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升降轨PSInSAR时序分析获得的同一地区2组监测结果分别为升轨和降轨下的地表形变速率与累积变形量。针对研究区地面以下沉为主,水平方向变形极为微小的特点,将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变形转换为垂向的下沉值,以此进行升降轨模式下2组观测值的比较与精度检验。在此基础上,将相干目标的2组观测序列数据融合以实现加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升降轨模式下沉降速率观测值的互检验精度优于2 mm;2组观测序列数据的融合结果进一步揭示了相干目标在时域上的非线性沉降特征。  相似文献   

2.
升降轨干涉测量可以更好地反映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利用欧空局ASAR数据通过二轨法差分干涉测量提取了新疆于田县Ms 7.3级地震升降轨同震形变场信息。结果显示:升轨同震形变场最大视线向(LOS)隆升形变量约+13.3 cm,沉降形变量约-83.9 cm;降轨同震形变场最大LOS向隆升形变量约+36.5 cm,沉降形变量约-66.5 cm。于田地震以NNE向正断层破裂为主,并伴随左旋走滑运动,西北盘为正断层破裂的上盘(沉降盘),东南盘为正断层破裂的下盘(隆升盘)。升降轨同震形变场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变化趋势与特征非常相似,其差异主要是由于两种不同观测模式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升降轨ASAR数据的获取与差分干涉处理,获取了西藏改则地震的双视线向同震形变场信息。对升降轨同震形变场的特征分析表明,改则地震主、余震均表现为典型的正断裂破裂模式,并先后形成了东、西两条规模不同的走向NE、倾向NW的正断层破裂带(可能未出露地表),以及西北盘的东、西两个沉降形变中心。从干涉条纹的切割关系判断,东沉降形变中心可能受2008年1月9日Ms 6.9级主震的控制,西沉降形变中心可能受2008年1月16日Ms 6.0级余震的控制。Ms 6.9级主震形成东南盘隆升与西北盘沉降的总体格局;Ms 6.0级余震使西北盘余震震中及以西部位进一步沉降,造成西沉降中心沉降形变量大于东沉降中心。升降轨同震形变场的获取为进一步的震源参数模拟与三维形变场解算提供了更好的约束条件与信息。  相似文献   

4.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漾濞县西侧发生Ms6.4地震,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采用D-InSAR技术对云南省漾濞的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分别进行解算得到Ms6.4地震同震形变场。降轨结果显示在震中的东-南向有两个明显的隆升和沉降区域,雷达视线向最大沉降量为-7 cm,最大隆升量为8 cm。升轨结果显示雷达视线向最大沉降量为-7 cm,最大隆升量为7 cm。根据震源机制解和同震滑动分布模拟计算此次地震导致的周边断裂库仑应力变化情况,联合升降轨结果解算本次地震的垂直向和东-西向形变场,并分别分析形变场的形变方向和形变量级,可以为研究地震震源参数和同震滑动模型精细化反演提供更可靠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5.
In SAR观测的解算值为雷达视线向形变量,在具备多个方向独立观测的条件下可利用最小二乘方法反演垂直、东西甚至南北方向的形变量。由于难以同时获取上下、东西和南北3个方向上的独立观测值,因而可利用升降轨模式实现对垂向和东西方向移动量的估计。以PSIn SAR监测所获取的形变速率为观测值,利用二维简化模型求解地面沉降量和东西方向移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形变以沉降为主,水平方向移动微小,证明了升降轨PSIn SAR在地面沉降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D-InSAR地震形变监测中存在LOS(line of sight)视线向模糊的问题,该文构建了一种融合升降轨不同视线向干涉测量数据获取三维同震形变场的方法。以2017年九寨沟M_S7.0级地震为例,基于研究区的Sentine1_1A数据和SRTM(1″)DEM数据,采用二轨差分的D-InSAR技术,融合升降轨LOS向以及自定义视线向的干涉测量数据进行联合解算,获取了研究区三维同震形变场,解决了单一轨道雷达LOS提取结果不能准确反映地表三维形变场的问题。实验表明,此次地震造成了震中附近一定范围地表的沉降和东南向的滑移,并通过震区形变剖面图和形变等值线图,分析了形变场的空间分布以及此次地震所造成地表断裂的位置,认为此次地震与塔藏断裂、虎牙断裂存在关联性,其运动形式为主动盘逆冲的走滑型地震。  相似文献   

7.
城市的地表沉降可能导致人民经济财产安全的损失,因此,对城区地表沉降进行持续监测是保证城市安全的重要环节。基于稳定散射地物的时间序列InSAR近年来被逐渐应用于形变监测中,来自不同轨道监测到的同一位置的形变情况不同,且无法获得一个完整地表沉降的形变信息。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多轨道时序InSAR数据融合方法,以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为例,利用一组Terra SAR-X升轨数据和一组COSMO-SkyMed降轨数据,通过SBAS-InSAR方法进行处理,并采用Kriging插值方法和奇异值分解求逆等方法对其进行融合,得到了一个垂直方向的完整的形变场,为城市沉降值的获取和分析提供了一个更加准确的变形监测。  相似文献   

8.
采用Sentinel-1A升降轨影像基于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获得了升降轨的LOS向形变速度场,结合降水量数据分析形变区在夏季降水量充沛时期滑动速率明显增加。为了更好地揭示形变区滑动方向,进一步联合升降轨LOS向形变速度场解算攀枝花高边坡沿坡面向和垂直坡面向的二维形变,得到不同形变区的主要滑动特征,结果显示,形变区Ⅰ主要在沿坡面向上滑动,形变区Ⅱ在沿坡面向和沿垂直坡面向均有较大滑动。  相似文献   

9.
针对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开展滑坡灾害大区域调查和普查时,Sentinel-1雷达数据源升降轨模式难以恰当选用,或应用场景不适宜,从而否定InSAR技术在滑坡形变识别及监测的优势等问题,本文采用时序InSAR技术,结合升降轨的Sentinel-1雷达数据源,开展不同坡向滑坡形变的识别,研究Sentinel-1雷达数据源升降轨道模式在不同坡向滑坡灾害形变识别与监测中的适用性情况,分析Sentinel-1雷达数据源不同轨道模式对不同坡向滑坡识别与监测的优势。研究结果表明,Sentinel-1雷达数据源对大型及以上的滑坡灾害进行InSAR滑坡表面形变识别及监测结果较佳;Sentinel-1降轨数据源更适用于识别和监测西坡向、南坡向的滑坡,Sentinel-1升轨数据源更适用于识别和监测东坡向的滑坡;采用Sentinel-1升降轨数据联合的方式,更有利于东、西、南坡向滑坡识别和监测,可以更全面识别潜在滑坡灾害。  相似文献   

10.
韩鸣  张永志  程冬  尹鹏 《测绘通报》2019,(4):75-78,129
2017两伊地震是自1900年以来发生在扎格罗斯山脉的最大地震,为了研究此次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场,利用覆盖同一地区的3对Sentinel-1A升降轨数据分别进行两通差分DInSAR处理,得到了研究区3个视线向的地表同震形变场,通过直接解算法重建了研究区的三维同震形变场。试验表明:3种视角的升降轨视线向上升与沉降总体趋势基本一致;联合多个视角的观测结果可以实现三维形变场的重建;根据地表视线向和三维同震形变的特征以及地质构造背景推测了发震断层很有可能为扎格罗斯山前断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