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章诚 《福建地理》2004,19(1):21-24,29
新校区校园建设规划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各种功能的需要,其实质在于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空间配置,其出发点在于使学校事业的发展与不可再生的土地空间资源间建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关系。本文从前瞻性角度,通过对福建师范大学新校区建设规划实践的反思,对校园建设规划中功能布局和建筑用地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基于约束性CA的土地利用规划预评估及警情探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规划是协调土地利用矛盾、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空间管制措施之一。当前,规划方案的评估多偏重规划实施效果评估,对规划方案进行预评估尚不多见。该文根据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框架,构建约束性CA对建设用地布局方案进行预评估,用于检测土地利用规划关于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以广州市为案例,对其2006-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布局进行了预评估,对比了模拟方案与规划方案的差别,并提取冲突区域供规划决策参考。结果表明,约束性CA可以预测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并能有效检测与规划相冲突区域,可为违法用地遥感督查提供更有效的空间信息。  相似文献   

3.
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和规划是依据资源环境承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从区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角度.将区域划分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不同空间单元的过程.对省域国土空间的划分和规划,指标体系和划分对象具有显著的空间特性.利用GIS技术建立规划支持系统.可以将数据管理、模型计算、区划和规划结果可视化显示集成在一起,为区划和规划提供技术支撑.以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技术规程为指导,围绕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和规划,对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数据库内容、功能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开发了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4.
规划情景约束下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市为例,采用遥感与GIS技术,基于遥感影像及土地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Dyna-CLUE模型模拟土地资源利用规模在土地利用规划政策情景约束下的空间格局,旨在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特别是土地利用宏观需求的空间配置提供技术思路。结果表明:遥感、GIS和Dyna-CLUE模型的集成应用,可从地理空间上定量刻画土地变化的驱动力,是模拟政策情景约束条件下土地资源空间分配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智能体的土地利用模拟与规划模型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刘小平  黎夏  艾彬  陶海燕  伍少坤  刘涛 《地理学报》2006,61(10):1101-1112
利用多智能体和元胞自动机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规划。根据环境经济学资源分配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结合多智能体及元胞自动机的微观规划模型,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分配及规划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以避免浪费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该模型由相互作用的多智能体层、元胞自动机层和环境因素层组成,可方便地探索不同土地利用政策下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情景,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用的决策依据。以广州市海珠区为实验区,在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规划下,模拟了1995-2010年的城市扩展的动态变化,并讨论了在不同规划情景下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区域生态功能建设规划的原理与模拟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剖析区域演化历程中的生态功能变迁与导引的生态环境滞胀及危害基础上,着重利用系统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了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区域生态功能建设规划的目标、原理和研究的内容、方法及过程;提出了以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调整为核心,制定区域生态功能建设规划的总体思路;创造性地将水土流失、污染物排放、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吸纳、人口容载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及城镇发展等模型融于一体,构建了案例区十堰市的生态环境功能综合调控模型,并借助DYNAMO语言,模拟得到了十堰市未来生态功能建设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与案例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针对土地利用的宏观结构调整与布局对环境与生态的可能影响作出的预测性评估。本文从生态保护、土地退化防治、耕地资源保障、建设用地增长的适度性与后效、耕地占补平衡的生态风险等5个方面,设计了11个指标用于预测和评估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生态和土地资源的可能影响程度,并以《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为案例进行了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指标能较好的预估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对环境、生态和土地资源的潜在影响,为规避土地利用调整可能出现的不良环境与生态影响,提供有益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运用概率统计分析、GIS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对区域地质灾害进行评价,探讨地质灾害对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影响及其分区在规划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①所构建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及其指标体系,整体上能够反映研究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因素特征,统计分析结果较好体现研究区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现状;②提出的基于地质灾害分区的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空间布局设计方案更加切合区域土地利用环境特征,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与针对性.