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新疆天山地区的波速比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琳  高朝军 《中国地震》2016,32(1):118-126
收集整理了新疆地震台网2009~2014年的地震观测数据,利用多台和达法计算了新疆天山地区中小地震的波速比及其背景值。为了突出异常变化,分析了研究区内的波速比扰动值变化,同时回溯了天山地区7次中强地震。结果表明:①天山地区波速比的背景值为1.70左右,自2013年开始,波速比的低值异常主要集中在天山中东段及普昌断裂附近;②2011~2013年研究区内4次M_S5.0以上地震前,震中位置波速比扰动值多数处于低值状态;③7次中强地震前,震中及其附近区域波速比低值的地震事件占相应时段内总事件的比率大于60%,研究区内中强地震前波速比呈低值状态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安徽及邻区中强震前波速比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安徽及邻区地震波的震相资料,根据和达法计算波速比的原理,研发了波速比的计算程序,并对大台网和小台网资料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大、小台网资料对波速比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小。此外还分析了台网布局对计算波速比的影响,发现在计算过程中加入远近台波速比值限制后,波速比变化范围减小,异常时间段也更为清晰,因此在在计算波速比时间进程时需要加远近台波速比限制。本文计算了安徽及周边地区7次中强地震前的波速比时间进程曲线,其中5次地震前存在低波速比异常,同时通过震例总结表明华东地区MS5.5级左右地震选取震中附近3°×3°范围内地震计算波速比、MS4.5级左右地震选取震中附近2°×2°范围内地震计算波速比相对比较合理,与相应强度地震的孕震范围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3.
选取福建地震台网"十五"观测系统2009—2015年记录的748个M_L≥1.0地震事件,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福建区域波速比值和泊松比值,并绘制二者空间等值线图,分析其分布特征,讨论波速比值高低与震级大小和震源深度的关系,结果发现,波速比大小与二者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4.
福建地区平均波速比的测定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福建地震台网“十五”观测系统正式运行以来记录的2009-2012年的ML≥2.0级地震事件,根据断裂构造特征和地震的空间分布情况,将研究区域划分为3个地区。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波速比研究了福建地区的波速比和泊松比分布情况,并且讨论了2012年4月15日福建仙游ML4.1级地震前后的波速比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吉林地区平均波速比的测定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取2001~2009年吉林省地震观测报告记录的地震事件,根据断裂构造特征和地震的空间分布情况,将研究区域分为四个地区,即西部、中部、东部、长白山火山区。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波速比方法研究了吉林地区的波速比分布情况,通过对比发现吉林省西部、中部、东部及长白山火山地区的波速比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即西低、东高、长白山火山区最高,这对吉林地区的地震趋势判断有一定参考意义。文中讨论了2006年吉林乾安-前郭M5.0级地震前后的波速比变化特征,发现该震前出现波速比趋势下降的特征,这对中强地震的短临预测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河套地震带波速比分区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构成河套地震带临河盆地和呼包盆地为研究区域,收集整理2000年以来ML≥1.5地震事件的观测报告,经过到时校正,运用和达法求解多台单震平均波速比。结果显示:1呼包盆地2000年以来波速比平均值为1.723,计算方差±0.023 07;空间分布显示,在呼包盆地周缘地质构造体过渡地带存在多处波速比高低值转换区域,特别是大青山山前断裂东段尤为显著;2临河盆地2000年以来波速比平均值1.733,计算方差±0.022 64,空间分布显示,在狼山山前断裂和杭锦后旗断裂间的NE向凹型区域,及从鄂尔多斯北缘断裂中部横贯临河断裂和色尔腾山山前断裂的NW向区域,表现为较连续的低值区域。分析认为,河套地震带的平均波速比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与构造相依的变化特点,平均波速比受到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及地下介质体构成的影响而产生空间上的高低值差异分布。另外,波速比求解过程中的主要参数之间是否具有严格的相关性似乎较难确定,区域地震台网布局和参与计算的地震样本数可能是影响统计结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吉林地区波速比分布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吉林地区2001年1月至2013年6月模拟和数字化资料(共254次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到时资料),采用单震多台和达法计算每个事件的平均波速比,重点分析吉林地区波速比的空间变化特征。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可信度,对收集到的震相数据和计算结果进行严格筛选和限定。结果表明,吉林地区波速比横向不均匀性显著,南北部差异较大。伊通-舒兰断裂带北侧波速比横向不均匀性突出,高低值异常区方向与NE向扶余-肇东断裂带一致;伊通-舒兰断裂带南侧波速比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火山区,其中长白山火山区北侧波速比低而西南侧较高,可能表明长白山下方低速异常体位于火山口的西南侧。通过分析波速比分布特征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认为在波速比高值区和高、低值过渡区为地震易发地带。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历史上曾发生多次6级以上强地震。本文选取2001年以来该地区的ML≥1.0地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地震空间分布和研究区域的台网布局,划分出4个子区域,分别计算了各个子区域的平均波速比,并对比分析其时间和空间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各个子区域的平均波速比曲线随时间流逝的变化幅度相差较大,且呼和浩特地区的平均波速比明显低于其他3个地区的平均波速比,初步推断与呼和浩特地区的断裂构造分布及地下介质性质有关。震例研究结果显示,2003年托克托县ML4.6地震前震中区波速比变化过程为"下降—持续低值—回升发震"。  相似文献   

