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报道了牙鲆养殖过程中发生的体表溃烂综合症的病理组织变化。该病的病原有盾纤类纤毛虫指状拟舟虫和致病菌兔莫拉氏菌。指状拟舟虫不仅寄生于牙鲆体表皮肤、鳍 ,亦可侵入腹腔、肾脏、肌肉、心脏甚至脑。兔莫拉氏菌大量寄生于心脏血液中 ,随血液循环至各组织器官 ,引起牙鲆肝脏、肾脏及脾脏组织病变。指状拟舟虫和兔莫拉氏菌共同导致牙鲆死亡。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养殖牙鲆的淋巴囊肿病一般发生在水温较低的10~12月,之后随水温的升高肿瘤脱落、出现自愈现象.搞清自愈机理.是有效抑制和减少淋巴囊肿病的重要科学内容.本文研究了不同饲育水温下健康和患淋巴囊肿病牙鲆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仞步探讨了细胞因子在肿瘤自愈中的作用.通过模拟养殖中的水温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技术.检测了14,18,22和26℃下牙鲆肝、脾、头肾组织中6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1L-1β)、Mx蛋白(Mx)、肿瘤坏死因子(TNF)、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趋化因子(IL-8)和趋化因子受体(IL-8R))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患病牙鲆肝、脾、头肾组织中的IL-8、IL-8R、Mx、IL-1β、TNF和TNFR-1表达量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升高;健康牙鲆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基本未出现随温度升高而显著上升的现象.本试验结果响应了养殖水温升高肿瘤脱落的现象,提示上述细胞因子在淋巴囊肿病自愈过程中可能发挥了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3.
简讯     
牙鲆鱼苗放流攻关课题已超额完成有关指标 “胶州湾牙鲆鱼增养殖技术研究”是国家“七五”攻关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协助进行。国内首次人工培育种苗和在胶州湾标志放流牙鲆鱼苗,最近已通过了由  相似文献   

4.
牙鲆鱼苗长途运输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对10个批次,总数为19047尾的不同规格和产地的牙鲆鱼苗长途运输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规格为9-12cm的鱼苗,在水温6-12℃,运输时间为35-50h,采用空运和低温活水车运输,运输死亡率为664尾,死亡率为3.39%,低温活水车短途运输是可行的,尽管长途车运方式成本较低,但由于应激强度较大,对鱼苗的生长性能影响较为严重,驯养10d累计死亡率最高达18.1%,这种模式不可取。低温(6℃)、小规格(9cm)的空运较适合牙鲆鱼苗长途运输。此外,本文还就运输应激反应、预防措施和药物防治进行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牙鲆早期阶段存活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光宗  张英 《海洋科学》1993,17(1):13-17
在牙鲆大规模苗种培育生产中,如何有效地提高鱼苗存活率,已成为国内外极为关注的课题,为此,深入研究牙鲆早期阶段变态的发生与完成,变态中的系列变化,以及伴随变态中的死亡高峰期——“危险”的确立,致因和对策等关键技术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环节的攻克,无疑对鱼苗存活率的提高,将是十分有利的。作者在执行“胶洲湾水产开发技术研究”的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6.
牙鲆是荣成市工厂化养殖的重要鱼类品种。邱家渔业公司在多年牙鲆养殖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有益的经验,他们从3厘米~5厘米大小的牙鲆鱼苗养成至20厘米以上的牙鲆鱼,只用7个月的时间,并且鱼的养殖成活率达60%,基本上达到了国内较先进水平。现将他们的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牙鲆的染色体及核型证明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于1994-1996年,分别在威海海洋渔业捕捞公司(石岛)和鸿洋实业总公司龙须岛育苗场采集人工培育的3-5龄牙鲆亲鱼,采用紫外线照射法使牙鲆精子遗传物质失活,并用冷休克法抑制受精卵第二极体释放,从而获得雌核发育二倍体牙好。原肠期采用空气干燥法、Giemsa染色,得到雌核发育二倍体、正常二倍体及单倍体的染色体制片,进行染色体和核型的分析。结果表明,牙鲆的雌核发育二倍体和正常二倍体的染色体数均为2n=48,核型为48t,即48条端部着色点染色体,臂数NF=48,两者的核型设有明显差异;单倍体为24条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在3个组别中,第一号染色体上都有一明显的次缢痕。雌核发育二倍体牙鲆的诱导率为98%。  相似文献   

8.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养殖品种,目前已形成工厂化生产规模。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以及海水污染程度的日益严重,养殖牙鲆出现了各种疾病(曲凌云等,2000; Mo Zhaolan et al.,2001).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999~2000年,山东省荣成、威海、青岛胶南及黄岛地区养殖牙鲆大面积发病,疾病发生时间多在每年的6~11月.病鱼多为3~10月龄。本文作者对以上牙鲆发病地区进行了临床病症的调查,并进行了病原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9.
养殖牙鲆淋巴囊肿病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对养殖牙鲆中发生的似淋巴囊肿病进行了细 胞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指出,在囊肿细胞内有大量形态一致、大小为260~270nm的典 型虹彩病毒。因病毒的形态和大小与国外报道的淋巴囊肿病毒相同,故研究从电镜学的角度 确认供试牙鲆所患疾病是淋巴囊肿病(Lymphocystis disease,LD),该病毒为虹彩病毒科的 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LDV)。该项工作系国内首次全面报道了病鱼主 要组织细胞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LD病毒存在于囊肿、心脏、头肾、脾脏、肠和鳃中。  相似文献   