研究结论显示: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分析地质灾害因素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影响,可进一步提高规划对未来区域土地利用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下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其生存的环境及空间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已有的土地资源早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这也导致了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出现。在土地资源的规划和利用方面,应该将生态理念融入其中,并大力开展文明生态建设。本文围绕生态理念进行了阐述,并针对生态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政府规划约束下的城市空间增长多智能体模拟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政府规划约束下的包含多种类型智能体和环境因素的城市空间增长多智能体模拟模型,通过居民、开发商和政府三类智能体之间以及智能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模拟了城市空间增长情况。模型将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区纳入政府的土地利用政策,探讨了政府规划因素对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影响,并根据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优化。在Repast和ArcGIS的实验环境下,以南京市中心城区(长江以南)为研究区设置了四组土地利用情景,模拟了2001-2007年研究区的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情况,对比不同情景下模型的模拟精度,说明正确合理的政府规划引导对城市空间增长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模拟结果进行优化的必要性。该模型有助于揭示城市空间增长机制,为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和规划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众需要建筑,建筑更需要大众.校园建筑风格的选定,既与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有关,更与校园使用者对校园文脉的理解有关.校园文脉蕴藏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心中,也蕴藏在历经沧桑、给历代学子留下深刻隽永烙印的历史名作--建筑艺术之中.本文以上述中心思想论述福建师范大学新校区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12.
13.
14.
选择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作为监测点,通过测定空气正、负离子浓度,空气温、湿度,风速,光量子等项目对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天空气负离子浓度有一个高峰期,出现在8:00-9:00;8月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空气负离子浓度随相对湿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风速和光量子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作为监测点,通过测定空气正、负离子浓度,空气温、湿度,风速,光量子等项目对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天空气负离子浓度有一个高峰期,出现在8:00-9:00;8月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空气负离子浓度随相对湿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风速和光量子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城的规模建设,高校建设中存在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不低碳现象日趋严重.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生活,高校也应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以低碳经济的基本理念为立足点,深入阐述了低碳校园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昆明呈贡大学城校园的师生日常行为、规划与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不低碳现象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剖析,进而从制度、技术、日常生活行为的层面对高校校园低碳建设途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现阶段对意象空间的研究缺少对小尺度空间的研究。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研究区域,采用认知地图法,从构成要素、基本类型、发展阶段和感应级别三个方面,对小尺度下的意象空间进行研究,并尝试与大尺度的意象空间进行对比;同时,通过对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的“校园认知地图”调查,为学校的规划提供新的视角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小尺度研究对象,其空间要素与城市大尺度下的相比,节点数目多,区域数目少;基本类型和发展阶段上基本一致。地大校园建设需要建立“大校园”概念,更突出地学特色,竖立绝对标志物并进行道路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高校扩招带来了其周边商业街的蓬勃发展,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其展开论述,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为理解高校周边商业街的分异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以湖南师范大学和湖南大学本部校区的4条商业街为例,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解释高校周边商业街分异现象,以期丰富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微观实证研究的内容。实地调研发现,制度对高校周边商业街的分异具有重要作用,正式制度对不同主体的约束作用不同,进而形成一系列非正式制度,从而共同维系了商业街的发展。最后,从制度的角度对高校周边商业街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人工制冷的方法收集2013 年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大气冷凝水52 个样品,对其进行pH 值和阴阳离子分析。结果表明:2013 年春季石牌校区绝大多数冷凝水样品的pH 值分布范围为5.00~6.47,平均值为5.97,已不属于酸雨。冷凝水的阴阳离子总质量浓度(TDS)介于57.87~484.38 μeq/L 之间,平均值为154.53 μeq/L;各离子质量浓度高低依次为2-4 SO >Ca2+> -3 NO >Na+>Cl->NO2->Mg2+≈K+>F-。石牌校区冷凝水的这种离子质量浓度分布特征显示:其清洁程度较优于2011 年春季该校区和同期上海大气冷凝水,而较差于云南丽江的大气降水,与广东鹤山和青海瓦里关山等地的大气降水相当。其污染来源除部分属自然源外,还主要与建筑活动、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等人类活动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