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及曲面重组技术在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中价值。方法:36例经手术、结肠镜病理证实或临床明确诊断的肠梗阻患者,行腹部MSCT平扫,扫描后进行回顾性0.6mm到1.0mm薄层重建,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MPR、CPR、MIP等,观察扩张积气的肠管、移行区和肠系膜,从而判断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及肠管血运状况。结果:粘连性肠梗阻21例,肠道肿瘤7例,炎症性肠梗阻5例,胆石性肠梗阻1例,肠扭转1例,腹外疝1例。正确诊断率为92.00%(32/36)。结论:横断位图像基础上增加MPR、CPR等MSCT图像重组技术,在明确肠梗阻病因、部位及性质等方面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以作为肠梗阻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膜后寄生胎MSCT轴位图像及后处理图像的表现,进一步提高对该病检查方法的认识。方法:2例临床可疑诊为腹膜后寄生胎患儿先行MSCT平扫,再将原始薄层图像传至AW4.2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仲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轴位、MPR、VR、MIP影像学特征。结果:2例轴位图像示中上腹见一混杂密度影,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其内见液体、脂肪、骨骼和软组织密度影,后处理图像示脊柱、骨盆及部分四肢影像。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对腹膜后寄生胎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特别是VR可以直接提供寄生胎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的不同组合后处理技术在腹内疝(IAH)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证实的63例行腹部增强扫描IAH患者,其中22例为腹内疝伴绞窄性肠梗阻,41例为腹内疝伴非绞窄性肠梗阻,将不同后处理技术进行组合: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组;MPR+曲面重组(CPR)组,根据咖啡豆征/假肿瘤征、鸟嘴征、肠系膜漩涡征/缆绳征、同心圆征等征象,对IAH的定位、定性作出判断,分析结果。结果:十二指肠旁疝3例、Winslow孔疝1例、盲肠周围疝2例、肠粘连束带型腹内疝57例,MPR+MIP组准确率(80.95%),MPR+CPR组准确率(76.19%),两组在IAH类型诊断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显示漩涡征/缆绳征及同心圆征结果中,MPR+MIP组(58.73%和26.98%)均高于MPR+CPR组(49.21%和12.70%),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MPR+MIP组合后处理技术能很好地对IAH作出诊断,因而可在IAH影像诊断中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DR、MSCT在创伤性膈肌破裂(TDR)诊断中的价值,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可靠影像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两年间经DR、MSCT诊断并且手术确诊25例TDR患者的影像资料。由2位高年资医师采用双盲法分析,以发现横隔异常升高、隔肌中断缺损、膈肌活动度、“颈圈征”、膈肌破口位置、大小及疝囊内容物为诊断依据;并与手术结果对照计算DR、MSCT在诊断TDR的准确率。结果:25例患者中DR、MSCT轴位在显示横隔异常升高及MSCT后处理技术在隔肌中断缺损、疝囊内容物与手术结果均具有较好一致性,准确率100%。与手术结果相比MSCT轴位在膈肌破口位置、大小准确率20%、隔肌中断缺损准确率48%、颈圈征准确率55.56%、疝囊内容物准确率55.56%。与手术结果相比MSCT后处理技术在膈肌破口位置、大小准确率92%、颈圈征77.78%。DR在膈肌活动度、疝囊内容物上有一定价值,与手术结果相比准确率分别为52%和24%,在隔肌中断缺损、颈圈征、膈肌破口位置、大小存在一定局限性。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在诊断TDR具有较高准确率,为临床提供精准的影像信息和最佳的手术方案,应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及尿路联合成像在泌尿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8例临床有泌尿系症状患者行泌尿系常规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排泄期全尿路扫描,将原始数据传送至工作站行图像后处理,分别获得动脉期及排泄期VR、MIP、MPR、CPR重建图像。结果:58例中,诊断为肾盂输尿管结石28例,肾癌6例,肾盂癌4例,输尿管癌2例,膀胱癌3例(已经侵犯输尿管),外压性输尿管狭窄11例,先天性肾发育异常4例。本组中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6例经临床检查证实。58例患者经多层螺旋CTA及CTU联合成像,均可直观、可靠地显示泌尿系的正常解剖及病变与周围组织、器官和血管的关系。结论:MSCT血管期与排泄期联合成像能多方位、多角度显示泌尿系统正常解剖和病变与邻近血管之间的关系,为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可靠的参考依据,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临床拟诊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30例,分别行MSCTA检查,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采用手动触发扫描,动脉期扫描结束后立即进行静脉期扫描,对比剂60mL,注射速率4mL/s。将获得薄层数据传至AW4.4工作站,分别进行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结果:30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均经临床证实,其中2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MSCTA检查结果与DSA结果一致;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4例,合并动脉夹层2例,肠系膜下动脉栓塞6例,肠系膜上静脉8例,肠系膜下静脉2例。结论:MSCTA检查安全、快速、准确及价廉,是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临床早诊断和早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数字X线摄影(DR)和多层螺旋CT(MSCT)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确诊率,评价其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作用。