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962年月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距平(℃)1962年月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距平(℃)...  相似文献   

2.
1965年7~12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1965年7~12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  相似文献   

3.
1964年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1964年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  相似文献   

4.
1963年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海温组1963年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  相似文献   

5.
“…厂门: 145川 150卜 2.of.gi.41.8 2.7 4.8 31口川 155匕 20.日 19.3 188 2o.0 22.4 25.8S号纬度(。)经度(.) g 【3456站号纬度(“)经度(”)l1969年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距平(℃)  相似文献   

6.
1955年7~12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资料  相似文献   

7.
为了满足海洋和气象部门广大用户对西北太平洋表层水温资料的需求,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温盐组拟借本刊,向读者连续发表西北太平洋半实时表层海水温度资料及其距平。该区的范围为北纬20-45°,东经120-180°,含61个站点(见下图)站距为5个经纬度。该资料是从1952年开始至今,其来源为国内外海洋调查资料和国际国内船舶气象报。本期将刊出1982年  相似文献   

8.
2.5 s 口 53 56 56 了1 78 77互cd且1713.313、113.l1312.417 2173巨7.316.717 0二7.217、5卫7.口]6316195In 01974年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C)卷③洋 预1974年1—6月西北太平洋月平均表层水温距平(C 一一 一 一dledleq 一tolpe 一WIWltolto一 一toledlryledlchlOIOlchlchlry’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rylrplch 一y 一ylchlry 一oh 一y一 一 一 一---u 一 一~-~ 一一…- 一~~~~一一 一~~-~一丁 一 一一一~一 一…--u 一 问…一 一 H一一一’WIAilHli 一: 一;l:一ll——一——fi︶…  相似文献   

9.
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与南海夏季风爆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海域次表层水温对南海季风的影响,用Argo剖面浮标等实测资料,分析了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冷)时,翌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晚)是主要现象。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可能引起Walker环流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中心位置偏北偏东,南海和西太平洋上空对流层下层有气旋性距平环流出现,有利于低空西到西南气流的加强,导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冷,可能引起Walker环流东移并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中心位置偏南偏西,南海和西太平洋上空对流层下层有反旋性距平环流出现,不利于低空西到西南气流的加强,导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结论:冬季,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冷),翌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晚)是主要现象。  相似文献   

10.
用1951~1986年亚洲太平洋地区500hpa月平均高度、西北太平洋月平均海表温度及夏季500hpa副高脊线位置资料,分析海温对夏季副高脊线年际变异的影响。得出结论:(1)1~8月海温距平EOF1~3场对夏季副高脊线变异具有明显影响的共有9个。(2)夏季各月副高脊线年际变化都具有明显的主周期。而且它们是由同期海温距平EOF2场所引起。(3)夏季各月副高脊线变异可能是由同期海温距平EOF2场的东西向“热成风效应”过程所致。  相似文献   

11.
南海表层水温场的时空特征与长期变化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月平均表层水温(SST)、850hPa经向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资料分析了南海表层水温距平(SSTA)场的时空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并探讨了SST的年际和长期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南海SSTA场分别存在着以全域同位相振荡和东南一西北向反位相振荡的两个主要模态.其中,前者是主要模态,以年际振荡为主,而后者则是次要模态,以季节振荡为主.进一步分析发现,南海中部的SST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在1981年前后发生了一次由低到高的气候转变,而且南海中部SST的长期变化趋势非常明显,在1950—2006年间增温0.92℃.相关和合成分析表明,南海SST的年际和长期变化可能是由南海上空的经向风异常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纬向变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E.  BB 徐伯昌 《海岸工程》1997,16(2):84-92
将世界大洋表层水温(SST)多年观测资料(COADS)采用时间、空间状况分级分析方法进行了分类,得到了世界大洋SST距平时间、空间变化的样本。划分并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中出现的同步和准同步偶极子遥相关的几种类型;划分出了世界大洋SST距平的全球模态。该模态在世界大洋的整个近赤道带有其独特的形式,而且与近海面大气压全球模态的时间相关性极好,并能描述El-Nino现象。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海域表层水温的季节、年际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长江口与黄东海SST变化的异同,根据长江口区引水船海洋站1959~2001年、大戢山海洋站1977~2000年月平均表层水温资料,安徽大通水文站1968~1999年月平均径流量资料,利用功率谱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相关分析方法,分析长江口区表层水温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口区表层水温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最低值出现在2月份。长江口区表层水温的年际变化存在准2年和3~5年的显著振荡周期,东亚季风和长江径流对其变化有影响。长江口区表层水温突变出现在1989年。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日本气象厅月平均温、盐度资料和英国Hadley中心月平均SST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法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热含量距平场和SST距平场的时空变化,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印度洋热含量距平场的年际振荡主要是由变化周期相近、空间结构不同的两个模态构成的,它们分别对应于ENSO的成熟期位相和过渡期位相;SST距平场的年际振荡主要是由空间结构和变化周期均不同的两个模态构成的,但它仅对应于ENSO的成熟期位相;虽然热含量与SST距平场第一模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但在热带东印度洋和赤道中太平洋热含量与SST的年际变化则都是反位相的。  相似文献   

