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调肝清胃汤联合多潘立酮、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 例胆汁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9 例给予多潘立酮、铝碳酸镁口服治疗,治疗组51 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调肝清胃汤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92.0%(47/51)、94.1%(49/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36/49)、71.4%(35/4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肝清胃汤联合西药可以有效改善胆汁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
“治肝实脾”理论是中医的经典传统理论之一,起源于《难经》,经汉代张仲景得以推广,并受到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和发展。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广泛,危害严重,其临床证型复杂多变,肝郁脾虚证是其最主要证型,继承和发展“治肝实脾”理论,充分发挥和应用其理论优势,既可防止肝病进一步发展传变,又可培土荣木,减轻甚至逆转病情,促进疾病向愈,对于治疗CHB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介绍张勤修教授治疗梅核气的经验。张教授认为梅核气的发生多与七情郁结、气机不利、痰气交阻密切相关,临证治疗重在立足于肝,多脏同调,注重局部症状的缓解,并以情志转移思想指导临床治疗,嘱患者对“不良行为说不”,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律”。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阴痒(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阴痒(肝肾阴虚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疗程均为3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7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阴痒(肝肾阴虚证)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患者瘙痒症状。  相似文献   

5.
介绍旷惠桃教授治疗皮痹的经验。旷教授认为皮痹的病因以寒湿为主,疾病发展过程中又可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临床以阳虚寒凝、血虚寒凝、气虚血瘀之虚实夹杂证常见。故而临床以“温”“补”法治“痹”,表里同治,脏腑兼顾,随症加减,每获良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因素,为中医药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基础理论指导。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100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经电子内镜下行套扎术,术后4周对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要素进行分析。结果:EVL后患者中医证型以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为多见,而肝气郁结证为最少见;男性患者证型主要集中在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P<0.05),女性患者证型主要集中在肝肾阴虚证、血瘀阻络证(P<0.05);肝肾阴虚证与51~60岁年龄呈正相关,脾肾阳虚证与61~70岁年龄呈正相关;术后8个月,以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为主,其中肝肾阴虚证明显多于其他各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以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为主,3个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2个月,以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水湿内阻证、脾肾阳虚证为主,4个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程发展过程中,肝肾阴虚证比例随术后时间增加而减少(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肝复方治疗肝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甲胎蛋白(AFP)的影响。方法:选取肝癌术后患者30 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 例予肝复方治疗,以21d为1个周期,治疗4个周期;对照组10 例不予药物治疗。观察2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及AFP水平。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F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复方可明显改善肝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证候,提高其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是治疗肝癌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8.
基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强调“肝肾阴虚”是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发病的关键病机,从本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等方面论述“肝肾阴虚”与AILD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以滋补肝肾之阴为基本治则,注重疏肝、柔肝、平肝、健脾,兼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治法,同时临证用药又不拘泥于此,重视审因求证,辨证施治,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肾调肝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肝肾阴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补肾调肝方治疗,对照组采用更年安片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对照组为8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Kupperman评分、血清内分泌激素中雌激素(E2)、孕酮(P)、促卵泡成熟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调肝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肝肾阴虚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碘油栓塞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将196 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8例。治疗组采用经肝动脉灌注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碘油栓塞治疗,对照组采用经肝动脉灌注吉西他滨、顺铂注射液联合碘油栓塞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实体瘤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瘤体总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治疗组分别为17.35%(17/98)和74.49%(73/98),对照组分别为16.33%(16/98)和74.49%(73/9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瘤体疗效相当。治疗组治疗后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分度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 P<0.05)。结论: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碘油介入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实体瘤疗效与介入化疗栓塞相当,但前者不良反应轻、安全可靠,且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化疗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汤联合针刺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疏肝和胃汤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片联合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治疗。观察比较2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积分、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随访2个月,比较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0%,对照组为8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SAS评分、SD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和胃汤联合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2.
介绍蒋益兰教授运用“杂合以治”学术思想治疗恶性肿瘤的学术观点与临证经验。蒋教授认为,治疗肿瘤不仅要“治”,同时要“注”,即多关注患者。故临床上以“杂合以治”的方式治疗肿瘤,采用中西医并用、药食同治、内外合治、形神并调及病患家属同调等方法。“杂合以治”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延长生存期,实现带瘤生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介绍刘鹏教授运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肝郁血瘀型胁痛经验。中医学认为,胁痛常因外感内伤致肝胆气郁,脉络受阻或者肝阴不足,脉络失养所致,而肝郁血瘀证是临床最常见证型之一。刘鹏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肝郁血瘀,络脉失和,病情有虚实之分,亦有虚实夹杂,治以疏肝活血、柔肝和络,善用四逆散为基本方,并提出在疏肝活血同时,应重视健运脾胃。运用行气疏肝药物时需顾护肝体,避免耗血动血。气郁不可避免血瘀,适度活血可助行气,恢复藏泄互用之能。经断前后妇女,需重视养血柔肝,调补冲任。临证不可拘泥,应详查其兼证,灵活化裁用药,方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
介绍肖长江教授从肝脾肾论治微血管性心绞痛(MVA)的经验。肖教授认为,MVA多与情志相关,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临床辨证应以“心”为中心,脏腑辨证为主体,气血津液辨证为补充。肖教授坚持采用“双心”医学治疗模式,建立“国学病房”,倡导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患者精神世界。并将“语言疗法”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疏导患者情绪,达到身心同治的目的。同时肖教授还注重饮食、运动的综合调摄,建立“素食病房”,改变患者饮食习惯,并教患者其自创的“拍膻中、拍百会、小鸟飞”等养生保健运动,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郁气滞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肝胃百合汤加减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郁气滞证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胃愈疡清幽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肝胃郁热证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8 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肝胃郁热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 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四联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胃愈疡清幽汤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评分,肝胃郁热证候评分,血清胃动素、胃泌素水平以及Hp根除率。结果:总有效率和Hp根除率治疗组分别为93.88%(46/49)、87.76%(43/49),均高于对照组的77.55%(38/49)、69.39%(3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评分、肝胃郁热证候评分、血清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健胃愈疡清幽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肝胃郁热证疗效显著,且可有效下调患者血清胃动素、胃泌素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柴平汤加减治疗肝胃气滞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属肝胃气滞型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柴平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胃复春治疗。结果: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89%,对照组为7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44%,对照组为83.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平汤加减治疗肝胃气滞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桂枝汤的加减方,主要应用于治疗喘证,近现代医家扩大了其临床应用范围,将其应用于心系疾病、汗证、痞证的治疗,且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了药理研究,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诊疗思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补肾封髓汤对肝肾阴虚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 例SLE且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型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进行标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封髓汤口服,1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骨密度及白蛋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补肾封髓汤可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激素治疗后出现的肝肾阴虚证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总结曾松林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曾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以脾胃虚弱为本,或夹瘀血、夹气滞、夹痰湿等,治疗以健脾和胃为基础,用药注重调节脾胃升降功能,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及对肝的调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