9.
利用小浪底水库架设的8个数字地震台观测数据,分析2008年9月-2011年12月记录的水库附近196次地震事件,采用和达法计算该区波速比值和泊松比值,结果表明:①小浪底区域波速比值在1.461-2.027,相关系数在0.9763-0.9995,平均波速比值为1.700,略低于地壳的平均波速比1.732,泊松比值在0.17-0.33,平均泊松比值为0.23;②反映了小浪底水库区域地下介质复杂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2013年10月到2018年12月期间松原市周边17个地震台记录到的515个地震事件的2926条P波和2665条S波到时数据,采用双差成像方法联合反演松原地震区震源参数和中上地壳(0~25 km)高分辨率三维体波速度和波速比结构,进而利用O'Connell-Budiansky理论估计了该区岩石介质的裂缝密度和饱和度参数.重定位后的震源参数精度有了显著提高.松原震区P波和S波的速度、波速比结构均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特性,主要表现为低P波、低S波、低波速比结构,推测松原地震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低.松原震群区浅地表区域(<5 km)整体表现为低P波、低S波和高波速比结构,而岩石介质的裂缝密度和饱和度表现为高值.浅层高波速比、高裂缝密度和高饱和度结构可能与流体有关;从区域构造出发表明松原地震发震构造与东北地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密切相关.松原震区的三维精细速度和高精度震源位置信息为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地壳结构、孕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选取了2002—2005年天津台网记录的100个地震速报事件,利用NEDisa软件重新进行分析处理,根据定位结果对天津各台站的震级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分析,计算出每个地震各台站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和各台的多个地震的震级平均偏差。根据速度震级公式中震级的影响因素,主要从量规函数和台基两方面进行震级偏差原因分析,给出了各台的台基校正值,台基校正后震级偏差统计表。结果显示天津台网现采用的量规函数在震中距0~20 km内对震级偏差稍有影响,其他范围内影响不大;而台基对震级偏差影响较大,对天津台网各子台进行台基校正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依据2002-2011年天津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统计了天津前兆台网观测项目的前兆异常情况.并以首都圈地区ML4.0以上地震和华北地区Ms5.0以上地震作为震例,从总体映震能力、观测项目的映震比例、有震异常比例、前兆台网映震的方向性、各前兆学科的映震能力等方面,对天津地区前兆台网的映震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天津前兆台网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使用山东遥测台网1994-2000年(ML2.8-4.2级)间75次地震的300多条模拟地震资料和部分数字化资料,1)测定了尾波振幅比和能量比,并估算了山东地区的尾波值和平均自由程,进而试求了吸收品质因子Qi的散射品质因子Qs,得出山东地区地震尾波的衰减主要是由散射所造成;2)检验了用来定量描述尾波振幅随时间衰减状态的参数--尾波时间熵ST,得出山东地区中强震前尾波时间熵下降是明显的,对中强震的预报效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Theinversionof3┐DcrustalstructureandhypocenterlocationintheBeijing┐Tianjin┐Tangshan┐Zhangjiakouareabygeneticalgo┐rithmYONG-G...  相似文献   

15.
A detail three-dimensional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Beijing,Tianjin and Tangshan area(BTT area)was deter-mined by inverting local earthquake data.In total 16 048 Pwave first arrival times from 16048 shallow and mid-depth crustal earthquakes,which occurred in and around the BTT area from 1992to 1999were used.The first arrival times are recorded by Northern China Unived Telemetry Seismic Network and Yanqing-Huailai Digital Seismic Network.Hypocentral parameters of 1 132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ML=1.7-6.2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were obtained simultaneously.The inversion result reveals the com-plicated lateral heterogeneity of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round BTT area.The tomographic images obtained are also found to explain other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s well.  相似文献   

16.
选取2015-2018年辽宁测震台网记录的10条M_L>2.5的三种类型地震,运用3~20个台站分别对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将得出的结果与编目结果进行对比,最终得到一个线性曲线。结果表明,对于网缘地震应选取8~10个台站,网内地震选取5~7个台站进行定位可以保证速报结果的准确和速度。  相似文献   

17.
The Durance fault area is located in South EasternFrance. This fault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historical earthquakes (one every century, since 1509,with a magnitude between 5.0 and 5.3). This is theonly fault in France with such a periodic historicalseismic activity. In order to study an active fault ina moderate seismic context, the IPSN (Institute forNuclear Safety and Protection) decided to install apermanent network in 1992, surrounding the fault area.Such a permanent seismic network has been installed inthe french Pyrenees in the Arette area (Gagnepain etal., 1980). While the Arette network covers a regionaffected by several major faults, our network isdevoted to the study of the specific Durance fault.Major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re clearly associatedwith this structure. From an instrumental point ofview, few earthquakes have been recorded since 1962with the national network. Our network shows a smallseismic activity, with the epicenters well alignedalong the fault direction. Moreover, focal mechanismscomputed for two events agree with the regionalmicrostructural studies (Cushing et al., 1997).Finally, a study of the shear wave splittingunderlines preferential S wave polarization for twostations. The H/V ratio on noise microtremors has beencomputed for each station in order to check theirpositions in term of site effects. It does not exhibitany amplification effect (except for two stations).The comparisons with H/V ratio on earthquake datasetshow the important biases we can obtain with real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18.
天津测震台网子台地脉动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脉动信号波形数据,计算了天津台网31个地震台站背景噪声水平、地动噪声功率谱,进一步研究了台站观测环境随时间和季节的变化情况,并对整个台网的监测能力进行了重新估算,同时也对天津周边的一些大震前的地脉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捕捉到明显的震前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9.
选取重庆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武隆地区107次ML≥1.5地震波形和观测报告资料,采用波形互相关技术进行相关计算,识别出12组同时被3个地震台站记录且各台波形互相关系数不小于0.8的重复地震。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武隆地区重复地震位置做归一化处理,得到所选台站记录地震P波走时差变化,结果显示:在2017年武隆MS5.0地震前4年,武隆、仙女山、涪陵地震台记录到P波走时差均存在长期的负异常变化,持续时间长达339天,共出现18次负值,表明该时段地壳介质速度有明显升高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