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华东地区态矢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态矢量来源于统计物理学,是对连续场进行粗粒化描述的方法。尹祥础等把该方法移植到地震学中用以定量刻画地震活动性的演化,取得较好的结果。作者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发生5级以上12次地震进行了分析,总结震前态矢量的变化情况,发现震前态矢量均有显著变化,为本地区地震趋势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态矢量是一种中短期地震预测方法,通常在大地震发生之前,态矢量时间序列会发生明显的异常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尝试根据震前应力场分布,提高态矢量的地震临界敏感性,震前库仑应力分布采用地震断层位错模型将滑移量反向滑移的方法计算,2008年汶川地震震前的态矢量研究表明,采用库仑应力算法得到的时间序列前兆变化更明显,对目标地震...  相似文献   

3.
态矢量方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地震等灾变的发生之前,会出现一定的前兆现象。中通过实验方法对这些前兆现象之一的态矢量的异常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使用声发射技术(Acoustic Emission),对三轴应力条件下岩石试件内部微裂纹的产生和扩展进行了记录。实验结果表明在岩石试件最终破坏之前,表征态矢量的相关参量都发生了异常明显的变化,这表明态矢量的异常变化可以被用作为岩石等脆性材料灾变的前兆,使用态矢量方法可以对脆性材料的破坏乃至地震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4.
态矢量--分析地震活动性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态矢量来源于统计物理学,是一种对连续场进行粗粒化描述的方法。现移植到地震学中用以定量地刻画地震活动性的演化,取得较好的结果。作者分析研究了几个著名震例(海城地震、唐山地震、昆仑山口西地震),发现地震前其态矢量均有显著的变化,因此认为它可能是大地震的一种前兆,而用之于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地倾斜矢量用于地震异常识别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研究和讨论了矢量模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于地倾斜矢量变化的稳定性判别和震兆识别的研究。本文利用矢量模研究了青海共和、景泰地震和大同地震前后,有关台站的地倾斜矢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矢量的停滞打结可能是稳定的,因而未必是震兆,而剧变则可能是非稳定的,可作为异常的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地倾斜矢量用于地震异常识别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研究和讨论了矢量模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于地倾斜矢量变化的稳定性判别和震兆识别的研究。本文利用矢量模研究了青海共和、景泰地震和大同地震前后,有关台站的地倾斜矢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矢量的停滞打结可能是稳定的,因而未必是震兆,而剧变则可能是非稳定的,可作为异常的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7.
计算分析了银川台1983年1月~1996年10月的地磁周期T=9~200min的复转换函数A的模|A|、总误差σz和帕金森矢量或韦氏矢量,并将其在银川台400km范围内8次中强地震发生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周期为12、20、26、35、45、60、75、90min的|A|、σz磁方位角αp及其方差Δαp在震前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帕金森矢量或韦氏矢量在震前指向震中。  相似文献   

8.
利用转换函数方法计算自理了乌鲁木齐台1990年1月~1997年12月地磁短周期T为9~200min的复转换函数A、B之模A、B、总方差σz以及帕金森矢量,并对其 在乌鲁木齐地区250km范围内15次4.0~5.7级地震发生前后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周期的转换函数A、B以及总方差σz值在震前均有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弥渡台地电场自2007年以来的的观测资料,分别针对省内及周边地区4次5级以上地震前NS与EW向测值的矢量方向性变化,进一步作线性异常关系分析,包括拟合直线及线性相关性的异常。结果表明,在地震发生前3—6个月,地电场会出现明显的线性极化特征。线性极化异常具有非常典型的短临性,对未来地震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楚成新 《内陆地震》1992,6(2):174-179
根据乌什220km范围内三次强震前乌什水准形变测量资料,用形态法、一阶差分法、矢量法分析了震前的水准异常变化,发现强震前水准测量均有较明显的异常显示。这为以后利用乌什测量资料、预报乌什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地震提供了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转换函数方法对太原基准地震台1989年1月至1998年12月的地磁资料进行了计算,用所得到的转换函数A,B的模|A|,|B|及总方差δZ的月变化,来研究地震前后地下电性结构的变化。对1989年以来山西及周边地区的5次Ms5.0以上地震前后太原基准地震台地磁转换函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得出不同周期的转换函数A,B以及总方差δZ在震前有明显变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2014 年2 月12 日新疆于田MS7. 3 地震周围区域前兆监测能力及震前和田台金属摆存在的趋势性异常和中短期异常,并与2008 年3 月21 日于田MS7. 3 地震前兆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前趋势性异常表现为2012 年以后金属摆倾斜趋势性东倾变化,中短期异常表现为两分量的速率变化加速、停滞,矢量方向和模长突变的特征;2 次7 级地震前和田台金属摆倾斜趋势性异常相同,都发生在趋势性东倾阶段,而中短期异常在持续时间、异常特征和发震间隔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3.
计算分析了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格尔木地磁台1987年1月至1997年3月的地磁周期T=9~200min的复转换函数A的模|A|、B的模|B|、总方差σz的帕金森矢量或韦氏矢量,并将其与同期格尔木周围350km范围内MS≥5.0的8个地震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周期为9,75min的|A|、周期为9min的|B|在震前有明显异常,总方差σz亦有一定的对应效果,帕金森或韦氏矢量在震前指向震中位置。  相似文献   

