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沙漠》2007,27(6):F0002-F0002
2007年9月23—24日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在兰州召开了“纪念朱震达先生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2007学术年会”,会议由王涛理事长主持。参加会议的60多位代表来自全国不同单位,都是从事沙漠与沙漠化研究的学者与专家。大家怀着对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研究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朱震达先生的崇敬心情,回顾了朱震达先生在50年的沙漠与沙漠化科研生涯中,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当今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领域的一代尊师。与会者一致认为,朱震达先生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一生为沙漠事业奋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建原中…  相似文献   

2.
《地理学报》2008,(1):112-112
2007年9月23-24日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在兰州召开了“纪念朱震达先生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由王涛理事长主持。参加会议的60多位代表怀着对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研究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朱震达先生的崇敬心情,回顾了朱震达先生在50年的沙漠与沙漠化科研生涯。  相似文献   

3.
王涛 《中国沙漠》2007,27(1):0-0
朱震达先生(1930-2006)是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的创始人和原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的奠基人。在近50a的科研和管理生涯里,先生一直开拓和引领着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在紧密结合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还使得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得到了长足的进展。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当今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领域的一代尊师。  相似文献   

4.
寿伟权 《中国沙漠》1986,6(2):57-58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与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沙漠化研究学术讨论会和专题考察"于今年6月7日至20日在我国举行。这是亚太经社会与兰州沙漠研究所举办的第二次国际性科学讨论会。参加这次沙漠化研究学术讨论会和专题考察的有阿富汗、孟加拉、印度、伊朗、马来西亚、尼泊尔、泰国、斯里兰卡、中国等九个国家和亚太经社会环境协调处考尔先生,共14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5.
中国沙漠科学的五十年   总被引:40,自引:20,他引:20  
王涛  赵哈林 《中国沙漠》2005,25(2):145-165
50多年来,在几代沙漠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沙漠科学从无到有,在从填补沙漠研究空白并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沙漠化研究又以其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理论进展,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实践成果,极大地充实了我国的沙漠科学,为我国北方地区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和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过去20 a来,北方约有 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12%的沙漠化土地有所改善,局部地区出现"人进沙退"的新局面。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等有关研究所为主体的国家级沙漠和沙漠化研究机构,汇集了一批优秀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家,创建了我国比较完整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及其研究体系,在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全球变化、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沙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遥感与信息系统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数据。在全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地区设有一批长期野外试验站(点),已为国家在有关沙漠开发利用和沙漠化防治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依据。我国沙漠科学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得到了政府、地方民众、科学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物地理和地貌系杰·鲍勒博士,赴青海参加“柴达木盆晚地第三纪以来地质环境演化”学术交流会途经兰州,于1983年7月8日,由学部委员、我国著名第四纪地质学家刘东生教授陪同,访问了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杰·鲍勒博士是澳大利亚著名的第四纪地质学家,学识广博,尤长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盐湖、沙漠研究。他在沙漠所参观了我国沙漠和沙漠化防治研究的展览,观看了介绍沙坡头实验站科研情况和联合国沙漠化防治讲习班的影片,并与我国沙漠学家朱震达研究员等进行了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7.
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王涛 《中国沙漠》2008,28(1):1-7
50多年来,中国的沙漠与沙漠化科学从无到有,在填补研究领域空白,并以其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理论进展, 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实践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发展的同时,又为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和150亿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效益。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有关研究所为主体的国家级沙漠和沙漠化研究机构,汇集了一批优秀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家,创建了我国比较完整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及其研究体系,在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全球变化、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沙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遥感与信息系统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在全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地区设有一批长期野外试验站(点),已为国家在有关沙漠开发利用和沙漠化防治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依据,得到了我国政府、地方人民、科学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认可。通过对已有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和防治实践的回顾与总结,就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任务做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沙漠化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中国沙质、砾质荒漠和沙漠化土地的面积达149万km2, 占国土面积15%。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到今天的沙漠所, 经历了卅个春秋。沙漠科学的研究也从空白发展成一个新学科的成长过程。为我国沙漠科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培养了一支有着丰富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科技队伍。具有独立解决经济建设中提出的沙漠及沙漠化治理问题的能力, 并为全球沙漠化研究工作和治理实践, 作出应有的贡献。198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为全球先进单位称誉。我国沙漠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 可归纳为四个阶段: 1959-1965年, 查明沙漠情况, 探索沙漠治理方法阶段。对我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土地进行综合考察究沙区自然条件与资源, 沙丘特征与风沙运动规律。1966-1977年, 以沙害治理为中心, 根据国民经济建设需要, 开展专题研究阶段。如沙区铁路修建的有关问题和沙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开发后自然条件的变化等。1978-1983年, 以土地沙漠化问题为中心开展综合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带土地沙漠化现状、发生发展过程, 变化趋势与预测, 整治措施等。1984年以后, 主要是加强对土地沙漠化变化趋势与预测, 以及整治措施的研究,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走向世界。1)建设不同自然地带沙漠化(风沙化)治理研究示范基地系统网络。2)开展半湿润、湿润地带风沙化问题的研究。3功口强对沙漠化监测和预则工作。4)在国际学术活动方面。从举办沙漠化学术讨论会、培训班、合作研究, 进而派遣专家组帮助发展中国家从事沙漠化治理研究工作。并与前述工作相适应, 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图件。总之, 我国沙漠研究是以干旱地带沙质荒漠的自然条件综合研究, 逐渐发展到半干旱、半湿润地带生态环境中沙漠化与风沙化问题的研究。为我国国土整治中风沙治理提供防治途径和措施。今后的研究工作, 应着重在强烈发展和严重沙漠化地区研究整治措施。建立不同自然地带整治沙漠化土地模式。达到环境健全发展和合理生态系统管理。对潜在和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发展趋势。加强监测和预测。进而提出预防措施。总结沙漠化治理经验和教训, 编著教材培训科技力量。  相似文献   

