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姜能 《地质与资源》1995,4(4):269-274
研究表明,太华群是小秦岭地区金矿床的矿源层。通过对比混合岩化、花岗岩化、围岩蚀变和成矿作用过程中的微量元素的分布情况,发现Au和Pb、Cu、Ag、Zn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始终表现出变化的一致性,说明Au等成矿物质来源于太华群变质岩,同位素证据也表明Au等成矿物质来源于太华群。  相似文献   

2.
祁雨沟金矿明显受北西和北东向两组断裂的复合控制,金矿化与钾长石化和黄铁矿化关系密切。成矿及伴生元素具有明显的分生,与金属矿物分带基本一致。对地层Au元素丰度,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的研究结果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区域燕山中,晚期钙碱性花岗岩,太华群有部分物质加入。  相似文献   

3.
平江万古金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平江万古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容矿地层中元古界冷家溪群坪原组,矿床继承了容矿地层富As、Sb、W等微量元素的特点,成矿流体为与区域浅变质作用有关的HCO_3--Cl--Na ̄+-Ca ̄(2+)型建造水热液,成矿过程中Au主要以AuAsS_2、AuAsS_3 ̄(2-)络合物形式迁移,矿床形成于中一低温,弱碱性、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4.
邵世才  汪东坡 《地质论评》1994,40(6):520-525
本文通过太华群,熊耳群和燕山期花岗岩等地质体的含金性评价,认为熊耳山蚀变断层岩型金矿床的的金等成矿元素大多来自太华群,且太华群是主要的矿源层,对矿床的硫,铅,氢,氧和碳同位素的研究表明,硫,铅及碳等成矿物质源于太华群,而成矿流体则主要为大气降水,可能有少量岩浆水的加入。结合晚太古代至元古宙的区域变质作用,燕山期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和成矿时代,作者认为该类金矿床是一种复杂的改造型矿床,燕山期的构造-岩  相似文献   

5.
豫西熊西山金矿床和银(铅)矿床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旺 《贵金属地质》1995,4(3):168-176
本文通过上宫、祁雨沟、瑶沟铁炉坪、蒿坪沟银(铅)矿及太华群、熊耳群、花山花岗岩、蒿坪沟花岗岩铅同位素研究,揭示了熊耳山金、银矿床成矿物质来自于太华群,具壳幔混合源特征。成矿物质布太华群运移到花岗花岩和蒿坪沟花岗岩,最终形成矿田。  相似文献   

6.
小秦岭金矿田太古宙太华群变质岩与金矿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秦岭金矿田变质岩是由表壳岩经过区域变质、深部重熔、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典型特征是低钾富钠,具有太古宙TTG岩石特点.Au元素在太华群岩层、岩石中分布不均匀、多重母体分布是造成现今太华群金丰度值低的一个重要原因.Au元素在太华群地层和侵入于其中的花岗质岩石遭受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过程中曾经历了非均一化作用并产生早期活化转移,在一些部位贫化,在一些部位富集,富集部位就可能形成矿床.硫、铅同位素的对比研究,证实了成矿物质来源于该套古老变质岩系.  相似文献   

7.
彭少梅 《广东地质》1999,14(2):8-14
大沟谷金矿床NNW向公田构造带中同推覆晚期的脆性平移剪切作用对带中Au的富集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其钠长石岩的金含量与SiO2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此外,矿床中Au、ZAs、F的含量及对数分布均为多峰偏态,表明成矿作用过程中这些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是很不均匀的;而且Au与清远-英德地区震旦系特有元素组合As-Bi-W-Sb关系密切,表明金等成矿物质可能部分来源于围岩(震旦系)。  相似文献   

8.
豫西熊耳山金矿床和银(铅)矿床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旺 《地质与资源》1995,4(3):168-176
本文通过上宫、祁雨沟、瑶沟金矿和铁炉坪、蒿坪沟银(铅)矿及太华群、熊耳群、花山花岗岩、蒿坪沟花岗岩铅同位素研究,揭示了熊耳山金、银矿床成矿物质来自于太华群,具壳幔混合源特征。成矿物质由太华群运移到花山花岗岩和蒿坪沟花岗岩,最终形成矿田。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黄沟金矿床中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从而探讨太华群地层对于该区金矿床成矿的作用。研究表明(1)本区的片麻岩原岩主要为火成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且金矿石一般都明显贫钠而富钾、富钙,SiO2含量普遍较高,Au品位随SiO2的含量增高而呈正相关变化;(2)微量元素特征表明矿石样品以Rb、Ta、Ti等元素强烈亏损,Ba、Sm和Y元素强烈亏损为特征,与太华群片麻岩和熊耳群安山岩的标准化分布曲线型式接近,说明金矿化可能与太华群片麻岩和(或)熊耳群安山岩具有成因上的联系;(3)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多数金矿石的轻稀土略亏损、重稀土略富集,弱负铕异常与矿区出露的各类岩石的稀土元素标准化分布曲线(右倾型)不同,而具深源特性;个别金矿石的标准化曲线形态一定程度上具片麻岩或(和)安山岩的特征,呈弱负铕异常的右倾形态,暗示了太华群片麻岩和(或)熊耳群安山岩也贡献了部分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10.
杨志民 《河南地质》1995,13(2):102-108
矿床赋存于太古代太华群绿岩系地层中,受近东西向韧性剪切带中缓于轴面的一组张性断裂控制,呈斜切形式产出,沿北方方向富集成矿规律性强,为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幔或地壳深部,成矿介质为富含CO2、CH4、HCO3^-,Cl^-、F^-等成分的热水溶液,据成矿规律对矿床远景提出预测。  相似文献   