15.
1949 ~2011年中国气象局台风年鉴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在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1、2月份仅在1965年出现1次,而3月份没有热带风暴强度级别以上的热带气旋生成,1201号强热带风暴“帕卡”是首个3月份在南海生成的强热带风暴,本文指出“帕卡”具有生成时间偏早、移动速度慢等显著特征,其平均移动速度仅为1.6 m/s.利用Nino 3.4区3月表层水温滑动平均资料、分辨率为2.5°×2.5°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辨率为1°×1°的NOAA OI表层水温资料,分析了“帕卡”生成原因,结果表明2011年秋冬季拉尼娜事件引起次年3月赤道西北太平洋及南海表层水温较多年平均偏高,其中南海中部表层水温较多年平均偏高0.5℃以上;3月份副高脊线偏北,弱冷空气南下产生的冷涌作为CISK的启动源;南海中南部上空对流活跃,跨赤道气流强劲;低层垂直风切小于5 m/s等有利因素促进了“帕卡”生成.分析结果为春季热带气旋的预报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陆地和海洋大范围的古气候指标说明了中至晚白垩世早期(阿尔必—科尼亚阶)是过去200Ma中地球历史上最温暖的时期(全球平均表层水温比目前高6~14℃)。然而,通常只基于低反照率和高气压(Pco2)的气候模型模拟产生了较高的赤道海洋表层水温(SSTs),...  相似文献   

17.
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气候态变率与我国气候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Kaplan等重建的1856-2001年全球海面水 温距平(SSTA)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SSTA气候态变率,其主模态以热带西太平洋和赤道南北两侧的热带东太平洋大值同号为主要特征,其时间系数具60a左右的显著周期,它与全球气候跃变和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我国汛期降水的长期变化有密切联系。根据热带太平洋气候态变率60a左右的时间尺度,预测未来10a内,我国汛期降水仍以长江流域偏多为主,华北干旱形势难以缓解。  相似文献   

18.
吕宋海峡附近中尺度涡特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993年1月到2008年12月16a融合海面高度距平数据,追踪吕宋海峡附近海域(18°~23°N,116°~126°E)中尺度涡的移动轨迹,结果表明:时间分辨率为7d的卫星高度计资料难以观测到中尺度涡从西北太平洋通过吕宋海峡传进南海的过程,但对1994年吕宋海峡中部观测到的一个气旋涡及其附近中尺度涡的运动轨迹进行分析可见,西北太平洋海面高度变化会与吕宋海峡内部海面高度耦合后向南海传播。海面高度距平数据的时间-经度图表明,西北太平洋海面高度变化信号在西传至吕宋海峡附近(121°~122°E)时出现信号不连续。对21°N,116°~140°E断面的海面高度距平数据按周期分别为1~3月、3~6月、330~390d(年信号)进行分段带通滤波,发现不同周期的西北太平洋信号穿过吕宋海峡传入南海受到的阻隔作用、向西传播的速度以及它们所受的强迫机制均不同。  相似文献   

19.
吴滨 《台湾海峡》2001,20(2):147-151
通过分析福建省出现秋台年与无秋台年夏季几个物理因子的变化,得出如下结论:(1)有秋台年夏季东亚500hPa高度距平场呈现“-+-”的分布特征。,无秋台年东亚500hPa高度距平场呈“+-+”的分布。(2)有秋台年夏季副热带高压较活跃,北进南退的步伐较大,而无秋台年只在秋季的回跳速度快。(3)拉尼娜事件开始年份可能会出现秋台风,同时有秋台年夏、秋季海温距平分布是赤道中、东太平洋为负的海温距平、西、北太平洋为正温海距平,无秋台年份海温的分布形态与此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20.
近赤道西太平洋低空纬向风异常对ENSO事件的指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建平  闵伟 《海洋学报》1994,16(2):33-42
本文计算了近赤道西太平洋Ponape岛1961~1986年历年逐月850hPa矢量风的纬向与经向分量及其距平值,并分析了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结果发现,当该岛纬向风距平(3个月滑动平均)值达到+2m·s-1并持续2~3个月时,则其后东太平洋多即有埃尔尼诺现象发生.进一步分析该岛纬向风距平与西太平洋Truk岛海面水位距平和东太平洋赤道SST距平之间的时滞关系,结果发现,三者之间依次存在着十分显着的时滞相关,表明在西太平洋低纬大气与东太平洋赤道海温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由动力异常导致热力异常的物理过程.利用中美西太平洋海气联合考察获得的1986~1988年埃尔尼诺期间165°E断面CTD和ADCP等实测资料,对这种可能过程做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