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研究洞庭湖区垸内湖泊时空演变情况,本文利用1930年代以来10个时段的历史地形图和航天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遥感解译、数据统计分析与历史对比方法,分析民国中期(1930年)以来各时段洞庭湖区垸内湖泊的空间分布特征、面积时序变化,利用2018年度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中内湖数据进行精度检验,精度达98.62%。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内湖数量与面积分别从1938年的640个、994.30 km2增加到2018年的1057个、1578.33 km2,其变化过程并非呈持续增加趋势,而是经历了增加、减少、再增加的3个时序变化阶段,呈现波状起伏特征。民国中期(1930年)至建国初期(1958年),因通江湖泊大量围垦,内湖数量和面积均呈现快速增加趋势;其后,1959年—1978年,在“以粮为纲”的农业背景下,内湖被大量围垦,数量和面积萎缩至民国中期(1930年)以来的最低值;改革开放(1979年)以来,随着“退田还湖”和水产养殖等农业结构调整,内湖面积呈现大幅增加趋势。洞庭湖区垸内湖泊总体呈增加趋势,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等不同特征的垸内湖泊变化情况不同。总体而言,围湖垦殖是内湖形成的主要驱动,粮食保障与水产养殖是内湖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洞庭湖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提供客观资料。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建成前后洞庭湖湿地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对洞庭湖区TM遥感影像进行处理,获取1999年、2003年、2005年3个年份的洞庭湖区湿地类型分布面积,进行相应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拦坝蓄水,枯水期增加下泄量,及时补给下游河湖,提高了洞庭湖区冬季水位;长江上游拦截泥沙,向下游输沙量减少,入湖泥沙含量降低,洲滩湿地面积增长变缓,有利于湖泊湿地的调蓄功能;洞庭湖湿地呈萎缩状态,这一现象是水利工程建设、气候变化、湿地自然演替以及人类活动等多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水稻种植区.多年来,国土部门在洞庭湖区实施了“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等一系列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新增了大量的耕地.本文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土地年度变更数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分布数据和最新遥感影像,基本查明了2010年以来新增耕地的利用状况和耕作程度.研究表明,研究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耕地总面积202378.97hm2,实际用于农作物种植的耕地169656.04hm2,农作物种植率83.83%;用于农业结构调整的耕地181720.0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96%;不规范利用耕地20658.90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0.27%.岳阳市的实际耕作程度最高,益阳市和常德市的农业结构调整程度明显高于岳阳市;岳阳市的耕地抛荒撂荒率最高,适于作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区域.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足迹的方法,利用RS与GIS技术得到1993年、2000年、2008年3个年份洞庭湖区人均生态承载力,湖区各县、市总生态承载力以及人均生态承载力,并对洞庭湖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动态评价。结果表明,洞庭湖区人均生态承载力在不断下降,3个年份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435 3 gha、0.388 3 gha、0.354 8 gha;洞庭湖区的生态承载力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呈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湖区各县、市总生态承载力及人均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的分布也较不均匀,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类型及人口分布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整治与农业现代化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探索情况和农村土地整治实践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认为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的目的任务不断明确,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土地整治在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以及促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土地利用格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随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缓解农业发展资金缺口、加快现代农业标准建设、优化现代农业建设模式以及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等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利用洞庭湖区洪水位下的国产高分辨率影像和无人机航摄数据开展洞庭湖区洪涝灾害和堤垸溃缺监测,并结合20世纪90年代高洪水位下的遥感影像和洞庭湖区水文站点数据,分析了三峡水库运行后的湖泊蓄水、堤垸防洪情况。监测结果表明:(1)城陵矶水位达到三峡水库运行后的最高水位(34.47 m)时,洞庭湖的水域面积为2 245.26 km2,仍有435.03 km2的洲滩出露水面,主要分布在七里湖和目平湖,且大通湖水域面积与平水期水域面积变化不大,说明即便在高洪水位下,这3个湖泊的蓄洪能力也极为有限,七里湖和目平湖应作为未来清淤的重点;(2)国产卫星数据可满足洪涝灾害的宏观性应急监测需求,无人机技术是开展局部区域应急监测的有效手段;(3)遥感影像显示洞庭湖的堤垸基本无内涝淹没区域,与20世纪90年代高洪水位时的内涝灾情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洞庭湖的洪涝灾害防治工程成效显著。新华垸的溃决,也说明三峡水库的运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洞庭湖的洪涝灾害隐患,洞庭湖区的防洪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锡山区作为无锡市重要的农业板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基本农田的建设和保护。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全区农田的水情、工情、农情发生了较大改变。为了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全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把锡山区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先导区、示范区和样板区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2011年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做出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战略部署,对云南气象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气象服务于高原特色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方案,详细介绍了建设目标与原则,明确了包括机构设置、观测体系、业务体系、专项服务、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在内的主要建设内容,提出了整体行动路径与分阶段的实施步骤,对气象服务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出了整体的规划.  相似文献   

9.