11.
基于包裹体类型、均一温度、压力、盐和氢氧同位素,认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但有天水混合。综合研究包裹体特征,成矿物化条件,微量元素特征和围岩蚀变组合、矿石矿物组合以及金的地球化学性质,提出本区金主要以Au-S,Au-As和Au-Cl变式迁移,构造活动造成的热液系统压力的骤降是金沉积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小秦岭金矿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祖伟 《矿产与地质》1996,10(3):155-158
通过小秦岭金矿带不同地质体岩石稀土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太华群岩石的变质作用是成矿元素活化迁移的主要因素。不同地质体具有继承性演化特点和成因联系,且成岩、成矿关系密切;晋宁期和燕山期等后期花岗岩体为太华群在地壳深部部分熔融形成的;金矿床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和富集时代在晋宁期以前,为熊耳期。从而为本区某些地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小秦岭—熊耳山金矿区是我国重要岩金产地之一。对豫西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床成矿物质来 源的可能矿源层分析、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示踪等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太古代太华群结晶基底、燕山期花岗岩类、中生代中基性岩墙都不是金的成矿物质源区。该地区成矿物质来自于造山带环境下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多种相关地质体,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地幔。中基性岩墙没有为金矿床提供成矿物质或热液流体,金成矿作用与岩墙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二者都形成于发生强烈壳幔相互作用的区域构造环境下,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二者是“共栖”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总结小秦岭金矿田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该矿田的成矿物质来源、构造控矿、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对金矿床形成的影响等问题,认为太华群变质岩系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构造是本矿田的主要控矿因素;花岗岩对金矿床的形成起了“热发动机”的作用,是本区金活化转移的热动力中心;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则使成矿物质活化、迁移,乃至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5.
王跃峰 《河南地质》1998,16(2):115-120
根据1:50万《河南省地球化学图说明书》的资料,用元素背景值,浓集比率(K)、叠加系数(K0)、叠中强度(D)等判别参数,对河南省太古界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作了粗浅研究:太古界的元素背景值与克拉克值相比,Au、Cu、Mo、Ni偏低,而Bi、As明显偏高,太华群中Au、Ag、Cu、Pb等元素后生叠加、分异作物特强。太古界是本省主要矿源层和赋矿层位。  相似文献   

16.
豫西南蒲塘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蒲塘金矿床属爆破角砾岩型,主成矿期温度236~318℃,主矿体受爆破角砾岩筒控制,含矿围岩蚀变及矿体变化规律明显,黄铁矿及黄铜矿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矿石中Au-Cu含量呈正消长关系,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从花岗岩的侵入到矿床的形成,大体上经过了晚燕山期浅成初始岩浆侵入-爆破,超浅成强烈爆破及热液成矿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墨江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李元 《云南地质》1992,11(2):130-143
以往,对墨江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看法(观点):(1)成矿物质来源于金厂组(下-中志留统)浅变质岩系;(2)成矿物质来源于距今2700Ma的古老基底;(3)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金厂蚀变超基性岩体。本文从矿床的同位素组成、微量元素、包体成分等方面,论证墨江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金厂蚀变超基性岩体,金厂组变质岩系也可能提供少量的成矿物质。矿床属于浅成中-低温热液成因。含矿热液是有大量大气降水加入的Ca~(++)+Mg~(++)/SO_4型流体。超基性岩体滑石化、蛇纹石化、碳酸盐化过程中,在碱性、相对还原的介质条件下,金等成矿物质主要以硫络合物的方式进入成矿溶液,并在fO_2、fS_2、pH,Eh、T、P等物理化学参数发生变化的条件下沉淀。  相似文献   

18.
小秦岭金矿产于新太古界太华群变质岩中,其中的次级拆离断裂为赋矿构造。为了探究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因,从矿区主要地质体采集了100件来自太华群地层、文峪岩浆岩和矿石的样品进行测试,其稀土元素的主要特征为:太华岩群的ΣREE值为30.81×10-6~188.66×10-6;δEu值为0.62~1.24;花岗岩和脉岩类ΣREE值为58.22×10-6~365.98×10-6;δEu为0.90~1.10;矿石的ΣREE值多集中于76.74×10-6~358.22×10-6,δEu值多集中于0.74~1.14。结果表明:各地质体稀土总量接近,没有Eu异常或有微弱的正、负铕异常;矿石的稀土元素含量特征与太华群接近,而与文峪等花岗岩相差较远。分析认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太华群地层而不是花岗岩。  相似文献   

19.
运用热爆法提取和ICP-MS技术,研究了小秦岭文峪-东闯金矿不同阶段脉石英流体包裹体的稀土和微量元素.数据表明,石英流体包裹体的LREE相对富集,ΣLREE/ΣHREE为3.19~8.45,且从早阶段至晚阶段该比值有增长之势.轻重稀土分馏程度不大, 存在着一定的Eu异常.流体中Cu、Zn、Mo、W、Pb等微量成矿元素的富集系数远大于1.结合太华群变质岩系、文峪花岗岩体的REE和Cu、Pb、Zn等微量元素特征,认为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太华群变质岩系.  相似文献   

20.
福建龙岩中甲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甲锡多金属矿床包括位于不同部位的W、Sn、Mo矿体以及少量的Bi矿化及黄铜矿化带。它们和外围的Fe、Pb、Zn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Sn、Mo、W、Cu、Pb、Zn矿化带。矿区地质调查表明,本矿床在地质特征、成矿物质组分以及围岩蚀变、矿化分带等方面特征明显。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围岩地层含矿性、稀土元素、微量元素、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的研究以及矿化时代的厘定,认为中甲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