14.
利用转换函数的方法对临汾台1988年1月至1998年12月地磁资料进行了计算处理,用所得到的转换函数A、B的模|A|、|B|及总方差δz的月变化,来考察地震前后地下电性结构的变化。对1988年以来发生在临汾台周边地区的3次Ms4.0以上地震前后临汾台地磁转换函数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周期的转换函数A、B以及总方差δz在震前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1月23日新疆精河Ms5.1级地震前,精河台的伸缩、倾斜和长水管资料均出现了明显的前兆异常变化。利用形态分析、一阶差分、矢量合成、卡尔曼滤波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新疆乌苏、精河间Ms5.1级地震前的短临异常较为明显,年变幅观测曲线畸变、日均值曲线转折甚至打破年变、矢量转向、速率变化超两倍均方差等,显示出这次地震之前地形变异常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6.
采用点源位错模型、层状介质速度结构,利用地震波垂直向记录的直达 、 波最大振幅,计算小地震震源机制。通过系统聚类,利用矢量合成方法,计算得到各类解的平均震源机制解。采用上述方法,针对2003年以来新疆北天山西段和中天山地区4次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周围中小地震震源断错性质和P轴方位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强地震前2~3年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随机分布,震前1年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分布特点,主压应力P轴方位发生较明显的偏转变化。  相似文献   

17.
聂晓红  王琼 《内陆地震》2012,26(1):28-35
采用点源位错模型、层状介质速度结构,利用地震波垂直向记录的直达P珔、S珔波最大振幅,计算小地震震源机制。通过系统聚类,利用矢量合成方法,计算得到各类解的平均震源机制解。采用上述方法,针对2003年以来新疆北天山西段和中天山地区4次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周围中小地震震源断错性质和P轴方位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强地震前2~3年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随机分布,震前1年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分布特点,主压应力P轴方位发生较明显的偏转变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倾斜矢量法和垂直形变剖面图分析法,对安庆Ms4.8地震前肥东短水准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肥东台短水准数据在安庆地震前出现异常变化.对比分析了安庆地震与九江地震前肥东短水准异常形态的差异,认为安庆地震和九江地震的震源机制不同,震前应力积累在肥东台附近的不同类型可能是两次地震前肥东短水准异常形态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利用形态分析法及统计分析方法等研究了2013年1月29日哈萨克斯坦MS6.1地震前兆异常,结果表明,库车钻孔倾斜、拜城BSQ倾斜、乌什水管仪台阶震前表现出明显的短期异常。通过总结此次地震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异常在时间上成组出现,起伏变化,具有一定同步性,空间上存在有规律的由外围区域向震中迁移的动态特征,且异常矢量加速变化的方向准同步的指向震中。  相似文献   

20.
2019年6月17日在四川长宁县(104.9°E、 28.34°N)发生6.0级地震。 本文以该地震为例, 基于中国地磁台网提供的地磁台站资料, 利用帕金森矢量方法, 计算出每个台站在不同频段的帕金森矢量方位角异常之后, 将同一频段的多个台站的异常进行叠加, 提取和分析该地震前震中周围地磁场变化特征。 结果显示, 震中周围多个台站短临地磁异常时空特征明显, 通过异常综合叠加分析可以较好地估计震中方位。 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短临地震预报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