10.
通过基因组步移和3’RACE获得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dmrt1的cDNA全序列,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909bp,其编码的蛋白具有高度保守的DM结构域,5’UTR区含有性别相关转录因子Sox9和Sox5的结合位点。牙鲆dmrt1基因只在牙鲆的性腺中表达,且在精巢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卵巢,表明牙鲆的dmrt1可能是一种性别相关基因。同时,对牙鲆的另一性别相关基因P450arom在成体各组织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除在牙鲆的性腺中有表达外,在肾脏、脾脏、鳃和脑等其他组织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牙鲆P450arom基因在性腺中的表达也存在两性差异,其表达模式与dmrt1的正好相反,在卵巢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精巢。  相似文献   

11.
以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片段为代表研究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雄夏鲆P. dentatus及其杂交子一代间线粒体DNA的遗传特性。母本与父本序列差异较大,属种间差异,在590个位点中有28个变异位点,而且全部为简约信息位点。使用同一对引物扩增亲本与杂交子代,在杂交子代中未检测到父本的线粒体DNA类型,11个处于两种生长阶段的杂交样本仅检测到一种单倍型,而且与母本的一个单倍型为同一种,表明褐牙鲆与夏鲆杂交线粒体DNA遵循母系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12.
Appropriate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diseased (or dead)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L) occurring in a mariculture farms of Qinhuangdao, which all diseased fishes expressed bacterial septicaemia. The phenotypic information of the 12 pure cultures was studied extensively, including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lony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media,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ole fraction G C ratio of the DNA for representative stra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solates belong to a new species of Vibrio, and are designated as Vibrio qinhuangdaora sp.nov, by the area from which the diseased flounders are collected (Qinhuangdao) based on its biological properties following Rules of 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 At the same time,studies on the serum homology ofisolates, and pathogenicity of isolates were conducted by experimental infe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the isolates are of serologic similarity, and the isolates have strong pathogenicity to flounder. The studies can extensively reflect the main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is new species of Vibrio.  相似文献   

13.
以相应引物对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和石鲽(K.areiusbicoloratus)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PCR产物经T载体连接之后进行了克隆、测序,均得到了590bp的碱基序列,并将其与GenBank中牙鲆线粒体全序列相应片段和川鲽(Platichthysflesus)相应片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川鲽和石鲽序列差异很小(核苷酸差异数为7,同源性为98.8%);而牙鲆与川鲽和石鲽的序列差异明显(核苷酸差异数为90~93,同源性约为84%),且大多数核苷酸变异位点集中在序列中部大约200bp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应用杂交瘤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10株分泌抗牙鲆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利用单抗2H4,通过间接酶联免疫法(ELISA)对牙鲆血清中抗淋巴囊肿病毒(LCDV)特异性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无外观症状的牙鲆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很低(平均OD值为0.092),个别鱼体偏高,证明已感染LCDV,处于潜伏期;患淋巴囊肿病且症状显现的牙鲆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升高(平均OD值为0.165),患淋巴囊肿病后处于恢复期的牙鲆抗体水平最高(平均OD值为0.231);健康牙鲆接种LCDV灭活疫苗后,特异性抗体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2016?2017年在长山列岛邻近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和环境季度调查数据,利用两阶段广义可加模型分析了该海域褐牙鲆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相关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山列岛邻近海域褐牙鲆资源丰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秋季资源丰度高于冬、夏季;褐牙鲆春、秋季主要分布在120.5°~122.5°E水域,夏、冬季...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健康和疾病条件下药物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体内的代谢差异,在构建三疣梭子蟹溶藻弧菌疾病模型的基础上,按25mg/kg剂量分别给健康和患病三疣梭子蟹单次口灌氟苯尼考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其肝胰腺、肌肉和血浆中的药物浓度,药时数据应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拟合。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在健康和患病条件下三疣梭子蟹相同组织中的药时曲线形态相似,三种组织的药时数据均符合带时滞的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肝胰腺吸收药物最快,肌肉次之,血浆最慢;与健康组相比,患病蟹肝胰腺、肌肉、血浆三种组织对氟苯尼考的吸收和消除速度明显减慢,达峰时间推迟,半衰期延长,清除率减低,最高药物浓度下降,表观分布容积和药时曲线下总面积变大。说明疾病使氟苯尼考在三疣梭子蟹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建议患病三疣梭子蟹口服氟苯尼考的休药期至少10d。  相似文献   

17.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 检测了TLR21 基因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感染迟缓爱德华 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后, 在0 h、1 h、3 h、6 h、12 h、1 d、3 d、6 d 后, 在心脏、肝脏、脾脏、 头肾、鳃、小肠、肌肉和血的时空表达特征, 并探讨了它们与牙鲆先天免疫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 大 多组织在感染病原6 h 后TLR21 基因表达明显上调, 尤其是头肾和小肠。头肾6 h 的表达量达到了 对照组的59.3 倍, 小肠6 h 的表达量为对照组的38.6 倍。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引起牙鲆体内各组织 中TLR21 的上调表达和变化, 为研究牙鲆对迟缓爱德华氏菌的防御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致病性副溶血弧菌脂多糖的制备及其对牙鲆的免疫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酚水法提取的副溶血弧菌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L PS) ,经 SDS- PAGE电泳及银染色后表明这种方法提取副溶血弧菌脂多糖显示出 4 1 .3KDa,30 .7KDa,2 5 .4 KDa以及 1 1 .8KDa 4条主要脂多糖带。用此做免疫原 ,采用加强腹腔注射法免疫牙鲆 ,测定牙鲆的血清凝集抗体效价和白细胞吞噬活性。结果表明 ,免疫后的牙鲆对副溶血弧菌的血清凝集抗体效价有显著提高 ,第 3周抗体滴度达到最高值 2 5 6 ;白细胞的吞噬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加强 (P<0 .0 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