.47)cm、(1.58±0.39)cm)明显大于病例组((1.56±0.42)cm、(0.89±0.24)cm),对照组坐骨结节间距((10.51±1.53)cm)小于病例组((11.39±1.01)cm),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髋关节IFS与QFS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13,P <0.05;坐骨结节间距与IFS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263,P <0.05。在IFIS患者中,股方肌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及水肿。所测全部数据中,中青年组IFS、QFS宽度((2.09±0.55)cm,(1.32±0.47)cm)均大于老年组((1.90±0.58)cm,(1.19±0.39)cm),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之间坐骨结节间距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FS和QFS变窄,同时股方肌出现变形、水肿,是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典型MRI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对胃间质瘤(GST)诊断及临床治疗指导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5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病理危险度评估,分析不同病理危险度患者的MSCT图像表现差异,计算MSCT对GST的诊断准确率。结果:56例患者中病理危险度极低者11例(19.64%),危险度低者18例(32.14%),中危险度者14例(25.00%),高危险度者13例(23.21%)。MSCT平扫密度、瘤内有无坏死/溃疡、动静脉其强化程度差值、瘤内及瘤周有无血管与病理危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周脂肪间隙、强化方式与病理危险度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以病理活检为对照,MSCT对GST的诊断准确例数为53例,诊断准确率为94.64%,其中3例误诊为胃癌,误诊率为5.45%。结论:MSCT对GST诊断准确率高,可有效显示不同病理危险度GST图像表现特点,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6.
格尔木河中下游-达布逊湖段水化学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8月对格尔木河-达布逊湖流域进行了系统考察,并对其地表水体取样分析后发现,河水水化学分布空间上从源头至湖中逐渐咸化,表现出明显的地貌分区性特征,且东河段水质异常咸化;时间上河水矿化度总体表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湖水则相对稳定,作为流域农牧业发展的水源地和近几年格尔木市移民建设的重点地区,其地表水体水化学的时空异常变化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先天性支气管闭锁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先天性支气管闭锁患者MSCT表现;全部病例采用GE公司螺旋CT(Lightspeed 64)行胸部扫描,原始图像传送至AW 4.4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重组,观察病变的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全部病例显示支气管黏液栓的改变,发生在左肺6例,右肺9例;13例显示黏液栓周围有肺气肿;2例无肺气肿,11例粘液栓伴行肺动脉分支变细,所在的肺叶血管细小,分支减少,分布稀疏。结论:MSCT对先天性支气管气闭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显示先天性支气管闭锁的黏液栓和周围肺气肿的典型征象,后处理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可任意角度观察黏液栓的形态、位置及其与邻近支气管、肺血管的关系。结合薄层重建图像观察可提示支气管闭锁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