农业景观建设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核心和基础,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针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我国农业景观的特征,本文从农业景观的科学概念的界定、农业景观类型划分体系的构建、农业景观功能分区和农业景观建设规划等方面做了理论分析和方法探讨,在每个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内容和策略。以上农业景观建设综合策略的研究为农业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1∶50 000的地形图为工作底图,采用手持GPS技术、利用实地调查与分解森林资源分布图相结合的方法,对洞庭湖区植被分布状况进行了外业调绘的研究。建立了外业调绘过程中植被群落斑块最小面积和边界的确定原则及其斑块类型与编码。探讨了手持GPS实现WGS-84坐标系向1954北京坐标系的转化方法,并进行了精度估算,其点位误差≤5.8 m,完全可以满足洞庭湖区植被分布外业调绘的精度要求。运用该方法进行植被分布的外业调绘,可以解决运用传统的定位测量方法在湖区定位难的问题,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采用GPS在"江汉-洞庭湖区沉降监测"的实践,探讨了GPS在地质构造沉降监测中最佳的观测方法及数据处理时应采取的各项措施,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可为类似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近期,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城乡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指明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多年实践证明,土地开发整理对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数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GPS构造沉降监测数据处理及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防洪防灾及对水患区的治理,在洞庭湖区建立了高精度的GPS构造沉降监测网。顾及到对流层延迟的影响,实测了每个测站处的气象数据。基线解算采用了高精度的解算软件GAMIT,监测网平差使用了GLOBK软件。解算出的起算点的坐标精度为±3.0mm。由两期GPS观测数据所计算的各个监测点的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误差都小于1mm,垂直方向的精度都优于3.0mm。研究和计算结果表明,洞庭湖区的构造沉降变形是很显著的。两期GPS监测获得的每个监测点的垂直变形值显著可信,可直接用于沉降变形分析和地壳运动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农业园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区域农业科技推广、产业融合发展及社会功能优化的重任。按照主管部门划分,农业园区主要包括科技部主管的农业科技业园区及发改委主管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等几类形态。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具有实现农业科技要素集聚、引领、示范,带动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在提升农业技术集成创新、  相似文献   

15.
<正>农业结构调整在发展地方农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以及农村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呈现出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趋势,也呈现出占用耕地面广、量大的特点。因此,规范农业结构调整用地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不久前,国家土地督察上海局对督察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用地情况进行了专门调研,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 9月11日下午,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主持召开第24次部长办公会,研究有关支持现代农业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用地政策。会议指出,发展设施农业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的明确要求,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国土资源部一贯高度重视以用地管理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先后联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农用地管理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有效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和规模化粮食生产的发展,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粮食规模化生产所必须的一些配套设施未纳入设施农用地范围。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和对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战略性部署,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五”期间,我国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耕地保护面临新的形势,保证对各地耕地保护工作执行情况考核指标的科学性、系统性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区钉螺孳生环境与湖草、离岸距离、洲滩高程等有关,利用ArcGIS ModelBuilder建模方法对1987~2014年27年间5期遥感影像解译成果进行空间分析并划分不同级别的孳生环境,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6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始终处在战略和基础地位。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产量、改善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需要加紧研究、解决的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包括地学在内的多学科融合和支撑。本文主要介绍了浙江省充分发挥地学作用,服务农业,开创农业地质工作新局面的经验,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1:50000的地形图为工作底图,采用手持GPS技术、利用实地调查与分解森林资源分布图相结合的方法,对洞庭湖区植被分布状况进行了外业调绘的研究。建立了外业调绘过程中植被群落斑块最小面积和边界的确定原则及其斑块类型与编码。探讨了手持GPS实现WGS-84坐标系向1954北京坐标系的转化方法。并进行了精度估算,其点位误差≤5.8m,完全可以满足洞庭湖区植被分布外业调绘的精度要求。运用该方法进行植被分布的外业调绘,可以解决运用传统的定位测量方法在湖区定位难的问题,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