9.
浅议我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问题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吴正 《地理学报》1991,46(3):266-276
本文根据作者在我国沙漠地区的多年研究工作,对沙漠化的概念含义、我国沙漠化的成因和沙漠化现状等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沙漠》学报征稿简则一.本学报是沙漠学科领域的学术性刊物,旨在反映我国沙漠及沙漠化的最新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沙漠科学事业的研究人员和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二.本学报刊载的稿件主要是:反映沙漠学科各个方面、代表我国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我国不同地区沙漠化类型的面积,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沙漠化的正逆转速率。计算了我国沙漠化土地中有机碳的变动。结果表明,我国沙漠土地0-50cm,土层中有机碳的总贮量为753.143Mt,近40年来因土地沙漠化而释放到大气听CO2总量达173.286Mt,而逆转过程中固定的CO2量为59.124Mt碳,所以,近40年来我国沙漠化土地净释放到大气中的CO2为124.475Mt,占全球温带和寒带土地  相似文献   

12.
我的父亲,刘慎谔先生离开我们十年了。我失去严父,更失去一位良师。在他的教导下,1953年我走上了治沙科研的岗位。我刚进沙区,对沙漠一无所知。今天,我能为治沙科研尽些力量,这与党的领导和老师们的教导、培养分不开。回忆我们治沙科研所走过的道路,缅怀我的父亲对治沙方面的讲述,记忆犹新,言犹在耳,多少年来他的学术思想指引着我们植物治沙科研工作前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沙漠》2007,27(1):0-0
朱震达,男,汉族,1930年6月20日生于浙江海宁。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1956年8月至1958年11月在前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进修流水侵蚀地貌与沙漠地貌。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原兰州沙漠研究所的创建人和奠基者。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原地理研究所沙漠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原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沙漠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原兰州沙漠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理事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沙漠科学高级顾问,世界自然保护协会生态学会理事,国际沙漠开发委员会(IDDC)委员,第三届国际沙漠大会(TIDDC)主席,世界实验室(WL)沙漠化研究负责人,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  相似文献   

14.
由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涛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沙漠与沙漠化》一书,已于2 0 0 3年1 2月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对我国50多年在沙漠与沙漠土地以及沙漠化防治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正如获得2 0 0 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所盛赞的“《中国沙漠与沙漠化》一书的出版是国家科学事业成熟的标志。……不要把这件事仅仅看成出版了一本书,它代表一门科学或者一种自然现象,例如沙漠科…  相似文献   

15.
沙漠系指第四纪时期由于自然因素所形成, 而沙漠化乃是在具有沙漠化发生潜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 于历史时期内由于人为活动破坏脆弱生态平衡, 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换言之, 也就是人为活动对干旱及半干旱生态系统的过度干予所造成不平衡的环境退化, 生产力下降的一种方式。因此研究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发展和演变趋势, 对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弱方沙漠化灾害危险度分区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董玉祥 《地理学报》1997,52(2):146-153
沙漠化灾害是影响重大的全球性灾种之一,其危险度分区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从沙漠从沙漠化灾害危险分区评价的依据和原则出发,制定了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定量评,此对我国北方的沙漠化 灾害危险主进行了分区评价,共区分出15个沙漠化灾害危险度区。  相似文献   

17.
温培安 《中国沙漠》1982,2(1):45-45
为了加强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业区划工作,国家农委区划办公室委托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于1981年12月1日至20日在兰州举办了第一期沙漠化治理讲习班。我国北方十省(区)八十八个地区(盟)、县(旗)的一百一十五名科技工作者和基层领导干部参加了学习。讲习班由兰州沙漠所、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内蒙古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二九部队、内蒙古乌盟林业局等单位的十几名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讲授了我国沙漠化的分布特征、成因过程、发展趋势、治理区划和防治监测措施,以及与防治沙漠化有关的风沙移动规律、生态系统特征、水土植被资源的合理利用、植物治沙、旱生植物的生态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8.
沙漠、沙漠化、荒漠化、沙化、风沙化等是一组在讨论沙漠化问题时经常出现的,相互联系区别的概念。有必要作一比较辨析。  相似文献   

19.
发刊词     
《中国沙漠》杂志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沙漠学是以研究沙漠(沙漠化土地)的形成、发展、自然特征及其治理的一门新科学,它是把“沙漠”作为一个有规律的完整的统一体系,由各有关学科在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过程中,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全球的干旱地区降雨量少,蒸发蒸腾量大。这些地区总计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约五千万平方公里)。如果对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不能科学地合理地加以利用,势必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并逐渐破坏或降低土地的生物潜力(植物、动物的生产能力),致使沙漠化得以肆虐,这必将严重威胁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六亿二千八百万人的未来。其中,五千至七千八百万人赖以生存的土地生产力将直接受到因沙漠化而减产的影响。目前,已经沙漠化或处于沙漠化边缘的地区总计已达二千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的现状与趋势之窥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吴正  钟德才 《中国沙漠》1993,13(1):21-27
近30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漠的面积有所扩大,但扩大不多;而主要表现为固定沙丘植被遭受破坏,面积减少,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的面积相应大大增加,沙漠化程度明显加剧。沙漠的演变趋势主要受控于未来气候的变化,随着人类活动导致的CO_2等温室效应气体浓度的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北方地区的东部大部分(除华北地区外)沙区降水可能增多,有利于沙漠化过程减缓甚至逆转;西部沙区干旱加强,将促使沙漠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