方法:观察80例肋骨骨折患者的DR正、斜位片,MSCT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薄层轴位图像,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肋骨骨折确诊率、漏诊率和疑诊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扭转(SV)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SV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或肠镜复位证实的15例乙状结肠扭转MSCT表现,归纳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5例SV的MSCT征象有:15例均显示乙状结肠扩张,4例提示有肠管损害,包括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系膜间渗出和腹腔积液等;CT定位像显示倒“U”征14例,横断面图像显示“圆腹”征13例,“鸟嘴”征11例,MPR显示“交叉”征10例,“漩涡”征9例;CT增强及CTA显示肠壁强化减弱3例,肠系膜小血管闭塞1例,肠系膜动脉旋转2例。结论:乙状结肠扭转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肠管损害的判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尿路造影(IVP)联合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在输尿管梗阻病变中检查的价值。方法:将临床疑诊为输尿管疾病患者首先行IVP检查,从IVP检查中选出输尿管梗阻患者40例再行MSCT平扫为研究对象,将原始资料传至AW4.2工作站,分别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对比单纯IVP及IVP+MSCT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在输尿管梗阻检查中的定位、定性准确性。结果:IVP+MSCT确诊38例,诊断率95%(38/40);单纯IVP确诊27例,诊断率67.5%(27/40),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IVP与IVP+MSCT在输尿管梗阻定位诊断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IVP+MSCT平扫对输尿管梗阻的定位、定性诊断更准确,并且明显降低了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剂量,既省时省力,又节约检查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先天性支气管闭锁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先天性支气管闭锁患者MSCT表现;全部病例采用GE公司螺旋CT(Lightspeed 64)行胸部扫描,原始图像传送至AW 4.4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重组,观察病变的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全部病例显示支气管黏液栓的改变,发生在左肺6例,右肺9例;13例显示黏液栓周围有肺气肿;2例无肺气肿,11例粘液栓伴行肺动脉分支变细,所在的肺叶血管细小,分支减少,分布稀疏。结论:MSCT对先天性支气管气闭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显示先天性支气管闭锁的黏液栓和周围肺气肿的典型征象,后处理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可任意角度观察黏液栓的形态、位置及其与邻近支气管、肺血管的关系。结合薄层重建图像观察可提示支气管闭锁部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人非创伤性腹壁疝的16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的37例成人非创伤性腹壁疝16层螺旋CT资料。结果:腹壁切口疝13例,股沟斜疝10例,腰疝4例,半月线疝3例,壁造瘘口疝3例,白线疝2例,脐疝2例。疝囊直径小于5cm者23例,6~10cm者11例,大于10cm者3例。疝内容可为大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缺血病变的MSCT表现及对其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DSA、手术、病理或临床最终确诊证实的55例肠缺血性病变患者行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资料,对病变的部位、范围、病变段肠管的强化程度、相关的肠道外征象以及CTA进行诊断分析。结果:55例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13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22例,缺血性结肠炎2例,肠扭转6例,粘连性肠梗阻5例,肠套叠4例及腹内疝3例。MSCT及CTA表现:肠腔扩张积液41例,肠系膜水肿33例(缆绳征5例、脂肪浑浊征27例,积气1例),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17例(漩涡征5例,位置异常10例)及血管充盈缺损或狭窄35例。结论:MSCT对肠缺血病变显示敏感性高,且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应作为常规和首选,同时密切结合临床,不仅对肠缺血病变能做出正确诊断,而且在查找病因、鉴别诊断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脑血管病变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脑血管三维重建,显示病变解剖关系.结果:全部20例病变其中动脉瘤10例,动静脉畸形8例,脑血管狭窄2例均经手术及DSA证实.其中一例动脉瘤手术证实,DSA未检出.结论: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可全方位显示脑血管,具有微创、安全、可靠、费用低廉等特点,适合于手术计划制定、术前定位及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40例,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胃肠道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胃淋巴瘤31例,肠道淋巴瘤9例。多层螺旋CT表现胃壁弥漫性均匀增厚19例,均清晰显示“黏膜白线征”及“轨道征”。病变处胃肠道管壁增厚与管腔狭窄呈非一致改变39例。肠道“动脉瘤样扩张”4例。“汉堡包征”1例。临床影像学很少出现梗阻表现。结论:充分认识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典型的CT影像特征,有助于提高病变的术前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石胎MSCT的表现,进一步提高对该病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一例被我院确诊的石胎患者的临床资料、MSCT轴位图像及后主处理(MPR、MIP、VR)图像的特征。结果:石胎MSCT轴位图像显示为腹腔内混杂密度肿块,以骨骼组织及钙化组织为主,胎体四肢长骨形态清晰可见;后处理图像直观显示胎体内发育较完善的胎儿骨骼系统及胎膜钙化的影像。结论:MSCT对腹腔石胎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特别是后处理技术能更直观地提供石胎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